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三石:19年前的信任,能否用3万元赎回?

19年前,颍上县五十铺乡政府因为修路,从村民田炳飞家开的厂子里采购了3万多元的建材,但没有当场给钱。在随后的19年里,乡政府和九湾村村委会相互“踢皮球”,田家人没讨到这笔货款。“太感谢你们了,现在钱终于给了。”昨天,田东东告诉记者,这些钱,他和爸爸、爷爷要了19年。(3月3日  新华网)

就像19年前,田东东的爷爷说的:“政府用东西不会不给钱”。在百姓心里,政府就是公信力的代名词,给政府赊账既能为政府出力,自己也能得效益。但是田老爷子没想到的是,政府也有赊账迟迟不还的时候,让老爷子更没想到的是,这一“赊”便是整整19的时间。

如今在媒体的帮助下,田老爷子一家拿到了欠款。他们很开心,毕竟这是他们向政府讨要了19年时间后,终得到的一个结果。这里我们无需比较19年前的3万元与今日此时的3万元的性价比如何。

百姓讨欠款,讨的不仅仅只是钱,在这19年长征似的“讨欠“之路中,我们看到的是祖孙三代的满满心酸泪,或许还有对政府的失望,他们也曾想要放弃过,但是最后还是坚持了下来。因为,3万元钱已不再重要,更重要的是群众对政府的那一份信任,是否能讨的回来?

笔者曾经听到一位老乡在面对社保员对其宣传新农保政府时说的一句话:“政府给我们卖保险啊?那我肯定要买”。这说明在百姓心中,政府是公信力的代名词,更是百姓赖以生存的靠山。要是自己对政府的那一份依赖,那一份情感被这3万元抹掉,那么百姓心中恐怕比失去3万元钱,更加难受,更加不安心。所以他们要坚持不懈的讨要,直到把自己对政府的那一分情感讨回来。

对于很多基层政府来说,为民办事是好事。在上个世纪90年代响应“要想富先修路”的号召,为百姓寻找致富之路更是好事。但是既然要为民办好事,那么就不该让百姓来承担“好事”背后的本钱。

或许,在那时当事领导班子的确没钱,但也不能成为拒绝还钱的理由。一届领导卸任,必有交接班,起码的责任是,不给接人者留下债务,即便是有债务,预算具有年度性,各级人大每年审查,势必可以将其纳入预算。若如此,债务岂能被拖了整整19年。这不得不让我们感到遗憾,的确有许多领导存有“后人不管前人之烂事”的心态。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各项事业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万事开头难,在改革初期,由于许多基层政府的条件艰苦,的确会遗留下许多历史问题。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政府财政收入的飙升,“没钱”早已不能当着拒绝还钱的理由了。

如今我国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货物贸易大国,笔者希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有关部门要正视政府欠钱这一现象。不管个人还是集体,向政府“赊账”,凭得就是对政府的那一份信任、依赖之情。不要让百姓对政府的情感,因为赊欠而被吞噬磨灭。

作者:梁三石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