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雪松:发霉面包缺的不是心眼

红十字会关于给南方灾区送棉被的解释理由,民众还没来得深刻领会、好好消化,昨天傍晚,有关“海南文昌受灾群众收到发霉面包”的质疑,得到了海南省民政厅的“高度重视”与及时反馈。民政厅厅长苗建中亲自出面道歉,表示“非常痛心”、“非常痛恨”,目前出现的290箱问题食物已全部封存。

虽然面包发霉有着天时、地理、人为等诸多原因,但钱是政府掏的,面包是政府发的,发霉是明摆着的,海南民政厅不解释、不含糊、不拖沓,先把责任担起来,把错误认领来,这种担当错误的态度,避免了政府职能部门形象的越描越黑,也争取了民众的理解。

但态度决定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诚意,却不决定一切。大热天的面包一两天就会过期是个正常现象,但并不意味着政府救灾时,将过期的面包发给受灾群众,也可以是个正常的事情。别说这救命的面包花的是政府和纳税人的钱,就是企业赞助白送的,拿霉面包救灾这等龌龊事,也是会被淹没在道义的口水之中的。所以,人们对于苗厅长的道歉点赞,是看到并对比出了权力的进步,并不意味着厅长道歉了,人们就必须用感恩戴德的心态去赞美。

海南民政部门此次被发霉面包所砸中,确实有诸多客观的因素在内,比如面包的保值期、救援的紧迫性、灾害的严重度、物资的调拨难,等等。但正因为灾害救援有着这样那样的客观性和特殊性,更需要职能部门把这些问题都考虑得更加充分、困难想象得更加复杂。尤其是赈灾中的食品药品,这类关乎受灾群众幸存生命得到进一步保障与安全的大事,更是有不得丝毫的马虎,它完全有可能是自然灾害过后、救命不成反害命的一场人为悲剧。

处于台风多发地段的海南,无论政府还是民间,按说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和专业知识储备,应该不在话下。但海南民政部门依然在不该中招的环节中了不该中的招,我看在专业水准上,不应该成为发霉面包的理由。唯一能够对得上号的,是职能部门的责任心缺失。

从购买,到点货,再到发放,再怎么花的不是职能部门工作人员自己的钱,总有人掏了这个钱,总也是个买卖交易的过程,总得有个交货验货、质量把关的基本程序。况且这些食物,是拿来救济受灾群众生命的。就算这买面包的大咧咧缺了个心眼,但这发面包的,总不应该眼神差到这么个地步。整个环节,哪怕只有一个环节的工作人员把这救命的事做认真点,都可以及时发现问题,都不会让发霉面包送到受灾群众手里。

苗厅长道歉,民众之所以心理还能接受,正是因为他们懂得换位思考,明白这发霉的面包不是苗厅长自己亲手买来的。但对于救灾工作出现发霉面包这等低级错误,恰恰因为职能部门还没真正学会与受灾群众将心比心、将难比难的处境换位。只要职能部门把自己当成受灾群众来换位,就不难明白短期保鲜的面包,远不如真空包装食品、压缩饼干、甚至方便面之类的食物,吃起来更有安全感些。但凡是个买了面包自己吃的消费者,都会留意包装上的保持期限。职能部门没往这方面想,没往这细节看,关键还是没把自己,当成这些面包的迫切需要者。

如果说台风作为不期而遇的自然灾害,人们无法避免,那么,发霉面包作为对受灾群众的人为创伤,却是政府职能部门完全能够避免的事情。每一次自然灾害,都在检验着政府职能部门的能力和作风;每一次救灾,都应成为政府职能部门清理懒政、庸政队伍的一次好机会。民众希望看到的是自然灾害过后职能部门救灾能力和责任心的一次次提高,而不是一个差错接一个差错的连连道歉。否则,民众会对这样的职能部门,跟职能部门对这样的事件一样,非常痛心,非常痛恨。

发霉面包送到受灾群众手里,不是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缺了心眼,而是对受灾群众生命的敬重感和道德感。

作者:刘雪松,钱江晚报记者、评论员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