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林:当新闻学院院长是需要资格的

人民日报驻甘肃记者站站长林治波被任命为兰州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引发了巨大的反对。
人民日报驻甘肃记者站站长林治波被任命为兰州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引发了巨大的反对。

兰州大学的一纸任命,掀起了一场舆论风暴。人民日报驻甘肃记者站站长林治波被任命为该校新闻学院院长,引发了巨大的反对。从未见过一个院长的任命,引发如此大、如此一边倒的反对潮。这种反对,与林治波诸种突破底线的网络言论有很大关系,从歌颂重庆模式到否认大饥荒的存在,从拥护文革到恶语攻击胡适,人们惊讶的是这样一个人竟可以当新闻学院的院长。

当新闻学院的院长是需要资格的,不是随便一个阿猫阿狗都可以。塈南大学新闻学院邀请范以锦当院长,中山大学邀请胡舒立,都提升了这些新闻学院在学界和业界的影响力。院长的视野决定着学院的视野,如陈婉莹教授之于汕头大学新闻学院,胡舒立之于中大传播学院,范以锦之于塈南大学新闻学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是品牌,大师云集,但似乎缺一个在学、政、业界具备凝聚力的院长。

在中国,三个角色对舆论的影响非常大:宣传部长、媒体总编辑和新闻学院院长,分别主导舆论传媒圈的政界、业界和学界。在我看来,三种舆论领袖角色中,担当着新闻人才培养任务的新闻学院院长这一角色最重要。刚走进大学的年轻人缺乏判断力,思想上几乎是一张白纸,价值观和思想的可塑性很强,一院之长的影响非常大。从学院里走出来的新闻人有怎样的专业精神和媒介素养,如何看待这个职业,如何介入社会,对社会问题持何种立场、关怀与视野,与一院之长有很大关系。

对一个宣传部长来说,除政治素养外,还须具备以下媒介素养:其一,强大的沟通能力和统战能力,善交左中右各界各派朋友,有凝聚力;二,最过在新闻业工作过,有媒体从业经历才有“媒体缘”,才能善待和善用媒体,与合作而不是管制;三,话语的转化能力,将生硬的官民话语转化为符合公众接受的话语,打通两个舆论场。

对一个媒体总编辑来说,有以下素质要求:其一,敢于触碰敏感和面对问题,善于写检查,不会写检查,要总编辑干嘛?。其二,好记者好编辑好评论员才能当好总编辑,具备专业权威,让编辑记者信服。其三,善用人,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其四,纯书生当不好总编辑,须有政治视野和关怀。

相比之下,对于一个新闻学院的院长来说,则要求高多了。

首先得在政界、业界和学界有一定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一来可以给学院的发展争取到资源,二来可以为学生的学习、就业和发展提供资源。比如著名财经媒体掌门人胡舒立到中大传播学院当院长后,请来很多业界和学界有影响力的人到学院任教和讲座,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新闻是实践学科,学生必须不断参加实践,一个在业界和学界有很高认同度的院长,能够通过自己的校友同行人脉资源为学生创造很多实习和实践机会。出于对院长品牌的信任,媒体也更愿意招聘这个学院走出来的毕业生。

然后院长在学术研究上得有专长,光有实践还不行,还得有研究专长,也就是对某个方向或问题有所积累。实践毕竟只是实践,只有通过总结提炼变成学术研究,才能教给学生,否则只是碎片化的、不可复制、作吹牛谈资的经验。院长有学术专长,也才能让学院里的其他教授心服口服。在中国传媒圈,学界和业界的人常常互相瞧不起,学界觉得业界的太浅薄,业界觉得学界的太教条,新闻无学,误人子弟,没写过评论的却教评论,没有媒体采访经历的却教新闻采访,实在是笑话。来自实践界的院长,如果缺乏学术研究力,很容易被教授们看不起。北大新闻学院院长徐泓来自业界,对采访有自己的研究,当院长让业界学界都认同。

再就是宽容精神,以独立之思想宽容之精神感染师生。经历过的一件事对我影响很大,大学时在院报上写过《大学教授,我来剥你的皮》、《思想政治辅导员,我来给你们上课》之类尖锐评论,有些教授不喜欢我,甚至有思想很左的老师愤怒地写信给学校建议开除我。当时新闻学院的院长吴廷俊教授多次在学生和教师大会上力挺我,说看了《大学教授,我来剥你的皮》这篇文章后为教授们感到脸红,深刻地反省自己是不是也属于那种只拿工资而误人子弟的教授,并让教授们多看看我的那篇文章。这份宽容不仅感染着我,也塑造着学院的文化,所谓学院文化,不就是这一个个的佳话所形成?

范敬宜执掌清华新闻学院时能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塈大新闻学院院长范以锦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作“范范”,这些就是看得见的文化,当然更多是看不见的,但从学院里走出来、被薰过的人,都会带着这种口音和气质,很有辨识度。极左和极右都不适合当院长,须客观理性中立不站队,这样才有包容力。院长还必须有新闻理想,是新闻专业主义的传教士,用对新闻的激情和信仰去感染学生,点燃学生的求真求新热情,帮助学生树立专业自信,不偏不私不盲,在别人停止思考的地方进一步思考,做一个公正的旁观者。

用这些院长标准衡量,林治波先生一条都不符合,所以会形成学界和业界一边倒的抗议。抗议无关左右立场,只关专业。

作者:曹林,中国青年报编委、社评部主任。

您可能还喜欢…

1 Response

  1. 陈力说道:

    不知道还有没有人记得丛飞?男歌手,参加400多场义演,累计捐款300多万,资助183名贫困儿童,为了供贫困儿童上学拼命演出,耽误了治疗,死于胃癌,终年37岁。因为承诺要供孩子到大学毕业,所以借钱也要资助。这个做法我到现在也不认同,帮助别人本就该量力而行,超出负荷是对自己家庭的不负责。可是至少,在被帮助的人眼里,他应该是个大好人吧?可是他们说了什么。
    “你不是说好要把我孩子供到大学毕业吗?你还在上初中你就不出钱了,你不是坑人吗?”
    “我现在在治疗所以不能继续汇款。”
    “什么时候能治好?”
    很多学生拒绝承认被资助过,也拒绝看望病重的丛飞。
    “你说过不要回报的啊。”
    哦。呵呵。

    后来可能你们知道的,他死于2006年,那时与前妻的女儿将近7岁,他与邢丹的女儿才半岁。一生里没为自己做过什么,却也应该算是行善积德吧?
    “他心软,看不得别人受苦。”
    这话是邢丹说的。没有抱怨,照顾着两个女儿。可是她死于2011年。一场莫名其妙的交通事故。高速上飞驰的汽车,无聊向车窗扔石子的熊孩子。
    从此,两个孩子成了孤儿。

    这个故事感人吗?我没有被感动,只觉得心寒。2011年邢丹去世后,有大量报道说两个女儿会得到资助,社会发起捐款。你不觉得好笑吗?丛飞一辈子都在捐款给别的孩子,他死后,他的孩子要被别人捐款。我现在没有找到这两个孩子的近况,不知道她们是否安好。可是双亲都失去了,再好能有多好?丛飞去世后,有人撰写了报道,叫《有点伤心,但不后悔》。可能吧,但是如果重来,他一定不会再走那条路了。
    请力所能及的做个好人。
    愿好人有好报。

    丛飞的做法我也不认同。但是对于穷则独善其身的说法我还想再补充一点。一开始他是有能力供养这些孩子的,但是后来演出机会锐减,收入暴跌。所以他不是说“我过不好也要救济别人”,而是“我答应了他们要供到大学,就要说话算话”。虽然我都不能接受,但是两者还是有区别的。再者说,你觉得他傻也好,对妻女不负责也罢,人已经走了,就别用太尖锐的字眼评价了吧。
    我觉得三观最不正的就是感动中国这个评选。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未能齐家而要去平天下就感动中国了吗?
    但是这个答案写出来不是想让人向他学习,只是如果有一天真的没有人愿意做好事了,别怪社会冷漠,我想有人能记得,世上也有过这样的好人。
    最后,我不是来宣传负能量的,我相信多数人是能知恩图报的,也由衷希望丛飞是个个案。愿你我永远保持应有的善良。

    至今,北京朝阳法院以无法联系到李阳为由,拒绝帮助执行她要求李阳按照判决支付孩子抚养费的申请

    北京三中院拒绝她和律师拒绝和解的申诉请求

    且一直受到李阳及其妹妹的侮辱谩骂

    而她…也一直在为中国的反家暴运动努力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