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经纬:揭秘20年中国股市主力变迁史

从2007年开始,大批公募基金经理出走,肖华、蔡明、吕俊、张英飚、田荣华及王贵文等各公募基金公司的投资骨干相继开办自己的私募基金。2009年,中国第一批基金经理李旭利弃冠加盟上海重阳投资,将基金经理的创业风推向高潮。

中国股市主力变迁记
中国股市主力变迁记

谁是市场的主力?这是很多投资者几乎每天都在追问的问题,那么我们就来粗略描绘下这20多年投资者主体结构的演变吧。

1990年~1996年:散户江湖时代

一说起上世纪90年代初的股市,很多人可能会想起1994年那部电影《股疯》——上海街头,汹涌的人流提着板凳去排队等待第二天证券营业部开门,开门的一刹那,因为拥挤,很多张脸被挤贴到玻璃上而变形……

在上世纪90年代上半期,股市的投资主体主要为中小股民。有调查显示,25岁到55岁的适业人群构成了个人投资者的主体;总体受教育程度较低。

“杨百万”是这批投资者中成功的典型代表,他凭借着对政策的敏感、善于利用不对称的市场信息,能吃苦耐劳,从而在当年国库券倒卖风潮中发家。1990年,“杨百万”在别人还对国库券大感兴趣的情况下转战股市。1990年12月19日,他购买的500股电真空股票,成为交易所的第一笔交易。

在散户主导投资江湖的同时,1992年底,华夏、国泰、南方三大全国性证券公司成立。这一时期的机构投资者行为缺乏规范,例如申银证券的第一桶金也是从倒卖国库券开始的。

在市场监管极不健全的情况下,机构一味地追求高额利润的行为,终于在1995年导致国债期货市场上发生了一场机构投资者“内幕交易”、“操纵市场”与“恶意违规”等各种行为并发的“327国债期货事件”。

  这起事件的结局是万国证券总经理管金生锒铛入狱、上证所总经理尉文渊去职、若干人破产或跳楼、或亡命天涯。

经过20年的发展,A股市场中虽然散户仍占了绝大多数,但在资金层面上,散户江湖的时代将是“黄鹤一去不复返”。而且能像“杨百万”那样历经股市20年起伏的投资者可谓凤毛麟角。

1996年~2002年:机构坐庄投机时代

在“327国债期货事件”后,国债期货市场被关闭,大量资金流向股市,直接导致了1996年大牛市的出现。

可以说,1996年到2002年是中国证券市场上最为沸腾的岁月,与美国上世纪60年代的股市相比并不逊色,内幕交易、庄股文化盛行。这段时期内,“垃圾股”得到了极大的追捧,ST股票甚嚣尘上。这段时期也是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以及诸多形形色色的资本系最为活跃的年代。

1998年3月底,基金金泰基金开元问世,揭开了基金业发展的新纪元。但当时基金利用资金实力雄厚、有政策扶持等优势合谋或单独坐庄,成为投机之风越刮越猛的主要推动者之一。直至2000年10月,《基金黑幕》一文将其曝光。

在监管层12年的大力支持下,公募基金无疑已经成为中国证券市场的中坚力量,但能否成为监管层所期待的市场“定海神针”呢?答案是否定的。

2004年9月,券商综合治理全面启动。伴随五年熊市,曾经在股市上纵横驰骋的大鹏证券、闽发证券、汉唐证券等21家券商都先后退出了证券舞台。

形形色色的资本系也是那个阶段的一大特色,德隆系则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德隆系用三年多的时间,控制了三家上市公司——新疆屯河、合金股份、湘火炬。其后,德隆系利用这些上市公司展开频繁的投资。但当三家上市公司股价一地鸡毛之时,德隆系开始崩塌。

与此同时,包括周正毅的“农凯系”、鄢彩虹的“鸿仪系”、刘虹的“成功系”、严晓群的“斯威特系”等皆灰飞烟灭。这同时意味着以“坐庄”为主要盈利模式的一个时代终结了。

2002年~2007年:内外资机构群雄争霸时代

这一阶段,可谓是中国证券市场上群雄争霸的年代,QFII、险资、社保基金、阳光私募、“涨停板敢死队”纷纷崛起。

我国在2001年12月11日起正式加入WTO后,证券业开始进入对外开放全新阶段。2002年7月,中国证券市场引入了QFII(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作为先进投资理念的导入者,QFII在A股多次扮演跑在市场曲线前面的角色。让市场称奇的是QFII屡屡精准的抄底技术。

2003年1月,新修订的《保险法》开始实施,国内保险资金运用开始进入快车道,保险公司购买证券投资基金占保险公司总资产比重由10%上升到15%。2004年10月24日,中国保监会和中国证监会[微博]联合批准保险资金可以直接进入股市。

最受关注的全国社保基金是在2001年7月份以特殊战略投资者身份进行股权投资的。2003年6月,社保基金会分别委托南方基金等6家公司管理其资产意味着社保基金开始间接入市。2005年8月,社保基金开始直接入市。数据显示,2001年~ 2009年,社保基金实现了9.75%的年均收益率。

在内外资这些大机构把玩市场的时候,一批私募基金也随着牛市崛起。2004年,赵丹阳发行了第一只阳光私募产品。

从2007年开始,大批公募基金经理出走,肖华、蔡明、吕俊、张英飚、田荣华及王贵文等各公募基金公司的投资骨干相继开办自己的私募基金。2009年,中国第一批基金经理李旭利弃冠加盟上海重阳投资,将基金经理的创业风推向高潮。

在机构角力的同时,散户江湖时代的大户也开始蜕变,宁波解放南路的“涨停板敢死队”即是其中的典型。

2003年第一个交易周,在沪深交易所涨停板公开信息龙虎榜上,银河证券宁波解放南路营业部连续5次现身,所狙击的股票一一涨停,“涨停板敢死队”的名号一时无两。

2007年至今:产业资本、金融资本双格局时代

2008年的股市大跌,早已远去,但究竟缘何大跌,其实业内并没有共识。很多人认为是受海外金融危机传导的结果,亦有人把二级市场上大小非的解禁抛售行为作为“罪魁祸首”等等。

近乎整年的市场大跌,各方面的因素必然有之。但我更倾向于从市场的参与者角度来分析——以大小非为代表的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双向博弈是主要原因。

2007年10月到2008年4月这6个月中,以大小非股东减持为代表的产业资本,不计成本抛售解禁股,话语权骤然增加,成为参与中国证券市场价值重估的新生力量。而金融资本则被迫通过杀跌来压低整体估值,使得产业资本在抛售过程中收益大幅降低。最终,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双向博弈加速了市场的寻底过程。

  经过2008年的大跌,以大小非为代表的产业资本力量并非是减弱了,其实是增强了,而那场大跌的最终胜利者其实是产业资本。

由此产业资本崛起,率先砸盘的是产业资本,试图稳定市场的也是产业资本,所以说,凭借持仓成本的低廉以及信息等方面优势,产业资本将成为市场上最具话语权的实力玩家。

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艾经纬

(本文作者介绍:第一财经日报《财商》主编助理。著有《谁的A股?》(电子书,百度阅读),合著有畅销书《中国富人为何变穷》,即将出版《房市大衰退》。)

您可能还喜欢…

1 Response

  1. 林明樟MJ:每次股灾前,全球有钱人都会做些什么事?说道:

    相信没有炒股的朋友,也听过股灾、股市崩盘,而且你可能还不只听过一次,股灾时一堆人赔光了积蓄,不说别人,我自己也曾经因为股灾身受重伤,还差点被 KO。
    但是你有想过,股灾前其实有征兆的吗?

    近年股灾

    历史不断重演,不說太久远的,咱们来回顾一下最近 20 年的股灾:

    1997 年亚洲金融风暴

    这个时期 “损失惨重” 的代表是韩国,1997 年被韩国国民称为 “国耻元年”,就是因为当年为了活下来,韩国接受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570 亿美元的援助后,交出了国家银行控股权。再来是马来西亚,大量的外资逃亡,被迫让马国在隔年祭出了资本管制(马币不能汇出,马国政府下令海外马币资产全数转回)。

    整个东南亚大受打击,甚至连香港都花了十年时间,GDP 才回到 1997 年的水准。

    2001 年DotCom 互联网泡沫

    那个年代是有梦最美,希望相随,追的是【本梦比】,只要是互联网公司,市盈率都不可置信地高,甚至只要公司名字有 “e-” 字首或是 “.com” 字尾,股价就暴涨,有人还戏称为 “字首投资” 。

    最后的结果是泡沫破碎,当时很多科技公司无一幸免,连阿里巴巴在当年的目标都只有两个字:活着。

    2008 年金融海啸

    美国的次贷风波引发的金融危机,有史以来最大的全球金融连锁灾难,史称金融海啸。最后靠宽松货币政策救市,也就是【不同国家的 QE】,各国央行不断放出资金到市场去…… 透过产生货币的乘数效果来刺激经济。

    2015 年

    美股道琼指数从一万八千点跌至一万六千点,台股指数从九千七百点跌至八千两百点,大陆 A 股从高点 5380 跌至接近腰斩。事后有很多人解释原因,有人说经济下行,有人说政府干预。这篇先不追究这次股市大跌的原因,我们先就现象来观察。

    来看看这段期间,有钱人和高手都做些什么事情呢?

    在 2000 年之前

    在 2000 年快要出事时:

    Warren Buffett 巴菲特的 Berkshire Hathaway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每天手上有 250~300 亿美元的现金。

    老巴在 1999 年,一整年只有投资一个案子,就不再投资了,因为他觉得大家疯了,抢着买太贵太贵的东西;但是当时,大家都觉得老巴疯了、老了、过气了。结果,隔年股灾,大家立马转口说:老巴真是【奥马哈的先知】啊!

    在 2008 年之前

    在 2008 年快要出事时:

    1.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手上有 382 亿美金的现金。

    2. 老巴在 2006 年 2 月 28 日给股东的信上这么写着:

    不管发生什么事,伯克希尔·哈撒韦都不会倒。

    所有人又觉得老巴疯了、老了、过气了。结果,不到一年半,就发生了金融海啸,股灾后大家又说:老巴真是【奥马哈的先知】!

    3. 当时全球平衡基金 BlackRock 操盘冠军手 Dennis Statmann 也做了同样的一件事:手持大量现金。现金比例高达总资产的 16%,上过课的学员都知道…… 现金和约当现金,全球一等一公司都会控制在 20% 上下。

    4. 然后,金融巨鳄索罗斯 George Soros 也将旗下资产大量转为现金。

    5. 接着,全球最大的债券基金经理人葛洛斯 Bill Gross 也将现金部位大幅提高。

    在 2015 年之前

    来看看 2014 年期间发生了什么事?

    1.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依旧每天持有 350~400 亿的现金。

    2. 最特别的是,连平衡基金冠军操盘手 Dennis Statmann 也在 2014 年末将现金部位拉高到 24%。

    3. 欧洲各国甚至抢着将黄金搬回国内。

    结论

    这样子,有观察到共通性了吗?每次股灾前,全球有钱人都会做的事,我们搭配财报三表来一起总结:

    ① 手持大量的现金:这样气才会长,才有银弹可以危机入市捡便宜!同时,这也是为什么理财专家都建议大家无论如何,手上至少要有 6 个月生活所需的现金,道理是一样的。所以以后如果注意到全球的投资高手都在慢慢地增加现金部位,甚至到了 20% 上下时,代表危机近了。

    ② 适度调整投资部位:建议此时手上持股不宜超过 50%,因为除了股价下跌之外,还有流动性风险(也就是你想卖的时候,却卖不掉或是被迫卖很低价,这就叫流动性风险),所以 “现金为王” 的真实意义是:我满手现金时,任何时候都可以买下我想要的资产;我满手资产时,却不一定能即时换成现金活下来。想想温州老高们,2009 年多人跳楼自杀时,他们手上仍有一推房产,资金却还是断链了。

    ③ 想办法快速降低财务杠杆:设法把 ③ 那根棒子往上移、减少负债,慎防被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断银根的风险,这些金融机构都是晴天放伞、雨天收伞。

    ④ 专注本业:不要好大喜功,顺风顺水大家表现都不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上天,但风向一转,也许就变成下一个乐视网了。请专注、专注再专注。

    ⑤ 看好你的毛利率:毛利率不好的生意或客户,请你断舍离。同理,你投资的公司如果盈利能力不佳或是一直持续亏损,而该公司手上又没有足够现金(①),也要断舍离。

    ⑥ 守好你的净利:公司(或个人)好不容易透过创造收入,还要扣除各项成本、费用与所得税之后所留下的净利,请你省点花,晴天要积雨时粮啊。兵马未至粮草先行,同理,股灾未至粮草先行。

    最后,看到高手满手现金时,没有慧根、也要会跟!请大家手上也准备好现金,至少要占总资产的百分之二十。上一篇我们谈到薪水低如何创造财富(存钱,等待大事发生),这一篇我们说的就是大事发生前会有的共通现象。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