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扬:两百年来的世界挑战者——从1814到2014

以1814-1815年拿破仑帝国的覆灭为标志,由英美(先英后美)主导的世界秩序已经整整延续了两百年。在这两百年中,这一世界秩序先后经受住了五大霸权强有力的挑战,曾经不可一世的挑战者们最后悉数落败成为了历史的陈迹。从“守擂者”盎格鲁撒克逊的角度来看,这应当是一个值得庆功的两百周年庆。

1814年,一代天骄拿破仑认输了。在接连输掉1812年的侵俄战役和1813年莱比锡战役之后,以英国、奥地利、俄罗斯、普鲁士四大强国为首的“反法同盟”占领了巴黎,拿破仑此时已是穷途末路,被迫宣布退位。尽管1815年拿破仑还有个“百日复辟”,我们也更习惯将1815年的滑铁卢之役作为拿破仑一生军事生涯的重点,但准确的说,1814年拿破仑帝国已经崩溃,之后的复辟最多也只是回光返照。

在拿破仑帝国的覆灭中,尽管俄国“居功至伟”,但英国事实上才堪称真正的领袖,不仅独力在特拉法加消灭掉了法国海军,同时也是反法战争全程的最大金主(工业革命已经开始)。更重要的是,在拿破仑帝国覆亡之前,法国尽管在经济上落后于英国,但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显然在英国之上,拿破仑当时才是欧洲大陆甚至世界秩序的唯一霸主;但在法兰西帝国沦亡之后,英国决定性地消灭了争夺世界秩序主导权的最大对手,整个世界从此进入了“英国时刻”。

在这个叫“维也纳体系”的新世界秩序中,除了“主人”英国之外,俄罗斯帝国在战后也国力大增,成为了英国世界秩序的最新挑战者。事实上,此时的俄国在陆军实力上已经堪称世界第一强国,自居为欧洲大陆新的主人。最关键的是,俄罗斯帝国此时已不满足于大陆霸权,企图吞并奥斯曼帝国,得到进入地中海的通道,这在实质上已经突破了英国的底线——欧洲大陆可以不要,海洋霸权不容挑战。

果然,在1853年俄国与奥斯曼帝国开战之后,英国和法国联手对俄宣战,这也就是最近在乌克兰危机被炒得很热的“克里米亚战争”。克里米亚战争的最核心战场是克里米亚半岛上的塞瓦斯托波尔,这也是俄黑海舰队的最主要基地,在历时近一年的围攻之后,英法联军最终于1855年攻克了这个要塞,获得了决定性胜利。

1856年,俄国宣布战败,双方签订《巴黎条约》,这也标志着俄国丢掉了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在英国确立了世界秩序的主导者之后,俄罗斯帝国是第一个势均力敌的挑战者,这一轮,英国守擂成功。

俄国坠落之后,拿破仑三世的法国成为了欧洲大陆新的霸权。但问题是,在法国还未有机会和实力再次对英国的世界秩序发起挑战之前,就已经惨败于1870-1871年的普法战争。

普法战争之后,普鲁士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接棒法国成为了最新的挑战者。到了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不仅是当时世界第一军事强国,在工业产量上也超越了英国,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强国。最关键是,威廉二世的德意志帝国此时的目标就是夺取英国的世界霸权。

不过,在1914-1918年的一战中,由英、法、美和意大利(俄国十月革命后先行退出)等组成的协约国最终还是击败了德意志帝国参加的同盟国。

尽管在一战中面对德国的挑战仍然守擂成功,但英国也是元气大伤,在战后实质上已经让出了世界秩序主导者的地位,将主角和平“禅让”给了最亲密的盟友美国,不过英国仍然保住了这一世界秩序中的第二把交椅。可以说,这是世界秩序的“美国时刻”的开始,也可以说,这是“英美时刻”。

希特勒上台后,德国奇迹般地在短短几年中迅速崛起,向美英同盟主导的世界秩序发动了更为激烈的挑战,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当然,这次的结果仍然是挑战者再次落败。二战之后,美国进一步奠定了世界第一强国的地位,战胜国英国却在战后进一步衰落,在实质上也退出了和美国一起对世界秩序的共同主导权。

二战后,苏联成为了世界第二强国,几乎与拿破仑战争后的俄国完全类似的是,此时苏联的军事实力特别是陆军实力已经超越了美国,成为了欧亚大陆无可置疑的霸主。所谓的美苏争霸,完全可以理解为苏联对美国世界秩序主导权的争夺,但和之前几次不一样的是,苏联的挑战没有通过战争来展现,而是“冷战”。以1991年年底的苏联解体为标志,这一次,失败者仍然是挑战者一方。

两百年来谁著史。1814年的法兰西帝国,1856的俄罗斯帝国,1918年的德意志帝国,然后又是1945年的纳粹德国,最后是1991年的苏联帝国,在这两百年中,五大强权先后倒在了作为世界秩序领袖的英美面前,除了俄国之外,其他四大帝国挑战失败的后果无不是强虏灰飞烟灭。这应该是第一条教训。

教训总是经验主义的,第二条教训我还想增加点形而上。做点基础的统计工作可以发现,以上五大强权几乎都是当时的第一军事强国,都或多或少的创造过赫赫武功。但问题是,尽管英(美)在军事实力上不如挑战者,但在这横跨两百年的五个时代中,又几乎都是当时的世界第一经济强国。一战前的英国是唯一的例外,在GDP上略落后于德国,但即便如此,其总体经济实力仍然是强于德国的,更别说,英国的盟友美国是第一经济强权。而作为挑战者一方的几大强权,经济实力最强也不过是当时的第二罢了。

这应该可以得出一个相对靠谱的结论,“军事第一+经济第二”往往不敌“军事第二+经济第一”。也就是说,即使是GDP达到了世界第二,军事实力也“超前发展”到了世界第一,最后的竞争结果仍然是落败。现代战争,最后比拼的终究是综合国力(经济实力的权重更大),纵然穷兵黩武可以称雄于一时,笑到最后的仍然是经济实力最强者。对于这一点教训而言,美苏军备竞赛的落败者苏联应该是最有发言权的。

第三点教训,一个纯军事问题,海权总是压倒陆权的。以上的五大挑战者在海军实力上几乎都落后甚至远远落后于同时代的英(美),仅仅是一个陆权竞争者。无论是拿破仑时代的特拉法加海战,还是俄罗斯帝国的黑海舰队,还是一战二战中的德国海军,在面对当时的世界第一海权力量英(美)时,几乎都是被压着打,完全丧失了制海权。丧失制海权的后果是,海权者英(美)可以通过海上贸易调动全世界的资源为己所用,而挑战者们则几乎被迫放弃了海洋贸易。就这一点教训,拿破仑和一战中饥馑的德国应该是有很多血泪可以控诉的。但反过来说,当陆权国家开始试图发展海军挑战海权霸主时,这往往是战争的前奏,比如一战前的英德海军竞赛。

第四点教训,作为既有的世界秩序主导者,英(美)在战争中几乎都是国际盟友最多的一方,挑战者则是“失道寡助”,每次都是被群殴的境遇。这一点教训是个大题目,就暂不展开了,记住一点就可以了,破坏秩序者总是不受欢迎的,破坏大多数国家受益其中的和平总是要被千夫所指的。

最后一点,咱们不说教训,说点正能量的“经验”。通过战争挑战国际秩序的五大强权都失败了,但在这里面,美国却悄然完成了“权力转换”,得到了那么多挑战者不惜以战争都得不到的世界秩序主导权。经验也不算复杂,通过结盟而不是战争,通过搭车而不是抢车。美国在一战以及二战中都是作为英国的盟友出现的,通过战争中的援助和后发制人逐步与英国交换老盟主手中的好牌,最后在倒逼中完成“禅让”。还有一个类似的例子是,日本在二战后尽管“沦为”美日同盟的次要角色,但借助美国驻军的“和平红利”,创造了经济奇迹,差点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完成对美国的超越,也就是当时曾盛行一时的“日本第一”说。

也就是说,作为合作者,作为盟友完成权力交接的概率要远远大于作为挑战者发动战争,这样说似乎也有点问题,因为后者的概率是零。

2014当然不应该是1814,更不是1914,但如果挑战者们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话,2014也可以是1814和1914。

来源:腾讯《大家》

作者:张明扬  书评人,《上海书评》主编。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