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江湖:丘成桐和北大的恩怨

2006年6月,我赴美国当专职财经记者。但不想,我自认为在美国第一件采访的最有意思的新闻,则是经济以外的,那就是知名数学家丘成桐和北大的恩怨。

采访往事之一

文| 刘洪

(一)

丘成桐,客家人,1949年生于广东汕头,后随家人移居香港;1976年解决了卡拉比猜想,其方法被用于超弦理论中,对统一场论有重要影响,其贡献涉及拓扑学、代数几何、表示理论、广义相对论等;1983年荣膺有“数学诺贝尔奖”之称的菲尔兹奖;现为哈佛大学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和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在我2006年初夏刚抵华盛顿时,邱先生接受了广州《南方人物周刊》的专访。这位被认为最杰出的华裔数学家,说起话来是火花四溅,四座皆惊。

他是怎么说的呢?兹摘录他部分讲话的部分。

“中国很多大的项目,表面上请了很多人来,特别是引进很多外国专家,实际上都是假的。”

“中国很多高校唯利是图,就是看钱,看经费,真的研究成果从来不在乎,这是高校的大毛病。”

“院士制度根本可以废除,你去找一个在学术最前沿做的有学问的年轻人,问他对院士是什么观感?”……

丘成桐没有国内一些学者的委婉,毫不客气地点名批评北京大学等中国知名高校,认为它们在引进海外人才方面,尤其是长江学者方面,存在着竹do造假。

“一个在美国的全职教授在国内也拿全职的薪水,就来国内那么短时间,怎么可能会做出好学问?”

此番言论一经发表,自然引起外界极大震动,受指责的北大随即表达强烈不满。2006年7月底,也就是丘成桐强烈批评一个月后,北大作出回应,其新闻发言人称:对北大引进海外人才的说法是一种不负责的说法,歪曲事实,严重侵害了广大海归学者和北京大学的声誉,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该新闻发言人随后并且表示:“一个得到国内外同行公认的优秀的海外学者,即使完全符合招聘条件的所有规定,还要经历严格的筛选程序。”

至于长江学者,他则认为:“长江学者在聘任中,必须接受教育部的履职检查。聘任结束后,北大还要组织全面细致的工作评估,结果报送教育部。严格的选拔制度和评价机制可以确保招揽人才的质量。”

但就在外界翘首等待北大公布海外人才的具体情况时,北大却没了下一步。网络上却出现了一个34人的名单,其中所列人士都是北京大学从海外引进的“长江学者”,有朋友调查了这些人的海外任教履历,爆料称这些教授其实都是“有海外全职的”。

这就是一些国内媒体所称的“北大清白门”之争。

(二)

丘成桐所言的学术或教育问题,虽非我所报道的领域,但作为一名新闻从业人员,我也一直关注着事情的进展。

长期海外记者生涯,使我也接触到一些国内不了解的学术内情,对于国内的学术腐败,如同许多海外华人一样,哀伤、更愤怒。

尽管我也清楚丘成桐和北大以及一些北大教授有过一些“过节”,但从他上述的直言,也使我很朴素地认为,这样一个有身份有地位的老人,仍能直面国内的学术问题,为之呐喊,在华人社会里,不能说绝无仅有,也确实是非常罕见。

学术的风气是十分重要的。我倒是也见到一些也是知名的华裔科学家,在一些特定场合,一面倒地赞美国内已被证明错误的某些教育体制,或许他也有他的考虑,但却忽视种种问题大唱赞歌,有违一个读书人应有的良知。

我找到丘成桐在哈佛大学的Email地址,在8月4日给他发了一封英文信:

“亲爱的邱先生:

我是新华社刚派驻美国的记者刘洪,我非常关注您最近和北京大学之间的争论。您看您是否能接受采访,我将把你真实的意思在国内发表。我欣赏您对真相的坚持和良知。我也坚信,许多中国人会有很有兴趣听你讲相关问题。

我急切地等待您的回答。”

为让他相信我的身份,我列上了我的相关信息和联系方式。

一天后,我即收到了丘成桐发回来的英文信笺:

“亲爱的刘先生,我正在外面旅行,谢谢你的关注……已经有许多记者要求对我进行采访,我一直没做因为我近来都不在波士顿。(一些报纸现在的报道,根本不是我所接受采访的东西,请注意这些报道)假如你能到波士顿来的话,我可以接受你的采访。我8月8日回去,因此可以在9日接受采访。

你也可以看一下北京大学的网站,他们正在修改相关资料,以符合这场争论中他们所说的情况。我真诚希望中国人能共同合作,建设好一座大学,培养好我们的聪明的年轻学生,他们将引领整个国家。

对于一个自称为国内最好的大学,他们必须为他们的行为,为他们的教授和学生们清楚地展现出更高的标准。这样,才能让整个国家随后跟进。

丘。”

他很快的回信,也说明他也为最近的争端烦恼。其后,又经过多次往来多次通信,我也坦率地谈了我的的看法。我记得在信中说,“在中国真正有益的事情,真想做好,真的很难,包括我这个采访也是,但我总还想把它做好。”

我指的是我当时的采访,不为我领导所支持,因此我自然也无法前往波士顿哈佛大学和丘成桐面对面对话。最后我和丘成桐商定,我在华盛顿打电话给邱,进行电话录音采访;电话记录在发表前,让他过目并审阅。

他的一位名叫Sun Xiaofeng的学生则承担了联络助手的作用。

8月9日,丘成桐返回波士顿,他通过Email告诉我,他现在就在办公室,我没有犹豫,马上通过拨打了他给我的电话号码,采访开始了。

(三)

邱先生果然能说,且依然火辣,回看当时的记录,仍能感受到当时的气氛。

采访完成了,内容相当丰富,但在哪里发表?这是一个问题。作为媒体,自然都会想发这样备受外界关注的焦点话题,但并不是每个媒体都能有这个勇气和魄力。发表不是问题,全文发表才是关键,因为中间如果有删减,往往也就违背了受访者的原意。

另外,如果找一个影响力不够的媒体,也有违我此次采访让更多反省问题的初衷。

想来想去,想到了《瞭望东方周刊》。这是新华社《瞭望》杂志在上海刚创刊的子刊。这样的新锐杂志,最适合刊登这样的焦点话题。

该杂志的多名负责人,我都很熟悉。我把我的意见和文章大意跟他们说了一下,他们立刻表示欢迎,并决定作为封面文章尽快发表。

于是,这篇使丘成桐-北大之争推向深入的采访,也就粉墨登场,并引起了外界更广泛的关注。

笔者:您是一位著名的数学家,北大可以说是中国第一学府,你想到过双方会发生这样的正面冲突吗?

丘成桐:我没觉得这是一个冲突。北京大学被认为是全国最好的大学,很多学生、研究生都这么认为。我只是把我对中国教育问题的看法清楚表现出来,我想从北大开始是比较适当的。因为这是一个大范围的教育体制的问题,许多学校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北大既然是全国最有名的大学,就应该心平气和地来探讨这些重要的问题。

笔者:那为什么你就选择了北大?

丘成桐:北大里面出现的问题最大,拿的经费最多,引进的所谓人才也最多。

笔者:北大驳斥了你所说的:“北京大学从海外引进的人才,大部分是假人才”,你怎么看?

丘成桐:北大的所谓驳斥,是指这句“北京大学从海外引进的人才,大部分是假人才”,我从来没讲过这句话。我是这样讲的:国内引进的全职的海外人才,在国外不应该也是全职的,不然就违反了国家教育部的有关规定。长江特聘教授,是每年必须要在当地工作9个月的,你在(北大)数学系里,就可以找到四五个这样的,但他们在国外也是全职教授。这是不合适的。

笔者:你有充足的证据?

丘成桐:你可以上互联网查一查,马上就可以找到,北京大学在发完声明后,已在自己网站上作了修改,有的东西甚至删除了。但教育部网站上还保留了这些材料,跟北大是不一样的,这就说明北大作了修改。你自己上教育部网站查一查就知道。我自己从不上网,是我的朋友帮我上网看到的。

笔者:你似乎也很关注这些反应?

丘成桐:也谈不上很关注。我正在参加数学会议时,有人对我讲北大在报上对我的批评,我也感到很惊讶。坦白地讲,我对北大数学系的批评,也不是从今天才开始,北大数学系的做法严重伤害到年轻数学家的发展前景和成绩,影响可延伸到全中国。

我很担心,否则我也不会这么做。坦白跟你讲,我在国外呆得很好,我也有我的声望,我不需要跟北大发生冲突,我历来一个最重要的愿望就是给中国年轻人做点事,让他们能成长起来。

我教了很多北大的学生,也教了很多国内其它大学的学生,我看到现在从国内出来的人才,比以前学生的基本教育差了许多。尤其是北京大学,这几年派出来的学生比以前出来的学生差了许多,这是一个很值得担心的问题。现在经济环境比以前好得多,国家对北大的投资也增加了很多倍,可是为什么现在的水平比以前差了许多,这是一个很值得思索的问题。

很不幸的,北京大学也好,其它许多人也好,我看到他们认为我跟北大的问题是私人恩怨的问题。这不存在私人恩怨问题。坦白跟你讲,我帮过北京大学很多忙。我很痛心看到好好的年轻人得不到他们应该得到的培养。浪费了国家许多有才干的年轻人,这是我最担心的问题。

笔者:这种冲突结果,有没有影响到你的生活?对于这样的结果,你后悔吗?

丘成桐:我不后悔。我跟你讲,我做这样的事全是为了国家,如果有人把这个当作个人恩怨问题,这很不幸,不是事实。我觉得我没有做错事。

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资格去批评政府的机构,尤其是当我们发现这个机构有严重错误的时候。

笔者:我们也看到一些有声望的学者,可能在这个问题上和你观点不一样,你怎么看?你这样做有没有个性的因素?

丘成桐:当然有个性的因素。有些人没有像我这样认为年轻人对中国前途最重要。有些有声望的人不这样看,可能是他们没有这么重视年轻人的培养,只看到其它高深的学问或者更有其它的打算。

我在美国习惯了,如果有什么不同看法,就直接发表。我没有说任何谎话,我只是觉得要尽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和义务。

笔者:那从国家的角度看,应该怎样防范你所说的这种不良情况?

丘成桐:这种问题触目皆是。有些是我的学生,这些学生,我花了二三十年来培养他们,他们最后竟然做这种事,我觉得是很痛心的。这不存在任何恩怨,我培养他们是希望他们为国家做事,但他们却做相反的事,我感到痛心。

假如我是国家的部门,我会成立一个很有权威、很公正的评审制度,来评审所有教授的职务。这种教授,如果在国外担任全职,很容易就能找出来。不必是专家,大家可以很容易找到某某教授在北大是不是全职,在国外是不是全职。不用五分钟就能在网上找到。

如果还不确定,也可以打电话去这个某某大学询问。他们会回答你的。

你可以查一下,普林斯顿大学也好,麻省理工也好,这些教授是不是在那里教书,他们是不是同时也挂个名在北大教书。这是一个很容易解决问题,只不过北京大学宁愿装作不知道。

笔者:我想问一下,同时在两个大学当全职教授,这在美国是不会发生的?

丘成桐:如果有证据的话,他们将会被炒鱿鱼,被Fire掉。

笔者:怎么看目前的学术气氛和国内学者表现?

丘成桐:我做事从自己良心出发,我希望我们中国能够很快强大起来。中国的教育体制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年轻人则是教育系统中最重要的一环。依据良心去做事,我花了很多功夫,我也说服我很多朋友去做这些事。至于一些朋友持不同的看法,我不想管。

我发现在国内的一些学者,受了一小撮人欺负,胆子小得不敢讲话。我在国内问谈,只要说了一些批评北大的言论,这些人马上眼望别处,不再言语了。我们在吃饭桌上,一些人敢骂高官,却不敢听批评北大的话,这大概说明了一些问题。

笔者:可以看出,你对中国学术状况很忧虑?

丘成桐:我很忧虑的原因,就在于中国年轻人能不能培养上来。在哈佛,我过去培养了好多学生和访问学者。可是,在国内,很多重要的领域,受到一些学风的影响,他们回国后没有办法做事。比如,中山大学朱熹平,做出了很好的学问,却面临有权势的数学家的打击,这还不算其它还没有做出最好学问的年轻人。

中国的学术未来在年轻人手里,年轻人不能顺利地成长,是我最忧虑的事情。

笔者:你不担心这样做法,会对你以后的学术活动产生不良影响吗?

丘成桐:(笑)对我个人来讲,金钱,名利,我不在乎,也不需要,至于指导中国学术方面却遇到困难。我近几十年来,尽量希望在学术上替中国做事服务,却遇到了极大麻烦。假如这种学风继续的话,学术是为了一小部分人种种好处,中国的教育学术是不会取得多少进展的。

笔者:有人对你提出批评,也有人把你当成是说皇帝没穿新衣的孩子,真这样吗?

丘成桐:差不多就是这样!很多受聘的访问学者也是不错的学者,但他们在国外已经是全职,一些学校把他们在国外的成绩也当成自己学校的成绩,国家教育部听了会很高兴,国家领导人听了可能也会很高兴。但事实是他们大部分的工作都是在国外做的。

年轻人的眼睛是雪亮的,没穿衣服就是没穿衣服。全靠海外人才会让这些年青人认为做学问只能到海外去做,不能在国内做。事实上,我们也有能力在国内做杰出的学问。朱熹平就在国内做第一流的学问,我们还有相当一批很好的年轻人能做杰出学问的时候,为什么一定要请海外的人来挂个名领最高的工资呢?

笔者:你认为没必要一定从海外聘请人才?

丘成桐:也不是。能够聘请到全职为中国服务的人才很有帮助。我们最近在晨兴数学所引进两个杰出的年青人。但是本国好的人才绝对要重视。比如讲,我就觉得朱熹平的工作比北大最出名的特聘教授田刚好。朱熹平也培养了几个很好的年轻人。这表示中国也有能力培养一流的人才。

笔者:北大认为你这样讲话影响了对海外优秀人才的引进?

丘成桐:照我的看法,北大没有真正引进很多优秀的人才。就从数学方面来说,从北大网站上面看,它引进人才很多都是海外有全职的。人才假如是通过这种手法引进的,只能说是辅导性的人才。

要真正的引进,就要像清华大学引进的姚期智一样,他是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研究computer science(计算机科学)的,前年他辞去了在普林斯顿大学的所有职务,在杨振宁先生下面的研究所当教授。现在姚先生正带领一大批年轻人在做研究。我本人对他很佩服,清华大学在这一点也做得很漂亮。

中国有能力引进真正的人才。但有些人想走快捷方式,用不正当的方法来做,这是不应该的。

笔者:你个人认为这种作假方法根源在哪?

丘成桐:很简单,北大会拿到很多资金,如果表明引进了人才,就可以从国家拿到一大笔钱。

笔者:作为当事一方,你觉得当前北大最要紧的应该做什么?

丘成桐:我刚才讲了,评审制度是最重要的,这跟整个教育体制有很大关系。但我不相信北京大学会有什么重大改变,因为既得利益者不可能退出。

我一向都讲我最熟悉的领域,就北大数学系来讲,一些年纪过大同时权力过大的教授,应该强迫他们退出这些权力中心。他们应多花些时间在学问上和在年轻人身上。十年前,哈佛大学收到的北大学生,水平很好,但这几年水平不行。这表明他们所谓的“大教授”根本没花时间在本科生的教学上。

笔者:你怎么评价自己所说的一切?

 

丘成桐:我从来做事坦坦荡荡,不讲假话。我只想为中国做一些事,并不希望中国对我提供什么好处,我也不认为他们的指责对我有什么影响。因为我讲的都是真话。

笔者:谢谢您接受采访。

丘成桐:我想加一句话,我觉得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对得起中国年轻人。他们现在是没权没势,没有名望,也没有能力抵抗受到的那些不正当影响和危害。我们培养他们,希望他们以后对中国的现代化有好处,首先就要保护这些年轻人健康成长。

 

按照编辑部的要求,我简单写了丘成桐的经历和采访侧记:

丘成桐:英文名Shing-Tung Yau,著名华裔数学家。数学界最高荣誉菲尔兹奖的唯一华裔得主。现在哈佛大学担任教授,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和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侧记:

  最初和丘成桐先生联系时,他正在外地旅行。对于这场风波,他在电子邮件中说,他真诚希望中国人能团结,建设一流的大学,培养出杰出的年轻学生,因为他们是国家的未来。

  他并且强调:“对一个自称是全国最好的大学来说,它应该有更高的行为标准,它的教授和学生也应该有更高的标准。毕竟,这引导着整个国家。”

  邱先生原籍广东,和他约定进行电话采访时,他正在哈佛大学的办公室里,他国语中还是有浓重的家乡口音,偶尔夹杂一两个英文单词。

  没有多少客套,他开始讲起整个事件的起因、进展和作为当事一方的他的感受。很多时候他说话很平静,但偶尔关键处,他也会突然提高声调,再三强调一下自己的观点。比如,他做这些事情,都是为了国家,为了中国年轻人,他非常希望我们国家强大起来。

  当我问他有没有预料到这种结果,他喃喃了几句。我还是可以感觉他有些意外现在这样的结果。但他也再三辩护说,他不后悔,他心中坦荡。

  他不回避和北大数学系教授、中科院院士田刚的矛盾。田是丘的学生,但丘成桐先生却指责说,这位学生目前的表现让自己感到痛心。

  他甚至也不等不及我询问,径直澄清说,他跟北京大学没有任何个人恩怨,他在国外工作很好,也有声望,他本不需要和北大冲突。但可以看出,这种“个人恩怨”的评论已成为他心头的一块阴影。

  有的时候,他的回答是很率真的,比如在谈到他认为北大该如何做时,他马上不假思索地说,数学系很多年级大的学者,应该强迫他们退休,然后他讲了自己的理由。言辞中也不乏讽刺。

  但可以看出,他努力把自己的目标放在北京大学上,尤其是放在北大数学系上,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一向都讲我最熟悉的领域”。

  按照他的说法,他并不反对海外人才引进,他反对这种不真实的引进,欺骗国家的经费,而且,他很担心国内的学术气氛,担心年轻人的发展前景。

  最后,在我要结束采访时,他感到意犹未尽,要求再说上一句话:“我觉得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对得起中国年轻人,他们现在是没权没势,也没有任何名望。我们培养他们,就是希望他们以后对中国有好处。这不是名望的问题,也不是钱的问题。”末了,又加了一句,“我心里坦荡荡。”

  按照事先和他的约定,我把采访记录发给他审定,看看有没有因听错或词不达意造成误解的地方。第二天,他通过助手把采访记录发给我,里面的措辞和缓了许多。比如在说北大数学系问题时,他纠正为“一些年纪过大同时权力过大的教授,应该强迫他们退出这些权力中心”。

  最后他要求添的一句话,也由原来的急促的短句变成了几个长句,谈话理性了许多。显然,他仔细审定了这个采访稿,并在最终言辞时也颇费思量。

  但他也曾讲过的:“如果我说错了,我愿意道歉”,在审定版里删除了。

  一个是著名的华裔数学家,一个是中国的第一学府,本来不应该发生这种冲突,而既然是冲突,必然有一方存在着问题。那究竟是哪一方呢?毕竟,我也听说过丘成桐先生和北大有“个人恩怨”的说法。

采访结束后,我试图查一下相关的资料,网络上有很多的正反评论,有支持丘成桐先生的,也有为北大辩护的,尽管比例上有些悬殊。但不知是我电脑还是网络的缘故,或者我可能就压根没找对地方,我没有能够打开北大和教育部的相关网站。丘成桐先生说五分钟就能查到相关情况,至少这一点上,他可能已经是错了。

(四)

这组报道在《瞭望东方周刊》刊发后,获得了极大反响。许多媒体跟进报道,并发表了大量评论。在一些热门网站上,压倒多数的是支持丘成桐先生的网民。

但作为记者,我深知平衡性对新闻的重要性,因此,我未有如一些媒体报道对某些大学的鞭挞,我只是希望丘成桐先生所讲的“真实”,能引导人们反思,也引导当事的大学反省,共同把工作做好。

为新闻而新闻,不是我的初衷;我只是想通过报道把问题处理好。

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当时使用了“刘悠南”的笔名。悠南者,悠然见南山也。负责处理该文的《瞭望东方周刊》编辑戴闻名后来跟我说,这组文章发表后,一些媒体同行纷纷猜测,这个“刘悠南”是谁,究竟有什么背景?

其实,什么背景也没有,只是想做一点真正新闻的普通记者而已。

(五)

也不出我的所料,尽管这组文章给人更多的反思,但在教育领域引发了激烈的辩论,但也未能有助于问题的根本解决。再大的事情就在逐渐等待中归于平静,没有人需要为此负责,也似乎不再有人想起这件事,这好像也是中国一贯的特色。

但这场争论有时还是超越国界的,当丘成桐批评国内一些大学的同事,他本人的一些言行,包括其在庞加莱猜想上表现,也遭到一些国内外舆论的批评。这有点出乎我意料,但这就是现实。

数学江湖,并不仅仅发生在中国。

2006年8月28日,即《瞭望东方周刊》刊发我采访丘成桐专访一个月之后,《纽约客》刊载了长篇报道 《流形的命运传奇问题以及谁是破解者之争》(MANIFOLDDESTINY—A legendary problem and the battle over who solvedit)。

文章的两位作者也非等闲之辈,一位叫Sylvia Nasar,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系讲座教授,曾入围最后一轮普利策奖的《美丽心灵》一书的作者;另一位作者是David Gruber,也是业内知名人士。

文章采用的是类似国内的“知音体”,娓娓道来,极具故事趣味性,这也是《纽约客》杂志的一贯特点。但显然,两位作者对丘成桐持猛烈批评态度,在文中,丘更简单定义为类似“麻烦制造者”的角色。

文中有一幅插图,巧妙地点明了本文主题:图中破解庞加莱猜想的俄罗斯数学家佩雷尔曼占据大半个画面,脖上挂着一枚菲尔兹奖章;而左下角的丘成桐则板着面孔用手牢牢抓住那枚奖章。

报道的部分内容如下(节略自一海外新闻网站的翻译文本):

1980年丘成桐30岁,他成为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永久成员的最年轻的数学家之一。那时陈省身已经70岁,快要退休了。据陈的一位亲属讲,“丘成桐认为他将是下一个有名的中国数学家,陈省身该退位了。”

他担心一个年轻的学者会在中国取代他成为陈省身的继承人。他证明的上一个大结果已经是在十多年前了。

纽约石溪分校数学系教授MichaelAnderson说,“丘想要做几何界的国王。他相信一切都应当出自于他。他不喜欢别人侵入他的领地。”丘成桐决心要重新建立他的控制地位,他让他的学生向大问题进攻。他在哈佛举办的微分几何讨论班每周3次,每次3小时。

也在这段时间,丘成桐与陈省身以及中国数学会发生了第一次严重的对立。多年来陈省身希望把国际数学家联盟的大会放到中国来开。丘成桐却在最后时刻进行努力,要把会议地点搬到香港。但是他没有能说服足够多的同事支持他的动议,国际数学家联盟最后决定于2002年在北京召开大会。(丘否认他曾企图把大会搬到香港。)国际数学家联盟还指定田刚,丘成桐最成功的学生,加入遴选演讲人的一个小组。北京的组织委员会则推举田刚做大会报告。

丘成桐被惊呆了。他采取了报复措施,组织了他的第一次弦论会议,就在国际数学家大会开幕的前几天在北京召开。他请来了霍金和几位诺贝尔奖得主,甚至于安排了他们同江泽民会面。据一位当时协助筹办数学家大会的数学家描述,在通往机场的高速路上“到处树立着有霍金照片的广告牌。”那个夏天丘成桐没有太多去想庞加莱,他对汉密尔顿很有信心。

2004年12月陈省身去世。丘成桐为了保证是他,而不是田刚,成为陈省身的接班人而作的努力开始变本加厉。“这都是为了他们在中国称王和在海外中国人中的领导权,”普林斯顿数学系的前系主任Jesoph Kohn说,“丘成桐不嫉妒田的数学,他嫉妒他在中国的影响力。”

次年夏天丘成桐回到中国,在一系列对中国记者的访谈中攻击田刚和北京大学的数学家们。在一份北京出版的科技报纸以“丘成桐痛斥中国学术腐败”为题的文章中,丘成桐称田刚为“糟透了。”他指责他到处任职,只在国内大学工作几个月却收取十二万伍千美元,而当地的学生每月只能靠一百美元为生。他还指控田剽窃,强迫他的研究生在他们的论文中加上他的名字。在另一次访谈中,丘成桐描述了菲尔兹奖委员会在1998年是如何淘汰田刚的,还有他曾怎样为了田刚游说各种评奖委员会,包括美国科学基金会的一个委员会,它在1994年奖励了田刚50万美元。

对于丘的攻击田刚感到非常震惊。但是他觉得自己是丘从前的学生,无法对他的攻击有所作为。“他的指控是没有根据的”,田刚告诉我们。但是他补充说“我有很深的中国文化根基。老师就是老师,是要尊重的。我想不出我该怎么做。”

文章还引用丘成桐朋友、MIT教授Dan Strook的话说:“我发现我对于丘好像是贪得无厌地追求荣誉开始不高兴……这家伙做过辉煌的事情,也为此得到了辉煌的荣誉。他拿到了所有的奖。在这个问题上他好象也想捞一把,我感到这有点卑劣。”

(六)

在国内,一些媒体也暗示,丘成桐和北大之争,背后并不是学术之争,而是利益之争。除了他跟昔日学生田刚的恩怨之外,一些人认为,丘此时搅起和北大的争论,是在转移他在庞加莱猜想上判断的失误——他曾认定他的两个学生朱熹平和曹怀东在破解该猜想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不是俄罗斯数学家佩雷尔曼;但最后国际数学界公认的结果是:佩雷尔曼才是这颗数学王冠的摘取者,他也因此荣膺菲尔兹奖。

腹背受敌的丘成桐也立刻对《纽约客》杂志作出了回击,丘通过其律师HowardCooper向两作者发出律师函,认为这篇文章对其构成了诽谤,丘因此要求他们立刻改正其中的错误地方,并就对其的侮辱作出道歉。

文中涉及的一些当事人也纷纷向Cooper律师澄清,他们根本未发表过攻击丘成桐的言语,作者完全是在曲解并臆造他们的言辞。

比如,MIT数学系教授DanStroock就说:

Nasar与Gruber发表在《纽约人》杂志上的文章让我,以及其他接受Sylvia Nasar采访的人一样,感到震惊与愤怒。Nasar在六月参加了丘担任大会主席的国际超弦大会后,设法让我相信她对丘成桐非常崇拜,询问我对于他的活动的看法。我告诉她,

我很仰慕丘在支持中国年轻数学家,以及改变中国学术界的腐朽现状所作的努力。

我告诉她,有时候我觉得他的处事方法值得商榷。特别的,我告诉她,至少在我眼中,丘不注意保护自己,过于特立独行,而把自己暴露在敌人面前。如同她文章中所写的那样,她有意歪曲我的陈述,并且不可原谅地加以杜撰。

与大多数人一样,丘也有自己的缺点;但是大多数人无法比拟的是,他的高尚品德远远超过他的缺点。不幸的是,Nasar用我的话来支持她的反面论证。为此我无法原谅她。

纽约石溪分校数学系教授Michael Anderson则立刻致信丘成桐说:

对于Nasar文章中所写的文字,我感到极为愤怒,非常震惊。他引用我所说的话完全是错误的,没有根据的。除了你所指出的以外,文章中还有其他不真实的地方。

今天晚上我已经给她留了电话与email,希望明天能够与她交谈,把问题向她说清楚。我希望他把我的这些话完全从文章中删除。这些话毫无意义可言,完全不包含什么实际的信息;我只把它看作是愚蠢的闲谈,根本不值得登上《纽约人》杂志的文章。

我花了许多小时在电话里与记者讨论。可是我太天真地( 现在感到极度恶心)相信这个记者会真实地报道我所说的话。我很抱歉这些话居然被放到了我的嘴里,我会尽全力把它删除的。

(七)

在美国,和媒体打官司是一件旷日持久的事情,且胜算微乎其微,更何况对方是业内很有名望的《纽约客》。对于丘的律师函,《纽约客》也明确表示,报道揭露的是事实,不会对丘作出道歉。

事情不了了之。

但一些数学界的朋友对我说,围绕着丘成桐和北大,以及丘的学术问题,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很多事情,不能全信,也不能不信。即使如《纽约客》,其文章也未必都是事实,这既有当事者的否认为证,此外,该文中对田刚的褒扬、对丘的贬低,也使这一切变得扑朔迷离。

并不是每一家媒体都持和《纽约客》一样的立场。2006年10月17日,《纽约时报》发表题为《数学皇帝》的长文,给予丘成桐极高的评价,认为丘在帮助中国数学学术研究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对于丘与北大的争议,《纽约时报》的文章这样说:

2004年,因为其对中国数学的贡献,丘博士在人民大会堂被授奖。他在演讲中说,当他获得菲尔兹奖时,“我没有任何国家的护照,我当然应该被认为是中国人。”

也就在那一年,陈省身博士去世,享年93岁。Strominger博士回忆说,当时一家报纸的标题就是,随着陈的去世,“丘时代”正在开始。

但这不会是一个平静的时代。

在刚过去的这一年,丘博士对北京大学展开了攻击,指责后者作弊,在招揽海外知名学者时支付他们优厚工资,但他们实际只工作几个月。《科学》杂志的调查也显示,在中国,(从海外归国的)兼职教授的数量已从六年前的6个上升到现在89个,但全职教授也从66个增加到101个。这种安排使中国的大学能够分享这些学者在其他岗位上取得的成就。但丘博士则认为,这浪费了本来应该给予年轻学者的资源。

今年夏天,北京大学重新将一些全职的海外学者改为兼职,但也有人付出了代价。“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丘,”房地产商Chan先生说,“他为此付出了代价。”

丘博士对此表示同意:“我是一个非常坦率的人,我经常会触犯别人。”他说,但他认为他的这种风格对他的学生和同事和同事也一贯如此。

“我能继续抵抗的唯一原因是,”他说,“因为我是一个哈佛的教授,我不从中国拿一分钱。”

“如果我没有得过菲尔兹奖,”他补充,“他们早就要我死了。”

两家著名的美国媒体,却对同一个人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可能一些细节,也很令人意味深长。但夹杂在中间的丘成桐,我觉得滋味肯定并不好受。誉者,自可欣然接受;但毁者,则有锥心之痛了。

(八)

当然,后面的争论更集中于数学的江湖,而不是我所期望的对中国学术问题的关注。作为记者,我自认为很冷静地看待对丘成桐的褒奖和批评。所谓“哪个人后不说人,哪个人前没人说”。作为俗世之人,没有人不存在可以指责的缺点,但关键是,他的缺点是否被夸大,最主要的争议点是在哪里。

我总觉得,采访丘成桐的最大意义,就在于让许多人更加关注中国的学术问题,关注象牙塔的纯洁。

在当今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迫切需要有一块洁净的精神家园。而精神家园的塑造,需要丘成桐这样的学者的棒喝。我们真的需要更多的批评,而远不是外人的恭维。

至于丘成桐其他方面的争论,不是当事者,谁又能说得清;是当事者,他又能说得清吗?《纽约客》文章真的就是真实吗?

我还是愿意引用《纽约客》文章中的一个小故事,作为文章的结尾吧。

在庞加莱猜想问题上,1881年,庞加莱与德国数学家克莱因之间发生过一次争执。庞加莱在他的几篇论文中把一类函数用数学家Fushsian 的名字予以命名,克莱因在给庞加莱的信中指出,他本人和其他的人对这些函数做过重要工作。

在两人的书信往来中,庞加莱在这个问题上最后引用了哥德的《浮士德》里的一句话:“Nameist Schall und Rauch”。粗略地翻译,这对应于莎士比亚的话,应该是:“(What’s in a name?)名字里面究竟有什么呢?”

每个人的名字里面,究竟是什么呢?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是关注互联网生态圈的科技新媒体

您可能还喜欢…

15 Responses

  1. 张无忌说道:

    我自己的导师的导师是Klingenberg. 也就是德国那一派的,所以我其实不在通常意义下的“华人微分几何圈子”里。所以我对两派其实都不太了解。如果仅仅是丘田两人的私人恩怨的话,那还不算什么大事。问题是这个明显不仅仅是两个人的冲突,而是两个团体的对立,也就是最高票答案提到的学术政治。我认为这个对学术研究学术交流是非常不好的,尤其是对年轻数学人而言。

    我老板从来没有限制我参加任何学术会议,相反,他还鼓励我多去听不同方向的seminar,以开拓眼界。现在两派互相避免参加对方那一派组织的学术会议也是事实,你基本不可能看到丘田两个人同时出现在同一个报告厅里面。。他们的(华人)学生也不大愿意参加对方学派的会议。我对这种现象感到非常遗憾。上一辈的恩怨,不应该延续到下一代。这并不是健康的学术氛围,健康的学术氛围应该是充分的交流,相互了解其他人的工作,而不是像这样局限在一个团体内部做研究。

    我有一些老师也对丘田之间的冲突感到很惋惜。我本科一个老师说:“两个人都做了很不错的工作。弄成这样是干什么呢?”事实上两人也在尽量淡化冲突,他们肯定都不希望媒体继续跟进报导两人之间的恩怨,毕竟这种事情传出去也不是什么好听的事情。

    最后说一句,两人对年轻数学学生的培养都是尽心尽力的,这一点大家有目共睹无可否认。我个人觉得,上一辈倘若做错了什么事情,那也是上一辈的事情,下一辈已经是新的一代,不要过多纠缠上一辈的事情。学术界应该是纯粹干净的学术界,不是什么学术江湖。复旦做微分几何的就那么几个人,据我所知立场中立。我在复旦的时候还开过一个什么环太平洋黎曼几何会议,邀请了田刚但是没来,我猜可能是有丘派的人在。感觉应该是不会延续到下一代了。几个『仇人』的学生出席了ICCM(尽管北大无人收到邀请),希望Yau真的对事不对人。

    类似于牛顿和莱布尼兹,杨振宁和李政道。他们都是很优秀的数学家,有争执并不见得是坏事,期待学术上的良性竞争。

  2. 陈才源说道:

    丘成桐实在不敢谈他在数学的贡献有多大。只能说他年少成名,囊获菲尔兹,桃李遍天下。

    田当年师从丘,为丘的得意弟子。丘看田十分刻苦,将很多想法告诉田,田受益匪浅,成为一派宗师。

    丘为人耿直。给人写推荐信会明确指出被推荐人的种种缺点,有时导致被推荐人碰壁。这导致许多人不喜欢丘的为人。也是丘田裂痕出现的一个原因。

    花甲年之前回到大陆,办中学,大学的数学竞赛,颇有声势,本科数学弟子们受益良多。又举办华人数学家大会。成为华人数学家华山论剑之处。

    驻扎清华,办数学中心,与北大田派呈武当少林对立之局。弟子们在竞赛中的成绩也是对立格局的一种体现。

    晚年望所学有所用。讲几何知识用于实际,如图像识别,3d打印机等等。与企业有合作,为建设大陆数学提供经济基础。

    有野心,望成为中国数学历史上重要人物,遂招来诸多嘲讽。

    总之,有成就,有争议,但确实做了实事。若干年后,历史自有评判
    丘提携后辈也好,当华人数学圈子的学霸也罢,这是他的个人爱好。抛开他想要沽名钓誉立千古名声这种可能的想法不谈,就实际效果来看,他确确实实推动了华人数学的发展,让更多年轻人接触数学。没事就黑丘的人,典型的会嚷嚷会挑拨,但要问他对数学做了什么贡献没有,他就顾左右而言他了。
    曾经微分几何学家们猜想Ricci flat spaces都是flat的。后来丘证明了Calabi猜想,硬生生构造出一个非平凡的Ricci flat space的例子,即所谓的Calabi-Yau manifolds.

    后来发现这个Calabi-Yau manifolds在物理里面超级有用,是弦论的基本模型。物理学家们又发现这个CY mfld存在mirror symmetry,mirror symmetry的概念又反过来进入数学,对辛几何复几何的发展产生了影响,而且mirror symmetry本身也是个新领域。

    当然丘证明Calabi猜想的手段就是所谓的几何分析啊,这个方法基本是他开创的,就是把PDE里面那些先验估计啊等等手段应用到微分几何里面去。

  3. 杨羽轩说道:

    1.丘成桐教授不仅有数学才华,还很有商业天赋。他在Boston地区有三十多套房产。因为Harvard是个很有钱的学校,所以有很多闲置的房产,他们会用极低的价格把这些房产卖给教授。丘成桐教授以其杰出的商业眼光,前前后后一共买了三十多套,租给他的博士后,每年盈利不可胜计,真是令人钦佩!后来丘教授又看中了一处房子,但是学校却不愿意批准卖给他,所以他让当时是系主任的Ben Gross教授去询问缘由,后来Gross说,学校得知你在Boston地区有三十多套房产,实在太多了,所以不能卖给你。大家知道,在数学界,要想组织seminar和conference,经费是必不可少的。正因为丘教授有杰出的商业头脑和投资眼光,所以为中国数学的蓬勃发展输入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可谓是中国版的Simons。但是他的数学水平又远胜Simons,所以丘教授无愧为古往今来第一大师!

    2.丘教授通过这些seminar和conference让大量的中国年轻数学家有了抛头露面和展示自己的机会。虽然这些年轻人的数学水平只可意会,但是相信通过丘教授的帮助会很快发展成为华人数学界的领军人物,继承他的资源和衣钵。近年来,丘教授在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设立了大量的研究所。这些研究所的设立不但给不少人提供了很好的工作机会,也给不少想学数学的年轻人提供了优秀的平台。比如清华大学的丘成桐数学中心,可以说是亚洲第一数学中心,连日本京都的RIMS都是远远不如的,我想即使放到宇宙上也是名列前茅的。在这里我们应该特别欢迎广大二本和三本的数学系学生报考这些研究所,因为丘先生的理念就是要给普通高校热爱数学的学生以机会。

    3.丘教授每年都到中国的各所高校讲学,尤其是他开设的几个数学中心,这些讲座传授给年轻人许多高深的数学知识和实用的数学技巧。他演讲的话题包括:数学之美、我的成功经验、Harvard数学系的历史和我的一个不听话的学生等等。内容丰富,发人深省,不但能从中学到数学知识,还能体会到许多做(中国)人的道理。可悲的是,一些反动派受到西方自由思想的荼毒,对这样高质量的讲座却视而不见,拒绝参加,其中包括一些数学界的同行。丘教授知悉此事后,给这些人发了一封邮件,明确要求他们:今后只要是我来你们学校做讲座,所有中国人就必须参加!丘先生的严厉做法很好地整肃了华人数学界的风气,提高了凝聚力。相信在丘先生的领导下,大家一定能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中国数学!

    4.丘教授亲自培养的许多学生都有极高的数学水准,在国际上获得广泛承认,多次荣获重大国际奖项,比如晨兴数学奖、新世界数学奖、陈省身奖之中国版等等。这些学生不仅自己水平惊人,对年轻人也提供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细致周到的帮助。比如,丘教授的不少学生害怕学生没有自己的想法,经常亲自给学生提供idea,来帮助学生找到研究的思路。即使学生不需要也要苦口薄心,再三敦促。这样一来,不仅学生可以发paper,他们自己也因为贡献了一个“关键的”idea而顺便加到了名字,可谓是一举两得的做法。丘教授另一些学生因为害怕国际上一些著名杂志的编辑是势利眼,不让年轻学生单独发paper,所以不惜牺牲自己的名节,主动要求在paper上加名字。这样一来,学生发文章的时候就不会吃亏了。他们为学生的付出令人感动。可悲的是,一些年轻人不但不知道感恩,反而对此感到苦恼。对这样的人,我们就应该毫不犹豫地把他们踢出华人数学界,让他们去落后的西方世界吃点苦头!

    5.丘教授掌握了国际上一本极为重要的数学杂志,即Journal of Differential Geometry。这本杂志现在成为许多年轻人展示自己只可意会的数学水平和找到教职的最佳平台。为了方便某些中国学生在杂志上发表论文,丘教授提供了一些非同寻常的便捷渠道。比如文章不用发给编辑,可以直接发给自己,再由他转发给编辑。这样一来,中国数学家的文章就经常出现在顶级杂志上,他们的研究水准得到了空前飞跃!丘教授控制的另一本杂志就是大名鼎鼎的Asian Journal。这本杂志上发表了人类在20世纪到21世纪一些最伟大的数学工作,比如朱熹平教授和曹怀东教授对Poincare猜想的最终证明,封顶了人类一百余年来悬而未决的难题。这篇文章长达300多页,但是经过Asian Journal的编辑不知疲倦的辛勤工作,该论文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获得了发表。可以看到,丘教授在经营杂志以后,杂志审核文章的效率大大提高了。可以说,正是丘教授勤劳刻苦,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感召了这些编辑,让他们不再玩忽职守和放松懈怠。

    6.丘成桐教授对自己学生的关怀可以说是无微不至。有些学生一时糊涂涉嫌抄袭和剽窃,丘教授知道以后果断采取措施,息事宁人,避免了家丑外扬。中国数学界正是在丘先生的努力下才能铁板一块地团结在一起,大家毫无私心,全心全意为中国数学的发展添砖加瓦。但是有些人却不明白丘教授的苦心,经常在丘教授面前投诉,甚至还写匿名信把事情闹到别的学校。对此,丘教授态度坚决,铁面无私地无视了这些无理要求,可以说很好地体现了一位领袖的英明果决。而那些闹事的逆流虽然可能有一点点数学水平,但是今天也没办法站出来领导数学界了。就是因为某些人只知道做研究和思考数学问题,没有意识到帮助中国数学发展才是更有意义的事。思想境界比起丘教授差的太远了。可以说,丘先生高瞻远瞩,气盖环宇,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7.丘教授对中国学生的关心不仅仅局限在数学系,还遍及到各个非数学领域。从前,只要是中国、香港和台湾去Harvard读数学的学生,丘教授都要亲自过问,热情关怀,把他们一一纳入自己门下。比如某学生要跟Taubes,他会亲自找到Taubes,告诉他,这位学生就托付给你了。这样一来,这些西方数学家慑于丘先生的气魄和威望,就不敢再歧视中国学生了。到了后来,只要去Harvard的中国、香港和台湾学生,无论学什么专业,丘先生都要跟他们打交道。据说他还曾经举办过大型party,邀请Harvard商学院大中华地区的所有学生参加。这些活动使他亲民的形象更加突出,在各界广受好评。相信不久的将来,丘教授会吸引到亚洲其他地区的学生参与他的party。像他这的一代王者,相信任何人都会被他的魅力所感召。毕竟只有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才能发现问题所在。丘教授真不愧为一代明君!

    8.丘教授虽然已经接近70高龄,仍然老骥伏枥,近年来在数学研究上非常活跃。仅2015一年就在arxiv贴文23篇,以每个月两篇论文的速度进行高质量的数学研究,这是古往今来其他任何数学家都望尘莫及的!要知道,丘教授作为华人数学界的领袖,每天要处理几百封邮件。熟悉丘教授的朋友们都知道,即使是在seminar上他也要一边摁手机收发邮件,一边听talk。能在如此繁忙的情况下一个月写两篇论文,效率之高真是令人震惊!丘教授还特别注意与年轻人的合作,近年来每篇论文几乎都要提携一些年轻数学家,大度地和他们一起署名发表。由于他提携的年轻数学家太多,很多时候甚至会忘记自己的合作者。比如某韩国数学家之前跟他有合作,到了找教职的时候希望丘教授能帮自己写推荐信,但是丘教授却坦言自己并不认识对方。实际上,丘教授不认识自己的合作者正可以反映出他已经帮助了太多年轻人,以至于自己都想不起来自己干的那些好事!范仲淹说: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丘先生年近七旬而笔耕不辍,真可谓吾辈典范!

    9.丘成桐教授对于人才优劣的判断也是明察秋毫,一望即知。早先,北大一个学生仗着自己是那一届最优秀的就自不量力,想要去Harvard跟丘教授学数学,丘教授对他说:你水平不行。想跟我也可以,先去Boston待两年,经我考察合格了,再来跟我。这个学生不得已之下去了另一个inferior的学校跟了一个比丘教授差了十万八千里的数学家M。事实证明,这个学生现在虽然出了一点小名,在Yale做教授,但是确实不够资格在Harvard做丘教授的学生:因为他只拿到了晨兴数学银奖,而丘教授的学生一般都是拿金奖的。

    还有一次,丘教授的学生,国际著名数学家刘教授的一个学生L经刘教授推荐去Harvard师从丘成桐教授,而刘教授另一个学生不服,认为自己比L优秀。他给丘教授发邮件针对此事发了一大堆牢骚,丘教授立刻把他的邮件转发给了刘教授,叫刘教授严加管教。而事实证明,虽然这个学生目前在自己的领域是一个优秀的数学家,但是比起L来差的太远了,因为后者后来解决了国际上多年悬而未决的Hopf猜想,即使在历史上也要留名的。值得一提的是,L不仅数学了得,他满腔的爱国情怀也令人感动。有一次,Harvard一位教授不小心把台湾说成是一个国家,L立刻站起来,义正辞严地告诉该教授:“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像这样品学兼优的杰出青年正是建设祖国数学事业所需要的人才啊!如果不是丘教授乾纲独断,岂不失之交臂?
    像丘成桐教授这样慧眼识金的伯乐正是中国数学界最需要的伟大领袖。只要有了他,没有一个人才会被埋没,没有一个庸才可以投机。野无遗贤,万邦咸宁。天降丘神,万物生明!
    ——————————————–
    先写到这里,丘先生的贡献还有很多,许多细节的地方因为空白太小,都已经写不下了,有待日后慢慢总结整理。作为丘教授的铁杆粉丝,我要告诉学数学的年轻人一个简单的道理:没有丘成桐教授开天辟地,创造了数学这个领域,哪来你们今天的归宿?所以,学好数学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坚持丘教授在中国数学界的领导地位,紧密团结在他的周围,为早日把中国建设成数学强国而奋斗!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4. 杨羽轩说道:

    1.丘成桐教授不仅有数学才华,还很有商业天赋。他在Boston地区有三十多套房产。因为Harvard是个很有钱的学校,所以有很多闲置的房产,他们会用极低的价格把这些房产卖给教授。丘成桐教授以其杰出的商业眼光,前前后后一共买了三十多套,租给他的博士后,每年盈利不可胜计,真是令人钦佩!后来丘教授又看中了一处房子,但是学校却不愿意批准卖给他,所以他让当时是系主任的Ben Gross教授去询问缘由,后来Gross说,学校得知你在Boston地区有三十多套房产,实在太多了,所以不能卖给你。大家知道,在数学界,要想组织seminar和conference,经费是必不可少的。正因为丘教授有杰出的商业头脑和投资眼光,所以为中国数学的蓬勃发展输入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可谓是中国版的Simons。但是他的数学水平又远胜Simons,所以丘教授无愧为古往今来第一大师!

    2.丘教授通过这些seminar和conference让大量的中国年轻数学家有了抛头露面和展示自己的机会。虽然这些年轻人的数学水平只可意会,但是相信通过丘教授的帮助会很快发展成为华人数学界的领军人物,继承他的资源和衣钵。近年来,丘教授在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设立了大量的研究所。这些研究所的设立不但给不少人提供了很好的工作机会,也给不少想学数学的年轻人提供了优秀的平台。比如清华大学的丘成桐数学中心,可以说是亚洲第一数学中心,连日本京都的RIMS都是远远不如的,我想即使放到宇宙上也是名列前茅的。在这里我们应该特别欢迎广大二本和三本的数学系学生报考这些研究所,因为丘先生的理念就是要给普通高校热爱数学的学生以机会。

    3.丘教授每年都到中国的各所高校讲学,尤其是他开设的几个数学中心,这些讲座传授给年轻人许多高深的数学知识和实用的数学技巧。他演讲的话题包括:数学之美、我的成功经验、Harvard数学系的历史和我的一个不听话的学生等等。内容丰富,发人深省,不但能从中学到数学知识,还能体会到许多做(中国)人的道理。可悲的是,一些反动派受到西方自由思想的荼毒,对这样高质量的讲座却视而不见,拒绝参加,其中包括一些数学界的同行。丘教授知悉此事后,给这些人发了一封邮件,明确要求他们:今后只要是我来你们学校做讲座,所有中国人就必须参加!丘先生的严厉做法很好地整肃了华人数学界的风气,提高了凝聚力。相信在丘先生的领导下,大家一定能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中国数学!

    4.丘教授亲自培养的许多学生都有极高的数学水准,在国际上获得广泛承认,多次荣获重大国际奖项,比如晨兴数学奖、新世界数学奖、陈省身奖之中国版等等。这些学生不仅自己水平惊人,对年轻人也提供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细致周到的帮助。比如,丘教授的不少学生害怕学生没有自己的想法,经常亲自给学生提供idea,来帮助学生找到研究的思路。即使学生不需要也要苦口薄心,再三敦促。这样一来,不仅学生可以发paper,他们自己也因为贡献了一个“关键的”idea而顺便加到了名字,可谓是一举两得的做法。丘教授另一些学生因为害怕国际上一些著名杂志的编辑是势利眼,不让年轻学生单独发paper,所以不惜牺牲自己的名节,主动要求在paper上加名字。这样一来,学生发文章的时候就不会吃亏了。他们为学生的付出令人感动。可悲的是,一些年轻人不但不知道感恩,反而对此感到苦恼。对这样的人,我们就应该毫不犹豫地把他们踢出华人数学界,让他们去落后的西方世界吃点苦头!

    5.丘教授掌握了国际上一本极为重要的数学杂志,即Journal of Differential Geometry。这本杂志现在成为许多年轻人展示自己只可意会的数学水平和找到教职的最佳平台。为了方便某些中国学生在杂志上发表论文,丘教授提供了一些非同寻常的便捷渠道。比如文章不用发给编辑,可以直接发给自己,再由他转发给编辑。这样一来,中国数学家的文章就经常出现在顶级杂志上,他们的研究水准得到了空前飞跃!丘教授控制的另一本杂志就是大名鼎鼎的Asian Journal。这本杂志上发表了人类在20世纪到21世纪一些最伟大的数学工作,比如朱熹平教授和曹怀东教授对Poincare猜想的最终证明,封顶了人类一百余年来悬而未决的难题。这篇文章长达300多页,但是经过Asian Journal的编辑不知疲倦的辛勤工作,该论文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获得了发表。可以看到,丘教授在经营杂志以后,杂志审核文章的效率大大提高了。可以说,正是丘教授勤劳刻苦,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感召了这些编辑,让他们不再玩忽职守和放松懈怠。

    6.丘成桐教授对自己学生的关怀可以说是无微不至。有些学生一时糊涂涉嫌抄袭和剽窃,丘教授知道以后果断采取措施,息事宁人,避免了家丑外扬。中国数学界正是在丘先生的努力下才能铁板一块地团结在一起,大家毫无私心,全心全意为中国数学的发展添砖加瓦。但是有些人却不明白丘教授的苦心,经常在丘教授面前投诉,甚至还写匿名信把事情闹到别的学校。对此,丘教授态度坚决,铁面无私地无视了这些无理要求,可以说很好地体现了一位领袖的英明果决。而那些闹事的逆流虽然可能有一点点数学水平,但是今天也没办法站出来领导数学界了。就是因为某些人只知道做研究和思考数学问题,没有意识到帮助中国数学发展才是更有意义的事。思想境界比起丘教授差的太远了。可以说,丘先生高瞻远瞩,气盖环宇,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7.丘教授对中国学生的关心不仅仅局限在数学系,还遍及到各个非数学领域。从前,只要是中国、香港和台湾去Harvard读数学的学生,丘教授都要亲自过问,热情关怀,把他们一一纳入自己门下。比如某学生要跟Taubes,他会亲自找到Taubes,告诉他,这位学生就托付给你了。这样一来,这些西方数学家慑于丘先生的气魄和威望,就不敢再歧视中国学生了。到了后来,只要去Harvard的中国、香港和台湾学生,无论学什么专业,丘先生都要跟他们打交道。据说他还曾经举办过大型party,邀请Harvard商学院大中华地区的所有学生参加。这些活动使他亲民的形象更加突出,在各界广受好评。相信不久的将来,丘教授会吸引到亚洲其他地区的学生参与他的party。像他这的一代王者,相信任何人都会被他的魅力所感召。毕竟只有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才能发现问题所在。丘教授真不愧为一代明君!

    8.丘教授虽然已经接近70高龄,仍然老骥伏枥,近年来在数学研究上非常活跃。仅2015一年就在arxiv贴文23篇,以每个月两篇论文的速度进行高质量的数学研究,这是古往今来其他任何数学家都望尘莫及的!要知道,丘教授作为华人数学界的领袖,每天要处理几百封邮件。熟悉丘教授的朋友们都知道,即使是在seminar上他也要一边摁手机收发邮件,一边听talk。能在如此繁忙的情况下一个月写两篇论文,效率之高真是令人震惊!丘教授还特别注意与年轻人的合作,近年来每篇论文几乎都要提携一些年轻数学家,大度地和他们一起署名发表。由于他提携的年轻数学家太多,很多时候甚至会忘记自己的合作者。比如某韩国数学家之前跟他有合作,到了找教职的时候希望丘教授能帮自己写推荐信,但是丘教授却坦言自己并不认识对方。实际上,丘教授不认识自己的合作者正可以反映出他已经帮助了太多年轻人,以至于自己都想不起来自己干的那些好事!范仲淹说: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丘先生年近七旬而笔耕不辍,真可谓吾辈典范!

    9.丘成桐教授对于人才优劣的判断也是明察秋毫,一望即知。早先,北大一个学生仗着自己是那一届最优秀的就自不量力,想要去Harvard跟丘教授学数学,丘教授对他说:你水平不行。想跟我也可以,先去Boston待两年,经我考察合格了,再来跟我。这个学生不得已之下去了另一个inferior的学校跟了一个比丘教授差了十万八千里的数学家M。事实证明,这个学生现在虽然出了一点小名,在Yale做教授,但是确实不够资格在Harvard做丘教授的学生:因为他只拿到了晨兴数学银奖,而丘教授的学生一般都是拿金奖的。

    还有一次,丘教授的学生,国际著名数学家刘教授的一个学生L经刘教授推荐去Harvard师从丘成桐教授,而刘教授另一个学生不服,认为自己比L优秀。他给丘教授发邮件针对此事发了一大堆牢骚,丘教授立刻把他的邮件转发给了刘教授,叫刘教授严加管教。而事实证明,虽然这个学生目前在自己的领域是一个优秀的数学家,但是比起L来差的太远了,因为后者后来解决了国际上多年悬而未决的Hopf猜想,即使在历史上也要留名的。值得一提的是,L不仅数学了得,他满腔的爱国情怀也令人感动。有一次,Harvard一位教授不小心把台湾说成是一个国家,L立刻站起来,义正辞严地告诉该教授:“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像这样品学兼优的杰出青年正是建设祖国数学事业所需要的人才啊!如果不是丘教授乾纲独断,岂不失之交臂?
    像丘成桐教授这样慧眼识金的伯乐正是中国数学界最需要的伟大领袖。只要有了他,没有一个人才会被埋没,没有一个庸才可以投机。野无遗贤,万邦咸宁。天降丘神,万物生明!
    ——————————————–
    先写到这里,丘先生的贡献还有很多,许多细节的地方因为空白太小,都已经写不下了,有待日后慢慢总结整理。作为丘教授的铁杆粉丝,我要告诉学数学的年轻人一个简单的道理:没有丘成桐教授开天辟地,创造了数学这个领域,哪来你们今天的归宿?所以,学好数学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坚持丘教授在中国数学界的领导地位,紧密团结在他的周围,为早日把中国建设成数学强国而奋斗!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5. 小王子与红玫瑰说道:

    说点学术之外的leadership贡献:
    丘比较支持中国学生,带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数学家,数学物理学家
    丘帮助国内的数学物理发展非常积极(比如清华ymsc,让国内水平进步了很多

    yau和老杨比较像,学术工作意义重大、范围广阔,建设中国的学术团队也做了很多工作au工作领域之宽广。

    但除开Yau自己发表的工作,个人认为,他对数学还有两个很巨大的影响。一个是作为导师对学生以及对中国数学发展的影响,这个也有其他人提到就不说了。但可以说说Yau的高中生大学生竞赛。这是绝对的真正想为中国科学发展做贡献的数学家才会去做的工作,我相信参加过的同学肯定深有体会。另一个是把数学和物理结合与联系的影响。现在数学物理有很大一块正是在Yau的领导下发展起来的。今年ICCM上获得金奖的李思教授,数学物理领域的专家,就是Yau的学生。

    Yau热衷于社会工作对于中国科学的影响是难以估计的。或许很多人不喜欢他三番五次出现在朋友圈里抨击中国的数学和科学,也有很多人不喜欢他大力鼓动中国发展大型对撞机。但我相信未来研究中国科技史的人会给出一个公正的评价的。

    某些人,这么多年了也不长进,还是那个蠢逼样,靠故作惊人之语博眼球。
    几何分析就是求求导,高中知识。嗯,既然这么简单,怎么没见你做个什么呢,您怎么这些年了还是一点像样的工作都没呢?
    都懂,几何分析是下等数学,丘成桐、Brendle、Schoen他们笨拙的计算和丑陋的PDE不入您的法眼,您是有品味的人,您要做的是好的数学,是名留青史的大工作!
    您在刚上研究生的时候就敢说Milnor这种就是早衰的垃圾数学家,何等豪迈!您完全不懂代数几何就敢出去指点别人学代数几何,还一扯一堆让外行人看起来很牛逼的样子。后来道歉了不假,这股子不懂就敢瞎jb讲的二逼样却没变,狗改不了吃屎。
    我就等着看您细水长流一生硕果累累,超越Milnor拿菲尔兹沃尔夫了,自慰确实是您学数学的有效手段,祝您继续活在梦里。

    首先了解——菲尔斯奖

    诺贝尔因为某数学家的夺妻之恨,在诺贝尔奖项中没有设数学奖。为了弥补该奖项,国际数学委员会特设菲尔斯奖为数学最高奖项之一。
    相比电影的奥斯卡与自然科学的诺贝尔,菲尔斯奖更具有局限性,得奖者年龄在该年元旦前必须是四十岁以下。相比其他领域,数学有更多的很多大家大器晚成大师,然而由于这个限定,无缘菲尔斯奖,不过也有沃尔夫奖可以弥补。
    丘成桐是第一位获得菲尔斯奖项的华人(特此注意是华人)。
    如果你在国内知道华罗庚,陈景润,那你可能是听老一辈的初中教师所言。其实在国际上这几位数学家最大戏份就相当于去年音乐格莱美颁奖里的筷子兄弟(全国人都以为去领奖,其实也就仅仅是国内人以为罢了)。
    真正在数学界稍有建树的,也只有丘成桐可以撑撑场面。丘成桐的老师陈省身,其实也是凌驾在上面几位所谓国内数学大家之上。

    社会主义需要一个榜样,就诞生一个雷锋。
    社会主义需要一个数学家,就出来一个华罗庚。
    什么时候社会主义需要一个真正中华版数学大家,想必那个时候丘成桐会摇身一变,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6. 徐凯说道:

    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关于考试,几何成绩实在是出乎我的意料,因为我笔试成绩实在不高。面试还好,四道题顺顺当当做完,还有一点时间丘先生又问了一个小问题(似乎根据规定面试内容不能公开),也答了出来。(丘先生还问我是谁教的。希望没有辱没师门吧。)对于这个结果我确实是非常感激。之前还因为笔试成绩遗憾了好久。

    晚宴见到了很多德高望重的人物,感觉他们对学生都非常的nice。我想他们年轻的时候也一定是一代人中最优秀的几个,也一定刷了很多很难的书吧(也许那时候还没有GTM?)他们在我这个年纪应当比我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从丘先生来看显然是这样的)晚宴上每每遇到一些老师,总是对我苦心劝勉一番,叮嘱我好好学数学做数学云云,拳拳之心现于言表。这实在令我非常感动。我不知道我有什么器识或者能力让他们寄与如此的期望。清华远胜于我的学长也有那么多。我想我唯有多放一些心思在数学上才能对得起他们吧。

    但作为科大学生,我很难过,不是因为今年成绩一般,这不丢人,只要学弟学妹们发奋图强,来年摘金夺银未可知。我难过的是有些人心气儿没有了,考得不理想,不反省,反而带头搞阴谋论,什么“丘先生指使人打压科大成绩”之类的都出来了,还说的有模有样的,真他妈的丢人。

    考砸了,那是改卷被黑,不然是题出的不行,再不然是天气太热头疼腹泻,是没有去雍和宫烧香,反正就不是实力不够。

    看一段丘先生的话,共勉吧。

    “我们很多同学以为自己是天才,以为自己很有本领,不用念书,不用看书,就能够完成很好的学问。你可能平时考试比人家好,可是要做大学问是不可能的事儿。我们看了很多大学生,到了做研究生的时候,遇到很大的问题,就是因为他没有好好学,自以为是天才。”

    学弟学妹们请开眼看看世界,这天下不止科大的一亩三分地,不是你进学校免修个近世代数或者选两个研究生课考的不错,以后就理所当然能丘赛虐场,清北复浙等校的同学们都很勤奋努力,他们可不是某些井蛙宣传的那样做题少基本功不扎实!

    那些在科大把持着言论通道的网红大V,尤其自己不懂数学还要指导别人学数学的人,请你们反省自己或者离开科大,可以吗?

    科大就是因为你们这种嘴巴选手太多,愿意沉下心动手做问题的人太少,时间都花在跟复旦的北大的MIT的学生撕逼了,还有时间学习个鸡巴呀!天天跟别人争特么哪个学校牛逼,咱科荣誉是嘴巴挣来的?很好,昔日蒋公地图开疆,今天某人嘴炮强科!

    还觉得挺美的,到处吹清北科,拜托,那是外面不懂行的人抬举一下,咱不能自己当回事呀,说咱们跟清北五五开是眼瞎了才看不见北大在丘赛里几乎每年的压倒性优势吗?

  7. 比比相对论说道:

    国连最起码的牛奶、地沟油、等都做不好,就想做XX的,就象我老娘,连最起码的整洁都没有,还总想出人头地,成为高贵人。上等在于最基础的细节,国家和各人都是这样个项目也不是一次就投那么多钱 工程分期 前中期投入比例不是很高 我们可以暂时不投那么多 但是必须要起步,这种假设就是个不定时炸弹啊!现在杀人武器核弹已经够用了,这种发电也不太安全,更别说维持稳定的力场了。中国可以在基础科学上为人类做贡献,但现在时机不好。国防航母群、飞机正需要大笔资金,国际经济不景气影响中国,可持续经济还需要投入……这项目不是立竿见影的,过些年也可以。

    杨说的更符合现实物理领域的状况,也更符合国情。现在建,并没有过于确实的基础和突出的发展…如果他说的属实,我觉得就没必要建。。就一点,有这些钱可以大大的解决其他的眼前问题,招这些人才不如自己培养人才,还有都在讨论学术问题问题,为什么老是抨击人老婆,喷也要带些脑子吧?个人挺同意杨的观点 假设着个项目实施 几乎90%以上的设备需要依靠进口 而在国内大学的设备真的和发达国家没法比 这些钱最终由外国人拿走了 国内能拿的也就贪污的个别人 还不如把钱投到国内各个大学 先把硬件搞起来 这并不妨碍科学的进不随便抄一个大高官的家,这钱就有了。建了还是有好处的,至少能让物理研究中心往中国转,后发的一方总是要付出高额的代价才能抓住核心的东西。

    杨老头你out啦,中国人的事情由不得美国人做主,中国的“二弹”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都研究成功,没有你杨老头不一样能成功。真正的中国人没有能力吗!?没有钱,你也说得出口,我们纳税人都支持国家,不需要你担心,你真正的动机是想为美国主子所想吧。不想在中国养老,就回你美国吧。我觉得杨教授说得有道理,我们的社会问题还有很多,基础科学也很多不够了解,为了不可预测的将来砸巨资确实需慎重

    花费了10几年,耗了几千亿,最终的结果是 假设是错误的。 中国到了花几千亿去玩理论科学的研究的阶段?哪些应用科学咋就上不去? 真搞了这东西,中国社会会退步,因为其他应用科学会被严重阻碍,没钱搞的屁啊
    理论落后一定会造成应用落后 这一波已经处于劣势了 想要弯道超车 至少下一程理论水准要在同一起跑线上 理论是根 应用是果 根不好 果能好么?和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的科研费用占税收比例不算高 真要去扶贫的话 我们路可以慢慢修 桥可以慢慢架 各方面都可以勒紧裤腰带 但是科技发展是绝对不能落后的 落后就要挨打

    说必然有一点绝对化 应该说很可能 我们已知反物质和正物质会湮灭 那么根据这个特性 把反物质封装起来 扔到别的国家湮灭一下 不就是应用么? 同理 反物质必然还有很多地方我们不知道的性质 这些性质难道会一点应用价值都没有么?美国或者欧盟知道这些性质后 第一时间会共享给中国么?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不利用现有设备急于将你自己的点子付诸行动,而重复建一个没有升级的工具,不知他是致力于高能物理研究还是致力于建一个大项目哪?虽然工利于器,但器没有根本性升级,很难产生革命性的变化。工与器本末倒置呼?王先生的说法难以服人。别怪不知名专家和外行反对,这也不是单纯的科研问题了,至少有科研管理甚至民生的问题了。如果,王贻芳在专业领域上有更高的点子,那就直接申请经费在欧洲�%B��%y2%;E机上做好了;再建一个对装机?那得何年何月啊?

  8. 赏花开说道:

    对撞机全球有一台已满足高能物理研究的现状;特别是没有升级版本的新设计,如同当年国外升级彩电把黑白电视生产线倾销给中国的情景相似。此版对撞机已应用多年,该发现的已发现了,再有什么突破都很难了;但维修的确是无底洞,人家都在去产能,而偏偏有人报着高能耗低产出的宝贝不放。杨振宁:中国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对撞机。难得杨老先生这个年纪仍有如此清醒的头脑! 王贻芳:关于对撞机 杨振宁七条理由不成立。王贻芳并没有驳倒杨老先生的七条理 由也。我说了 是偶然的发现 是存在可能性但不是意料之内的发现 我们探索未知的领域要谦卑的去相信一切可能性 不能主观否定 毕竟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 傲慢才是就凭丘教授偷换概念,试图给杨老扣上反对高能物理发展这个帽子,就看出丘的人品了,能信任他说的“有必要建”吗?你农业大学会就行了,可以了吧 你懂歼十歼二十的所有内幕行了吧 谁给你的自信在我面前BB歼十歼二十的呢?

    你家里是中航集团哪位牛逼人物啊?这么了解歼十歼二十呢?无知没什么,出来卖弄真是丢你们学校的脸 你懂对撞机就行了呗,你家就是造对撞机的 一碰你美爹就高潮 杨振宁可以是其他事糊涂,这种事真不糊涂,这东西绝对浪费纳税人的钱,王所长你担得起1000亿的责任么?科研腐败得好好查查了吧大陆贪官污吏体制必然导致每个贪官污吏都要拼命争国家投资,因为按大陆潜规则这些投资就成了贪官污吏吞噬的大肥肉,根本不是科学决策,而是得不偿矢,祸国殃民,象三峡大坝,南水北调,高铁,超高压交流输电,航母,大型客机,等等,现在又要劳民伤财搞超级对撞机,完全是胡整。

    中国的科研腐败也是够了,不解决科研腐败的问题,砸再多的钱也是肥了某些人的荷包,飞机发动机,龙芯,几千亿几百亿投进去,结果不是山寨就是骗局,花的可是纳税人白花花的银子趁着RMB还没贬值,建这么一个设备也许也不错,即便最后没出什么成果,但是,培养和吸引优秀的科研人才总有一定的作用的。教育、医疗等等那些民生问题,又不是靠钱就能解决的,靠的是时间,这可能需要上百年,而且花上百年也不一定能解决

    那么请你试想一下 如果某试验中有一种偶然的颠覆性的发现(低成本制造反物质,或某种可以封装反物质的未知力场) 这个发现可以发展出对别国压倒性优势的应用技术 那么实验室所在国也许会限制科学家行动、限制成果发布 利用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时间差 尽可能快的将理论成果转化为应用技术
    :应用科技和基础理论不是一回事。应用科技可能保密,可能有专利;而基础理论是全球共享的。中国对世界也做了很多贡献了,现在中国更需要投钱的地方很多,国防、资源、能源、环保等等。这对撞机可以晚些年再搞。

    杨.真.大师 威武,现在发现我们长晶体做凝聚态的反而最有操守,高能物理学家热衷于和理论物理学家一起吹牛,做假模型的验证,最近的事件表明自以为是的 中国生物学家们 学术能力和学术操守并没有他们自己吹嘘的那么高,不过对撞机并非没用,聪明的方法是换一个类型的加速器 #杨振宁# #对撞机# #科学家#

    根据欧洲经验,要想有结果,建设要比欧洲大几倍才行。这个成本考虑了? 2 劳动成本不是一成不变的,现在考虑的成本可行?别最后搞了一半,和美国似的完蛋了,怎么办 3 如果试验失败,这些私心科学家二级后代能否进监狱去负责?因为这个责任太大了,否则这么钱可能让几百万人免于贫困或死亡
    1000亿还不保证有成果,那你还研究个毛啊,说到底都是骗经费,我有认识人就是在搞科研工作的,他们领导就是天天想搞项目骗经费,经费到手但最后基本就是不了了之

  9. 月影捕捞者说道:

    1 首先这仅仅是为了验证个假设。与发动机,原子弹的研究根本就无法相提并论,诡辩 2 阻碍了其他学科发展,进而严重阻碍了社会整体发展。比如严重阻碍了发动机的研究,这个责任谁来负责? 3 投资了几千亿,最后的结果这个空想的假设是失败的,责任谁来负责? 4 论证几千亿,是否考虑劳动成本变化?

    还有你能看到的都是经过讨论最后决定要搞的,还有很多经过讨论最后决定不搞的,你看不到不代表不存在。不知道你自己懂多少还是只知道歼10航母个名号,就来给人冠以“狗屁专家”?

    某些人为了点个人私利置国家民族于不顾,说白了这就是个无底洞,上千亿投进去,一百年都未必有任何有意义的实质成果,真当我们国家人傻钱多的凯子呢?我们有的是等着用钱的地方,传统的军工领域,发动机,航母,战斗机,智能制造等。前沿领域可控核聚变,量子计算机,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都更有意义

    为什么钱学森历经美国的软禁折磨直到周恩来用朝鲜战争的十名战俘把他换回国?为什么邓稼先不顾禁令一定要回国为国家完成原子弹研究的事业?没有先进科研技术的学者为国家打下国防科技、核工业的基础,中国有杨振宁得以享受的环境吗? 既然你不愿意帮助我们 我们也不需要你的好心提醒

    感觉杨站在了我们纳税人的角度在思考问题。。。撒家不喷科学家的争论,毕竟二十年前还有人反对高铁呢?难道反对的人就有错?好好上班,瞎操什么心投资1000亿,在资金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很容易成为科研腐败的温床。应该允许不同声音的存在,高大上的东西不见得就是好的。一听说高科技就兴奋,就马上觉得暴增国力,值得反思。

    支持杨振宁。理论物理的学生出路非常窄,企业根本不需要这些人,只能继续当老师。所以才会有震惊中美的卢刚枪杀老师、同学事件。高能所的人为了捞好处,自然想上大项目,自己贪污,国家利益对于这些人算什么

    基础科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投资需要很长时间,也需要人民慢慢的等待。但是人性使然大多数人都只看得到眼前的结果。毕竟它需要花纳税人的钱,老百姓反对很正常。因为他是老百姓。这也不是我们能决定的时候,如果一天因为多少老百姓的意志能决定基础科学的时候,也是我们国家开始悲哀的时候。

    杨一直认为,中国干不出点成就。最自卑的人莫过于此。听杨的,好没有没有一次对过。 推荐: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通过微信公众号知识分子(ID:The-Intellectual)回应杨振宁的意见

    真正有理智懂科学的人都支持杨。说句难听的,以本国的科学、技术、实力,这就是个骗经费的,好大喜功,砸出来就吹牛逼,天朝一直就是这么个鸟样,世界定位在哪里,不好好先发展民生,富民强国,按部就班一步步来,怎么真正这个做大做强。还做三年超英,五年赶美的梦

  10. 蔡志明说道:

    家需要他时狗屁不出,国家富强了妈的又回来养老等死,劳民伤财让你说出来我听着就恶心,我的朱元帅曾经说过:就算让中国人穿不起裤子,我们也要造出原子弹,实际上,这个一期大型电子/二期质子大型对撞机体系建设,分两步走!一期的电子对撞机体系,约建设10年左右,每年约需30亿元人民币!因为电子对撞,很好做一些,因为电子,只有其单一电子结构,所以,容易获得更准确希格斯粒子的准确特性!若揭露其有其它特性,则第二步是建设二期质子对撞机,约需,这姓杨的无耻香蕉人纯粹就是见不得中国中国人好吖! 中国强大了,它的美爹国就要走下坡路了,它也要跟着遭殃了,振宁这个人说白了从骨子里瞧不起中国人,瞧不起中国政府,以前瞧不起不回来,服务美帝,现在仍然瞧不起,欧美搞不出来,你中国人更白搭。 中国的核工业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都成功了,为什么不搞这个呢,对于未知的科学只有在摸索中才能成功,甚至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看评论真是什么蛆都炸出来了,很多路自己不去走是永远只能认人牵着走的,tg的被害妄想症已经深入骨髓,钱没了可以再赚,路没了就真的死了,趁现在有钱不做,等体量缩水了想做都没法做[傻眼]

    建了对撞机,高能所的人以后都不要搞研究了,只要别的国家学者来租用对撞机搞研究,学术成果写上他们的名字就够评教授评院士了。项目运营经费每年几百亿,随便搞点回扣高能所的人就都发财了。也难怪王贻芳和他的手下都发疯一样的骂杨振宁。

    这个东西,我不是专业学物理的,所以不明白巨大价值在哪里,所以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去考虑,建成后带来的好处很明显,价值巨大,那在科学领域研究高于我们的英美,为什么不去先做?他们不像是会把这种“好事”拱手让人的国家

    感觉中国想领导人类对抗外星人啊。。不如1000亿全花在研究即将来临的物联网上,物联网技术、移动芯片等等,或者高端零配件加工技术什么的。。想起来中国还有火星计划呢,感觉不如研究怎样从月球上往回带东西比较好
    这么多钱如果能让大街上跑的全是达到奔驰宝马水平的国产汽车,我们每天使用的装着达到英特尔水平的国产芯片,我觉得更能提高中国人的士气,比诺贝尔奖更实际,对中国发展更有利!
    最起码先投资把科学家搞来的,中国的人才都跑国外去了…设备再好有什么用。。。另外搞是在经济的允许情况下在搞…不搞永远不知道会发现什么,也不会知道这个发现会不会有利于生活。因为一切都是未知的
    清醒点,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超大型对撞机迟早是无法流氓搞,美帝一直游说其他人搞,因为自己搞性价比不高,如果有一千亿,先投入民生和经济效益快的科学,再等二十年再搞,那时候也许成本更低,反正跑不了的东西,着什么急呢?我同意杨振宁

    看双方观点,高下立判。杨说的有理有据,高能所所长说的毫无逻辑,纯粹为了圈钱捞好处攒名声。等中国国内出个诺贝尔物理学奖再说吧,就算再有科研经费,再好的设备,人实力不行也白搭。
    高能物理涉及到的准备工作需要很多公关,这部分附加值就超过了项目本身,从开建到安装完毕大概需要五年,五年千亿不到,还能给相关企业回报支持技术进步,储备人才,还能拿着项目去全球圈人,阳谋而已,设计项目的时候考虑综合实验需要即可,不只是个放大版的高能对撞机,这其中也能完成新加速器的探讨
    中国仍然只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GDP还少于巴西,墨西哥或马来西亚,还有数亿农民与农民工,还有急待解决的环保问题,教育问题,医药健康问题,等等。 天天唱GDP日日歌颂成就,原来还少于巴西!这当然要点赞共党!该醒醒了,这次不同于二弹一星,随着贪污过亿,上下通奸等事迹败露,人民还一心?

  11. 悦寒生说道:

    蠢 二弹为什么在那么艰苦的情况下也要研制 因为那是对抗美俄 站稳脚跟的必需品 然而对撞机是现在的必需品吗?对撞机是对物理发展很重要的 但是并不是迫切需求的 也不可能短期带来回报的。再说你的言语 充满着傲慢与污蔑 不管是哪国人 也不是可以随便侮辱的。
    中国这个大项目,要拉上世界其它愿意参加的国家,一起来做这个事情!不要唱独角戏!可以让世界其它国家贡献约30~35%,出资,人才则,知识,专利等,共同分享!就像现在的法国世界太阳发电项目:核聚变发电项目,共约100多亿欧元!中国,等其它约20几个国家参与,投资,投入人才!

    国所谓的科学家看到这么个大项目早就哈喇子流一地了,他们没本事研究出个什么,更不关心科研。但对怎么把钱搞到自己荷包里最热衷。科研不依赖于口号和决心 是以理论技术为基础的 资金的投入自然是主要的 但基础不牢固多少成本都是打水漂 科学容不得半点马虎 科研更不是意气用事 学术的讨论不要与政治混合 讲求客观事实不可主观臆断
    可以贡献约 5~10亿元人民币每年!更重要的是,这个大项目,会成为世界一个超大科学研究引领中心,引力中心,科学思想碰撞,新思想,新发现,新人才培养,21世纪中华新人才的培养,将会是不可估量的!这个项目,应该进入下个5年中华发展大计划中!我们中华自己,应该为世界做些贡献了!

    自己筹钱可以造!不要向纳锐人伸手!望更多的考虑考虑民生!请认清自己的家底,面子工程,政绩工程希望越来越少!不要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去换取某些不切实际的东西!
    先别嚷嚷着投资什么扯蛋的粒子加速器了,,先把河北科技大学所谓的诺贝尔级研究者韩春雨造假的事情查查再说吧。。一个臭名昭著的骗子,堂而皇之地靠造假套取了2.4亿经费,无人过问,还折腾什么几千亿的加速器!!
    科研需要成本 而且成本的投入不一定是有效果或者可能是颗粒无收的 这是客观事实 但是科研的投入也有可能产出不小的回报 这也是事实 不客气的说 科研其实带着运气的成分 理论做的再完备都不可能百分之百成功 所以某个科研项目做与不做 我认为应着眼于是否有能力和技术去做及能否能获得最大的科研利益

    313亿人,应该敢于做点大事情!假设,10亿有劳动能力的中国百姓,每个月,省下一顿饭的钱:10元人民币,则一年12个月,则可以省下:1200亿元人民币!这当中,1/3=400 亿元,可以长久用于这个高能物理对撞机,等研究!省下的800亿元人民币,可以用于其它科学研究!现在,百姓体重有些过高,肥胖太多!

    社会就会丢失了前进的大方向!动力!人,非常有惰性,不可测,下行之心;也有向上,追求,伟大之追求进步之心!要鼓励向上,不断追求,前进,为自己,世界贡献中华百姓聪明才智,个人及国家之大追求!同时,百姓个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可以很好结合起来!
    这个事情,可以展开讨论,国民教育,科学教育,国家事务百姓的意见及参与,现代社会运转的方向!大赞!一个国家,总是要有些贴近百姓的吃喝拉撒睡,草根梦想!同时,也要有远大的,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现的可能性,极大未来意义的大事情!大梦想!否则,过于强调吃喝等,自己小窝子事

    作为科学家,希望能够验证一项重大的科学假说的愿望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要花这么多钱去验证,往轻的说是闲的蛋疼,往重的说是祸国秧民!这个问题赞成杨老先生!
    反观王所长和邱教授等支持现在建超级对撞机的科学家。虽论点鲜明,但无客观有力论据作为支撑,以纯抒情的方式完成论证,至于经济账更是含糊带过,这算煽情党吗?反正花人民的钱,完成自己的兴趣理想。

    从逻辑推理的角度帮大家分析一下:杨教授的论点鲜明,论据客观,结论清晰。杨教授绝对认可高能物理应该继续向前,只是反对现在建超级对撞机!他认为投资回报率微小,中国此时投入上千亿资金,建设十几年才能用,且找到超对称粒子的概率小过海底捞针,时机不对!
    作为一个曾经的物理爱好者,今日的大业余。我是绝对不敢妄评如此专业问题的。至于各种非专业媒体和其他群众,更是省省吧!妄议者:不知天高地厚、误人子弟、毁人不倦!!
    当前,中国的科学研究走向一个误区,只有有钱赚的科学研究才值的国家投钱,一切基础的,难以见效的,甚至根本不可能赚钱的研究就不值提投,例如基础物理,基础天文,基础化学等等研究,认为在这里投钱就是浪费钱。我们的心过于浮躁,能静下心真正做研究的现在还有多少?科学不能一切向钱。杨有点不静

    今天全世界都惊叹中国GDP已跃居世界第二。可是中国仍然只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GDP还少于巴西,墨西哥或马来西亚,还有数亿农民与农民工,还有急待解决的环保问题,教育问题,医药健康问题,等等。
    搞科研花再多的钱也是应该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强国的唯一途径。虽然现在民生,教育还存在问题,但勒勒腰带还能够过活,可是一旦科技停滞或受制于人,必定再次挨打。

    几十年花1000+亿也并不多呀,光发展经济没扎实的科学基础只会受制于人。现在这个问题已经很明显了。

  12. 蛋蛋是只闲蛋说道:

    你们不懂更多内涵,自某低智占据大位后,和轮子集团狼狈为奸,坚信那些超能故事,然后从各种途径去搜寻那些玩意,难道你们没发现最近几年多了很多那类探索项目,至于其他那些所谓科学家看到这种机会岂能不大捞一笔,立个项拿钱走人

    认识的几位中科大核物理系的大牛教授说过,杨振宁是当今世界物理学界的最伟大科学家,这个地位是无可置疑的。除去他本人拿到诺贝尔奖以外,他的几个弟子都拿到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被誉为爱因斯坦之后全世界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我向杨振宁先生致敬,祝杨先生身体健康!

    高能粒子对撞机,科学家为了经费和工资弄出的所谓科学工程,无实质性利用价值,与火星移民类似
    就如当初的两弹一星真是挣足了国际面子。这面子背后又是多么的不光彩。国营712是个外界不知道的神秘单位提供制造原子弹基本原料的一个矿场,一心为国的年轻人投身为国来到矿产奉献青春生命,然现在他们过的怎样,全部被遗弃,由于辐射一身病,子女病死,凄惨凉凉,地方更是嫌弃他们是国家的累赘。
    私以为中国的科学领悟并非一个对撞机建设就可以加强的,打铁还需自身硬,首先从整个科研水平上面中国都还是路漫漫,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稳定的科研环境和具有高素质创新能力科研精神的学究们,即使有了这样的对撞机,也是一种浪费因为没有驾驭它的打铁人。对撞机可以建设,但是这个时候的中国还不合适。

    什么许多科学家很愿意去美国搞研究 那的学术环境确实很好 更重要的是那里有很多专业的仪器。 如果我们有独一无二的专业仪器 外国的科学家是不是更愿意来我们这。慢慢学术环境是不是能更好呢。说心里话 杨振宁真心看不起他 像梁思礼老先生说的:我造的东风是保护我们的。他同学造的民兵是瞄准我们的
    我选择相信杨振宁先生。因为杨振宁先生是诺贝尔奖评奖委员会称为爱因斯坦之后全世界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杨先生的成就是其它物理学家包括李政道所不能比拟的。米尔斯杨是世界物理学界的一面旗帜。那些只看了几篇网文就捧李政道的太傻比了。
    :杨振宁学的是量子物理,不是核物理不是空气动力学。跟原子弹导弹没有一分钱关系,杨振宁回国后为清华为南开建了现代物理数学实验室,对清华的现代物理贡献非凡,还为清华大学筹款1000万美元。不知道事实盲目跟风黑很愚蠢

    杨振宁先生有些太悲观和多虑了。他跟李政道先生分道扬镳后,几乎李政道提出什么他都反对。相比之下还是李政道先生的意见更有积极意义,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而且李并没有处处反对杨。要想赶超欧美,跻身物理科研的前沿,大型对撞机是非常有意义的。而且几百亿对现在的中国来说并不多。

    美国人认为中国不宜搞原子弹,不宜搞氢弹,不宜搞导弹,不能宜搞卫星,不宜占领南海。如果都按美国人的想法,就没有今天的中国。有些美国人披着中国人的外皮,但内心早已不是中国人。看一个人是不是中国心,要看他们做了什么?钱学森等回国专家对中国的贡献和今天的这个杨振宁的骗吃骗喝。对比鲜明!

    我敢说喷杨先生的都没有看过全文 七条有理有据 超大量子对撞机动辄花费几百亿 外国的实验项目都收效甚微 甚至整个领域研究对于现代社会没有多少贡献 花费的经费必然挤压其他关乎民生和国家有效科技发展的项目 杨先生说的都是根据中国实际情况的客观陈述 要航天要军工要量子通信但是这种项目我们不需要[
    :我觉得大家讨论的是钱的性价比问题,当年80年代建立的对撞机现在看来的确没起到多么大的应用作用,特别要考虑80年代多缺钱啊,同样的钱投入到多建几个宝钢所产生的价值肯定比建立对撞机大。现在也是同样的逻辑

  13. 宇宙学说道:

    菲尔兹奖获得者、著名华裔数学家丘成桐希望,实验物理最重要的项目——巨型对撞机能够落户于此,成为中国基础科学原创性突破的诞生地和“海纳百川”般吸引全球顶尖人才的平台。

    目前,全球最大、能量最高的粒子加速器是位于瑞士日内瓦与法国交界地区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可在微观尺度上模拟宇宙大爆炸后的宇宙初期形态,帮助科学家研究宇宙起源并寻找新粒子。2012年,正是在这台对撞机上,科学家宣布发现了被称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终于完成了粒子物理所谓的“标准模型”。美国《科学》杂志评论认为,这项发现将“标准模型”拼图中的最后一块填充到位,虽然尚不清楚该发现未来将把粒子物理领域引向何处,但其对物理学界的重大影响不可否认。

    而LHC目前已经达到其设计能量,要进一步寻找和发现新粒子,就需要建设能量更高的机器。2016年初,丘成桐和合作者的新书《从万里长城到巨型对撞机》在国内出版,书中除讲述粒子物理学如何改变人类日常生活,也探讨了中国建造巨型对撞机的可能性。目前这一重大项目正处于论证阶段,丘成桐对此项目的最终落地持乐观态度。

    “这是在基础科学方面有可能出现重大原创性突破的地方,将有助于探索整个宇宙物质的基本结构是如何形成的,”丘成桐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论证中的中国“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有可能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对撞机,其科学目标是精确测量希格斯玻色子的性质以及搜索标准模型背后更基本的物理规律。

    若能量更大的巨型对撞机能够在中国落成,寻找超对称粒子,将是科学家们下一个目标。一旦超对称粒子被发现,整个物理学前沿与数学前沿都会改变。

    虽然这项工程需要很大资金投入,但丘成桐看好项目在技术发展和人才引进方面的巨大效益,“这会引起西方科学阵营的迁徙,远远超过单独建一所世界一流大学的效果”。

    在大型强子对撞机所在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有来自20多个成员国的3000多名工作人员,每年还有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万多名合作科学家及访问学者。那里汇集了全球粒子物理研究领域的高端人才,每年产生1000多篇博士论文。

    丘成桐预计,项目建成后,至少会有五六千名各国一流科学家为做实验举家迁往中国,且长期居住,这会对中国基础科研产生深远影响。

    他认为,几千个智慧的头脑汇聚于此,会“自动”产生很多重要的、超越物理领域的技术和学问。正如我们生活离不开的万维网就诞生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

    “20年前可能中国没有能力做这件事,但现在中国是上升中的大国。对撞机的建成将是对国际科研、世界和平乃至人类文明的贡献,也是对中国国际形象的提升,”他说。
    黑体字部分是我加上的。看完这个,我就明白为什么杨先生会“无视”CEPC而向SPPC开炮了。
    这篇采访里,只提到了一次“精确测量希格斯粒子”,而数次提到类似“超对称粒子”这样的词。此外,这篇文章没有提到CEPC-SPPC两步走的计划,只提到了CEPC。
    如果是一个外行,看到这篇专访,他会怎么想?

    很明显,最自然的想法是:中国马上要造个加速器,这个加速器可以用来探测新粒子。

    杨先生看到这篇专访,他会怎么想?
    我不敢胡乱猜测,但从他的回应里无疑能看出一二:明明说好了先搞CEPC,为何宣传的时候出了偏差,满眼扫去都是超对称粒子?虽然他知道规划设计书里怎么写的,但回应这篇文章的时候,肯定就以文中对外行宣传的内容为准来批评。个人认为,所谓杨先生想方设法阻碍高能物理的发展是诛心之论,杨先生做出这样的回应是完全正常的。

    至于丘先生到底怎么想我也没有结论,因为一般来说提到“寻找超对称粒子”显然能增加公众的兴趣,有些人认为丘先生是为了让这个实验验证自己的理论,我觉得也属于诛心。而且也有可能是丘先生无意拔高但媒体希望造个大新闻。但不管怎么说,既然发出来了这篇专访,就要接受被质疑的准备。向公众解释清楚,本来就是专业人士的职责。对于外行不了解细节也应该有一定包容并耐心解释,这样才能避免戾气丛生。
    当然,你也可以说“CEPC是啥自己上网去查”,“不是搞高能物理的没有权利讨论”,但事实证明这样不会收获良好的效果。

    王先生的回应文章很好的解释了之前的诸多疑点,但我认为这些疑点并非杨先生无理取闹的乱开炮。我就认为杨先生的质疑非常好,有助于真相进一步辩明,也对专业人士到底该如何像外行科普提出了挑战。

  14. 鹏程戚说道:

    杨老主要表达了7个重要的反对意见。
    1)经费无底洞。至少200亿美元。而且大型加速器还有不能按计划完工的“优良传统”,超支一两倍算好的。
    (关于经费我自己补充一点,工程造价和总费用由巨大的差别。根据LHC的经验,单年运行维护的费用会比单年工程支出更高,会持续烧钱。杨老说的至少200亿美元是一期CEPC和二期SPPC一起,而杨老之所以会说两期的价格,因为杨老在回应丘老宣传大型对撞机的学术价值时屡屡提到“超对称粒子”,这是二期SPPC才有机会办到的事。)
    2)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有很多燃眉之急的问题需要解决。
    3)挤压其他领域的科研经费,包括凝聚态物理、天文物理、生命科学。
    4)高能物理窘境,超对称只是猜想。
    找超对称粒子已经有很多年了,完全落空。今天希望用超大对撞机来找到超对称粒子,只是一部份高能物理学家的一个猜想。多数物理学家,包括我在内,认为超对称粒子的存在只是一个猜想,没有任何实验根据,希望用极大对撞机发现此猜想中的粒子更只是猜想加猜想。
    (来自杨老原文,杨老亲自标记强调了这四处。)
    5)短期内(指大约我们这一代人的时间里)无法反哺技术,无法促进生产力的提高。
    6)建造成功会由90%的非中国人主导。
    7)不建超大对撞机,高能物理的方向可以先转移到寻找 a.更好的加速器原理 b.寻找美妙的几何结构

    可以说杨老是在旗帜鲜明地反对中国在目前这个时间点建造加速器。

    我在四天前发布的这篇专栏(21世纪:基础科学之冬 – 夏天和四叶草 – 知乎专栏)里主要看法还是,我们这一代人面对的可能是基础科学的冬天和技术创新的高峰。越接近“基础”的科学,这个冬季会越寒冷。

    作为一个推理结论,我在“私货”部分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基于上面这些原因,在2016年的时间点,私以为大科学项目不应当再给大型加速器了。我们没有任何把握发现新物理。而一个加速器的经费能养活千百个顶尖的物理/化学/生物组,足够20个欧洲「量子宣言」。中国在这个时间点投加速器只会把科技的领导地位拱手让人。不是说永远都不造更大的加速器了,而是说这个冬天不是好时机。我们更应当把经费合理分配给那些同样重要却耗资不那么多的领域,包括但不限于前几年诺奖的蓝光LED、iPS细胞等,比如正在兴起的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基因编辑技术、脑科学等。因为一个加速器的投入可以投至少20个其他领域的大科学项目了。这些领域的价值和影响没有哪个比一个加速器来得更次要。特别是,加快消化量子科技才是未来数十年最重要的科技方向。

    在发文之前,我就知道,很显然,我的观点违背了很多政治正确。我没有兴趣和这些政治正确争吵,所以我把这个观点加入了私货部分。其实杨老也违背了一些政治正确,只是没人敢说他而已。反正我是不敢随便提中国还是一个贫穷的发展中国家的。更不要说还有多少基层科研人员的生活条件、工作待遇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如先投入一点经费,多招一些高能物理PhD和教授回国。缩小了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再等待更合适的机会——比如理论更完善了、技术进步能把成本降低了。这样会不会来得更妥当呢。

    为了更多人理解这个“不宜建造”的建议,我想再做更进一步解释。
    1)并不是永远不建造大型加速器,是时机不好。未来有了更好的理论支持,有更好的技术手段(包括但不限于激光加速器),更高的GDP,当然可以再考虑建造。未来是什么时候?我不确定,从技术、经济、项目周期的角度来讲,不负责任地估计应当在30年以后了。
    2)也并不是现在不建造加速器了,小型的还可以有。小型加速器作为光源在工业上还可以发挥自己的作用,反哺技术,提供生产力。
    3)高能物理还会继续发展,但不要奢望有20世纪的那种速度。越接近“基础”的科学,这个冬季会越寒冷。
    4)一个加速器的投入足够资助数以千计顶尖研究团队,这笔钱分配到整个自然科学领域的作用和贡献会比加速器来得更显著,无论是学术上,还是经济上。如果说大型加速器的钱省掉也不会流入自然科学领域的话,那么谬论就是——所有大科学项目都不应该被拒绝

  15. 右上角小目说道:

    美国的SSC为什么会失败 ? 大加速器都是无底洞吗 ?

    美 国SSC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当时的政府赤字且与国际空间站争夺经费、美国的两党政治斗争、德克萨斯与其它地区的区域竞争,还有管理不善、预算错误、造 价飙升、国际合作不够等。具体分析及历史资料见参考文献【2,3】。其实“预算超支”绝不是SSC失败的主要原因,而是有其特殊及偶然原因,主要是政治因 素。

    对美国来说SSC半途下马是一个极为错误的决定,它使美国的高能物理研究失去了发现希格斯粒子的 机会,失去了未来发展的基础和机遇,失去了国际领导地位,到现在还没有翻身。这个决定对美国的大科学研究产生了极为负面的影响,并使一代美国人失去了梦想 的勇气。当年美国科学界反对SSC的理由跟我们今天在中国听到的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事实上SSC的终止并没有让任何科学家获得经费的增加,当然SSC的启 动也没有减少任何人的经费,很多当年反对的人后来也后悔了。
    这里王老可能是搞错了一个因果关系。SSC是因为 政治因素下马的,但是它之所以成为一个政治问题的首要原因还是因为它的严重超支,进而使得这个带病项目成为了各个政治力量之间角逐的筹码。关于SSC的下 马后果,抛去物理学的意义,仅从预算角度来看,92年之后,美国政府实现了财政收支盈余,进而有能力去推动著名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奠定了美国信息产 业的基础。“事实上SSC的终止并没有让任何科学家获得经费的增加,当然SSC的启动也没有减少任何人的经费”真实的原因是克林顿政府将平衡预算作为执政 的重要举措,本身就是为了省钱而砍掉的SSC自然不可能再把这笔钱拿出来。
    在此之后欧洲建造了大型强子对撞机(LHC),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虽有超支,但并不是太多。说明大型加速器并不一定是“无底洞”,是可以成功的。
    LHC项目的初始预算是26亿瑞士法郎,最后膨胀到75亿欧元。
    (2)到底需要多少钱?我们规划的大型对撞机项目(以周长为100公里算)分两步走:第一步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建设阶段,约在2022-2030年间,工程造价(不包括土地、“七通一平”等)约400亿人民币。
    王 老在下文中也说明了,这个价格没有考虑到通货膨胀因素。实际上,大型项目拖得时间越长,通胀因素的影响越不可忽略。历史上,由于工程期间通货膨胀,造成造 价不断上升,最总把整个项目拖垮的事例时有发生。另外,由于CEPC中许多部件可能需要通过进口方式采购,人民币的贬值风险其实也是需要考虑的。此外,王 老文中只是提到了国际贡献30%,但是没有别的任何佐证,说服力未免不足。
    事实对CEPC的估价我们采用了两种办法:
    1)分解法:将各设备部件造价相加;
    2)类比法:与国内外已完成的同类装置与设备相比。
    在总价和系统级,两种办法必须在20%以内一致。

    在完成了初步概念设计【1】以后,我们产生了一个1000多项的设备清单,据此进行了造价估计,并邀请国内外专家进行了评审。
    如 果是这样计算出来的300亿,我有些好奇,这个预算中有没有包括人工成本和管理费用。大型科研设备不是造完了就放在那的,而一但投入使用,是会源源不断地 产生成本的,不知道王老有没有组织过对CEPC全寿命期使用成本的测算。现在的预算体制下,“生下孩子自然有人喂”的情况再出现的可能性真的不大了。

    其 实我从情感上是上马CEPC项目的,一个伟大的民族必然要仰望星空才会有进步的动力。但是我们也要面对我国的财政现实:未来2-3年内,财政增收潜力基本 没有,刚性支出却有增无减。毕竟,在预算表上,基础科学研究的优先级本就是排在民生、国防、道路基建这些后面的。如果有更详细一些的预算时,我们再来谈论 CEPC的问题,那时似乎更合适一些。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