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豹傅盛:学渣如何打败学霸

看了一篇文章《学霸占据互联网半壁江山》。仔细一想,不对。学校里整个都被学霸主宰,怎么到互联网只有一半?

再一琢磨,学霸和学渣的“战争” ,远远不是考个好分数,做个好学生。

还有背后的思维模式。

几年前,我去硅谷,看到很多年轻人,填一张入学申请表,刚入学,就不读了。显得很厉害。我看到硅谷很多成功创业者,越来越不是一个完整学位获得者。比如乔布斯、扎克·伯格等等。

好多创业者,没学位,辍学多次,还干出一番不错的事业。这样的情况并不是发生在中国。

我们从小都跟学霸生活在一起。人生极其痛苦。学生时代,身边总会充斥着这帮人——学习好,门门压制性超越你,不管多么努力,总够不上他们。

这张图很多人在网上见过,一个学霸的真实写照:

“为了未来转个毛微博?essay改了没,老娘拼了!他妈的还不赶紧背单词,努力学习找个美国大亨,多背几个单词能怀孕啊?托福一定要考上三位数!还上网,就不能长点记性……”

学霸的生活,总是一种为了学习,永无止境,每天打鸡血的状态。

这张表格学霸们应该做过。高三下半学期,我也做。其实初中以前,我也是个学霸。因为不用看书,总考第一。到初高中后,不行了。不看书,看不懂。快到高考,用这样的学习表,临时抱佛脚。可惜时间太短,来不及了。

一个硬币总有两面。学霸这么努力,似乎每一门成绩都考得很好,但这样会形成一个什么结果?

这是一个学霸眼里的世界。什么样呢?每一个东西都很重要,没有一个东西我可以失去,因为我是学霸!

那个年代,我们的高中老师总会好心劝诫,不要成为“拐子马”。750的总分,门门不能差。除了语数外,政史也得背。因为在学科评级系统,每一门分数,相差不多。

政治少10分,数学就得做一道极难的题,补回来。把数学从140分,提升到150分,比登天还难。把政治从90分,考到100分,很容易。于是,每一门都得花足够的时间。

中国教育培养出来的学霸:每一门都很强大,每一门都花同样多的时间,每一门对他来说都不可或缺。这就是他们眼中的世界。

当然我不是一个学霸。我不能完全理解。但我身边很多学霸,就是这样想问题。

其实很长一段时间,我也这么思考。我总结为追求全面性。这是我们整个教育机制的问题。

与美国不同。他们会把每一门基础课做得极简单,只需花一点时间,随便看看书,就能考个不错的分数。不需要在每一门,花一样多的时间。也不需要非得通过刻苦研读,完成对整个知识体系的构建。

问题来了,这样看世界,转化为功能模式,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讲个小故事。我有一个学霸同事,各方面都强。但每次汇报,我就是听不懂。她把每一项工作都写得极细,经常听着,我就觉得智商不够用了。各种复杂数据一看,当时就犯晕。

问题就出在,学霸模式转化成工作模式时,你就会把每一件事都看得很重要,每一个点,都花很多时间。

还有个例子。当时,CM security组的同事为一个排版不好看争执不下。讨论了半天,没出结果。事实上,他们在最核心的主界面点击率上所花的时间,远远没有在并不紧急的排版上花的多。

当你把所有东西都变得一样重要时,本质上就是一种学霸模式——追求全面性,贪大求全。

再来说说学渣。

当然,我说的“学渣”,不是什么都差。我们讨论的基础是至少对人生有乐趣,智商比较正常的人。

我经常讲自己的例子。中学之前,成绩还行。高中以后,冰火两重天。大学也没考好,毕业后,自信心受到极大打击。

为什么呢?

那时候不是上网找工作。必须去招聘现场。我在招聘会,简历都递不出去。一递过去,人家就问什么学校。一说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对方连口回绝。那个年代,找工作,认牌子。就这样,我想自己是个学渣了。

话说回来,学渣真的无路可走了吗?

这是学渣眼里的世界。他们眼中,世界上只有一件事情,非常非常重要。这件事情也许是游戏,也许是动漫,也许是谈恋爱,也许就是一门课。在他们的意识里,整个世界,维度是不一样的。

大家都看过《阿甘正传》。阿甘就爱干一件事——跑步。就是跑,从美国东部跑到西部,从西部跑到东部,再跑回来。

虽然这个世界很大,但他眼里只有一件事——这件事比什么都重要。这种重要度超过了此前需要去平衡处理的一切。也正因为这一件事,让阿甘变得与众不同。

猎豹也是这样。我们上市用了大概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做了一件看上去很小的事情——猎豹清理大师,最后在清理大师这个点上构建了整个商业体系。

当你发现这个时代,不需要面面俱到的时候,学渣就开始有优势了。你只要做好一件小事,就可能改变世界。

这就是与学霸相比,学渣最大的不同。

我们所接受的整套中学教育,极易形成一种学霸模式。那种模式教育出来的人,认为每一门都很重要,喜欢贪大求全。

他们从来不会有这样的思考——如果无法保证每门课都考得很好,为什么不把最擅长和最核心的章节学得足够好呢?

只能说,思维模式的这种差距,才是学渣和学霸最本质的区别。

回到文章初始问题:为什么互联网一半还是被学霸主导呢?

我觉得最重要的核心就是叫改变。一个人能不能因为时代的变化,不断改变自己,把自己变得跟以前不一样。能否因时而动,因势而变。

知易行难。学霸也好,学渣也好,真正改变自己,太难。若要改变,先得正视自己。面对外部变化,保持空杯。还得不断学习。

这方面,雷总是榜样。40岁前,雷总是中国最典型的学霸。做金山,没有一样做不好。游戏、办公、安全、词霸,每一领域,每一个都做,都很重要。

40岁后,雷总有了脱胎换骨的蜕变。做小米,找风口。一上来就从最小的点开始——小米手机。凭一个单品做起来,一个接一个,频频造爆款。就像一张大图,巨大的单点,延伸一套生态体系。单点保证,万事皆安。

包括跟马化腾交流,他对产品要点,对人的重视度,远超想象。一次见马云,他说,好久不看电子邮件。为什么?因为,他只需把一件事做好。那就是对电子商务未来的预测和整个人力结构的搭建。

这个时代,一个巨大的单点,一个突出的特质点,就可以把其他点都变得不重要。

尤其,踏入互联网后,我发现,一个点的钻研,比你在每个点上都好,要更重要。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曾经,我为了能找到工作,拿了本书叫《COM本质论》。程序员应该都读过,但我就是读不下去。每天都看,看一会就头疼。什么接口、虚函数、套间……遇到徐鸣以后,更崩溃。怎么跟他们比呢?比这个比不过,又想兼职考MBA。

于是,每周六一早赶一小时公交车,跑北大上辅导课,上俩礼拜又崩溃了。简直不是人过的生活。考到第三门,不行了,再考下去没意义,玩了两天,最后五门课,考了四门。

但这些经历,对我来说最大的意义是什么?

我开始学会更低姿态看待身边人,同时可以接受任何改变。以前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学校院长亲自找我,也不留校。豪气冲天,要出去,改变世界。后来发现简历都递不出,自尊心受到极大打击。

这之后,我开始用不一样的姿态看待身边人,重新构建方法论,重新总结别人的成功,用很低的姿态,向别人学习。

空杯心态的核心在于:愿意向外吸纳,才能真正做出改变。尤其在互联网时代,很多方法论不断重构。几乎每一天都是新的,无时无刻不在面对变化。

陌陌上市花了三年,猎豹从合并到上市三年半,陈欧上市花了四年,都是20亿美金起的公司。这在以前,很难想象。

有篇文章说,刘强东花了20年从宿迁走到北京,又花了20年从北京走到纽约。最老的员工为京东工作了15年。

今天不一样了。整个社会在加速,新平台的构建也在加速。

以前,社会发展是一个直线结构。往回一看,就看到了过去。往前一眼,就能看到未来。过去所有积累,都变成对未来的精准预测。所以,老中医是越老越值钱。

现在,社会发展正从直线结构,转变为极大的指数极曲线。回头看,经验已经无法让你看到最好的结果。相反,它会把你引向不知哪个更偏的地方,甚至,沦为牺牲品。

我要说的核心是,过去一切都不值得留恋。今天,一个特质点就能让你冒出来。一个点的重要程度,正在加速凸显。

如果推及到工作业务中,能否找到那个最核心的破局点?如果一件事情在你眼里,必须保证八件事情做好才能成功,这件事在这个时代就是错的。

如果你能想到一件事情或一个点做好,就能把全局带起来,其他都变得不重要,这件事才是对的。不管产品、商业化,还是游戏,一定是这样。

如果有五件事或者好几件事都在做,你所有的成功依赖于每件事都不失败的时候——我告诉你,它已经错了。

我们只有依赖于什么?就是只要这件事成了,其他事都可以失败。这才是一个优等战略,才是一个核心战略。

今天小米这么强大,核心是什么?就是手机啊。如果小米手机挂了,还谈什么经验?手机就是核心点。就这件事成了,它就立在那个地方。

要学会用这种单点的思考模式。要花足够多的时间去想这个单点。最忌讳的是什么?不重视单点,干起来,八件事,每一件都花时间。

越是如此,越会成为救火队员。

一旦陷入救火队员的模式,基本不会有时间想那个巨大的破局点。从此,陷入恶性循环。一讲结果,埋怨辛苦。一讲失败,受害者心态。

只有方法正确,找到关键点,一招制胜,才是这个时代的关键钥匙。

简言之,今天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基本停留在“学霸”和“学渣”两种模式的争夺。

学校已经变得不重要。大学都会被重构掉。今天,人的价值发挥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自己的产品,自己参与的事情。而不再需要一张某某学校的文凭。

文凭越来越不值钱了,思维模式才是你的价值。

ps:去年,我发起了一个帮助青年创业的小项目—傅盛战队。有志于创业的年轻人可以关注下。

关于傅盛战队

一个专注于最早期创业的投资孵化平台。创业者参加傅盛战队,除获得一笔天使资金,还可接受傅盛面对面创业指导、全程免费孵化服务和直通巨头的合作机会。

傅盛战队秋季营将在今年9月正式启动,项目BP请发邮箱:fushengteam@cmcm.com。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野兽成长史:张颖搭手傅盛在2008

我眼中的傅盛:为互联网混战而生

拷问傅盛:毒霸真是走“杀毒”路线?

傅盛:前置体验,才是打动用户的神器

傅盛:移动互联网安全问题应该由企业来解决

猎豹移动CEO傅盛:梦想是美国人和中国人最大的差异

您可能还喜欢…

5 Responses

  1. 鄙人没什么学问说道:

    话说的确有过这种经验,中考班级第二年纪第六,进了省会前三国内也能排上号的高中,入学考试时候班级第四……好吧……

    然后突然就不行了……一学年期末班级里进了倒数10名,二年级差点班级垫底,几乎要混进插班生借读生赞助生的圈子里了。
    (到这里有句话不得不说,我们班的那几个借读生现在可都是商界精英地区知名青年领袖,真后悔后来努力学习去了没彻底和他们混在一起玩!)
    (好吧上面这句是玩笑……我没他们的爹自然也没他们的命。)

    总之说体验的话,第一就是很失落,从来没有尝过当差生的滋味,这两年下来真是受益良多。
    你没看错,我也没写错。
    以前学习好的时候,有一种学霸光环,老师不会因为一些小问题批评,同学们也会不自觉地仰视,刻薄被评价为风趣,抬杠被赞誉成机敏……
    然而现在不成了,老师虽然尽量一视同仁,但是差生自然也不用想有什么温暖的关爱。那段时间我听到了好多批评,都是我以前做惯了的行为,却是头一次被老师和同学们诟病。
    于是我知道,有些行为,有些做法,别人不说不代表不会遭人讨厌。

    我开始厌恶自己敌视自己,同时也开始反思和改变。还好那时候我不知道怎么着有一颗特别乐观的大心脏,居然没有变成敌视社会报复社会之类的……真是感谢父母感谢朋友感谢愿意和我谈恋爱的姑娘们……

    总之我开始根据别人的态度来反思自己的行为,逐渐把招人烦变成没有存在感,再变得能交几个朋友,结果三年就这么过去了。

    至于第二点体验,我想是对自己有了一个更清醒的认识。
    初中的时候我家庭作业从来不写,回家时书包永远都只有一串钥匙,然而期末排名没掉过前10,老师宽容小伙伴惊叹,自己也暗自得意。
    然而高中就是这样子了。按照以往的老模式,发现不成了。
    一开始也很不理解,后来我逐渐想通了。
    我之前成绩好没错,然而我这些同学哪个在原来不是年级前几名?
    我入学成绩好,那是因为我初三也有在认真学习认真刷题认真补习。
    现在人家还是在认真,我却在放羊,被甩下也是自然的,现在已经是平等竞争的时候了,得拿出全力才能和这一大帮子学霸并肩。

    另外一方面我觉着,可能我的智商也就这样了,初中水平的知识,我看一遍教科书就能理解,听不听课无所谓。高中的看一遍能勉强明白,做题就有些困难。
    换句话说,我的智商只能支撑我轻松渡过初中这个阶段,高中估计也就是努力点还能得到个好成绩,大学没准就是努力学习也只能学到点皮毛了……
    有了这些认识,我才艰难地没有放弃治疗,在和同学们去玩游戏时候还能带张习题,在打输了当观众期间刷刷刷……

    暂时就想起来这么多

    真是让人百感交集的邀请啊,想起来我一个高中同学在获得“最大进步奖”时候发表的获奖感言:

    “我以前哪儿得过这种奖啊!(哭笑不得脸)”

    进入大学以后,鄙人从一开始就感受到了自己在学习方面与诸多大神之间的巨大差距。人家的优秀有很多种体现方式——有的一进来就已经比鄙人多看了几十本数学书,有的似乎不怎么需要听课,有的则是不怎么需要睡觉,有的则能够全面开花……不胜枚举。鄙人很快就感受到了自己在对知识的理解与做题等诸多方面与诸多大神之间难以逾越的差距,因为自己平时看书总是看不懂,听别人讲讨论班从来都是没过多久就陷入云里雾里,做题也只能勉强应付最水的那些,而且这还是自己在学习以外没有对别的方面投入太多精力的情况下的。

    诚实地说,鄙人常常为之苦恼,无论是一开始还是直到最近,鄙人都没有彻底地完成心态的调整,但无论如何现在比起当年还是好了很多。给几个tips:

    第一,不要在乎别人。只要自己和自己比不断地取得进步就好了。这种鸡汤话我想很多人都会说的,在此不赘述。点一句吧,现在的成功和未来的任何事情都没有必然联系。最近来我们这里做本科生综述报告的一个做应用数学的人,他本科北大毕业,但成绩特别差只能去读个硕士,然而在恶补了一段时间以后还是去到UCLA跟了一个非常有名的老板,现在回到北大,应该也做得不错。也许我们这些普通人穷尽一辈子的努力也无法成为学术大师,但如果我们不去追求那么高,只是希望能在自己所在领域内打一块砖的话,这个还是可以实现的。

    第二,不要跟风。学数学尤其是这样,不要仅仅因为别人介绍说这个东西很好,这个很fancy,这个很有用,别人都在学你就去学它(我个人对此的体会是,当你正在学的时候你会明显地感受到你接下来需要学什么东西)。有时候人少的路虽然看着崎岖,但其实给你带来的收获更大,也更加适合你。而且你完全有可能因此而避开众多大神从而开辟属于自己的一番天地。

    第三,如果这种落后的自卑感能够给你带来学习的动力,坚持下去;如果这种压力仅仅让你烦恼苦闷而看不到希望,找个时间静下来想一想是否还要继续坚持,不要硬撑。

    大概就是这些。

    其实很多时候如果你不是那么优秀,你就会远离漩涡的中心,看着诸多大神之间互黑(甚至一些不是很好的竞争行为)而超然物外——反正皆与我无关,这时你就更有可能平静下来,然后专注于自己的事情。有些时候感觉在一些竞争当中,有些人削尖了脑袋往金字塔的顶端去挤,何苦呢?

    最后的最后,不要过多地难过或者彷徨,短暂地犹豫可以接受,但只要想清楚自己想干什么,成为什么样的人,就一定要不受这些peer pressure的干扰而不断前进,这个社会衡量一个人的最主要的标准之一就是他在所在领域的成就。当然,对于自己而言,最重要的是活得自洽,活得开心。

  2. 战胜彼此说道:

    傅盛总以360缔造者自居,而实际上360真正崛起,应该是09、10年的时候,彼时,傅盛早已离开360。好的产品是靠不断的打磨和精心运营出来的,不能否认傅盛作出的贡献,但也不能因此认为,360就是傅盛的。这对360其他的员工来说,极为不公平。另外,对于傅盛的贡献,360也给予了巨额补偿并签订了协议,傅盛违约在先,360才收回了股权。至于那些所谓的恩怨,参考楼主的观点就行了,傅盛不过是借着周鸿祎,借着360炒作知名度罢了。

    从个人掌握的信息来看,单凭一点就判断出此人有硬伤,那就是供职360期间,竟然在外面还开公司。我一直搞不懂为什么雷军能和此人合作。至于此人的各种才能,我相信是有的,不论是作为产品经理、带领团队,还是善于利用周炒作自己的情商,以及近期猎豹的表现,这些结果,足以支撑我们相信,他本人是有一定才能的。

    但是,我的视角是这样。任何年头,都是能人少,庸人多。但是,具体到软件这个大基数高密度圈子,有才能的人很多。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遍地都是。最稀罕的,其实是伯乐。这个伯乐,可以是公司平台,可以是某一个人。

    傅盛一边准备考研,一边打工,是为了在闲暇时间做点工作,同时感受一下互联网的氛围。其实傅盛所学的专业不是计算机,但他对编程和网络兴趣浓厚,在大学里他自己创办电脑技术协会,该社团日后成为了江西省级优秀社团。

    对于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来说, 2003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爆发了波及全国的“非典”,但中国的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却因祸得福,得以快速发展。

    这一年,马云的阿里巴巴人尽皆知,他又创立了淘宝;网易推出了网络游戏大话西游2赚的钵满盆满,丁磊也问鼎了当年的中国首富;受到丁磊启发的雷军推出了网游金山剑侠情缘online大获成功,同时创办了日后被亚马逊收购的卓越网。

    这一年,3721公司也被周鸿祎做得风生水起。销售额达到2亿元,毛利就有6000万,因为被雅虎以1.2亿美金收购而人尽皆知。雅虎看中的是这家公司推出的中文上网插件,这个后来被称作“我国第一个并且是最大的流氓软件之一”插件在当时确实是一个创新,输入企业中文名就立刻出现公司网址,对于成长中的中国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市场这无疑是充满了巨大的商机。傅盛在3721公司从事的就是上网助手的开发工作,在这里他的命运开始受到周鸿祎的巨大影响。

    周鸿祎是一个充满巨大争议的枭雄式人物,誉满天下,谤亦随之。他藐视规则,好勇斗狠,他与雅虎的杨致远、阿里巴巴的马云、百度的李彦宏、腾讯的马化腾、金山的雷军等一众大佬都有过节。但同时他也有良好的产品感觉,以及产品经理普遍缺乏的市场意识,同时极具战略意识和商业直觉,他了解中国国情,更懂得在中国该怎么做生意,硬是在BATLE的铜墙铁壁的行业格局打开了一片新天地,假如当年的3Q大战、3B大战周鸿祎能获胜的话,无疑成为互联网公司第四强。

    周鸿祎像其他中国的所谓“毛派企业家”一样,极为推崇将毛氏的战争和军事的思想引入企业管理,周鸿祎就常拿辽沈战役、淮海战役、遵义会议等历史事件给员工讲道理,并建议创业者应该了解、学习中国革命史。他酷爱CS战争游戏,在北京怀柔还建立了真人CS训练基地。在周看来,商业就是战争,他也经常推荐一本叫做《商战》的书籍。

    一开始周鸿祎的业务重点是门户和搜索,希望能够打败百度,但投入巨大却没有起色,而傅盛主管的360安全助手业务,在资源投入极少的情况下却取得了意外的成功,于是周鸿祎逐渐开始把公司业务重点转到了安全领域,后来又推出了360杀毒软件,使用免费策略抢占用户群体,瑞星、金山、江民等采用传统收费模式的公司纷纷倒下,360从此占据了安全领域的话语权,但之后傅盛也离开了奇虎公司。

    对于两人之间的是非恩怨众所纷纭,真相始终不被外人所知。其中傅盛版本的叙事言说是其作为360之父,功高盖主,不断遭受周的猜疑和排挤,被迫出走,周出于亏欠而给了他20万股期权,而与此相反的版本是360首席架构师李钊提供的,李的说法是周鸿祎因爱才而过于姑息袒护傅盛,以至傅尾大不掉,野心膨胀,成为公司毒瘤,甚至在职期创办私人公司,周只能舍弃傅,但出于爱才依然给了傅期权,而傅离职后违反竞业限制,却索要期权,诋毁周鸿祎。

    我们无法判断两种说法的真实情况,利益裹挟下,每个个体都囿于自身立场,以及名与利,或是刻意隐藏,或是夸张歪曲。人性本身更是极为复杂的,真相是最难探寻的。在中国类似周鸿祎和傅盛的故事也并不鲜见。

    傅盛希望能成为互联网的新生代领袖,他希望去掉自己身上的奇虎360标签,他更渴望跳出始终笼罩在头上的周鸿祎阴影。

    傅盛带领猎豹移动选择了一条“国际化”道路,避开在国内与360的竞争。在周鸿祎忙于向百度、腾讯开战而无暇顾及国外市场时,傅盛用周鸿祎擅长的“单点突破战略”凭借“CleanMaster”这款清理应用采打下美国市场,之后猎豹又以全球移动互联网第一工具软件的概念上市,市值30亿美金。

    傅盛说自己曾有机会整合其他公司力量与360直接抗衡而打败周鸿祎的机会,但他放弃了。他解释说:“假设这能让360股价跌一半,对我有什么意义?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为什么不去开创新路?我不期望采取杀伤策略,我期望规避对手对我的杀伤。猎豹已经从最痛苦的鏖战中解脱出来,一年时间完成了跟360的差异化。我们并不寄托与跟谁整合才能战胜360,我们有能力追求独立的梦想。过去两年的整体思路,不是在老战场上继续鏖战。”

    “我跟周鸿祎两个人,会在这个行业里共存很长时间。互联网是个大舞台,我们都能在这里实现各自的梦想,而不是战胜彼此。所谓战争,是出于不安全感本身,要把对方弄死,其实,谁都不可能搞死谁。抓住国际市场和上市,猎豹好不容易走出360的阴影,我们若还是盯着它打,那就表示还没走出它的阴影。”

    在猎豹上市路演时,投资人问傅盛:你们最大的对手是谁?是否还是中国的公司?他回答道:“他们会造成麻烦,但颠覆来自更远的地方,来自更多个性化的东西,来自被梦想和乐趣激励的东西。”

    傅盛可以很能干地开冲锋舟闯在前线亲自作战,但无能力运筹帷幄,掌舵一艘大船。否则就不会有最近老板的警告别战略懒惰了。
    说“懒惰”是给傅盛留面子,背后的潜台词应该是“战略无能”。
    战略运作层面,大家可以联系老周的职业生涯来和傅盛对比,傅盛显得很嫩,老谋深算、资源调动能力几乎和老周不是一个段位。如果没有雷军的收留,傅盛现在屁都不是。

  3. 战胜彼此说道:

    傅盛总以360缔造者自居,而实际上360真正崛起,应该是09、10年的时候,彼时,傅盛早已离开360。好的产品是靠不断的打磨和精心运营出来的,不能否认傅盛作出的贡献,但也不能因此认为,360就是傅盛的。这对360其他的员工来说,极为不公平。另外,对于傅盛的贡献,360也给予了巨额补偿并签订了协议,傅盛违约在先,360才收回了股权。至于那些所谓的恩怨,参考楼主的观点就行了,傅盛不过是借着周鸿祎,借着360炒作知名度罢了。

    从个人掌握的信息来看,单凭一点就判断出此人有硬伤,那就是供职360期间,竟然在外面还开公司。我一直搞不懂为什么雷军能和此人合作。至于此人的各种才能,我相信是有的,不论是作为产品经理、带领团队,还是善于利用周炒作自己的情商,以及近期猎豹的表现,这些结果,足以支撑我们相信,他本人是有一定才能的。

    但是,我的视角是这样。任何年头,都是能人少,庸人多。但是,具体到软件这个大基数高密度圈子,有才能的人很多。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遍地都是。最稀罕的,其实是伯乐。这个伯乐,可以是公司平台,可以是某一个人。

    傅盛一边准备考研,一边打工,是为了在闲暇时间做点工作,同时感受一下互联网的氛围。其实傅盛所学的专业不是计算机,但他对编程和网络兴趣浓厚,在大学里他自己创办电脑技术协会,该社团日后成为了江西省级优秀社团。

    对于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来说, 2003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爆发了波及全国的“非典”,但中国的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却因祸得福,得以快速发展。

    这一年,马云的阿里巴巴人尽皆知,他又创立了淘宝;网易推出了网络游戏大话西游2赚的钵满盆满,丁磊也问鼎了当年的中国首富;受到丁磊启发的雷军推出了网游金山剑侠情缘online大获成功,同时创办了日后被亚马逊收购的卓越网。

    这一年,3721公司也被周鸿祎做得风生水起。销售额达到2亿元,毛利就有6000万,因为被雅虎以1.2亿美金收购而人尽皆知。雅虎看中的是这家公司推出的中文上网插件,这个后来被称作“我国第一个并且是最大的流氓软件之一”插件在当时确实是一个创新,输入企业中文名就立刻出现公司网址,对于成长中的中国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市场这无疑是充满了巨大的商机。傅盛在3721公司从事的就是上网助手的开发工作,在这里他的命运开始受到周鸿祎的巨大影响。

    周鸿祎是一个充满巨大争议的枭雄式人物,誉满天下,谤亦随之。他藐视规则,好勇斗狠,他与雅虎的杨致远、阿里巴巴的马云、百度的李彦宏、腾讯的马化腾、金山的雷军等一众大佬都有过节。但同时他也有良好的产品感觉,以及产品经理普遍缺乏的市场意识,同时极具战略意识和商业直觉,他了解中国国情,更懂得在中国该怎么做生意,硬是在BATLE的铜墙铁壁的行业格局打开了一片新天地,假如当年的3Q大战、3B大战周鸿祎能获胜的话,无疑成为互联网公司第四强。

    周鸿祎像其他中国的所谓“毛派企业家”一样,极为推崇将毛氏的战争和军事的思想引入企业管理,周鸿祎就常拿辽沈战役、淮海战役、遵义会议等历史事件给员工讲道理,并建议创业者应该了解、学习中国革命史。他酷爱CS战争游戏,在北京怀柔还建立了真人CS训练基地。在周看来,商业就是战争,他也经常推荐一本叫做《商战》的书籍。

    一开始周鸿祎的业务重点是门户和搜索,希望能够打败百度,但投入巨大却没有起色,而傅盛主管的360安全助手业务,在资源投入极少的情况下却取得了意外的成功,于是周鸿祎逐渐开始把公司业务重点转到了安全领域,后来又推出了360杀毒软件,使用免费策略抢占用户群体,瑞星、金山、江民等采用传统收费模式的公司纷纷倒下,360从此占据了安全领域的话语权,但之后傅盛也离开了奇虎公司。

    对于两人之间的是非恩怨众所纷纭,真相始终不被外人所知。其中傅盛版本的叙事言说是其作为360之父,功高盖主,不断遭受周的猜疑和排挤,被迫出走,周出于亏欠而给了他20万股期权,而与此相反的版本是360首席架构师李钊提供的,李的说法是周鸿祎因爱才而过于姑息袒护傅盛,以至傅尾大不掉,野心膨胀,成为公司毒瘤,甚至在职期创办私人公司,周只能舍弃傅,但出于爱才依然给了傅期权,而傅离职后违反竞业限制,却索要期权,诋毁周鸿祎。

    我们无法判断两种说法的真实情况,利益裹挟下,每个个体都囿于自身立场,以及名与利,或是刻意隐藏,或是夸张歪曲。人性本身更是极为复杂的,真相是最难探寻的。在中国类似周鸿祎和傅盛的故事也并不鲜见。

    傅盛希望能成为互联网的新生代领袖,他希望去掉自己身上的奇虎360标签,他更渴望跳出始终笼罩在头上的周鸿祎阴影。

    傅盛带领猎豹移动选择了一条“国际化”道路,避开在国内与360的竞争。在周鸿祎忙于向百度、腾讯开战而无暇顾及国外市场时,傅盛用周鸿祎擅长的“单点突破战略”凭借“CleanMaster”这款清理应用采打下美国市场,之后猎豹又以全球移动互联网第一工具软件的概念上市,市值30亿美金。

    傅盛说自己曾有机会整合其他公司力量与360直接抗衡而打败周鸿祎的机会,但他放弃了。他解释说:“假设这能让360股价跌一半,对我有什么意义?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为什么不去开创新路?我不期望采取杀伤策略,我期望规避对手对我的杀伤。猎豹已经从最痛苦的鏖战中解脱出来,一年时间完成了跟360的差异化。我们并不寄托与跟谁整合才能战胜360,我们有能力追求独立的梦想。过去两年的整体思路,不是在老战场上继续鏖战。”

    “我跟周鸿祎两个人,会在这个行业里共存很长时间。互联网是个大舞台,我们都能在这里实现各自的梦想,而不是战胜彼此。所谓战争,是出于不安全感本身,要把对方弄死,其实,谁都不可能搞死谁。抓住国际市场和上市,猎豹好不容易走出360的阴影,我们若还是盯着它打,那就表示还没走出它的阴影。”

    在猎豹上市路演时,投资人问傅盛:你们最大的对手是谁?是否还是中国的公司?他回答道:“他们会造成麻烦,但颠覆来自更远的地方,来自更多个性化的东西,来自被梦想和乐趣激励的东西。”

    傅盛可以很能干地开冲锋舟闯在前线亲自作战,但无能力运筹帷幄,掌舵一艘大船。否则就不会有最近老板的警告别战略懒惰了。
    说“懒惰”是给傅盛留面子,背后的潜台词应该是“战略无能”。
    战略运作层面,大家可以联系老周的职业生涯来和傅盛对比,傅盛显得很嫩,老谋深算、资源调动能力几乎和老周不是一个段位。如果没有雷军的收留,傅盛现在屁都不是。

  4. 云淡说道:

    学渣1.0
    在中学阶段,大家以成绩为单目标系统的唯一价值参考,老师、同学、家长大都这么看。
    初中在重点中学的实验班,到了初三,我几乎失去了对所有学科的兴趣,唯一喜欢的是体育课,从小到大缺乏运动细胞的我瞬间领悟学会了打篮球。于是大家周末都在补习,我就独自去打球……初三上期结束的模拟考试,我只能考到300分+(500满分),按照老师的说法,我是肯定考不上重点的高中的,只能读普通高中。花钱买也不行,因为达不到买分的最低线。我妈说服我降级(没参加中考不算复读吧),我挣扎了很久,最终同意了,不过要换一所学校(这个阶段还是要脸的)。

    学霸1.0
    心理学上有两个概念:关键期和自我效能感。我的关键期总是滞后的,在该做什么的时期我总是很难领悟,过那么一两年可能会突然顿悟。加上我转入的另一所重点中学的实验班,学的是初二下的课程,这些虽然不明白,但由于多少听过不会觉得陌生,我的自我效能感大大提升,没有了前一年的压力,学起来轻松许多。在期中考试的时候,我莫名奇妙地考了全班12名(年级排名17),按照惯例年级前80名有机会上市重点。初三上成绩有所回落,从1考场跌落到了3考场(100名左右)。初三下期疯狂参加补习班,补习老师也很给力,就给做题海,导致后来中考时的物理大题(题库出题)我已做过8遍,连做梦都能解开此题,想不满分也难。嗯,这个状态在最后一次模拟考时拿了年级第二全班第一,478/500分,几乎也是全市前十的水准了。中考前还自我打气,一不小心可能拿个全市中考状元呢。
    与之前的学渣1.0对比,不仅仅是分数提高了150分,更重要的是信心,自我效能感,我认为我能做好,拿到好成绩。不过最终中考发挥失常,以455/500进入了全市(五线城市)前150名,晋级最好的重点中学的第三实验班。

    学渣2.0 ➡️ 学霸2.0
    天下之学,渣久则霸,霸久则渣。高一发现初中那套学习方法不管用了,做题做的越多,越糊涂。高中成绩需要线性思维,而非记忆库无限扩容。再加上各种玩,成绩从年级100跌至700(全校1000人,按照惯例前200名有机会上重点本科),全班倒数第三,相当于刚刚能考上三本的水准。连我自己都不相信。高二开始发奋,感觉高一给自己挖的坑太深了,想爬出来还真的不容易。那个时代流行电子词典,我的bbg开机画面留言是“本期目标:倒数第四”,后来梦想成真了,不过是因为有位同学机读卡没识别出来少了接近100分垫了底。那个时期就是这么一种感觉,我努力了,也很拼了,可就是不见成效。老师从来不待见的,甚至一度请家长劝转学转班(影响他的升学率,拖全班后腿)。进入高三后,才发现自己势头很猛,一路狂奔,最后以全班倒数20名(共65人)奔上了一所一本(非985/211)。

    学渣3.0 ➡️ 学霸3.0
    进入大学,选的专业是机械类,机电学院,在山东(学霸故乡)。机械类是大方向,20个班600人,大二上结束时再根据成绩填报志愿,分读8个不同专业方向。家里面希望我去学模具,这个专业在工业经济时代是不会被淘汰的(那个年代还没听说3d打印),给我规划的路径是毕业后进入工厂一线,积累足够后慢慢走向管理层,稳扎稳打。而我的思路不同,我是瞄着工业设计去的,一开始就想填报这个专业,老爹非说我没有美术基础学不了。
    我初中就进工厂劳作过了,当搬运工,一天要搬运10吨的货。高中毕业又去参观过其他工厂,大一暑假也是去模具厂实习度过的,大三又去过了游艇厂,待了1周就给熏病了,自觉每一口呼吸都是薄荷味(粉尘、油漆、玻璃钢),大四毕业前去了焊接材料厂实习,手上总是有用超强洗涤剂都洗不干净的油污,每天回家用纸巾清理鼻孔拿出来都是黑色的……自此我深知,工厂是去不得的(自小呼吸系统有问题)
    回到大一,学机械嘛,无非也就高数,线代,概率,大学物理,理论力学,机械制图,机械原理之类的。问题从第二周开始了,当时还在37页,高数老师说“同学们把书翻到138页,中间这部分大家高中学过了我就不讲了”,周围70%的山东同学都点头附和。我瞬间崩了,举手“老师我没学过”,也有少数几个外省同学补刀。老师说“噢,那你们自己回去学吧”。然后我的数学就彻底崩了,几乎是对数理失去了兴趣。高数连挂2次,线代刚60,概率挂,物理挂,理论力学挂……几乎后面所有的机械方面专业课我都挂。大二下顺利转入工业设计(相对冷门专业),素描色彩三构成,手绘设计史和专业设计,我的专业成绩都很好,在每学期挂一科机械系的课的前提下,我还能进全班前6,只是由于挂科不能参评奖学金。大三下期我更是在挂一科的情况下进了前三,可以想象我的专业课多强悍。大四上没有机械的课了,我果断拿了第一,整个大学生涯唯一一次的奖学金,还是一等奖学金。
    专业成绩如何学好的呢?举个栗子:老师讲调研,我就真的会设计问卷,自己跑进市区去做调研,采访,收集数据,整理报告,而其他同学在宿舍打游戏;老师教画手绘,布置作业1天1副a3的效果图,我就带着全寝室哥们儿跑去图书馆,疯狂的练习,最终交出了3倍于老师布置的作业量,还保证品质。当兴趣和评价体系相融合时,我的潜能被逐步开发,自信满满,不遗余力地努力向前。自此完成了学渣3.0到学霸3.0的转换。此轮变身习得的是,不是自己不优秀,换一套评价体系,价值明显不同。

    本科毕业前我是迷茫的,虽然专业成绩不错,但我自己知道,没从老师那里学到多少东西,相反和其他院校的工业设计相比,我们的水准还差的很远,视野也相当局限。我穷游了不少地方,很多时候都是独行。也读了不少好书,如《消解设计的界限》和李乐山的《工业设计概论》,知道了可以跨越设计的专业限制。那时候我模糊地认为设计不是艺术,不能纯靠创意的,也不仅仅是工程,刚毕业的学生对社会的基本认知都少的可怜,连需求都找不准,怎么能做好设计呢?设计要学的还有很多,本科四年远远不够,更何况我还被机械折腾了三年呢。

    我放弃了考研,也不想留学,只想踏踏实实地深入社会,搞清楚这一切(需求)到底怎么回事再说。毕业后先去了一家医疗机构,主要从事设备维修。后来又辗转去了当地的电视台和报社,做实习生跟着师傅跑新闻。其间也在晚上替班开过出租车,见识了社会的另一面,嘿嘿。还在贸易公司兼职做过采购,招投标,也在矿山里排队守货&随卡车通宵押运……
    后来去了深圳一家景观设计公司,做了一段时间发现这也不是我想做的设计。去香港的时候参观了几所学校(城大和理工),被深深的吸引住了,也许这里有我想要的东西。

    学霸4.0
    有了目标,开始努力。准备作品集,考雅思一次过线(口语和作文几乎是裸考),申请了香港理工的5个研究生专业中的三个。小蜜都质问我到底想读哪个,我说哪个都想读……最终设计策略嫌我工作年限不满5年不给面试,交互设计进了面试。ID&BM(国际设计与企业管理)面试时主理人问我为何要从事那么多的行业,我下意识地回答说“keep thinking and get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life, society, and people’s needs…”随后我收到了首轮offer。本科毕业2年后,晋级学霸4.0。
    插入广告:International Design&Business Management是个很有意思的专业,同班同学来自不同领域不同专业乃至不同文化,讲究跨专业跨文化的团队合作。作业都是以团队形式完成的,论文除外。每个小组5人,基本保证有2个设计背景,2个商业背景,1个技术背景。
    在疯狂的一年里我经历了不同学科的学习,设计学、工程学、商业、心理学、管理学,对我而言,感觉就像打通了任督二脉,不同领域的知识在我的脑海里疯狂的连接,生长,发芽,甚至开花(创意)。并在实战项目中演练,为全球企业提供设计咨询服务。毕业后,我深信在此习得的东西,有助于改变世界……

    教霸1.0
    毕业前后面临找工作,我在国内一所三本院校寻得了一份教职(面试,试讲,设计考察,面试……)。决定前,我在明月照耀下的夜晚和老妈通电话,她问我,为何选择进入高校教书?我说,我想改变国内的设计教育(哪怕只是一点点)……口气好大,不过,我对此坚信不疑。这也在之后的一年里成为我的教学观念的组成部分。我不想让我的学生们虚度四年,不想让他们结构性失业,我想给他们提供我所看到的学到的想到的,我想让他们踩在我的肩膀上往上爬,我想让他们的专业学习不留遗憾。
    目前已授课一年,2个专业,5门课程,接近500学时。过程很长,恕不累述。
    --------
    第一次在知乎答题,按传统集赞,过500再给大家讲为师一年的故事
    --------
    结果呢,从学生反馈来看(有匿名反馈和课程学习心得),他们收获颇丰;不过,学习压力也很大,任务难度设置的也过高了。整体上他们喜欢我的课,虽然很辛苦。
    对我而言,这一年里,我才是全班最努力的“学生”。不仅持续了学霸模式,学习能力和思维得到了进化,是的,是进化。为了准备下节课的内容,备课到12点是常态,一半以上的周末也是在备课。参照不同的书结合成自己的授课计划,连接相关案例,设计课堂和任务,注重互动,团队合作完成大作业,也注重个人努力程度,团队互评,课程学习心得……一门课要开出5本以上的推荐读物。为了讲清楚,我必须吃透相关的几本教材,理清系统架构,再按计划授课。此过程中,我的学习效率是极高的,因为学了马上就要用,教育心理学上讲,要教授给他人的知识获取效率可高达90%。
    目前暑假,在书海里疯狂修行(备课下学期),对知识获取这一过程上瘾(心流flow),并致力于跨界建立连接: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经济学,商业,设计学……

    作为一名多次往返于学渣与学霸之间的设计界新兴教霸,我很理解学生的痛点。
    正是基于我的经历和经验,我才有了今天的教学观,观念带动行为,行为导致结果。
    分享至此结束,下课~

  5. 云淡说道:

    学渣1.0
    在中学阶段,大家以成绩为单目标系统的唯一价值参考,老师、同学、家长大都这么看。
    初中在重点中学的实验班,到了初三,我几乎失去了对所有学科的兴趣,唯一喜欢的是体育课,从小到大缺乏运动细胞的我瞬间领悟学会了打篮球。于是大家周末都在补习,我就独自去打球……初三上期结束的模拟考试,我只能考到300分+(500满分),按照老师的说法,我是肯定考不上重点的高中的,只能读普通高中。花钱买也不行,因为达不到买分的最低线。我妈说服我降级(没参加中考不算复读吧),我挣扎了很久,最终同意了,不过要换一所学校(这个阶段还是要脸的)。

    学霸1.0
    心理学上有两个概念:关键期和自我效能感。我的关键期总是滞后的,在该做什么的时期我总是很难领悟,过那么一两年可能会突然顿悟。加上我转入的另一所重点中学的实验班,学的是初二下的课程,这些虽然不明白,但由于多少听过不会觉得陌生,我的自我效能感大大提升,没有了前一年的压力,学起来轻松许多。在期中考试的时候,我莫名奇妙地考了全班12名(年级排名17),按照惯例年级前80名有机会上市重点。初三上成绩有所回落,从1考场跌落到了3考场(100名左右)。初三下期疯狂参加补习班,补习老师也很给力,就给做题海,导致后来中考时的物理大题(题库出题)我已做过8遍,连做梦都能解开此题,想不满分也难。嗯,这个状态在最后一次模拟考时拿了年级第二全班第一,478/500分,几乎也是全市前十的水准了。中考前还自我打气,一不小心可能拿个全市中考状元呢。
    与之前的学渣1.0对比,不仅仅是分数提高了150分,更重要的是信心,自我效能感,我认为我能做好,拿到好成绩。不过最终中考发挥失常,以455/500进入了全市(五线城市)前150名,晋级最好的重点中学的第三实验班。

    学渣2.0 ➡️ 学霸2.0
    天下之学,渣久则霸,霸久则渣。高一发现初中那套学习方法不管用了,做题做的越多,越糊涂。高中成绩需要线性思维,而非记忆库无限扩容。再加上各种玩,成绩从年级100跌至700(全校1000人,按照惯例前200名有机会上重点本科),全班倒数第三,相当于刚刚能考上三本的水准。连我自己都不相信。高二开始发奋,感觉高一给自己挖的坑太深了,想爬出来还真的不容易。那个时代流行电子词典,我的bbg开机画面留言是“本期目标:倒数第四”,后来梦想成真了,不过是因为有位同学机读卡没识别出来少了接近100分垫了底。那个时期就是这么一种感觉,我努力了,也很拼了,可就是不见成效。老师从来不待见的,甚至一度请家长劝转学转班(影响他的升学率,拖全班后腿)。进入高三后,才发现自己势头很猛,一路狂奔,最后以全班倒数20名(共65人)奔上了一所一本(非985/211)。

    学渣3.0 ➡️ 学霸3.0
    进入大学,选的专业是机械类,机电学院,在山东(学霸故乡)。机械类是大方向,20个班600人,大二上结束时再根据成绩填报志愿,分读8个不同专业方向。家里面希望我去学模具,这个专业在工业经济时代是不会被淘汰的(那个年代还没听说3d打印),给我规划的路径是毕业后进入工厂一线,积累足够后慢慢走向管理层,稳扎稳打。而我的思路不同,我是瞄着工业设计去的,一开始就想填报这个专业,老爹非说我没有美术基础学不了。
    我初中就进工厂劳作过了,当搬运工,一天要搬运10吨的货。高中毕业又去参观过其他工厂,大一暑假也是去模具厂实习度过的,大三又去过了游艇厂,待了1周就给熏病了,自觉每一口呼吸都是薄荷味(粉尘、油漆、玻璃钢),大四毕业前去了焊接材料厂实习,手上总是有用超强洗涤剂都洗不干净的油污,每天回家用纸巾清理鼻孔拿出来都是黑色的……自此我深知,工厂是去不得的(自小呼吸系统有问题)
    回到大一,学机械嘛,无非也就高数,线代,概率,大学物理,理论力学,机械制图,机械原理之类的。问题从第二周开始了,当时还在37页,高数老师说“同学们把书翻到138页,中间这部分大家高中学过了我就不讲了”,周围70%的山东同学都点头附和。我瞬间崩了,举手“老师我没学过”,也有少数几个外省同学补刀。老师说“噢,那你们自己回去学吧”。然后我的数学就彻底崩了,几乎是对数理失去了兴趣。高数连挂2次,线代刚60,概率挂,物理挂,理论力学挂……几乎后面所有的机械方面专业课我都挂。大二下顺利转入工业设计(相对冷门专业),素描色彩三构成,手绘设计史和专业设计,我的专业成绩都很好,在每学期挂一科机械系的课的前提下,我还能进全班前6,只是由于挂科不能参评奖学金。大三下期我更是在挂一科的情况下进了前三,可以想象我的专业课多强悍。大四上没有机械的课了,我果断拿了第一,整个大学生涯唯一一次的奖学金,还是一等奖学金。
    专业成绩如何学好的呢?举个栗子:老师讲调研,我就真的会设计问卷,自己跑进市区去做调研,采访,收集数据,整理报告,而其他同学在宿舍打游戏;老师教画手绘,布置作业1天1副a3的效果图,我就带着全寝室哥们儿跑去图书馆,疯狂的练习,最终交出了3倍于老师布置的作业量,还保证品质。当兴趣和评价体系相融合时,我的潜能被逐步开发,自信满满,不遗余力地努力向前。自此完成了学渣3.0到学霸3.0的转换。此轮变身习得的是,不是自己不优秀,换一套评价体系,价值明显不同。

    本科毕业前我是迷茫的,虽然专业成绩不错,但我自己知道,没从老师那里学到多少东西,相反和其他院校的工业设计相比,我们的水准还差的很远,视野也相当局限。我穷游了不少地方,很多时候都是独行。也读了不少好书,如《消解设计的界限》和李乐山的《工业设计概论》,知道了可以跨越设计的专业限制。那时候我模糊地认为设计不是艺术,不能纯靠创意的,也不仅仅是工程,刚毕业的学生对社会的基本认知都少的可怜,连需求都找不准,怎么能做好设计呢?设计要学的还有很多,本科四年远远不够,更何况我还被机械折腾了三年呢。

    我放弃了考研,也不想留学,只想踏踏实实地深入社会,搞清楚这一切(需求)到底怎么回事再说。毕业后先去了一家医疗机构,主要从事设备维修。后来又辗转去了当地的电视台和报社,做实习生跟着师傅跑新闻。其间也在晚上替班开过出租车,见识了社会的另一面,嘿嘿。还在贸易公司兼职做过采购,招投标,也在矿山里排队守货&随卡车通宵押运……
    后来去了深圳一家景观设计公司,做了一段时间发现这也不是我想做的设计。去香港的时候参观了几所学校(城大和理工),被深深的吸引住了,也许这里有我想要的东西。

    学霸4.0
    有了目标,开始努力。准备作品集,考雅思一次过线(口语和作文几乎是裸考),申请了香港理工的5个研究生专业中的三个。小蜜都质问我到底想读哪个,我说哪个都想读……最终设计策略嫌我工作年限不满5年不给面试,交互设计进了面试。ID&BM(国际设计与企业管理)面试时主理人问我为何要从事那么多的行业,我下意识地回答说“keep thinking and get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life, society, and people’s needs…”随后我收到了首轮offer。本科毕业2年后,晋级学霸4.0。
    插入广告:International Design&Business Management是个很有意思的专业,同班同学来自不同领域不同专业乃至不同文化,讲究跨专业跨文化的团队合作。作业都是以团队形式完成的,论文除外。每个小组5人,基本保证有2个设计背景,2个商业背景,1个技术背景。
    在疯狂的一年里我经历了不同学科的学习,设计学、工程学、商业、心理学、管理学,对我而言,感觉就像打通了任督二脉,不同领域的知识在我的脑海里疯狂的连接,生长,发芽,甚至开花(创意)。并在实战项目中演练,为全球企业提供设计咨询服务。毕业后,我深信在此习得的东西,有助于改变世界……

    教霸1.0
    毕业前后面临找工作,我在国内一所三本院校寻得了一份教职(面试,试讲,设计考察,面试……)。决定前,我在明月照耀下的夜晚和老妈通电话,她问我,为何选择进入高校教书?我说,我想改变国内的设计教育(哪怕只是一点点)……口气好大,不过,我对此坚信不疑。这也在之后的一年里成为我的教学观念的组成部分。我不想让我的学生们虚度四年,不想让他们结构性失业,我想给他们提供我所看到的学到的想到的,我想让他们踩在我的肩膀上往上爬,我想让他们的专业学习不留遗憾。
    目前已授课一年,2个专业,5门课程,接近500学时。过程很长,恕不累述。
    --------
    第一次在知乎答题,按传统集赞,过500再给大家讲为师一年的故事
    --------
    结果呢,从学生反馈来看(有匿名反馈和课程学习心得),他们收获颇丰;不过,学习压力也很大,任务难度设置的也过高了。整体上他们喜欢我的课,虽然很辛苦。
    对我而言,这一年里,我才是全班最努力的“学生”。不仅持续了学霸模式,学习能力和思维得到了进化,是的,是进化。为了准备下节课的内容,备课到12点是常态,一半以上的周末也是在备课。参照不同的书结合成自己的授课计划,连接相关案例,设计课堂和任务,注重互动,团队合作完成大作业,也注重个人努力程度,团队互评,课程学习心得……一门课要开出5本以上的推荐读物。为了讲清楚,我必须吃透相关的几本教材,理清系统架构,再按计划授课。此过程中,我的学习效率是极高的,因为学了马上就要用,教育心理学上讲,要教授给他人的知识获取效率可高达90%。
    目前暑假,在书海里疯狂修行(备课下学期),对知识获取这一过程上瘾(心流flow),并致力于跨界建立连接: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经济学,商业,设计学……

    作为一名多次往返于学渣与学霸之间的设计界新兴教霸,我很理解学生的痛点。
    正是基于我的经历和经验,我才有了今天的教学观,观念带动行为,行为导致结果。
    分享至此结束,下课~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