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退,虽然伤感但却必然

作者:朱志

张成所在的单位正在清退“编外”人员,因为是借调的,所以他成为了其所在单位100多号被清退人员中的一分子。“回到原单位上班,工作上的事情暂且不说,生活上马上就会面临很多具体的矛盾。”张成说,“清退以后的路如何走,还没最后决定。”(1月16日 人民网)

借调6年被清退、早已买房安家却不得不返回原单位工作生活,这一群编外人员如同着浮萍,随着微风飘来飘去,却难以找寻到属于自己的港湾。或许,我们应当为张成等人的尴尬境地以及割裂的生活感到伤感,但也应当发现,清退已是深化改革后大势所趋的必然。

省会城市生活、省直机关工作,这恐怕是每个人心中孜孜以求的梦想。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繁华都市的多姿多彩生活,更可以感受到一省核心部门的地位与机遇。然而,对于世俗人来讲,所有的价值取向总是大致雷同,于是乎,省直部门成为了不少人眼中的“香饽饽”,无论调动也好借调也罢,只求能够跻身这一序列。

或许,没有任何人会嫌弃人才的过多,面对着上级部门不断的将优秀人才借调挖走,若说基层部门没有任何怨言恐怕是在自欺欺人。然而面对着上级部门的显赫权势,一旦拒绝也就意味着否定着上级领导的指示,不少地方官员往往在人才的爱惜以及对上的畏惧中选择了妥协,让所属人才开始为他所用。

于是乎,在个人的主动追求以及单位的敢怒不敢言下,不少公务员被大量借调至上级机关,但最终往往也只是“借”而不“调”。如此一来,下级单位的编制被占用,年轻优秀人才全部被挖走,剩下全部是为“老弱病残”,让基层陷于“满编”却“无人”的尴尬状态,让不少工作都陷于停滞亦或是疲于应付;而那一些被借调走的公务员却如同浮萍一般,永远在飘荡,却永远难以收获真正的发展机遇与空间。

总而言之,清退借调人员早已是不得不为之。党和国家发展的根基与保障永远在基层,没有基层的充实难以维持长久的动力,而没有基层人才的充实更难以提供长足的发展动力。当然,如此的清退虽然让不少人一时难以接受,但这却也是大形势下的必然。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