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欧洲之行的战略意义

精彩导读

  ○ 习近平欧洲之行是在复杂国际背景下进一步完善中国外交战略新格局,成为中国领导人展示中国理念和自信外交的重要舞台。

  ○ 从去年的大国、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到这次的重要地区欧洲,中国外交点面兼顾,体现的是一套完整和高水平的战略设计。

  ○ 习近平出访的文化外交模式,向欧洲乃至全世界展示了一个真诚和坚定的中国形象,用文化自信唤醒了世界对中国更全面的认识。

  2014年4月1日,习近平主席结束长达11天的欧洲之行。此次访欧,创下了中国外交和中欧关系方面的多个第一,具有“中欧关系史上的里程碑”意义,凸显了中国政府对欧洲战略伙伴的重视,也是新世纪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下中国进行积极外交战略新布局的重要一步。

  复杂国际背景下的欧洲之行

  习近平欧洲之行的战略意义,需放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大环境中来理解。

  冷战结束以来,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一度雄心勃勃地希望重塑世界新秩序和提前防范下一个挑战敌人的崛起。美国重塑新秩序的构想,在老布什和克林顿两任政府时期积极推动。相较于小布什政府,奥巴马主导下的美国外交呈现出更多的温和外交态势。

  然而,奥巴马政府并没有放弃防范挑战者的战略构思。2009年开始,奥巴马政府第一任期高调声称“重返亚太”政策,正式做出所谓的“战略重心东移”的外交调整,希望从政治、军事、经济“三管齐下”来推动。政治上,美国希望以美国主导取代东盟在东南亚地区的主导,重返东亚“领袖”地位。同时,美国大力散布“中国威胁论”,离间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强化美国“重返亚洲”政策的合理性。军事上,美军在全球重新部署,强化三条岛链的布局。近几年,美军还不断强化与亚太多国的军事演习,包括韩国、日本、菲律宾、越南、新加坡、泰国、澳大利亚等国。经济上,美国2009年11月正式提出扩大跨太平洋伙伴关系计划(简称TPP),希望强化对东亚经济合作主导权,甚至架空运行良好的东盟“10+X”。而亚洲最大的经济体中国则一直未获邀请,其针对中国的意图十分明显。

  中国的对外战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和开放程度的加深,呈现出了一定的调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稳步攀升。中国于2010年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甚至有预言认为,中国会在未来十年左右赶超美国。中国已经不可能回到封闭的、孤立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国的持续崛起需要进一步实施“走出去”的战略。而中国的崛起将以何种方式影响世界,是和平的、还是非和平的,不仅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存在这些疑虑,就连周边国家也不乏质疑的声音。

  当前,中国的亚洲政策趋向成熟和稳定,我们被各种力量牵制自乱阵脚的可能性几乎很小,我们逐渐具有了战略主动性。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中国领导人不仅要高瞻远瞩积极谋划中国的全面外交战略,来确保中国和平崛起的实现;还要积极主动出访,展现我国的外交理念,广交朋友,进一步增强战略伙伴之间的理解与沟通。可以说,习近平此次欧洲之行进一步加深了中欧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有利于建立一个多极化的和平世界,具有重要的国际战略意义。

  欧洲之行打开中国外交战略新空间

  习近平此次访欧实际上延续了2013年中国全方位外交布局。回看2013年,习近平上半年访问了俄罗斯和美国,奠定了中国外交的大国关系基石,“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成为中国对于国际关系的重要理论贡献。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密集出访了22个国家,接待了65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访华,同300多位外国政要进行会见交流,与外国达成了约800项合作协议。这些多层次的外交拓展是对“中国威胁论”、“中国衰落论”等偏见的有力回应,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良好形象。

  对我国来说,欧洲是“西方”与我们战略冲突最弱的部分,中欧能否建立稳定的战略友好合作关系,这是中国崛起能否最终化解西方抵制的试金石。习近平强调,应从战略高度看待中欧关系,将中欧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结合起来,共同打造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此次欧洲之行,完善了中国政府的全方位外交新布局,从去年的重要大国、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到这次的重要地区欧洲,中国外交点面兼顾,体现的是一套完整和高水平的战略设计。

  我们从被坚船利炮打开大门,到主动选择敞开大门,从一路追赶全球化大潮,到提出合作倡议应者云集,这是我国软硬实力不断增强在外交舞台上的充分展现。习近平对我国的开放历程有着深邃的思考:“不能只算经济账,也要算政治账。”“合作不再是简单一加一等于二,而是有更多内涵。”国家走向强盛之时,外交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挑战。中国外交的面貌会实质性地影响国家崛起的整体面貌,中国需要在外交领域开拓国家战略空间,这关系到我国的国家核心利益。我们只有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才能不断拓展建成新型现代国家的外交战略空间。

  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扎根于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上升。经济上,尽管中国的现代化道路起步迟、起点低,但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坐拥外汇储备3.95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占全世界外储总量的1/3,成为国际格局中不可小觑的重要力量。德国总统高克赞扬了中国对经济改革的承诺,“中国的转变已改变了世界”;政治上,或许“中国模式”仍然在学术上和实践中面临诸多的质疑,但中国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中国经济的高速稳定发展和社会的长足进步就是中国道路的最好证明。中国的成就足以让西方反思自己,中国为什么会取得成功,中国道路可以提供给西方更多理性的思考;文化上,中华文化5000年赓续不绝,并不断焕发着新的活力。可以说,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快速发展的深层次动因。尤其是当前国际舞台上冲突乃至战争仍然不断,中国文化中的“以和为贵”、“求同存异”等思想,可以作为新的外交理念来指导国际外交实践。

  欧洲国家对习近平之行的高度重视,是对中国国家实力全面增长的一次有力折射,凸显了欧洲对于中国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地位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外交礼仪见证了我们国家不断上升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展现中国构建和谐世界的战略理念

  在国际舞台上,中国一直是重要的一极,不论是美苏冷战时期还是冷战后的世界多极化的发展,中国在维持世界和平稳定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我这次欧洲之行,就是希望同欧洲朋友一道,在亚欧大陆架起一座友谊和合作之桥。……我们要共同努力建造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座桥梁,建设更具全球影响力的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这是习近平在欧洲学院演讲中的一段话,高度概括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始终追求的外交理念:和平共处、合作共赢。

  阿拉伯国家联盟前驻中国办事处主任阿卜杜勒·瓦哈卜·萨基特认为,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就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发表的演讲,体现出中国文化中和谐共存的理念,中国为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这头雄狮虽然已醒,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雄狮。中国外交绝不会走“国强必霸”的旧有逻辑,坚持和平发展才是中国强盛的硬道理,“中国威胁论”将不攻自破。习近平在比利时《晚报》发表题为“中欧友谊和合作:让生活越来越好”的署名文章,进一步显示了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理念。

  中国基于自身文化和对国际局势的研判,提出了“和谐世界”的理念,这是对国际关系发展的重要创新。未来,随着中国的不断崛起,中国将更多地参与到国际事务中,中国对于国际事务的看法和应对策略将影响世界局势的发展。

  中国一直是构建和谐世界的主要力量。中国人民爱好和平、反对战争,正是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中国实现了稳定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世界在走向多极化的过程中,需要中国这样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大国为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发挥重要作用。习近平在这次核安全峰会上呼吁构建公平、合作和多赢的国际核安全机制,要通过国际合作有效消除核安全风险。中国的核安全观体现了一个大国所肩负的责任与担当。

  和谐世界的建设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此次欧洲之行,中国再次向世界郑重宣示,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打造命运共同体”是十八大以后我们提出的新表述方式,只有和平发展,才能实现共赢、繁荣的世界秩序。中国的外交理念将在实践中逐渐被更多的国家所理解和接受。

  用文化自信唤醒世界对中国的新认识

  习近平此次欧洲之行,不仅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更通过其外交智慧显示和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观自信。他在出访期间发表的署名文章,是中国公共外交实践上的又一次创新。其中,引用中国历史典故和充满中国古代智慧的古文诗词,不仅向世界传递了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理念,更体现了对中国文化的自信。这是兼容并蓄、海纳百川之后的自信,也是尊重文明多样性基础上的自信。

  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并绵延不断。中华文明中对于人类社会的和平共处有诸多深刻的思考。然而,由于中国文化中所强调的内敛和包容,中国文化一直未能被西方民众所深刻认识和广泛了解。习近平此次出访欧洲,大量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是一次成功的文化传播,也是中国为争取国际话语权做出的重要努力。

  习近平的外交智慧体现了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他是中华文明在世界大舞台上的重要传播者。在提到中国传统国际秩序观时,他引用“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化干戈为玉帛”、“睦邻友邦”、“天下太平”、“天下大同”等词句,反驳了西方近代以来崛起国与守成国必将爆发冲突的看法;在提到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古代中国与周边邻邦友好交往的时候,他提到了汉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和唐代活跃的对外交流;在提到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理念与和平的关系时,他提到了“国泰民安”、“国虽大,好战必亡”的箴言。

  文明是润滑剂,文化传播是最好的外交和沟通方式。习近平出访的文化外交模式,表达了中华文化中“求同存异”的外交理念,向欧洲乃至全世界展示了一个真诚和坚定的中国形象,为世界分歧和冲突的处理方式提供了更多的选项。在一定意义上,习近平此次欧洲之行是用文化自信唤醒了世界对中国更全面的认识。

  习近平此次出访欧洲,进一步深化了与欧洲各国的合作,增进了中欧之间的了解与友谊,将中欧关系提升到了全新的战略高度,也向世界宣传了中国,展示了我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更提升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具有深远的国际战略意义。

来源: 《党建》     作者: 金灿荣 郭振家

  (作者分别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公管系政治学讲师、博士后)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