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曙松:谈论新型城镇化,先谈论什么是城市

 从全球范围来看,我们已处步入城镇化的世界,亚洲国家的城市人口也将在未来几年快速上升到50%,中国也已于2011年完成这一目标。那么,一个自然的问题便是:城市人口增长背后的动力是什么?特别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是什么因素吸引人们蜂拥转移到城市?城市本身是否也是问题所在?

城市之所以具有吸引力,通常是因为城市在诸多方面形成了显著区别于农村的普遍特征。乔尔·科特金在其鸿篇巨著《全球城市史》一书中说,欲成为有吸引力的城市,必须同时具备精神、政治、经济这三个方面的特质,缺一不可。不过,科特金定义的有吸引力的城市,是全球进入工业社会之前的古典城邦,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具有吸引力的城市,其普遍特征也必然会有所不同。

一个最显著的不同是现代城市的经济条件。城市之所以具有吸引力,或者城市人口的快速扩张之所以被解读成是一个正面的现象,一个大的前提条件是城市所提供的规模经济和放大效应,可以扩大人们实现就业、获得服务、拥有更好生活质量的机会。

首先,城市是规模经济集中显现的地方,从而使之成为增长和繁荣之地,并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通常,城市人口密度较高,可以使专业化活动广泛存在,越大的城市就越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促进专业分工,不仅可以创造更多的岗位,以吸引人口流入,也可以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因此,经验分析通常也会得出这样的结论:生产力和城市规模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当人口增加一倍,生产力会提高3%~30%,具体大小则取决于不同行业和经济结构。这使得大城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要远高于相应的人口比例,而且这一点在新兴市场国家表现的更为明显。有数据表明:圣保罗和曼谷的人口分别为巴西和泰国的10%~15%,这两个城市却创造了所在国家40%以上的GDP,另据测算,在仅孟买一个城市就产生了印度税收收入的40%。

其次,城市的规模经济也可以使公共基础设施的高成本由更多的消费者分摊,基础设施和教育设施都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城市的每个使用者所支付的成本也远远低于农村地区,这些公共设施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可以对城市的长期经济增长产生积极作用,一个教育良好、基础设施完备的城市,生产力也必然较高,这将进一步增加城市居民的收入,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口。

再次,从社会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看,人们对城市工业品和服务的需求弹性远远高于对农产品的需求弹性,致使农村地区的生产很难支撑其人口增长。因此,在农村人口增长越快、城乡收入差距越大的地方,城市的人口增长将会越快,这使得那些离开农村进入城市的人口在就业和经济境况方面都得到了改善。经验上,也可以得到这样的关系,即在城乡收入差距越大的国家,城市的扩张速度和城市的人口增长应该是越快的。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城市的规模经济不仅仅体现在生产活动和公共设施,而且也表现在消费的更大选择上。城市的专业分工也不仅仅停留在工业生产或可交易的服务上,也体现在文化艺术和科学教育上,对科学的开放和更广泛的受教育机会以及经济的增长是十分重要的,这已经成为一个被人们广为接受的基本经济事实。也有实践证据表明文化和民族的多样性以及与此相关的包容性会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影响。这种包容性能吸引有创造力的人才,保证文化的多样性和经济的动力。此外,艺术和文化也是消费品,一个能大量提供这种消费品的城市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有吸引力的,城市由此获得了额外的活力。

正是基于这样的吸引力,全球范围内城市的扩张才被认为是一正面积极的现象,并吸引人口不断加入城市。然而,也有研究指出,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通讯技术的改进、交通成本的下降所产生的生产力将抵消城市的规模经济优势,从而使城市变得不是那么重要,然而,仅仅从现实世界观察,特别是亚洲国家方兴未艾的城镇化浪潮来看,这是一种尚需要检验的判断,至少到目前为止,未被证明是正确的。

当然,在某种程度上,城市的问题和城市的吸收力同样突出。城市不仅具有人口集聚的规模效应,也有人口集聚的成本。这通常会和高昂的房价、交通秩序的混乱、污染的增加和犯罪率的上升联系在一起。

第一个典型问题是高房价。在城市房地产市场,房价高昂和住宅紧张是突出问题,这是因为几乎所有类型的房地产,如办公楼、购物中心和居民楼都在激烈地争夺城市的有限土地资源,特别是中心城区的土地,这导致高地价和高房价几乎是不可避免的问题,这在那些土地供给缺少弹性、住宅建设密度过低的城市会表现得更为明显。

第二个典型问题是城市的环境。这个方面,污染类似城市“有毒的鸡尾酒”,在新兴市场包括中国的不少工业城市中,许多污染物未经处理便排放到周围的环境中,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中,中国占了16个,在这些城市中,经济成功和环境问题同时出现。

第三个典型问题是城市贫困问题,这涉及城市增长普惠性和社会发展的包容性问题。在新兴市场国家的城市中,甚至一些发达国家的城市中,仍然有大量人口特别是外来移民生活在非正规的社区,工作在非正规的行业,这些人通常处于收入较低、住房条件拥挤、不安全的工作环境以及缺少卫生设施等不利境地。贫困所涉及的诸多方面也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供水、卫生和医疗条件不足会影响教育和健康,这反过来又会影响他们的生产能力和获得高收入的机会。

我们认为,一个可持续的现代城市,必须满足“增长、包容、绿色”三个特征。某种程度上,一个现代的城市可以说是这三个变量的函数或者组合体,一个城市能否实现成功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三个变量的组合方式。因为每个城市所面临的密度、距离和开放条件各不相同,所以,每个城市也都是相似却又不同、普遍之中亦有个性。

原则上,一个城市只有实现包容的增长、绿色的增长,才可能取得成功,并使这种成功得以持久延续。然而,增长、包容和绿色这三个变量并非同等重要,对于不同的城市,重点也将有不同,在一个以乡村主导的社会,核心的问题是增长生存,在这种情况下,人口从农村和城市的转移是主流趋势,这个趋势伴随着增长,但也附着社会和环境问题,对包容和绿色这两个变量是负面影响;在一个以城市为主导的社会,包容和绿色的重要性有所增加,核心的问题是通过包容度的提高,使外来移民享有均等的公共服务和均等的就业机会,从而实现“繁荣的传递”和“财富的分享”。

不过,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尽管对于城市而言,快速的增长、包容的社会和绿色的环境很重要,但这仍然只是一个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它们与城市是一种逻辑上的平行关系,而非因果关系。增长并不会自动实现,它的背后是生产率扩张带来的人口集中和生产集中;包容性也不会自动提高,它的背后是对外来移民关注的提升和社会政策的实施;绿色的环境也不会自动实现,它的背后是城市产业结构到达服务业,能源消费结构更加合理以及交通出行方式变化的结果。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城市背后的驱动力量和形成过程,这个过程正是新型城镇化的过程。

作者:巴曙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

您可能还喜欢…

1 Response

  1. 国研中心吴平:特色小镇因何而兴 将何去何从 || 智库说说道:

    发展特色小镇要树立生态绿色理念,完善绿色政策顶层设计,建设运营全过程要强化生态绿色思维,产业选择须兼顾“特色”与“绿色”。

    文 | 吴平

    旅游小镇、科技小镇、金融小镇、文化小镇……
    近年来,随着中央一系列小(城)镇发展政策的出台,一大批功能各异的特色小镇纷纷涌现,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特色小镇依托当地自然禀赋、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积累等优势,聚焦特色产业,集聚发展要素,包含旅游休闲、健康养老、智能制造、商贸物流、美丽宜居等丰富主题。

    特色小镇不同于产业园区和风景区,也区别于行政建制镇,具有生态环境优美、产业定位独特、人文传统深厚、管理机制灵活创新的独特优势,成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培育新动能、实现创新发展、绿色发展的新平台,充当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特色小镇因何而兴

    发展特色小镇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新举措。

    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使得大大小小的城市迅速兴起,在集聚生产要素、带动经济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带来了人口膨胀、交通拥堵、房价居高、重度雾霾等“城市病”。

    一边是不堪重负、亟待疏散的大城市,一边是序幕拉开、求贤若渴的特色小镇,供需反差之间隐含着巨大的人口流动势能,需要特色小镇主动出击、吸引人才。

    正所谓小空间承载大战略。

    发展特色小镇是促进大中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重要路径,凝聚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治理“城市病”、推进新型城镇化、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

    特色小镇依托优美自然环境,挖掘地域传统文化,通过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培育特色产业,促进要素集聚,发挥比较优势,实现差异化发展,为城镇建设和发展注入了创新动力。

    发展特色小镇是统筹城乡发展、破解“三农”问题、建设美丽乡村的助推器。

    我国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大国,存在着“城富乡贫,城新村旧”的现象。

    小镇是连接城市和农村的桥梁、发展现代农业的载体,也是要素流动的渠道。

    首先,小城镇大部分是由乡转变而来,普遍依托村庄建立,具有天然的沟通优势,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有力抓手;

    其次,特色小镇具有自身比较优势,在城镇建设和发展的某些领域能够体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其既能与都市经济融为一体,又能带动农业农村的发展;

    再次,小城镇的发展可以有效缓解农民就近就业问题,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得村镇居民可以更快地分享城镇建设、产业成长、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

    在贫困地区推进特色小镇建设,更有利于搭建脱贫平台,为精准扶贫提供载体。

    发展特色小镇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绿色发展的试验田。

    发展特色小镇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走“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之路的有益探索。

    特色小镇,根在文化。

    既拥有现代化的生活,又保存乡土温情是特色小镇对时代问题的回答。

    特色小镇在发展自身特色的过程中,能够立足本地、放眼世界、扎根生活、联结社区,自觉承担起本地文化挖缺、保护、传承、创新的责任。

    我国特色小镇所依托的乡镇地区大多尚未深度开发,自然环境优美,生态功能完善。

    特色小镇发展是以生态资源为本底、以绿色低碳循环技术为支撑、以绿色智慧产业为驱动、以创新体制机制为保障。

    特色小镇建设融入了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理念,成为治疗“城市病”、改善农村环境质量、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尝试。

    问题初现,特色小镇将何去何从

    生态绿色制度供给不足。

    特色小镇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科学完善的顶层设计与制度保障。

    但我国目前仅有住建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开展特色小镇培育”(2016),国家发改委“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和“千企千镇工程”(2016),国家发改委、国家开发银行“开发性金融支持特色小(城)镇建设促进脱贫攻坚”(2017),体育总局“运动休闲特色小镇”(2017)等指导性文件。

    总体上看,我国特色小镇在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等制度层面尚未系统设计规划;在国土、环保、文化、旅游、金融、卫生、水利、林业等领域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在规划建设标准、土地利用等方面缺乏法律制度保障和技术支撑。

    例如,特色小镇建设涉及到农村土地使用权、农村宅基地、农村集体资产等使用、处分,而这些都没有充足的法律依据。

    规划建设生态绿色理念不强。

    特色小镇的培育和发展关键在于发展定位与规划设计,应该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而不能一哄而上成为“政绩小镇”,必须抑制人为造“镇”的冲动;

    规划和建设应强化生态理念,防止成为大兴土木的“房地产小镇”;

    产业方向选择应坚持绿色标准,小镇不能变成一个筐,什么项目都往里装。

    地方政府在发展特色小镇过程中,应该与美丽乡村建设、田园综合体等其他政策实现协调发展、协同推进,避免大量“空心村”“空心镇”的出现。

    打造特色小镇
    要将生态绿色作为“必选项”

    必须积极探索小城镇发展的路径,将生态绿色作为特色小镇的必选项。

    发展特色小镇要树立生态绿色理念,完善绿色政策顶层设计,建设运营全过程要强化生态绿色思维,产业选择须兼顾“特色”与“绿色”。

    发展特色小镇要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

    特色小镇所要求的生态,是红线、底线,也是优势所在。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特色小镇建设的全过程和各领域,走出一条绿色、集约、智能、低碳的特色小镇建设之路。

    创新发展绿色经济,努力实现百姓富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真正实现低碳生活、和谐生产、宜居生态。

    做大做强生态优势产业,有效增加生态产品服务供给,使生态优势和产业优势逐渐形成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为绿色发展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特色小镇是集产业发展、文化、健康养老、旅游休闲、体育运动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空间区域。

    小镇的开发建设要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空间布局与周边自然环境相协调,建设高度和密度相适宜,做到镇区环境优美、干净整洁,公园绿地贴近生活、贴近工作。

    设计、建设、运营特色小镇要强化生态绿色思维。

    特色小镇强调的不是规模竞争,而是层次竞争,其目的是要形成在特定领域的持续影响力。

    要避免“立竿见影”的惯性思维,不要把小镇做成“摊大饼”、搞成新一轮的无序竞争。

    防止房地产开发和商业综合体在特色小镇总投资中占比过高、以特色小镇之名行房地产化之实,防止追求短期政绩和“面子工程”的现象。

    特色小镇的发展,不在于磅礴浩大的体量建设,而在于小巧精致、舒适宜人的空间环境。

    在空间环境的塑造过程中要更加注重人的感受与体验。

    小镇的开发应当实施低冲击式的开发建设模式,在建设标准和功能定位上,着重突出生态、绿色、节能主题,用新材料、新技术打造低碳、舒适、宜居的环境;

    集约节约使用建设用地,推动规划区范围内的建设土地混合功能利用;

    倡导绿色交通模式,提高绿色出行比例;

    更加有效地节约使用水资源,倡导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水再生利用工程与水生态修复技术;

    以非工程措施应对雨洪威胁,保证小镇发展建设安全;

    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资源化利用技术,减少噪音、污水、空气等污染。

    特色小镇产业选择须兼顾“特色”与“绿色”。

    特色小镇须结合自身本底条件,审时度势,认真谋划产业选择。“特色”产业是特色小镇持续发展的“输血站”。

    特色产业,最关键的是产业业态的创新。

    要注重传统优势产业业态的提升和完善:制造业需要在“产品换代”“机器换人”“制造换法”“商务换型”“管理换脑”等“五换”业态上下功夫,积极探索业态创新的具体路径和方法。

    要把绿色产业作为提升特色小镇竞争力的基本出发点。

    选择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经典文化传承和独特地形地貌的小镇,结合市场需求,发展文化旅游、健康养老、休闲度假、智能制造、互联网+、体育运动等业态。

    深度挖掘历史传统、民俗文化,彰显乡愁特色,结合现代生活方式,运用创意手段,融入生态绿色的元素,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并抓。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开发特色食品、健康食品,结合生态观光、农事体验、食品加工体验、餐饮制作体验等活动,推动体验式休闲度假。

    抓住承接产业梯次转移、疏解大城市功能的机遇,承接特定城市功能或特定产业。结合精准扶贫要求,统筹使用扶贫资金,实现贫困村产业创新与特色小镇建设的融合发展。(源自: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作者简介
    吴平: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法律与治理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中国远见智库论潭专家。
    中国远见智库论潭
    中国经济面临从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加速转变的十字路口,这也是思想市场呼唤新思考、新理论、新成果的黄金时代。

    同时,中国的智库建设正在迎来蓬勃发展的春天。

    独行快,众行远。

    为促进各有专长的智库间跨界交流,凝聚各家智库的真知灼见,形成共同关注的前瞻性战略研究,并与国际知名智库进行研究接轨,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属性的10家智库共同发起成立“中国远见智库论潭”。

    “远见”,希望立意高远,为大众指明方向,为时代思想领航;取名“论潭”,希望思想如同潭水,其静也深,不断流淌,终汇长江大海。目前论潭首批发起机构为10家智库。

    首批发起单位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环所
    ⊙信息社会50人论坛
    ⊙华夏基石咨询公司
    ⊙竞争力智库
    ⊙阿里研究院
    ⊙京东方产业研究中心&奇点实验室
    ⊙华为战略部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