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马云开启世界之窗的人生导师居然是他 西湖畔偶遇到设立奖学金

“试试看,说不定你能拿到护照”。在1985年,澳大利亚人Ken Morley这样鼓励一位从来没有出过国的中国少年,并邀请他前往澳洲旅行。这个少年说,那次澳大利亚之旅真正地改变了他:“纽卡斯尔那29天,在我的生命中至关重要。没有那29天,我永远也不会像今天这样思考”。


三分钟,一个澳洲家庭和一个中国男孩的故事

这位曾被鼓励的少年是马云。37年之后,他再一次来到Ken Morley的家乡。2月3日,马云在纽卡斯尔大学向现场的师生们首次讲述这段往事。

马老师在纽卡斯尔大学分享自己和Ken的故事

马老师在纽卡斯尔大学分享自己和Ken的故事

2000万美金设立奖学金计划,支持想看、经历、思考世界的人们

被改变的“思考”,是马云回到纽卡斯尔成立Ma-Morley奖学金的原因。2月3日,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宣布,获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通过马云公益基金,拿出2000万美元设立奖学金计划。这是纽卡斯尔大学有史以来收到的最大规模捐赠。马云说,这项奖学金将用于“支持那些想自己看看这个世界,经历它、用自己的脑袋思考它的人们。”

马老师和澳大利亚总理马尔柯姆·特恩布尔会面

马老师和澳大利亚总理马尔柯姆·特恩布尔会面

当年向马云发出邀请的Ken已于2004年去世,他的儿子,也是少年马云的笔友David代表Morley一家发言致谢:“如果我父亲仍在世,看到马云为纽卡斯尔大学捐赠,致力于开创一个可持续的未来,他应该会非常骄傲和感动。”

西湖畔偶遇,开启延续的情义

正是David在杭州西湖畔偶遇马云,开启了这段延续至今的情义。1980年,Morley一家来华旅游,结识了16岁的马云。此后他们保持通信,Ken则在每次回信中为马云细心地修改英文。Ken专门提醒马云“来信把行距留大点”,他好写下修改意见。

1980年,16岁的马云在西湖畔偶遇David Moley

1980年,16岁的马云在西湖畔偶遇David Moley

马云将Ken视为曾为他开启世界之窗的导师,他向纽卡斯尔大学的师生们回忆说:“每一次我们相遇,我们都会辩论很多事物。Ken会说:Jack,你在瞎扯!他知道我说话的方式,知道我干起来会很不一样,他总是用他极大的好奇心与善意支持我”。

2000万美金回报200澳元恩情

Ken没有上过大学,但经常与马云谈起纽卡斯尔大学。Ken也曾经为在杭州师范学院读书的马云提供支持,他每隔6个月给马云寄一张支票,两年多时间里总共寄了大概两百澳元。

如今,马云以2000万美元的奖学金计划回报Ken曾经给予他的指导和支持,他说:“不知道什么原因,如果我足够幸运,能够成功,我总想我要为纽卡斯尔大学做点事情,因为这是Ken经常提到的一所大学”。马云说,他一直希望有一天可以成为像Ken那样的人,帮助和支持自己根本不认识、只是在街上遇到的年轻人。

希望奖学金获得者,做勇气、责任和智慧的大使

Ma-Morley奖学金首轮将提供30个名额,其中20个名额资助学生修读学位期间所需费用;10个一次性奖学金名额资助学生参与教育交流、实习或海外体验计划。申请详情将于2017年中期公布,申请对象为于2018年开始修读学位的纽卡斯尔大学学生;该计划到第三年将进入全面运作阶段,将每年资助90名学生。

马云将每5年亲自审核奖学计划,但他对现场的师生们说:“拿到奖学金的学生,不是我和Morley的大使。我们更希望他们成为宣扬勇气、责任和智慧的大使。”马云将这个奖学金定义为聚焦未来的计划,让更多的年轻人走出大学与自己的国家——就像少年马云一样,去世界各地看看,并通过这些经历拥有更宽广的国际视野。

1985年马云接受邀请在澳大利亚旅行

1985年马云接受邀请在澳大利亚旅行

在这次由回忆贯穿的讲话中,马云始终提到Ken对他的支持和启发,与Morley一家给他带来的改变。延续40年的情义是今天发生在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这一幕的起源,而这份情义也将由Ma-Morley奖学金帮助的年轻人们延续下去。

就像纽卡斯尔大学校长麦克米伦在现场致辞中所说:今天所宣布的,是关于家庭、关于友情的故事。这是一个多么引人入胜的故事,它让我们知道,一个简单的善举,可以延续几十年成为历久弥新的友谊。

马云演讲全文:

过去的32年里,这是我的第三次纽卡斯尔(Newcastle)之行。

第一次是我21岁刚进大学的时候,收到Ken Morley先生的邀请,在那年暑假来到了纽卡斯尔。当时,我从没想过可以到中国以外的国家看看。当时可以拿到护照是一件稀奇的事,是Morley先生鼓励我:“试试看,说不定你能拿到护照”。好,我就决定去试试吧!

马云在澳大利亚旅行

马云在澳大利亚旅行

我用了差不多半年的时间才拿到我的护照,我以为我拿到护照之后就可以去澳大利亚,但他们又告诉我,你还需要有签证。我去了上海澳大利亚领事馆,使馆官员说,你需要到北京去签发签证,其实那时候去北京的费用对我来说是非常昂贵,但我还是要去试试吧。

我去了北京,住在一个地下宾馆,在7次申请签证都遭到拒绝后,我第8次去申请,我对当时面试我的使馆官员说:这是我最后一次机会,我已经在这里待了一个礼拜,已经尝试了7次都被拒绝,我希望这次能申请到签证。

那个使馆官员问我:你为什么要去澳大利亚?我说我的朋友邀请我去,他说不能发这样的签证给我,我们只能签发给探亲或是由政府派你出差去的或者是留学等性质的签证。当时是没有旅游签证的。

我跟他讲了我是如何遇到Ken 和大卫的。Ken找了一些新南威尔士的朋友帮忙,并向澳大利亚驻中国大使馆发了一个电报。当时那个使馆的人就说, “你真的想要这个签证吗?”我说当然想要”他就说”我能5分钟后给你。” 我就这样终于拿到我的签证。这就是永不放弃的例子。

我的澳大利亚之旅真正地改变了我。是我没法想象这么大的改变。我出生在中国,100%是中国制造。

马云和Ken一家人在澳洲旅行

马云和Ken一家人在澳洲旅行

在纽卡斯尔待的那29天,在我的生命中至关重要。我每次回到中国,在那接下来的10年,我都在想中国需要改变。我们需要更开放的思想,我们要用一个不同的视角来看待事物。

那是1985年我认识的澳大利亚,从那年开始我知道纽卡斯尔大学。那是我第一次到访这所大学。

Ken没有上过大学,但是经常和我谈起纽卡斯尔大学。我不知道是怎么原因,如果我足够幸运,能够成功,我总想我想要为纽卡斯尔大学做点事情,因为这是Ken经常提到的一所大学。

每一次我们相遇,我们都会辩论很多的事物。他会说“Jack,你是瞎扯的,都是废话!”即便那样,他总是那般支持我。

马云邀请Morley一家人回访杭州

马云邀请Morley一家人回访杭州

他知道我讲话的方式,知道我干起来会很不一样,但他总是支持我,用他极大的好奇心与善意去支持我。

我学到的是,你在书本上学到的、你的父母告诉你的,可能不全是真的,这个世界太有趣了,这个世界太独特了,你需要自己去体验。你需要用你自己的大脑去思考。当我回到大陆的时候,我完全是另外一个人。

少年马云向澳洲朋友们交流“醉拳”

少年马云向澳洲朋友们交流“醉拳”

没有那29天我永远不会像今天这样思考,我可能只会像其他中国人的方式去思考。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决定成立Ma-Morley奖学金,以支持即帮助一些年青人、那些想自己看看这个世界,经历它、用自己的脑袋去思考的人。更多《这里是马云》解读:www.yangfenzi.com/tag/zjsmayun

我想要感谢KenMorley和他的家人对我的帮助、支持、和理解。过去的30年,我一直怀着感恩的心生活着,希望有一天,因为这份友情,我可以成为像KenMorley先生那样的人,帮助和支持自己根本不认识、只是在街上遇到的年轻人。我希望自己可以做的更多,希望可以在未来一直做下去。

我是一位教师,我在大学教了六年书,我叫我自己CEO,首席教育官。这花了很多时间和众人分享我的经验。我不怕别人不同意我的想法,但我会说这是我相信的事情,这是我见到的、我经历过的,我想跟大家分享。在大陆,我的基金会每年支持了超过100位乡村教师,这个是因为在大陆有六千万的孩子生活在农村地区。我们觉得也要找个方法去支持这些老师们。纽卡斯尔这个奖学金是我在海外的第一个奖学金,我也视纽卡斯尔为我的第二个故乡。

在过去,这个世界是知识驱动的。人类和机器会有很大的竞争但是未来人类会通过自己的智慧取得胜利。你可以从学校和书本学到知识,但是智慧,只能通过经验得到。所以我认为MrKen Morley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

马云和Ken Morley夫妇

马云和Ken Morley夫妇

同时,我希望这个奖学金能够聚焦未来。聚焦在生活,聚焦在学校和书本以外的事情。我们希望能提供超出经济支持范畴的帮助,我们希望能够让他们走出大学,走出自己的国家、去世界各地看看,并通过这些经历拥有更宽广的国际视野。阿里巴巴、淘宝、支付宝、电子商务、双十一…马云他改变了中国

在这个世界上,如果你希望成功,你得有EQ,如果你不希望失败,你得有IQ。但如果你希望受到尊重的话,你要有 LQ,爱的智慧,这是非常重要的。我希望这里的学生们都会记得这三个Q。这是我从与Ken Morley 先生讨论中学到的。这个奖学金会帮助更多的人,我们需要的确需要很多聪明人,但我们更需要更多有担当的人,为社区、社会、国家和世界承担责任的人。

拿到奖学金的学生,他们不是我和Morley 的大使,我们更希望他们成为宣扬勇气、责任和智慧的大使。这个奖学金带有我的名字,这真的是我莫大的荣幸。

有Ken做榜样,我希望可以做得更好。我也会继续提升我自己。

谢谢纽卡斯尔大学为这个奖学金成立做出的贡献。成立一个基金是很容易,但要不断的去改进一个奖学金是不容易的。去支持有心的年青人是不容易,真的非常感谢大学对这个基金付出的努力。请随时指出我可以改善的地方。每5年,我会亲自审核奖学金的情况,能如何做得更好。在纽卡斯尔大学,我们和基金会分享一致的信念。我们也很高兴可以支持当地土著居民的文化。追求社会公平,卓越和责任、创新和持续性都是我们共享的信念,这也是Morley他们跟我过去30多年分享的理念。让我们一起努力帮助更多年轻人。非常感谢!

David Morley致谢全文:

我叫大卫·莫利,我代表莫利家庭来发言。我们很荣幸今天来到这里。

马老师和他的少年伙伴大卫·莫利

马老师和他的少年伙伴大卫·莫利

如果我父亲仍在世,看到马云在这里为纽卡斯尔大学做捐助,他应该会非常骄傲和感动。

我父亲没有上过大学。他是一个贸易商和电工,在经济大萧条前出生。他并没有时间入大学念书。

但父亲有着洞察未来和社会发展的视野。他对于中国的兴趣便是他对未来洞察能力的最好证明。

马云邀请Ken Morley到家里吃饭

马云邀请Ken Morley到家里吃饭

1970年代他加入澳大利亚中国友好协会,1980年代我们到访杭州。我们住在西湖边的一个酒店里,在那马云与外国人交谈以练习英文。更多马云解读:www.yangfenzi.com/tag/mayun

马云的爸爸拍下了这张有趣的黑白照片。

其实对我们而言,挺难和我们的朋友解释,为什么我们去中国而不是去迪士尼乐园或是黄金海岸。

父亲对新的经济形态很有兴趣。为马云的信修改英文,鼓励他说英文,并邀请他来纽卡斯尔旅行。他动用了一些人际关系,作了大量的书面准备工作。

但我们相信不管马云是否遇到父亲, 他都可以实现他的梦想的。

我们将持续关注他,为他及他身边的人去寻找每一个可以放大成功的机会。

我的父亲每隔一年就去一趟中国,这对于他来说并不会带来太多的麻烦。如果他需要找到什么特别的东西,那么马云会知道找谁去要。

马云带Ken游览杭州

马云带Ken游览杭州

很高兴马云这次成就了这个机会。

马云和父亲的友谊是愉快的,同时也充满挑战。

我们希望这个奖学金的受惠者以后可以启发及鼓舞其他人,共同创造一个更和平的世界。

父亲一直关注本地人受到的不公平待遇。看到经济有困难的学生受惠,他一定会很欣慰。父亲如果知道这个奖学金致力于创造一个可持续的未来,他也会很欣慰的。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综合整理报道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是关注互联网生态圈的科技新媒体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孔东梅:创新要有爱心和责任心|黎世伦壮澜等获东润丘成桐科学奖

➤ 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李一诺:我们这个奇怪的世界

➤ 马云校长探班湖畔大学课堂:赠言“静观众妙”,送四字活命锦囊

➤ 东润公益基金会的2016年:举办创新教育论坛 东润丘成桐科学奖

​➤ 李一诺:听5位罗德奖学金获得者罗德学者讲述他们的成长故事

➤ 视频:李连杰赵薇云集三亚为乡村教师,马云高晓松宋小宝重回课堂

您可能还喜欢…

2 Responses

  1. 胡赛萌:马云的龙袍与阿里的锦衣卫说道:

    这两天,互联网媒体圈里闹出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风波。野马财经因为一篇文章得罪了阿里投资部门,于是一场热闹且不体面的撕逼上演。原本温情脉脉的朋友圈顿时面目全非,各种站队和怒怂先后展开,几位阿里公关人员的情绪化语言更让人大开眼界。

    企业和媒体,是一对相爱相杀的难兄难弟。企业要出名,必须借势媒体搞包装;媒体要生存,必须借助企业做内容。不过,一旦企业大了,媒体有话语权了,相爱就成了想杀。前者要堵住媒体的歪嘴,以防负面报道的影响;后者要盯着企业的软肋,以便于扬名立万,盆满钵满。

    正因如此,企业和媒体之间的龌龊一直屡见不鲜。然而,尽管如此,但双方之间在争争吵吵打打闹闹之后,往往又不得不重归于好,携起手来过日子,毕竟吵架不是生产力,赚钱才是王道。

    这就像中国农村的小夫妻,尽管争吵不断,但绝不会像经济独立的城市中产一样闹离婚,毕竟在小农经济的农村,相依为命的过日子胜过一切日常生活中的拌嘴。然而,这一次野马财经和阿里公关却闹到了法庭上见的地步,真是不知该说什么好。

    本就一篇很小的文章,甚至连风波都算不上,等过几天,风停了,水波也就静了,吃瓜群众都是健忘的。可如今阿里公关把事情闹大,结果把事情搞得沸沸扬扬,闹得人尽皆知,反倒得不偿失。

    作为一个局外人,这事轮不到我插嘴,只不过看到阿里公关怒怂野马财经李晓晔的那些话,总觉得有些有些陌生,不得不感叹阿里公关的大变样。

    在业界,阿里公关是与腾讯法务齐名的铁军,攻城略地,每克必胜,就算在诸如支付宝事件这样的战略级战役中,也罕有败绩,在公关界有着“北奇虎,南阿里”美誉。

    正因为有着对阿里公关的这样高大印象,所以这次的风波才让我很意外,大有铁军变流寇之感。因此,我不得不多问一个为什么,阿里公关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答案,或许还得从阿里创始人马云那里去找。

    作为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是阿里当之无愧的灵魂人物,其一言一行,所思所想都深刻地影响着阿里。

    在阿里内部,有取花名的传统,马云给自己取的花名是“风清扬”。可是,这位风大侠不但没能像金庸原著中的那般远离江湖是非和武林纷争,反而成了退居二线的太祖。

    尽管卸任了CEO,退居二线做了没实权的董事长,但是马云所在的二线比一线还一线,他本人依然还是阿里一言九鼎的领袖和灵魂。阿里的CEO已经换了一茬,马云还在董事长的位置上为阿里奋斗。看到这段,熟读共和国近代史的读者们会不会有似曾相识之感?

    马云如果真想做风清扬,其实很容易,反正阿里已经上市,成为中国互联网当之无愧的巨头和霸主,自己完全可以功成身退。远的不说,就学学联想家的老柳,不问公司政事,无心商界恩怨,专注于家庭,或含饴弄孙或耕读诗书,比如参加儿子的婚礼,跟罗胖搭伙卖柳桃。

    不过,马云终究不是柳传志。柳传志确有退隐之心,可以说交权就交权,就算二度出山也是迫不得已,但马云却有帝王之志。

    退隐的老柳可以悠哉悠哉地享受生活,退而不休的马云还得为阿里的一统天下而夙兴夜寐宵衣旰食,才有了火烧南极洲的战争动员和偷袭珍珠港的惊心动魄。这两年,马云又游走于中美两国,充当民间大使,跟特朗普谈投资、创就业,比当CEO的时候更忙了。
    因此,说柳传志是冲虚道长我信,但说马云是风清扬我就万难相信。

    作为这个星球最富有的几个人之一,马云的忙碌当然不是为了钱,他自己早就坦言,钱对他就一个数字而已。他要的不是财富,是天下,是阿里巴巴一同互联网的马家天下。
    马云已经有了黄马褂,但还差一件加冕的龙袍。尽管在阿里内部,马云早就如陈桥兵变后的赵匡胤一样是黄袍加身,但毕竟那是偏于一隅的割据政权,等赵匡胤灭后蜀、征南汉,伐南唐之后,才算是真正彪炳史册的宋太祖。

    如今身躯日渐庞大的企鹅正在卧榻之侧酣睡,而且还不但进犯阿里的势力范围,忧心国事的马云无论如何是退隐不成。正是如此,马云才需要战斗力强悍的铁军来杀敌立威,御敌于国门之外。

    或许,这才能解释为什么作为一个专业而严谨的部门,怎么一上来就恶言相向,骂完之后又恶狠狠地甩下一句“法院见”。这不是公关部体面的做法,更非公关人员恰当的行为,这是在给阿里的法务部增加工作量。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公关部门存在的意义就是减少法务部门的工作量,使更多有可能产生的法律纠纷和商业纷争在萌芽阶段就被解决掉,而不是将一个还在萌芽阶段的言语之争推向法庭。在中国这种人情社会则更是如此,毕竟,大家还在一个锅里吃饭,抬头不见低头见。

    基于这个道理,法务部可以是鹰派,但公关部则必须是鸽派。这个道理,腾讯网总编辑李方在《悼念吴建民:为什么外交部必须是鸽派》一文中有过极为详细的论述。

    “成熟国家的外交部,几乎必然是鸽派,几乎必然保持身段的柔软。他们知道,军方可以强硬,甚至最高领导人可以强硬,但外交部和外交官完全没有必要同样强硬。发出最后通牒和递交宣战书只是极端特殊的情况。绝大多数时间,外交部的使命是与交涉国保持沟通,随时准备谈判和妥协,甚至让步。外交部存在的必要性,就是有话好好说;即便必须传递强硬的信息,通常也都‘翻译’成外交语言,比如‘遗憾’,比如‘保留某某权利’。如果一味扮演鹰派,外交部完全没有存在的必要,直接并入宣传部或国防部就好了。”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公司的公关部,不然公关部直接并入法务部算了,还公哪门子的关呢?

    公关,简单来说就是搞关系,维护良好的双方甚至是多方关系,那就必须身段柔软,甚至忍气吞声和委曲求全。这看起来对公关人员很不公平,但这就是现实,不然老板何必要雇用一大群人帮他搞关系,自己赤膊上阵不就行了吗?

    正因为老板搞不定有些关系,所以才必须借助于这些专业的公关人员来完成这项工作。公关人员的价值即在于此,公关人员拿了老板的钱财,当然得替人消灾,所以有时候委曲求全就在所难免。

    如果公关部门不忍气吞声,那就是锦衣卫,成为消灭一切不同声音的强力机构。

    朱老板当初创业的时候也没少受鸟气,先被陈友谅骂,后被张士诚骂,最后又被元朝皇帝骂。可是那时候企业草创,不得不放低身段跟这些人虚与委蛇打哈哈,骂就骂,忍忍就过去了。

    后来,公司上市,大明一统天下,老朱便不再受鸟气,成立锦衣卫,独立于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的国家司法体系,将其直接置于老朱的掌控之下,哪里有反对的声音,锦衣卫的绣春刀就砍向哪里,如臂使指。

    锦衣卫的存在就是为了消灭一切反对的声音,无论是宫内还是朝内,庙堂还是江湖,无论为官还是为民,只要敢于发表异见,锦衣卫诏狱的大门永远都敞开着。如此,朱老板才能在龙床之上高枕无忧。

    如今,马云还没披上龙袍,但某些部门的锦衣卫做法便开始显露,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这样的阿里,不是大家所乐见的,相信也不是马云所期许的。

    马云出道很早,在江湖上也很有威望,一路走来,媒体始终伴其左右,给了他很多称号,从最开始的狂人,到后来的教主,再到如今的爸爸。这些年,马云一直带领着他的阿里军团攻城略地,努力扩张着阿里的疆域和版图。

    不过,无论是是何种称号,都改变不了马云,他依旧是哪个奋力向前进击的有志青年。
    公司草创之初,马云为了拉投资,说了很多大话,被人视为疯子和狂人;后来,他吹过的牛逼都一一实现了,所以成就了一代教主;如今,他登顶首富宝座,又被亿万网友视为最有钱的干爹,成为国民爸爸。

    不过,这些都不是马云所要的,他要的是天下,是一顶加冕的王冠和批身的龙袍,因而才有了他的退而不休,休而不养。也正因为他的这种奋进和勃发,阿里才得以创造中国商业史上的奇迹。

    然而,在阿里还未一统天下和马云还没加冕之前,希望马云和他的阿里军团能多学学西柏坡的革命先辈。毕竟,太祖的训诫言犹在耳,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戒骄戒躁,艰苦奋斗。这,才是有志于天下的英雄所应有的胸怀和格局。

  2. “你好,我叫马云。我刚刚开始学英语,我们可以做个朋友吗?”

    “你好,我是David,这是我的父亲Ken,这些是我家人。很高兴认识你。”

    1980年,西湖边,初次见面的马云和戴维·莫利

    1980年,来自澳大利亚纽卡斯尔的莫利一家人,来到刚刚打开改革开放大门的中国。

    在杭州西湖边上,一位和莫利的儿子戴维年纪相仿的中国男孩走上前来,微笑着,用略显稚嫩的英语和他们打招呼。

    这个十几岁的杭州男孩,就是马云。

    无论是莫利一家人还是年少的马云,都未曾想到这场奇遇能结下一场跨越38年的友谊。更不可能料到,这次奇遇将改变马云的一生,甚至改变了整个世界。

    38年后的西湖奇遇

    今天,27个来自澳大利亚的年轻人,正在延续着38年前西湖边上那场奇遇——先去看见世界,然后改变世界。

    造访位于阿里巴巴总部的人工智能实验室时,他们再一次受到了触动。

    马&莫利奖学金首批学生到访杭州

    他们见识到了AI天猫精灵,像智能的管家一样控制着房间里的所有电器,只需要主人说一句话,电视打开了,空调打开了,扫地机器人也从桌角钻了出来。

    “Amazing!”全程他们只是重复着一个词。

    阿诺德就是其中最受震撼的一位。

    他来自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岛。阿里巴巴的ET城市大脑让他大开眼界。知道城市大脑在杭州和萧山部分区域提高了15%的通行时间时,他觉得不可思议,“太了不起了。”

    改变马云的29天

    38年前,在阿诺德的故乡澳大利亚,年轻的马云也见过那个时代的“美丽新世界”。

    1980年认识莫利一家后,他们保持了5年的通信,在莫利的持续鼓励下和拒签7次后,1985年,少年马云带着100美金的全副家当来到澳大利亚,进行了一场为期29天的旅行。

    1985年,马云在悉尼,莫利和儿子戴维带他游览悉尼的动物园

    那场旅行彻底改变了马云的人生。那是他第一次出国,一个月后,当马云回到杭州时,他好像已经变了一个人。

    许多年后,当马云回忆起那个改变命运时刻,他说道:

    “在纽卡斯尔的29天,在我的生命中至关重要。

    我出生在中国,100%是中国制造,也从未离开过中国。但来澳大利亚改变了太多过去的认知,我开始觉得必须得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去思考。

    在那接下来的10年,我都在想中国需要改变,我们需要更开放的思想,我们要用一个不同的视角来看待事物。”

    这次旅行打开了马云的眼界,改变了他的未来。

    保持好奇

    在从澳洲归来的岁月里,马云一直希望有一天可以成为像莫利那样的人,帮助和支持自己根本不认识、只是在街上遇到的年轻人。

    32年后,马云来到莫利的故乡纽卡斯尔,创立了马&莫利奖学金。用马云自己的话说,这项奖学金将用于“支持那些想自己看看这个世界,经历它、用自己的脑袋思考它的人们。”

    当年莫利的善意改变了他的一生,如今,他也决定用这份善意去帮助更多年轻人认识这个世界。

    当年的莫利一家人给予马云无私的帮助,马云现在也为这些澳洲年轻人提供一个去看看世界的机会。

    面对面交流中,来自纽卡斯尔大学的学生们把马云团团围住

    “这个世界太有趣了、太独特了,你需要自己去体验,需要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所以保持你的好奇心,所有人都说yes的时候,你再考虑一下;所有人都说no的时候,你也应该三思。”马云对这些澳大利亚的年轻人说

    他还鼓励他们,对世界来说,年轻人就是希望,我们要相信年轻人,更要给年轻人机会。因为年轻人不只是要知道结果(informed),还要参与过程 (involved)。

    这是莫利的故事,这是马云的故事,是阿诺德和巴基尼的故事,也是那些生活在乌干达的孩子的故事。这是一个接力中的、关于年轻人和这个世界的故事。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