对邓小平最好的缅怀是继续改革

8月22日,是邓小平诞辰110周年。官方和民间讲隆重举行纪念活动,缅怀这位“改革开放总设计师”。

选择整数年度,纪念一个人,或铭记追思,或总结经验教训,并不单是为死者,也是为生者,既是忆旧,更要思新,为中国应对社会、经济和政治转型带来的挑战提供当代智慧的支持。诞辰纪念也是一个总结思考的重要契机。

110年前,邓小平出生在川东农村一个还算殷实的家庭。重视教育的家庭,给了他学习的机会,并支持他离乡背井,出国求学。彼时的中国,举目疮痍,仁人志士,都在寻求救国安民之道。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邓小平,终其一身,都在为此目标奋斗。

作为血雨腥风的幸存者,他犯过错误,支持过错误的政策和路线,他自己和家庭都付出过沉重的代价,但无论起落,他始终没有忘记最初的追求。在他古稀之年,有机会得以掌舵这个国家时,他顺应历史潮流和民心所向,以坚强的意志,务实的手段,与志同道合者一起,冲破重重阻力,终结了给国家民族和社会带来巨大灾难的文革路线,拨乱反正,推动了这个国家的改革开放,推动执政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提出了一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使一个濒临崩溃的国家,焕发了活力,老树新芽,赢得了相应的尊敬。

邓小平为当代中国转型,留下了丰厚的政治遗产。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在许多地方,享受着他推动的改革开放政策带来的余荫。

缅怀是为了更好的学习。邓小平丰厚的政治遗产中,最宝贵的一点,便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无论是早年配合刘少奇工作,还是后来配合周恩来工作,抑或是文革后期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领导全国的整顿工作,邓小平都表现出了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工作作风,而不是随风倒。

实事求是还包括直面过去工作的不足,错误,甚至失败,并承担自己的责任。邓小平对于文革路线的失败,就认为不只是毛泽东的问题,而是“我们大家都有份”,不遮掩矫饰。认识到问题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学习借鉴别人的经验,才有调整改变的可能。

正是这种实事求是的指引下,才有后来对文革路线的终结,工作重心的转移,开放的到来。铁屋子打开之后,西风东渐,打破了国内过去主要依靠政治动员靠主观意志建设新中国的路径依赖,开始参与分享人类文明的成果,中国才有了别开生面的新局。

也正是因为实事求是,邓小平提出了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些耳熟能详的话,可以看作是邓小平反思文革灾难,反思过去政治控制严丝合缝造成社会的恐惧和主动精神的丧失的结论。人是生产力最重要的要素,解放人,给人松绑,才有解放生产力,才有创新。

在后来的改革过程中,即使面临国际国内的双重压力和挑战,邓小平依然表现出了巨大的勇气和智慧,坚持并推进改革开放不动摇,并明确提出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这些警示,至今依然犹如空谷跫音。

纪念邓小平同志,除了承继他丰厚的政治遗产,同样还需要学习他坚毅骁勇的改革精神和勇气。有邓一代的改革者,往往富有革命理想主义和牺牲精神,当年改革所遇到的困难,远胜于今天。比如在文革后期,邓小平支持中央日常工作时,领导了全国的整顿工作,后遭阻击被迫停止,但邓小平坚持自己的立场,而执行中央整顿路线的教育部长周荣鑫,最后被斗身亡。正是他们这种对理想信念的坚持,他们的牺牲精神和道德感召力,最后转化成了强大的政治动员力量,也使更多的人成为改革的支持者同盟军。这一点,今天依然重要。

今天,中国推动改革已经三十余年,邓小平去世也已十多年了,中国的面貌,与邓小平少年时代相比,与他古稀之年推动改革开放时相比,与他去世时相比,变化之大,恰如沧海桑田。站在历史角度回望,相信这位故去的老人,有高兴也会有遗憾。

每个人都是历史的人质,都是社会的人质。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命运和使命。最伟大的人物,都有自己的局限,时代的局限,认识的局限,利益的局限。不必讳言,因为学识经历的关系,邓小平和他同时代的革命者改革者,他们对于建设一个新社会的认识,颇多局限。后世之人,不能指望邓小平他们设计的路线方向,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够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的问题;更不应该把后面发生的许多新的问题,推诿于前人。这只能视为后世无知无为者可笑的遁词。

今天我们所面对的问题,无论是过去遗留的老问题,还是后来出现的新问题,都需要相信自己,相信当代智慧,用合乎当下的价值判断和文明标准的方法去认识解决它们,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应该能比前人做得更好。这也是后世伟大政治家的历史机会。

尽管最初的改革,更多是为了救危图存,但变化的过程一旦展开,自会遵从自己的内在逻辑。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中国社会的变化,不仅是经济上的,更是社会结构和政治上的。对内的改革对外的开放,一个特别的收获,就是公众权利意识的觉醒,中国社会出现了不同于传统力量的新兴社会群体,这些人受过良好的教育,视野开阔,对于自由、法治和平等有着强烈的意识和追求,他们希望自己的权利得到尊重。

同样,我们也必须看到,在中国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也在发生调整,人类从过去的灾难性事件中汲取了经验教训,在规避这些伤害的制度设计上愈益健全,与此同时,技术的进步,文明的成就,真正意义上把全世界的福祉以从未有过的紧密联系到了一起。

解放思想,超越意识形态的歧见,回归法治框架,承认普通人所拥有的权利,并还诸他们,通过合乎普世价值的制度变革释放社会活力,让普通人一起参与推动社会变革,共享变革的成果;同时,不再停滞在过去天下唯我最好的认知中,而是看到世界的新变化,积极主动分享人类文明的成果,中国才会有更大的向好的变化。

这是对邓小平最好的纪念和缅怀。

作者:朱学东,资深媒体人,纸书爱好者,曾任南风窗杂志总编辑、中国周刊总编辑。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