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对高考公平保持淡定——奇幻+谍战+反腐+武侠的高考连环大片

有关高考,这真是一个多事之夏。各种层出不穷的奇幻片、谍战片、反腐片、武侠片轮番上演,其类型之丰富,足以为各种类型电影提供绝佳题材。

先说奇幻片,高考集中营。这个名叫“毛坦厂”的高考工厂,由于被《舌尖上的中国2》镜头关注到,成为今年高考奇幻的前奏,被广泛传播。一个位于皖西山区的小镇中学,每年有近万名复读生和应届高三学生在这里参加复读和高考,“合格率”备受推崇。而这个毛坦厂小镇,也成了全世界独一无二靠高考经济维持的小镇。

比毛坦厂更风光的,还有一座位于北京的全国著名中学,它校园里的一棵树被认为是高考神树,很多家长在高考前带孩子到这里祭拜,希望神树能够保佑他们的孩子考出好成绩。

然而,真正考试开始的时候,这部名叫高考的奇幻片就变身“谍战片”了。

作弊,可说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一项文化传统,与科举制度相生相伴,自古以来就没有消停过。以前的考生是天子亲录,所以叫天子门生,作弊是欺君之罪,严重到要杀头的,不过这也不能阻止那些大胆的考生把各路小抄带进考场。古代考生如果看了现在的作弊手段,一定瞠目结舌。据说今年最先进的作弊武器是雷达背心(穿在身上)+针孔摄像机(装在笔上),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武装到全身,防不胜防。按这种趋势发展下去,估计到了不久的将来,高考作弊技术可以促进中国情报科技超越世界一流水平。到那时,高考的监控设备里大约必须加上测谎仪才行,每个学生进考场前,先经过一道测谎仪,“你有作弊的计划与实施方案吗”,过不了测谎仪,就别参加考试了。

不过,再先进的作弊技术,也比不上最原始的“代考”,考生+中介+代考生+监考官,四方合谋,就能颠覆一个考场。据官方消息,河南杞县的代考事件已经查实35人参与,其中涉及考生10名,不知道这是否意味着,每10个代考考生需要25个人来“服务”?该省教育部门今年已经查实的替考有127人,如果按上述比例的服务人员估算,大约得300多人参与代考,真是庞大的网络啊。事实上,河南代考事件从2012年就已经有媒体曝光过,但是至今越演越烈,让人疑惑,对于代考,到底有没有处罚措施?除了河南,是不是还是一个全国现象?

有关作弊的谍战片还没有结束,反腐片就已经开始上演,今年由于辽宁体育加分大量造假,反腐片演得尤其热烈。一个十分奇怪的事情是,今年辽宁本溪高中是87名体优生涉嫌加分造假,但是早在2006年,鞍山中学就发生过比这更严重的153名“二级运动员”造假,人们今年这么激动的原因是什么呢?五花八门的加分政策一直让人看不懂,也弄不明白,比如少数民族考生、无线电特长生等等。最奇怪的就是体育特长生,这种学生国外的惯例是,完全属于学校自主招生的决定,校队缺什么队员,就招募哪一类特长生,跟艺术特长一样,学校的乐队需要哪一种乐器的乐手,就招哪一类特长生,但是在中国就变成了高考加分项,属于高考分数,哪个大学都得认。2008年,四川曝出体特生造假,其后绍兴、娄底、鄂尔多斯、绵阳、中山都不断发生过,也被公开报道过。可以肯定,虚假加分是一个当下教育系统中存在的普遍现象,但是所谓的曝光根本阻止不了高考虚假加分的蔓延。有统计称,上述加分造假只有三分之一被处理,而且只是放弃加分。

由于加分造假和代考事件过于引人注目,一条可能被忽略的个人演出是:人大招生就业处处长蔡荣生被查,因招生问题涉案数亿。这个数字让我惊诧的地方是:假使按照每个行贿学生平均行贿10万来计算,每亿元涉及的学生就有1000人,这位主任的业务真的好繁忙啊!

在上述这些让人群情激奋的高考大片上演之际,有一部特别的高考武侠片,也吸引了人们的视线:江西两位少年在公交车上见义勇为,夺刀勇斗歹徒,因此受伤不能参加高考。这部武侠片本来被一片同情声包围:夺刀少年不应该因为见义勇为失去上大学的权利……不过,由于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澳门大学等多所著名高校对两位少年的友好姿态,上述同情声迅速转变为:见义勇为就应该突破公平底线吗?这部武侠大片最终以两位少年在单独考试后,经当地教育局安排,被本地高校录取收尾。

我特意把这部弘扬高考主旋律的武侠片与其他负能量的高考大片放在一起,有人可能不解:干嘛把夺刀少年与其他事件相提并论?不公平。而我在看完上述所有这些大片后,最想问的一个问题恰恰是:高考的公平到底是什么?每年都有的各地考场作弊、代考、加分造假、招生行贿……这些屡禁不止、越演越烈的事情叫有伤公平,两个少见的好孩子见义勇为被高校欢迎也叫有伤公平。公平、公平,这寄托着中国公平梦想的高考,他能承受公平的重压吗?

有人呼喊“高考加分造假触及了中国社会公平的底线”。事实上,这样的底线突破已经很多年了,而且,加分造假只是比例极低的小问题,更大的公平底线问题,存在于高考录取的身份歧视以及地区差异中,例如流动人口子女不能参加当地高考,例如不同地区的录分线差距甚至达上百分……这些不公才是真正的不公,全局性的不公,更大的不公。

所有这些地区性或全局性的被认为有违公平底线的事情之所以能长期存在,教育部门改变或打击的力度极弱,只能说明它是一个被当下教育体系默认的潜规则。而潜规则通行的前提条件,通常都是集权体制下的虚假公平。

公平真的存在吗?在观看每年的高考大片,例行地群情激奋之时,你应该表示怀疑,并且,对这种虚假的公平,保持淡定。

作者:李多钰,资深媒体人、作家。曾任时光网总编辑、TimeOut中文版总编辑、新京报副总编辑等职。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