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飞:如何让公务车改革变得更加彻底

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江西新余市昨天(5日)举行市级机关公务用车首场拍卖会,今后,市管干部都不再配备公车,改为每月发放交通补贴。(央广网北京1月6日消息)

中国是最早造车的国家之一,从仰韶文化时期古人用轮制技术制造陶器可以推断,当时就已经有了车辆。此后几经演变的各种牲畜车和轿子,就是现代公车的前身,而官员坐车也是由来已久。观今日之公车,公车私用,公车浪费现象层出不穷,甚至公车也成为了年底“突击花钱”的手段。而在“三公”经费中,公车经费占到“三公”的60%以上,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对党政机关公车活动作出具体的书面规范,也拉响了公车改革的警钟。

公车要不要改,这个问题毋庸置疑,公车改革势在必行。公车改革从第一个“吃螃蟹”的黑龙江大庆市开始,湖北老河口车改的“一步到位”最终没能到位,名噪一时的辽宁弓长岭区的改革最终在一年零三个月之后被证明是“昙花一现”。全国先后有14个省份的部分县市进行了公车制度试点改革,多数试水均是虎头蛇尾。一次次的改革,一次次的失败,改革的阻力到底在哪里?翻开历史,历代车马制度虽有沿革异同,但都以“谨出入之防,严尊卑之分”为宗旨,意在“明等级,分尊卑”。从几次试水的过程来看,“一把手”抵触情绪大,在他们眼里意在“明等级,分尊卑”的公车取消让他们没了优越感,这是“官本位”思想所不能容忍的,这也是数次改革无疾而终的主要原因。“官本位”思想不消除,改革不可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明确了要改,又该怎么改。我觉得现在的以车补替代公车,更像是改革对“官本位”思想的一种妥协,是中国特色的中庸之道。古代官员的轿也好,马或车也好,都是由个人掏腰包添置,统治者只规定车马规格、规模、颜色、样式等,为什么现代官员的出行要政府买单。要改革就不能怕矫枉过正,只有足够强硬的政策才来显示改革者的决心。何不采用实报实销的政策,这样不仅能搞活经济,而且能开源节流。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车补代替公车已是一大进步。但同时我们必须警惕《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中提到的执法执勤、机要通信、应急和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及按规定配备的其他车辆。在取消一般公务车的同时,必须严格把关执法执勤等特殊车的购置,避免“按下葫芦浮起瓢”,公车打压下去了,执法车和特殊车又开始抬头,那这样的改革就完全变味了。

作  者:文飞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