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剑:中国妈妈为何喜欢国外奶粉?

三聚氰胺事件以及随后的多起食品安全问题,直接打击了国内消费者的信心。尽管中央政府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的组合拳,想藉此来提高国内奶粉质量水平,提振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信心,但是市场对此似乎并不感冒。

三聚氰胺让消费者对国内奶粉产生质疑。
三聚氰胺让消费者对国内奶粉产生质疑。

随着网上支付业务的蓬勃发展,这两年“海淘”模式在中国急剧升温,最吸引眼球的就是疯狂购买海外婴幼儿奶粉。国人强大的购买力,直接造成香港婴儿断奶,港府不得不紧急出台“限购令”来应对来自大陆的“海淘客”。

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以及随后的多起食品安全问题,直接打击了国内消费者的信心。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婴幼儿奶粉的销量超过20万吨,而外资奶粉的市场份额早已超过50%。尽管中央政府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的组合拳,想藉此来提高国内奶粉质量水平,提振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信心,但是市场对此似乎并不感冒。

今年5月1日正式实施的奶粉认证制度,却成为外资奶粉涨价的助推剂,而“海淘”奶粉更是占据了国内婴幼儿奶粉市场30%的份额,估计这又是政策制定者始料未及的。

为何消费者青睐“海淘”奶粉呢?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第一是安全考虑。因为三聚氰胺的影响,国内消费者对国产奶粉仍然抱有怀疑态度。

第二是偏好海外标准。众所周知,国家质检部门针对奶粉制定了更加严苛的标准,按理说,消费者应该认同国产奶粉才对。但是,消费者似乎对国标并不买账,他们宁愿相信国外的标准更加符合自家宝宝的健康发育。举例来说,国家质检部门对蛋白质这个标准的解释是,因为中国和欧洲婴儿的饮食特点的不同,为了弥补蛋白质的不足,故而要求奶粉配方的蛋白质标准高于欧洲标准。

其实,凡是能买得起海外奶粉的家庭,谁家的宝宝缺少蛋白质呢?反而消费者对于针对中国宝宝量身定做的奶粉配方持怀疑态度。波哥曾和某省食药监局的领导交谈过,他们曾查获一起“海淘“奶粉案,该网店一个月销售的某德国知名品牌的奶粉达到2万罐。如此大批量的”海淘“奶粉,仅仅是邮寄或朋友捎带是做不到的?

第三,就是“海淘”奶粉的价格优势。“海淘”奶粉大约比官方版奶粉便宜30%,这个原因容易理解,因为官方版奶粉的管理成本等要远远超过网店的成本。不过波哥看来,但凡买得起“海淘”奶粉的,价格并不是主要的原因。

在“海淘”奶粉风起云涌的时候,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比如,据报道三分之一的“海淘”奶粉是假货,“海淘”奶粉如何确保质量问题,消费者维权难等。对品牌奶粉厂商来说,“海淘”奶粉也冲击了他们在中国官方版奶粉的市场,更有甚者,一些假冒伪劣产品也损害了厂商的品牌形象。

另外,中国“海淘”市场的崛起,也损害了国人在海外的形象。更令海关始料未及的是,大量的“海淘”邮包,也加大了海关的清关工作量……以上这些问题,完全背离了中央政府开展电子商务的初衷,而“海淘”奶粉的市场规模的扩大,更是让国产奶粉的销售雪上加霜。

面对“海淘”带来的新问题,国内存在着两种意见。第一种就是加强监管,制定措施控制“海淘”奶粉。第二种是放开监管,借助电商平台,只要是符合国外标准的奶粉,就可以在保税区分装,然后以包裹的形式邮寄给国内消费者。

他们的理由是,如果控制“海淘”国家发展电商的意义何在?如果禁止在保税区分包邮寄,人家以香港为基地往国内邮寄包裹,照样可以钻政策漏洞,这样不仅丢失了国内的电商业务,增添了厂商的经营成本,也给消费者带来了不便,这完全是一个三输的局面。

可是,如果我们采取了第二种貌似合理多赢的方案,那么今年中央政府出台的一系列针对奶粉的政策岂不是不攻自破?很显然,政策制定者绝不想让公众看出他们决策的漏洞。波哥为此和沿海几个政府部门座谈此事,发现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很高,不过一谈到和中央政策的冲突,地方政府都表示无可奈何。更有甚者,地方政府建议企业先试点,走一步看一步。

以波哥多年和政府打交道的经验来分析,这种摸着石头过河的模式,显然是不靠谱的。万一哪一天“海淘”的数量惊动了中央政府,谁知道下一个制约措施是什么?

关于婴幼儿奶粉“海淘”业务,今后几年不会出台更有力度的优惠政策,而是会进一步收紧,理由如下:

第一,为了保护国内奶粉企业。近期一系列的组合拳已经暗示我们,中国政府绝对不会容忍外资奶粉蚕食国内市场而坐视不管。

第二,中央政府短期内绝对不会出台自相矛盾的政策,尤其是牵涉到利益问题。

第三,如果放开了奶粉“海淘”,那么其它产品亦将步其后尘而一发不可收拾,国家失去了一个制约外资企业的技术壁垒,这也不是中央政府希望看到的。

鉴于此,推测,在此矛盾心理的制约下,中央政府可能采取睁一眼闭一眼的态度,既不反对目前的“海淘”模式,也不会再放宽政策,这其实是中国政府一贯的太极拳手段,他们早对这项技巧把玩的如火纯青。此外,为了显示自己的存在感,政府部门还有可能制定一些政策,比如强制“海淘”奶粉质检,以安全为由打击“海淘”奶粉网店等。

“海淘”奶粉何去何从,让我们拭目以待!

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于剑

(本文作者介绍:危机管理专家,外企公关总监,中国口岸协会常务理事,清华公共管理校友会理事。)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