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方:读书还能改变农村孩子的命运吗

一直记得十多年前因为“是不是要继续上大学”和老家一位亲戚发生的那场分歧。高考分数公布后,他的分数没有出线,家里人开始让他学驾照,准备将来替人出车搞运输谋生。后来学校来电话说有院校降低了分数线正在补录,如果要上的话赶紧报名。那时候我刚刚大学毕业没多久,深知就业难的现实。

亲戚家境窘迫,父母双双下岗。他征求我意见是不是去读那所补录的专科学校,我很坚决地否定了:一所不知名的院校,一个不可期的未来,搭上三年的时间,更重要的是,还要花很多很多钱,不值。他没有听取我的意见,开学后背着行囊开始了未知的求学之旅。

多年后的今天,他在北京混得有房有车。我和他从来没有探讨过,如果当时没有选择继续上学,现在是不是只能在小县城里安生立命?不过,我从没后悔过当时劝阻他继续上大学的决定。毕业后他到北京打拼,住过地下室,换过很多工作,我了解他的奋斗史,所以我从没把他看作是“知识改变命运”的范例,他也从来没觉得现在拥有的生活是拜那个所谓的学历所赐。更多时候,我会感慨他吃得了苦,并且“运气”好。当时大学里的同班同学都不知所踪,他能在北京立足,确实也承认自己“运气”比别人好。

我知道自己不是“读书无用论”患者,但是,是不是所有人都必须通过上大学来改变命运?在这个问题上,我始终认为尊重现实比价值倡导更重要。

高三那年,班里有几位复读了好几年的同学。临近高考前,英语老师为我们加油鼓劲。他没有像其他老师那样,说一些“看看父母含辛茹苦供你们上学不容易,你们一定要考出好成绩报答父母”之类的话。相反,他特别语重心长地说,如果考不好,你们就不要坚持复读了,将就着上一个没名气的大学,毕业后又找不上工作,还不如老老实实找个地方打工挣钱,这样才对得住父母。

县城里的高中,有一多半学生都来自农村。1996年大学都已并轨,学费开始大幅度上涨,毕业后再也不包分配。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上大学已经成了一项负担。我知道,英语老师不是不支持他的学生上大学,只是基于一种最现实的考虑才说出那番话。

也就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谈及“上大学”必谈“高学费”,农村考生也成了舆论关注焦点。十年之后的2006年,上学贵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那一年全国两会上,很多代表委员以及媒体都曾关注了中国“新三座大山”其中的这一座,“一人上学全家受穷”、“考上大学拖垮了全家人”也成为坊间热议的话题。

与“上学贵”如影随形的是“就业难”问题。到了2009年,高考弃考生越来越多已经成了一种现象。2009年3月,“重庆地区上万农村高三应届考生拒绝了高考”的新闻犹如一枚重弹,在舆论场里爆炸了。这一事件也被媒体解读为“读书无用论开始蔓延农村”。当年知名教育专家朱清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现在农村孩子占整个大学生人数的比例只有17.7%,而上世纪60年代这个比例要高于70%,基本与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相符。现在的比例太低了,太不正常。”为何农村大学生的比例越来越低,过去是因为上大学后收益太低,现在除了收益风险过大,上学成本太高难以负担更是重要原因。

有意思的是,这样的现实可以“悄悄”存在,但不能被人说破,尤其是不能被有身份的人在更广阔的政治舞台上点透。

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馆馆长王平在无党派联组分组讨论会上说,“我们也不要鼓励我们农村的孩子去上大学”。其实这是一则“假新闻”,王平所言是在2011年全国两会上,不知媒体为何将她的发言“穿越”到今年两会上。

被“穿越”的“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一经传播,“语出惊人”的王平即可遭遇“全网痛骂”。人生而平等,凭什么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上大学是城市孩子的特权吗?绝大多数痛斥的声音都从“受教育权”出发,质问两会委员居心何在。

说实话,我倒没觉得这位委员的话有些过分。看到这则新闻的瞬间我会想起高三时我的那位英语老师,我相信这位委员只是说了一句“实话”而已。只不过委员太不讲究说话技巧了,如果她说“不要一味地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上不了大学就学点技术谋生”,或许不会被这般猛烈炮轰了。

这些年尽管国家一直在提高农村孩子上重点大学的比例,但客观上讲,农村孩子上大学的比例还是越来越低了。这不是“读书无用论”在搞怪,也不是“上大学无用论”在蛊惑,更准确的说,应该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可“末流大学无用论”:这里并没有歧视非名牌大学的意思。揆诸现实,你必须承认,读书是有用的,上重点大学名牌大学的风险系数远远低于就读末流大学的风险系数。考上名牌大学,即便家里倾家荡产,好歹毕业后找工作也相对容易;如果考不上名牌重点大学,冒着“毕业即失业”的风险花巨资就读末流院校,真的有必要吗?明知山有虎,为何偏向虎山行?

高等教育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实际,极端的人甚至认为“现在上大学的意义仅限于扩展你的朋友圈”;就业难是暂时无法缓和的突出矛盾;对于绝大多数农村家庭来说上大学就是风险投资……这些都是现实,也是要靠长期的体制改革才能改变的。面对个体难以撼动的巨石,为何不能劝告农村孩子更理智地选择生活方式,一味地强调“受教育权的平等”一定适合每个人么?

“政治正确”的话谁都会说,而且轻易就能说出口。比“政治正确”更难的是,在复杂的现实面前理出一条性价比更高的道路。有时候,强调一下人生选择的务实性,而非单纯进行价值层面的倡导,也许更有助于我们实现追求幸福的权利。

(原标题:“政治正确”的话谁都会说)

来源:腾讯《大家》

作者:陈方  《燕赵都市报》评论部主任,2009年获首届全国媒体评论大赛新人奖。长期为《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潇湘晨报》《青年时报》等报刊撰写评论文章。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