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足球不是中国足球救世主

把中国足球腾飞的希望,押宝在校园足球上,是一条歧路。中国足球真正的弱点,在于没有搭建竞技和普及结合起来的“青训体系”,导致专业人口与普及人口的“中间人才”水平过低。

 

校园足球不是中国足球救世主

中国国家足球队每一次兵败之后,青少年基础薄弱都会成为“挡箭牌”。从2009年开始,“校园足球”成为中国足球的救命稻草。国家体育总局和中国足协不顾自己的身份,成为“校园足球的主导”。但是,校园足球从来就不是一个国家足球的救世主,而是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的最好最阳光最自然的途径。

把中国足球腾飞的希望,押宝在校园足球上,是一条歧路。中国足球真正的弱点,在于没有搭建竞技和普及结合起来的“青训体系”,导致专业人口与普及人口的“中间人才”水平过低。

最为科学的成才和选拔之路是:1、建立健全的各省、市、区县级各个年龄段的联赛;2、区县级联赛排名靠前的球队进入市级联赛,市级联赛靠前的队伍进入省级联赛;3、省级联赛靠前的球队进入“大区联赛”;4、大区联赛靠前的队伍进入全国性总决赛;5、全国性总决赛选拔出一支或者几支“选拔队”,这些各个年龄段的选拔队获得更多国际比赛或者到国外培训的机会,他们就是各个年龄段国青队、国少队的储备人才;6、各职业俱乐部从全国联赛的树状分布中选拔人才进入自己的各级梯队。

在这个体系中,核心是建立全国性的各个年龄段的联赛,而且必须从最基础的区县级联赛开始,把联赛的体系真正建立到最基层。参加全国性各阶段比赛的队伍,可以是俱乐部的梯队,可以是足球学校的队伍,可以是业余俱乐部的球队,也可以是真正的校队。这样的参赛队伍身份,可以涵盖所有青少年足球涉及到的范围。

在这个过程之中,应该在各个地区建立为数众多的“业余足球俱乐部”,这些俱乐部配备较高水平的教练员或者指导员,他们应该是从职业球队退役后的球员,或者是不在一线继续执教的职业教练员。

建立“业余足球俱乐部”的目的,是为了让那些想提高的“青少年学生”,有提升自己球技的机会。这些参加业余足球俱乐部去提高的孩子,才有更多更好的机会被职业俱乐部选中。如果单纯靠校园足球的力量,很难输送太多的人才。一是学业太重,二是校园足球的技术力量太弱,三是并非所有的家长都喜欢让孩子踢球,四是校园足球纯粹是一种体育运动而非竞技运动。而那些放学之后还能走进“业余俱乐部”提高的孩子,就不会受到太多的限制。

过去几十年来,参加校园足球的孩子也不少,各省市都有很多的校园足球联赛,还有众多城市拥有“市长杯”等。但是,职业俱乐部极少或者几乎没有到学校里去选人的。一是传统的选材思维没有改变,二是校园足球的水平太差,底子过于薄弱,职业队不敢选。所以,建立上述青少年足球体系,推出足够的业余足球俱乐部,是当务之急。

另外,众多的专家和人士都拿“足球人口”说事。同样,中国足球的核心问题不是“足球人口”的问题,而是此前所说的青训体系,尤其是能够让孩子们提高的“业余足球俱乐部”的问题。举个简单的例子,从2007年至今7年的时间,注册的校园足球孩子早已超过20万,参与足球的学生早已超过300万,他们之中能有多少个“苗子”?恐怕不多。

无论是日本还是欧洲国家的“足球人口”,都不是“专业人口”,而中国足协注册的接近3万人,都是“专业人口”。所以,不要被“足球人口”蒙蔽。

只有切中要害,找到核心,才可能找到出路。否则,“足球人口”太少将永远成为决策者的“挡箭牌”,中国足球永无出头之日。

作者:肖良志,专栏作家、足球评论员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