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峰 风清扬 诸葛亮 朱元璋 屠呦呦…他们的名字都源自《诗经》

你有没有为取一个名字而绞尽脑汁过?就算绞尽脑汁、翻遍字典也很难找到一个好名字?

取一个风雅而有底蕴的名字是很多人的愿望。但在我们这个人口超级大国,名字如果太普通,重名的概率会高得出奇。所以,名字不可随便取。但是,现实中又出现了另一种极端,即刻意出奇,堆砌字眼却不知所谓,偏僻拗口却缺乏深意。据统计,2010年后重名最多的十大男孩名字是:子轩、浩宇、浩然、博文、宇轩、子涵、雨泽、皓轩、梓轩;十大女孩名字则是子涵、欣怡、梓涵、晨曦、紫涵、诗涵、梦琪、嘉怡、子萱、雨涵。这些名字,单看字眼无不美到极致,却意外地成了“菜市场名”,创意的雷同使人悲慨绚丽背后的尴尬。

名字

名字不只是代号,它应当作为“基因”,给本人积极引导,与形象相得益彰,唤起对整个人的联想。

翻开落着微尘的古老典籍那些“栩栩如生”的名字时常带给我们惊喜:潘安是美男子的符号,他其实叫潘岳字安仁,取仁者“乐山”、“安仁”之意;又如诗史上初唐的陈子昂、卢照邻、宋之问、杜审言,盛唐“诗佛”王维字摩诘、“诗仙”李白字太白号青莲、“诗圣”杜甫字子美,中晚唐的刘长卿、韦应物、杜牧、李商隐;《红楼梦》的作者曹霑,号雪芹,字号还有梦阮、芹圃、芹溪;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取自《诗经·召南·甘棠》中的“蔽芾甘棠”,与笔名的反差深可寻味。

这些名字各有来历和底蕴,又都美得大气脱俗,是对精彩人生的最好注解,仿佛繁星在历史的天空中璀璨相映。

古人取名时参考儒经、道典、《楚辞》、诗歌为多,反映了重历史、经典和诗教的文化立场,这些经典中,底蕴与诗意兼具的莫过于《诗经》《庄子》《楚辞》。更多诗经解读:www.yangfenzi.com/tag/shijing

其中又以古朴华茂的《诗经》最具代表性。

接下来,我们品读一下那些取自《诗经》的好名字。

尔康

尔康

世纪之交的电视剧《还珠格格》引发全国平均收视约50% 的风暴,被认为开创了大陆流行文化偶像巨星时代。剧中“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出自汉乐府《上邪》“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爱情成为众多年轻人的理想。

作者倾力塑造的自带好男人光环的尔康,其姓名看似普通,其实是有出典的。出自《诗经》中的《大雅·卷阿》,这是一首歌颂周王礼贤美德及出游盛况的诗歌,旧说是召康公歌颂周成王的,第四章曰:
“尔受命长矣,茀禄尔康矣。岂弟君子,俾尔弥尔性,纯嘏尔常矣”,“茀禄”即福禄,“尔受”两句是说你受天命长久,享福禄和安康,那么不但“尔康”出自这里,与姓氏连起来的“福尔康”亦在这里呼之欲出。尔康是满族人,有人认为其原型是富察氏家族的福灵安,但“福”可以作为姓氏来称呼,正如钮祜禄·和珅被称作“和大人”一样。

乔峰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乔峰的英雄气概比郭靖更丰满。他身上除了侠客的一般品质,还有潇洒纵横、豪爽纯真的气度,更重要的是那种彻底的悲剧意识与悲悯情怀。他的死迫使人们对历史作出最本然的思考:什么才是文明与野蛮,人类该往哪里去?

“乔”字有多个义项,作者给乔峰命名费了不少心思。“乔”本义是高,隐喻他身形与人格的伟岸和“高处不胜寒”;乔木代指高官贵族,隐喻其出身、地位及人格之高贵;“乔”通“骄”,隐喻他性格的潇洒、犷悍和滔滔的悲愤感;《小雅·伐木》中云“出自幽谷,迁于乔木”,隐喻他身份、命运的逆转;“乔”有假装之意,隐喻他夹在两国之间的尴尬地位及所受的刻骨猜忌;宋元以后“乔”可形容坏、恶、狡猾、无赖、糊涂、窝囊等贬义,隐喻他在民族隔阂及命运玩弄下所受的嚣谤。

无论乔峰还是萧峰,英雄就是英雄,他在悲剧中挺立,如乔木如高山。“乔峰”字面就有高山之意,这一意象同样源自《诗经》:“怀柔百神,及河乔岳”,“陟其高山,嶞山乔岳,允犹翕河”,这山高而有神。“崧高维岳,骏极于天”,“凤凰鸣矣,于彼高冈”,“陟我高冈,无矢我陵”(登眺以守疆保民),却有“陟彼高冈,我马玄黄”(山高马劳)之悲,终于“山冢崒崩,高岸为谷”,而永远“高山仰止”。

风清扬

《笑傲江湖》中华山派第一高手风清扬,其名字也是出自《诗经》。

但出处可能既不是《郑风·野有蔓草》“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也不是《鄘风·君子偕老》“子之清扬,扬且之颜也,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而是《齐风·猗嗟》“猗嗟娈兮,清扬婉兮。舞则选兮,射则贯兮,四矢反兮,以御乱兮”。令狐冲:虽然我一毛华山派的股权都没拿 却有风清扬这个好老师

这是一首称赞少年射手形象之美、技艺之高的诗,“清扬婉兮”是说目光清明、神采飞扬。“清扬”再冠以风姓,又可谓画龙点睛,因为“风”本身就有飞扬之意,并且传说中人首蛇身的人类始祖伏羲、女娲就是风姓。金庸赠风清扬马云:天马行空,从不踏空|马云是个武侠迷

风清扬原属华山派剑宗,以独孤九剑超神盖世,是任我行最佩服的“三个半人”之一,当年被气宗骗走他乡,以致剑宗在内斗中败落,心灰意冷便隐居在思过崖,后来见气宗弟子令狐冲生性洒脱(令狐冲、任盈盈的名字则取自《老子》“大盈若冲”),将独孤九剑尽传之。江湖险恶,终有清扬。

诸葛亮

诸葛亮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是何人物值得“诗圣”杜甫苦觅其遗踪,为之控诉天地无情?这位伟大的先贤就是蜀汉丞相诸葛亮。杜甫逝世至今,历史又走过了一千三百多个年头,而我们仍在《出师表》中重温着诸葛亮“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情怀。

诸葛亮字孔明,其实大有出处:《小雅•楚茨》“祝祭于祊,祀事孔明。先祖是皇,神保是飨”,《小雅•信南山》也有类似的话,这两首都是周王祭祖祈福的诗,是说祭典办得很周详,祖先来享用并赐福。“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上古时家国一体,一同虔敬而有秩序地祭祀先祖,实际是重大的政治举措,起着“亲亲尊尊”使天下太平的神圣作用,取字“孔明”便有这样的寓意。

诸葛亮一生忠于刘备与蜀汉,更忠于汉室与天道,统一了人间的一切正义;他勤慎肃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汇集了贤相的各种美德。其形象不断凝聚着我们民族最美好的理想与祈愿。秋风五丈原的星陨之声至今击痛着我们的心灵,蜀汉灭亡、三分归晋带来的恰是对历史的困惑与控诉。那秋风吹过史书,每一页都打满问号,或许正是迫使我们积极自由地思考。更多诸葛亮解读:www.yangfenzi.com/tag/zhugeliang

朱元璋

中国两千年间出了近五百位皇帝,“大帝”级别中出身白丁者或只有明太祖一人,故他称帝后自称“淮右布衣”。张向荣:农民立法,朱元璋对权力的想象

他出生于最底层,本名朱重八,亲人多在元末的天灾人祸中饿死,无奈为僧谋食,后加入红巾军,改名元璋字国瑞。“元璋”取自《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译文:愿生男孩,安置于床。为他穿衣裳,给他玩璋。其哭声洪亮,将着朱芾皇皇,为君为王)。这是一首祝贺宫室落成的歌辞,全诗前几章赞美宫室,后几章祝愿生男生女、子孙众多。取名元璋显然暗寓起义称王之意,据说“朱元”又有谐音诛灭元朝之意。
屠呦呦

屠呦呦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熟悉古典文学的朋友对这诗句自然是耳熟能详,《诗经·小雅》中这首《鹿鸣》便是屠呦呦名字的出处。诗的下一章写道:“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屠呦呦以青蒿素研究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最初是1971年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有效提取物,“呦呦”与“食野之蒿”连在一起,似乎三千年前的《诗经》冥冥中已作出了预言。原来从《诗经》中取名可以如此之美,而且和命运产生微妙的关联。屠呦呦所得到的,远超黄晓明

好名字往往既要接通经典的底蕴,富于深厚的文化气息,又要有清新灵动的诗意,富于符合时代趣味的美感。《诗经》中的美丽辞章流传千古,是激发我们灵感的“无尽藏”,希望各位书好好读《诗经》,好好读经典,从中撷取出美好的名字,从中提炼各种人生智慧。

(以上内容摘编自《风雅尔名—读<诗经>,学取名》一书。)

推荐阅读

风雅尔名(读诗经学取名)

《风雅尔名——读<诗经>,学取名》

董宇宇,人民出版社 2017年4月

【推荐理由】名字不应只是“代号”,而应兼具经典底蕴与新鲜诗意,导人于美善,与好的形象相映生辉。给孩子取个好名字,寄寓美好祝福,是很多家庭所愿。然而,嘉名并不易得,太普通则遍地重名,刻意出奇又易不知所谓。《诗经》中的辞章或质朴天成,或清新雅丽,含蓄蕴藉,是激发灵感的无尽宝藏。本书专从取名角度解读《诗经》,对得名于《诗经》的古今名人做一巡礼,对从《诗经》取名的思路进行介绍,是一本集文化韵味与实用性于一体的有趣之作。董宇宇,江苏南通人,文学博士,著有长短文章数十篇,闲时好读《诗经》以自娱。

来源:人民出版社读书会 主持丨如斯 设计 | 任杰 值班总编 | 贾元昌 终审 | 高寅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综合整理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是关注互联网生态圈的科技新媒体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金庸笔下人物名字的出处,什么叫做知识渊博!

➤ 刘黎平:从政治和女人角度解读乔峰

➤ 六神磊磊:金庸的武功招数名,都不是乱取的

➤ 庞晓丽:腹有诗书气自华,中国诗词大会 见字如面 朗读者的背后

➤ 三国演义英雄论:还在争论诸葛亮和司马懿谁更利害?

您可能还喜欢…

1 Response

  1. 400年前,他开启了外国人取中国名字的先河,还做了“西学东渐”“中学西传”两件大事说道:

    他就是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一位意大利传教士。

    利玛窦与中国有着深厚的渊源。去年G20杭州峰会期间,习近平主席在欢迎晚宴的致辞中也曾讲到利玛窦与杭州这座城市以及他传播中国文化的故事。他说:“400多年前,1583年,意大利人利玛窦来到中国,他于1599年记述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说法,据说这是首个记录、传播这句话的西方人。”

    历史上,利玛窦有“实为明季沟通中西文化之第一人”的称谓。他在1552年10月6日出生于意大利马节拉塔城(Mcerata)的一个以红蓝色刺猬为其族徽的大户人家。据占星学家说,利玛窦出生的时候,“天平宫适在其上,土星刚刚上升”,这预示着他是一个非凡的人物。此事不知真假,但利玛窦这只“红蓝色刺猬”的东渡使东西方哲学、宗教思想真正相遇,从而使双方的思想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有人可能会提出疑问,早在利玛窦之前,有一位叫做马可·波罗的威尼斯商人借元朝时期交通畅通之便不仅成为蒙古大汗的座上客,据说还被派到扬州做了几年“父母官”,他所著的《马可·波罗游记》一书震惊西方,但马可·波罗为什么没有被称为“第一人”?

    原因就在这本让他声名大振的《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中除了描述神奇、富饶的东方国度外却只字未提孔子、儒家等这些同样堪称“东方瑰宝”的中国文化,以至于今天仍有人怀疑马可·波罗是否真的到过中国。

    因此,马可·波罗的到来并没有实质性的开启中西方的思想和哲学交流,而学界一般认为,由利玛窦所开启的四百年来的中西文化交流,不同于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次文化变迁,这是一种双向度的文化交流,是一种在欧洲和中国同时展开的文化传播。

    “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是利玛窦以及他之后的来华耶稣会士做的两件影响深远的大事。

    “西学东渐”方面,利玛窦第一次向中国介绍西方天文学的《乾坤体义》被《四库全书》的编纂者称为“西学传入中国之始”;他和徐光启所翻译的《几何原本》在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被梁启超称为“字字精金美玉,为千古不朽之作”;他所绘制的《万国舆图》在明清间先后被翻刻了12次,万历皇帝把这幅世界地图做成屏风,每日坐卧都要细细端看;他的《天主实义》是中西文化史上第一部比较哲学的著作,也是中西文化的第一次实质性的对话。

    “中学西传”方面,由于利玛窦所确定的“合儒补儒”路线取得成功,明清间在华耶稣会士虽和中国文化时有冲突,但大体耶儒相通。这条路线的确定使传教士来华的第一件事就是学习方块字,说中国化话,用毛笔写中文书,这对后来的传教士产生重要影响。《论语》《道德经》《诗经》《书经》《礼经》《孟子》《中庸》《大学》这些统统都有西文译本,并且不止一个语音的译本,甚至连《洗冤录》这样很专业的中国最早的法医学著作都被他们翻译成了西方语言。

    曾德昭的《中国通史》、卫匡国的《中国上古史》、安文思的《中国新事》、卜弥格的《中国植物》和《中医脉诀》等来华耶稣会士的汉学著作一部接一部地在西方出版。

    在这种双向度的文化交流中,这个时代的东西方各自都从自己的需求出发,学习对方,相互尊重、相互倾慕。

    但其实传播“福音”才是利玛窦和来华耶稣会士的目的,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先赋予自己某种身份,以便在中国社会中获得一个适当的位置。他们最初为自己确定的身份是僧侣,后来发现儒士才是受尊敬的社会阶层,于是又改穿儒服。为了避免引起中国人的猜疑,利玛窦不得不掩饰自己的传教目的,从而更多地扮演了科技传播者的角色,这是文化交流中的复杂性和艰难性。

    利玛窦除了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著名人物外,他还是第一个取中国式名字的外国人。利玛窦来华时在粤西系统研读中国典籍,尤其是儒家典籍,随着时日愈久,他逐渐明白要想在中国站住脚跟并顺利传教,就必须适应中国文化和习俗,为减少与中国上层社会往来时的隔阂,于是他为自己取了个既地道且典雅的中国姓名甚至字号,即“利玛窦,号西泰。”

    “利玛”是Matteo Ricci各取前两个字母“Ma”和“Ri”的音译;“窦”本应为“老窦”,取自粤方言“老(豆)窦”,原意为“父亲”,用来称谓神职人员,可以引申为“神父”,这恰与他“神父”身份契合,“利玛老窦”即“利玛神父”的意思。同时依据中国人名用字习惯,将“老”字去掉,即为“利玛窦”。

    在人民出版社读书会本期推荐的《文明互鉴:利玛窦与中西文化交流》(上、下册)书中,精选了《北京行政学院学报》“利玛窦与中西文化交流”栏目的近40篇文章,分西学东渐、中学西传、人物研究、中西文明对话四大板块。上文提及的诸如“利玛窦”名字的来历、他一生所做的两件影响深远的大事等在书中均有涉及。

    但是本书不仅仅局限于对利玛窦本人事迹的介绍与研究,还涉及到对“西洋哲学”输入的讨论、东方“哲学之父”的介绍、首位《四书》英译者柯大卫生平诸事的考述以及黄宗羲与儒耶哲学的对话等内容。

    本书注重基础文献的翻译、重要历史文本的考据、重大或关键历史人物的研究,也注重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下,从个案、文本、事件和学派等角度做思想史的探讨,以展现中西之间相互影响的交错文化史的多维画面。

    推荐阅读

    《文明互鉴:利玛窦与中西文化交流》
    鄂振辉 张西平 主编
    人民出版社
    2017年3月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