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少雨:报考公务员“热”后的“冷”思考

又到了报考2014年公务员的时间。报考时间过半,热度依然不减。即便录取比例“千里挑一”,但公务员依然是就业选择中的大热门。(《新华网》,10月21日)

就目前的国情而言,年轻人为什么“热衷”考公务员?主要还是中国传统社会里对“仕途”的认同感,“学而优则仕”占据上风,公众对公务员这个职业普遍的印象是:收入稳定、工作清闲、福利待遇好、社会地位高等等。殊不知,这只是一种“围城效应”而已:没“进城”的人想象着各种好处,刚“进城”的人却感慨落差太大,没有期待中的那么多“油水”,也没有想象中那么清闲,看似光鲜的职业外表下,经历着越来越大的考核、竞争、舆论压力。这,恐怕是许多新任公务员们的共同感受吧。

报考公务员“热”的背后,有就业压力大的担心,有对公务员具有完善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工作相对轻松、能享受国家法定假日等方面的考虑。一般说来,公务员直接运用社会公共权力和资源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具有较好的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正是这些因素,促使着不少人想通过公务员考试获得一劳永逸的“回报”。

之所以出现“千人报考”的现象,事实上,有各种实际利益的“隐性期待”:公务员是“潜力股”,蕴含极大的“隐性收入”,具有极大的“升值空间”,甚至有的人还在设想着“只要有了权,就会有钱”的预期。只要有这样想法的人存在,就太值得我们深思了:是不是政府的权力过大?是不是公务员的隐性福利太多? 实际上,尽管上班炒股、玩游戏之类的消息仍会见诸报端,但公务员责任大、任务重,却是不争的事实。对现在的年轻人而言,如果忽略了公务员的本来的含义,而去追求高薪福利或“权力快感”,一旦走上公务员这条路,将来注定危险。那种忍一时清贫、等将来“变现”的设想,只会把公职生涯变成一次“危险之旅”。

应当看到,公务员报考热必然导致大量优秀人员齐集政府部门,一些实用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本应该在各自的技术领域发挥专长创造财富,然而却转到政府任职行政人员,造成了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只有让更多的年轻人有机会成为比尔·盖茨,人力资源扭曲配置的局面才会得到根本的改变。

中国的“创业板”已经正式开板,公务员报考“热”并不是一个正常现象。如果一个社会的价值导向是引导年轻人在“铁饭碗”里寻求安稳,我们的社会不会有活力奔涌;如果让更多的人选择在市场竞争中创造财富,这或许是人们对职业和事业理想的一种正常的认识;如果让中国的年轻人多一些创新意识、多一些冒险精神,不再抱“风险投资客”的希望,更是中国经济保持活力和创造力的基础;如果能让人们不再因身份而“焦虑”,让就业创业环境更加“优化”,让人们对市场竞争有更多的“信心”,“公务员热”才会真正降温。

  (文/邱少雨)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