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文:严打教育行业中“老鼠屎”

自2012年9月20日,原四川绵阳师范学院党委书记、院长苏智先被纪检部门带走调查,到2013年9月11日,苏智先案在巴中市中级人民法院第一审判法庭开庭审理,再到2014年2月8日,巴中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苏智先受贿一案作出一审判决,历时1年半之久的原绵阳师范学院党委书记、院长苏智先受贿案有了初步结果:被告人苏智先犯受贿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犯国有事业单位人员失职罪,判处有期徒刑二年,决定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新华网)

教育是一项十分高尚的事业。这里有许许多多受过高等教育的教师,他们的知识和道德水平走在社会前面,他们热爱生活,富有理想,有强烈的求知愿望,他们的心性未受到世俗种种愚味邪恶的观念的污染。人类的精神文明通过他们得到传承、创新,并播扬到整个社会。这样的领域,是应当风清气正。当社会风气遭到败坏之时,教育界无论官员或教师,都能给予义正辞严的批评,告诉人们什么是“荣”、什么是“耻”,什么是人生的成功、什么是人生的失败,在全社会倡导昂扬、健康、进步的价值标准,推动社会风气走上正途。但是,随着教育的发展,人们逐渐看到教育部门再也不是一片净土,“教育腐败”已经成为社会强烈关注的热点。

教育是一个高度垄断性行业,教育领域腐败当然具有垄断行业的腐败特征。凡是有权力的地方就有可能有腐败问题,而垄断行业的权力更大,腐败也就比非垄断行业严重。教育消费成为一种广泛的社会需求,使得教育成为短缺资源,为控制教育的单位和个人提供了谋利机会。“再穷也不能穷孩子”,大多数的家长都舍得在孩子教育上花钱或投资,正是如此,一些单位专门利用教育资源谋取私.一些教育部门的主管领导对腐败危害认识不清,发案之后遮遮掩掩,甚至为腐败分子鸣冤叫屈,托关系说情,对查处工作产生了较大阻力。

目前中国教育“教风浮夸、急功近利”。 从小学中学,直到大学和硕士博士教育,正在刮着一股日渐肆虐的浮夸歪风,泡沫盛行,学术“注水”,急功近利猖獗。得过且过、敷衍了事的渎职行为屡见不鲜且不断壮大;而诲人不倦、诲人不厌的教育方式却正在不断离我们远去。随举两叁例。1)当代中国教育界拥有高级职称的学者以及拥有各种奖项和称号的“大腕专家”越来越多;“学者”们发布的论文、专着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且勇居世界前列,一些急功近利之徒,不愿伏下身子,不能忍耐科学研究所必需的“苦行僧”生活,在学界只混得短短几年便号称“着作等身”。然而,整个中国里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学者、专着抑或论文,却寥若星辰。 2)近年来,学校升格、高校合并成风,改头换面、改牌换汤盛行,中专升专科、专科升学院、学院改大学、专业改综合,在一所大学里还要“学院和研究院林立,总部和分部丛生”;而且,相互间还惨烈地比拼、认真地竞争,恨不得都要叫个“世界大学”乃至“宇宙大学”的响亮名字。几年下来,中国的大学不可谓不大,培养的硕士、博士不可谓不多,只可惜:规模大则大矣,却无其质;学历高则高矣,却无其秀 ,中国目前的低水水平教授、水博士已成为外国人嘲笑的目标。

教育系统最容易发生腐败的环节,都不是发生在教学业务环节上,而是在教育管理环节上。教育管理环节,才是教育腐败的高发地段和教育黑洞的主要分布地带。教育的非市场化,必然要求管理者强化对教育的管理,也就是说,非市场化意味着权力的强化。但是,权力的强化,必然要求同时强化监督机制,而教育领域的权力制约机制,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在对权力的制约方面,教育界大大落后于整个社会的改革进程,这是这些年来教育改革的一个失误。一方面是教育经费的投入加大、渠道多样,一方面是教育管理的权力膨胀、监督滞后,这样的结果必然是权力的滥用和职务犯罪的增加。这就是教育腐败的症结所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事业利在当代,功在千秋。教育腐败不仅不容忽视,而且更需高度重视,严把防腐关口,注重源头治理,严打教育行业中的“老鼠屎”。

作者:李小文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