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刘晨:领导干部工作调研不要变成“扎堆度假”

大兴调研之风,是转变党员干部工作作风的一项重要举措。只有调查研究才能直接听到群众的意见和呼声,掌握工作的具体情况,取得丰富的第一手材料。

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正是应了这句老话,一些在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来的镇村等先进典型,也就成为各级领导调研的高频区,致使基层干部苦不堪言:“今天这个领导来调研产业化建设,明天那个领导来调研社会管理创新,隔几天就来一拨,一年迎接几十拨各种观摩、调研的人,弄得我们成天忙于汇报、接待,哪里还有时间做正事哟!”

基层干部的苦衷,道出了当前调研的通病。一俊遮百丑。发展得好的典型村,领导去多调研、多关心,总结经验加以推广、理应是好事。但是,不同部门的领导都去调研,而且调研的频率太过频繁,势必会给基层增加负担。相反,真正需要关心,需要解决问题的偏远乡镇,反而上级领导去得很少,得不到项目资金,干部干事缺乏激情,群众致富没有门路。

转变干部作风,大兴调研之风,中央和省市委对各级领导干部都基层调研都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某区规定,区委常委每年下基层蹲点不少于90天,要真正“深入”基层,搞一批专题调研,收集第一手资料,多谋发展妙招,使做出的决策更加切合实际。

然而,不少领导早已习惯了车前马后的调研。每次调研,事先发通知,提前打招呼,调研者人在办公室,乡镇干部已忙着讨论接待方案,忙着研究参观路线,忙着准备材料,千方百计让领导一路看到精心准备的“亮点”、认真包装的“景点”。调研者心凉清楚,如此调研很容易导致真相一次次被下级架空,问题一次次被隐瞒,民意一次次被提前“彩排”,不仅民意达到调研的目的,反而助长了弄虚作假、形式主义的歪风。这样的调研除了加重基层干部的工作负担,让群众多看热闹外,也就只剩下劳命伤财的份儿了。

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要如何才能不被下级牵着思想走,关键是调研者要自主“点菜”,按自己的意愿去参观,去调研,有什么经验值得总结推广,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如果每个领导干部都到为数不多的几个地方调研,那调研岂不成“灾”?每到一个地方调研,调研者既要听基层干部“王婆卖瓜”,更要放下架子,把自己当成群众中的一员,走进工厂车间、田间地头,与群众打成一片,只有以心换新,用真诚打动群众,群众才会敞开心扉,才能真正了解民情和找准问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间紧,任务重,需要各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沉下身子搞调研,一门心思谋发展。但是,搞调研不要眼睛只看到先进典型,不能只到经过“预演”、“布置”的地方,更不能搞扎堆调研。要多到边远的镇村,多到不常去的地方,多为群众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和困难。这样的调研,才是群众期盼和欢迎的。

  (文/作者:陈刘晨)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