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杰:足球与德国人

足球是文明人的战争。不过这一点对于所有民族来说,都是一样的。无论是文明地释放攻击欲、还是人类挑战自身的缺陷,对于各国各民族而言,都是一样的。但是足球之于德国,却还有另外一层关系;德国人之于足球,却还有另外一份情缘。在德国,足球不仅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关系到国家的面子,以及创造体育产业的巨大利润,而是甚至还关系到德意志民族的国家—民族认同。正是足球运动,在德国人恢复自信、重新站起来的过程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足球是德国人最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德国既是一个足球大国,也是一个足球强国,因此德国人也自诩为一个“足球民族”,而德国人也的确担得起“足球民族”的称号。论普及程度,德国有大大小小27000余个足球俱乐部,足球人口650万,占德国总人口的8%。酷爱结社的德国人,有各种社团57万余个,而其中规模最大者当数拜仁慕尼黑足球俱乐部,拥有会员18.8万人。其余社团中,最大者也都非足球俱乐部莫属。论及足球运动的水准,德国队战绩显赫,德国队曾经三夺世界杯、四次争得世界杯亚军、四次获得世界杯季军;另外,德国队还三夺欧洲杯冠军、三夺欧洲杯亚军,德国足球甲级联赛被世界205个国家和地区转播。如果说五次夺得世界杯的巴西被誉为“五星巴西”的话,那么三捧大力神杯的德国至少亦可称为“三星德国”。

 

(2014世界杯德国队)

职业足球在德国受到的喜爱,球员和球迷对于足球的狂热,完全可以用宗教来形容。在一个新闻报道里,电视记者采访沙尔克04俱乐部的球迷,问他们沙尔克04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他们的回答简洁而干脆:“沙尔克是宗教!”的确,对许多德国球迷而言,足球不只是一项运动和爱好,而且是信仰的替代品。在这个物质至上的时代里,许多德国人都被世俗化了,宗教信仰淡薄,于是出现了信仰危机。而足球在许多方面能够极大地弥补信仰的缺失,因而被赋予了远远超出其本来意义的意义。

德国的足球运动产生很早,很早就被引进了德国。1873年,足球作为一项竞技体育传到德国,德国人也开始用脚来与球较量。1875年,德国第一个足球俱乐部在一所中学成立,是为足球体制化在德国的开端。随后,地区性的足球赛出现了,接下来则是全国性的比赛进入德国人的生活。到了第三帝国时期,纳粹起初对足球采取排斥的态度。但是纳粹很快就发现足球是一项可以利用的体育项目,于是也就把足球纳入自己的地盘,足球也被划归纳粹的“专业局”管辖,纳粹还举办了一系列的比赛。不过直到二战结束时,德国的足球水平并不高,德国队两次败在人口仅为德国十分之一的瑞士的脚下。

战后的德国百废待兴,足球亦然。这时,德国人站在二战的废墟上,背负着“杀人犯的国度”的恶名,以奥斯维辛为代表的大屠杀沉重地压在每一个德国人的心头,国家形象和民族自信、民族自尊降到了历史上的最低点。然而一个民族犹如一个个人,必须要有自尊和自信,心理方能健康。战后,面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犯下的罪行,德国人亟需找回自尊和自信,但是这又谈何容易?到哪里去找?找什么来树立自尊和自信?寻寻觅觅,找来找去,还真找到了,有两个历史事件给予了德国人以民族自豪感,多少找回了些自尊和自信。这两个历史现象就是两个“奇迹”,一个是始自五十年代初的所谓“经济奇迹”,而另一个则是1954年的“伯尔尼奇迹”。

所谓“经济奇迹”,指的是联邦德国成立后,阿登纳政府实施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获得成功,西德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奇迹创造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大量的财富;特别是德国的商品大量出口,成为经济奇迹象征的、大众公司生产的“甲壳虫”小汽车,畅销美利坚和全世界,“德国制造”重新找回了过去的好名声,给西德、给德意志民族赢得了声誉。这一切,不仅极大地提升了西部德国人的生活水准,也让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自信。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时任德国经济部长的路德维希·艾尔哈德才敢于信心满满地说道:“我们又是不一般的人啦。”

而“伯尔尼奇迹”则是指联邦德国国家足球对于1954年在瑞士伯尔尼赢得世界杯的事件。1950年,联邦德国刚刚才被国际足联接纳,被允许参加国际赛事,而4年之后便赢得了世界杯冠军,创造了又一个奇迹,德国从此跻身世界足球强国之林。而且这场比赛也颇有戏剧性,更加令德国人为之疯狂。当时,匈牙利队纵横国际足坛,所向披靡,在决赛中与西德队相遇,上半场便已进了两个球,以2:0领先。所有人都确信,匈牙利人将要捧得世界杯。中场休息时,教练重新调整战术,给队员们打气,阿迪达斯公司的老板也来到休息室慰问队员们,并且送给每个队员一个颇有分量的红包。不知道是教练的调整奏效,还是被阿迪达斯的红包所激励,下半场德国人表现神勇,连中三元,反而以3:2领先,并且把这个比分保持到了最后。一场看起来必输无疑的比赛,却变成了一场胜利,这种戏剧性的变化本来就带来无与伦比的刺激,再加上胜利给德国人心理上带来的自豪感,德国队每进一个球,德国电台的解说员都要狂喊:“射门!进了!”当裁判吹响终场哨的时候,德国的解说员声嘶力竭地高喊道:“德国是世界冠军!”其疯狂的程度远非黄健翔能比拟。

然而,足球除了帮助德国人恢复自尊和自信之外,还起着另极其一个重要的作用,这就是维系和增强德国人的国家—民族认同。在这一点上,德国人又是与众不同。自近代以来,德意志民族就显现出一个特点,即国家—民族认同出了问题,德国社会缺乏一种可以凝聚全体德国人的意识和力量。而只有在足球运动中,酷爱足球的德意志民族才找到了可以凝聚全民的纽带。

历史上,所谓第一帝国,即“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虽然存在了一千多年,但是这个政治组织只是一个松散的诸侯联盟,实际上有其名而无其实,邦君们在各自的领地内自成一体、各自为阵、各行其道,各个邦国有自己的法律、税收、军队、警察、经济政策、社会政策,实则就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在这样的政治格局中,人们所能认同的只是每天与自己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邦国,那个表面上存在着的帝国与他们的生活无涉,其实只是一个遥远的想象,人们根本就没有可能去与之认同。简单地说,就是历史上,相当多的德国人认为自己是巴伐利亚人、施瓦本人、汉堡人、科隆人、莱茵兰人、法兰克人等,至于是否是德国人,多数人不清楚也不关心。这种所谓“碎片化”的政治格局严重地阻碍了德意志民族的民族认同的形成。所以诗人歌德才会痛心疾首地说出了那句名言:“德国?德国在哪里?我找不到这个国家。”直到1871年,俾斯麦率领德意志发动了德法战争,打败了法国,建立了第二帝国,多数德意志人才生活在一个共同的民族国家内,一种共同的相互归属感才缓慢地开始成型。正是由于民族国家的迟到,严重阻碍了德意志人民族认同的形成。

但是好事多磨,第二帝国才走过了46个年头,便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中解体。继之而来的魏玛共和国是一个乱象丛生的政体,各方政治势力之间的斗争尖锐到不可调和,一种共同的国家—民族认同殊难出现。而对德意志民族认同给予致命打击的,则是12年的第三帝国。这段不长的历史对于二战后的德国,是一个无法绕开的死局。二战后,由于历史负担过重,许多德国人认为“生为德国人”、“我是德国人”乃是一种痛苦,甚至是一个耻辱。他们或者回避这个问题,或者干脆认为自己首先是“欧洲人”,然后才是德国人,德国社会中左派一脉尤其是这样。所以到了二战后,这个问题更加突出,被人们归纳为“认同缺失”、“认同赤字”、甚至是“认同危机”。20世纪50年代,每一个德国人都无法面对这个问题,德国人普遍的态度是回避和压抑。在这种情况下,爱德国,这个本来应当不是问题的心态,却成了一个大问题。虽然随着1990年的两徳统一,德意志民族的民族认同大为增强,但是还是不能彻底根除这个民族顽疾。

此外,本来在现代社会里,人们变得越来越个性化、独特化,由此也变得越来越碎片化,要找到一种共同的东西,把所有人都凝聚在一起,变得越来越困难。鉴于德国人的历史传统和历史负担,要构建全民的共同归属感又何其难哉。而认同感又是人们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心理支柱,特别是在这个个性化的时代里,人们如果缺乏归属感,会导致安全感的缺失,从而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一个个体是这样,一个民族亦然。正是因为德意志民族缺乏共同归属感,德意志民族才患上了集体的心理疾病,这就是被专家们称为“德国人的恐惧”的安全感缺乏症。所以在战后德国这样一个富足的、发达的国家,人们才会经常流露出一种悲观情绪,看待问题才会如此负面,德国人才会成为“世界上最悲观的民族”。而要消除这种局面,找到一个大家都能认同的客体,为之心动,爱护它,认同它,团结在它的周围,形成一个千万人同心同德的局面,就难上加难。足球与民族认同,就这样被历史拴在了一起。

每当足球赛季来临之时,那首著名的足球冠军歌《我们是冠军》“Ole, ole ole ole, we are the champion”(英文版和德文版)便响彻德国大地,所以这首歌也被许多德国人戏称为德国的“第二国歌”。说得夸张一点,德国人可以不认同黑—红—金三色旗,但是可以认同德国队的队旗;德国人可以不认同自己的国歌,但会认同那首“第二国歌”;能够给予绝大多数德国人以共同归属感的,正是德国的国家足球队。

包括德国的国歌在内,几乎在所有问题上,德国人都难以趋同和一致;足球,成了德国人之间最有共性的客体。每一个俱乐部都拥有大量的拥趸,在这样一个群体里,人们才会有“我们”、“万众一心”的感觉。每当自己支持的球队比赛时,球迷们便如同过节一般兴高采烈,无论认识与否,大家都感觉到是“自己人”,那样一种相互认同的感觉就出现了。每当德国国家足球队进行比赛时,全体德国人都一致支持德国队,为德国队呐喊助威,为德国的胜利而欢呼,为德国队的失利而痛苦,无论欢喜还是痛苦,大家都是一致的,大家都在“自己人”当中,德国社会中终于有了难得的一致和团结,于是,只有在德国国家队的比赛时,德国人的国家—民族认同才出现了。

当然正是因为关心德国队的德国人太多,德国队的教练也是最光荣、同时又最艰难的职业。因为正如德国人所说,德国队的教练不是一个,而是8000万(德国有8000多万人口),每个“教练”都有自己的高见,都会向着主教练指手画脚、各抒己见。所以如果德国队赢球还好说,如果一旦失利,8000多万“教练”一齐发喊,口诛笔伐,主教练的压力有多大,可想而知。

就这样,本来只是一项简单的体育运动,却被赋予了构建民族和国家认同的重大使命;德国之作为一个足球民族,就这样成了。

作者:李伯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教授德国文学和文化。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