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工作“接地气”,帮扶资金不“旁落”

近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分组审议国务院扶贫工作报告。审议中,常委会委员批评有些地区“有钱盖楼没钱扶贫”。另外还指出一些地方因为当上了贫困县,还开大会来庆祝。贪图享受,不思进取,一味等靠要,已成为某些贫困地区领导干部的典型特征。国家相关部门扶贫“打假”工作已全面展开。

扶贫,扶贫,越扶越贫,这是一句流传于民间的口头禅。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发生呢?一些地区热衷于评贫困县,有些县不愿意摘掉贫困县的帽子,最终都是因为贫困县有待遇,国家会给政策倾斜、给资金扶持,县太爷们也不再一味地唱高调、戴高帽了,和百姓群众一样只是要实惠。同样是弄虚作假,以前是往富了吹,可搞的不好要挨群众的骂;现在是往穷了装,要来了资金群众百姓有人夸。成了典型的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现象。某些贫困县习惯了戴上这顶帽子,一旦被摘下就会很不适应。习惯了上级拨付扶贫资金,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这或许就是某些县委书记、县长哭着闹着要当贫困县的原因。

这就形成了扶贫资金的旁落,还没富起来的贫困县哭笑不得,而已经富起来的贫困县却也不敢笑出来。国家扶贫资金没有真正发挥脱贫的作用,国家的扶贫政策落空,真正的贫困群众的既得利益受到了损害。扶贫资金不是去用于帮群众脱贫(可能根本就不贫困),而是挪作他用,建楼堂馆所,搞政绩工程。

扶贫工作不光是把钱给下去,还要让扶贫工作“接地气”。一要完善机制,通过公开透明解决扶贫乱象,什么样的县符合贫困县的条件,他的申报要在网上公开,让大家评论这个县究竟是不是贫困县,上级的扶贫资金下去也要公开,省、市、县,层层公开,想捂也捂不住,相关措施可以做得更实、更细、更到位。二要建立一套扶贫项目立项、评估、检查到验收科学考核体系,加大对弄虚作假、摆花架子的领导干部的处罚力度。让那些挖空心思、弄虚造假要当贫困县的老爷们挨板子、摘帽子,这样才能真正把扶贫工作做实,政府真正扶贫,农民真正脱贫。

作者:随风飘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