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民本思想的现实意义

作者:白弦

周公旦是民本思想奠基人,认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尚书•秦誓),“欲置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尚书•梓材》),这些“保民”思想后来成为儒家学说的重要理论来源,影响了其后数千年各代王朝的政治思想、治国方略和具体政策。此后孔子、孟子、荀子、唐太宗、贾谊等一些政治思想家都提出了“利民”、“富民”、“民贵”施政方略,虽然,传统民本思想因为受制于当时历史条件,有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但是其中很多施政观点对于构建当下和谐社会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首先,牢记宗旨,全心为民。使民为君,维护专制”是民本思想的价值追求,从周朝民本思想的全面形成,到清末晚期的3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无论民本思想如何改名换姓,变换着称呼,民本思想的最终价值取向始终没有改变,都是为了让民众听从统治阶级当权者的统治和指挥,或为国捐躯,或安心劳作,让民众感受到明君的圣贤,拥戴君主,忍受其残酷的剥削和压榨,维护其专制统治地位。所以,传统民本思想实际是为了维护当时的君主专制统治,在等级森严的君主专制统治下,普通民众身心倍受束缚,民本思想处于异化状态,民众也缺少诉求的表达渠道和参与政治的现实制度构建,而沦为统治者摆脱困境,收买民意的幌子。党作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忠实代表,每一名党员都要时刻牢记宗旨,全心为民,把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谋取福利作为一切工作出发点和最终价值追求,党的事业才能得到最终实现。

其次,要清楚地认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是民本思想的现实认同。不难看出,民本思想代表人物都是处于社会深刻变革的历史时期,或刚改朝换代,百废待兴、或已穷途末路,混乱不堪、或战乱不断,民不聊生,而这一切都是源于最广大的人民伟大力量所致,可见人民是历史主体,人民才是国家的主人,人民才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最终力量。

再次,清正廉洁,求真务实。周公旦告诫统治者要谨慎为政,不可声色犬马,荒于政事,训诫统治者要吸取前代两代灭亡的教训,要做到“治民祗惧,不敢荒宁”,“无淫于观、于逸、于游、于田”(《尚书•无逸》),切不可姿意妄为,忘乎所以。当权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也依据民情民意,不断调整自己的治国方略,提醒自己要戒掉奢淫,谨慎施政,采取很多稳定民心,提升生产生活条件,重视教育感化,慎用酷刑的“仁政”,孔子主张“庶矣哉!……富之!”(《子路》),反对横征暴敛,通过“薄赋敛”(《说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择可劳而劳之”(《尧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雍也》)等方法,让民众富裕,藏富于民,就会“近者说(通悦),远者来”的和乐局面,这在现实上对改善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我们几千年前的古人都认识到官吏要善待百姓,不可骄淫奢妄,贪污腐化。反观现实中一些党性不强的国家公务人员,忘记了自己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群众给的,脱离群众,腐化堕落,大肆挥霍,荒芜事业,当作何感想?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