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同群众“结亲戚”要有“三常”情怀

1月8日8时不到,晨雾还没散去,资阳市扶贫移民局副局长李杰走出办公室,喊上雁江区扶贫办副主任杨玉勤,驱车赶往雁江区伍隍镇一碗水村。前几天,一碗水村特困户刘荣康打来电话,希望“亲戚”李杰抽空去一下,帮着一起想想办法,看看能不能发展点啥产业。(1月13日 四川日报网)
    党员干部对群众面临的困难,一定要有“坐不住、吃不下、睡不着”的责任意识,要把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每一件“小事”,都当成大事,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满腔热情、深入细致地解决好他们的困难,并千方百计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结对帮扶要“常串门”。密切联系群众,同群众打成一片是党的优良传统。因此,党员干部要定期深入困难家庭,采取“面对面、拉家常、问实情”等方式,全面摸实困难家庭成员的生活来源、生产状况等基础信息。要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把握好群众最不满意、反映最强烈的突出问题,集中力量办一些群众迫切希望办的实事,为群众所办的实事要越实在越好,群众的困难解决得越彻底越好。
    扶贫济困要“常出点”。党员干部在走访了解、摸清实情基础上,要综合分析困难家庭的致贫原因,从制约困难家庭脱贫的“源头”做起,采取“出路子、供信息、帮钱物”等行之有效的帮扶措施,帮助脱贫致富。同时,要联系相关部门开展专项技培训,帮助困难群众提高脱贫致富能力。只有让“输血与造血”的帮扶并举,才能立足于农村的长远发展,帮助他们走上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
    落实政策要“常落地”。党员干部结在对困难群众帮扶的过程中,要以落实富民惠农强农政策为抓手,把城乡低保、慈善救助、大病救助等政策向特困家庭“重点倾斜”,为困难群众解决“燃眉之急”。要坚持从细节入手,从解决具体的实际难题入手,实打实地为群众排忧解难,对困难群众反映的诉求,有条件的要马上办,有困难的要想方设法办,对情况复杂、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问题,注重规划协调、分阶段有步骤地办,让一件件实事温暖群众“心窝”,切实提升群众满意度。
    作者:向从南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