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的硅谷朋友圈:诸多心腹涌入硅谷私企

不久前,白宫前新闻秘书杰伊·卡尼加盟亚马逊任全球企业事务高级副总裁。

奥巴马的硅谷朋友圈:诸多心腹涌入硅谷私企

腾讯科技讯 3月2日,2004年,当奥巴马(Barack Obama)竞选美国参议员时,他首次访问了谷歌总部,并亲眼见证了互联网上的搜索原理。这给人留下很强的印象:如果当选,他将致力于保护科技行业。现在,奥巴马的两届任期即将结束,奥巴马对硅谷的承诺已经变得明确。没有网络中立这个问题更具代表性:奥巴马总统施压于政府要求通过法案,它将对消费者如何体验互联网产生重大影响。

这部法案已经于不久前在联邦通信委员会通过,它限制互联网服务供应商向出价最高的投标人拍卖最快的下载速度,此举几乎就是确保网络公司(不是有线公司)继续控制消费者在浏览器上所能看到的内容。这部法案标志着硅谷取得巨大胜利,同时也凸显了过去6年间,硅谷与奥巴马总统及其心腹已经建立起的亲密关系。

美国首位“科技总统”

白宫与科技行业建立了密切关系让奥巴马在竞选活动中获得更多捐款,同时也为其离任前往私营部门的心腹获得更多有利可图的就业机会。不久前,白宫前新闻秘书杰伊·卡尼(Jay Carney)加盟亚马逊,成为其全球企业事务高级副总裁。奥巴马前竞选经理大卫·普劳夫(David Plouffe)则负责帮助打车应用Uber制定政策和战略。奥巴马政府还有多名官员正准备在硅谷中担任各种职务,帮助其就税务、消费者隐私等重要政策问题进行游说。

奥巴马的硅谷朋友圈:诸多心腹涌入硅谷私企

历史可能会将奥巴马视为首位科技总统,这位领导人任期伊始就紧抓着黑莓手机不放,其前进的每一步都在支持科技产业,帮助其成为强大的政治和政策力量。

除了网络中立外,奥巴马还支持有利于Facebook、雅虎以及微软等科技公司的移民改革,谴责工会。他还推动谷歌和苹果力挺的专利权改革。在2012年初,奥巴马甚至支持科技产业反对好莱坞的民主党同盟,阻止一部版权法案通过。

但奥巴马与硅谷的亲密关系也激怒了一些保守派及其竞争对手,他们认为科技公司已经过于强大,不再受到抑制。美国企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杰弗里·爱森纳赫(Jeffrey Eisenach)称:“在某种程度上说,我认为奥巴马总统力挺网络中立、干涉独立监管机构并非出于公心,他这样做可能是为了支持朋友。毫无疑问,总统与硅谷的关系非常亲密,就像小布什(George W. Bush)与石油和制造商的亲密关系一样,他们都成了后者的代言人。”

白宫与硅谷之间的关系也不乏紧张。当国安局对网络用户进行大范围监听事件曝光后,科技行业也曾发出怒吼。一些科技公司高管甚至私下抱怨称,奥巴马对专利权和移民改革的支持并未转化成新的立法,后者可直接对他们的企业给与帮助。

代表谷歌、DropBox等多科技公司、长期力挺网络中立规则的律师马文·阿莫里(Marvin Ammori)说:“这是第一个试图搞清楚科技内幕的政府,奥巴马依然广受科技界欢迎。但科技界的CEO们对国安局监听感到沮丧,而奥巴马也花了太长时间支持网络中立。”

白宫高级顾问丹·法伊弗(Dan Pfeiffer)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在2008年启动竞选活动时,奥巴马与硅谷之间就产生很强的文化亲和力。奥巴马是非常积极的网络用户,并成为凭借网络力量当选总统的第一人。很多前政府官员涌入硅谷的原因之一是,你会发现那里有同样的‘yes we can’心态,让这些奥巴马官员感觉很舒适。”但法伊弗表示:“我们的议程与科技行业的议程并非百分之百契合。这是一种标准,可以预期,这种情况还将继续持续下去。”

白宫负责网络政策的前次席技术官丹尼·魏茨纳(Danny Weitzner)说,科技行业正从前所未见的科技大潮中受益。他说:“并非电信和美国电影协会忘记了如何游说,而是政策决策过程中需要评估各方利益。”

共享世界观

奥巴马与硅谷的亲密关系始于其第一次总统大选。当时奥巴马还是一位政治新贵,有望在松散的科技联盟支持下,挑战更多强大的民主党候选人。硅谷企业家、民主党著名捐赠者韦德·兰德利特(Wade Randlett)说,2007年初的总统大选已经明确显示,使用技术可击败现有体系。他说:“这促使硅谷爱上奥巴马,并投注于颠覆性技术能够击倒无敌的巨人,这就是其信仰体系的核心。”

从一开始,奥巴马的竞选团队就吸收了很多科技界专家,包括Facebook联合创始人克里斯·休斯(Chris Hughes),他曾帮助创建奥巴马的在线竞选平台。谷歌前环球政策副总裁安德鲁·麦克劳克林(Andrew McLaughlin),他帮助理顺科技政策议程,随后加入奥巴马政府中担任次席技术官。

奥巴马还为民主党拉来巨额硅谷赞助。Salesforce.com首席执行官马克·贝尼奥夫(Mark Benioff)、Facebook首席运营官雪莉·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以及雅虎首席执行官玛丽莎·梅耶尔(Marissa Mayer)等人,均曾为其主持过门票高达3.5万美元的筹款活动。

在担任总统的2个任期中,奥巴马也频频邀请硅谷人才出任各种政府职位,包括其前次席技术官妮可·王 (Nicole Wong)曾是谷歌和Twitter高管,现任首席技术官梅根·史密斯(Megan Smith)出身谷歌,专利与商标办公室主人米歇尔·李(Michelle K. Lee)曾是谷歌的知识产权律师。

9月份,白宫前首席技术官托德·帕克(Todd Park)开始担任奥巴马派驻在硅谷的技术顾问,版主吸引其他科技界专家加入联邦政府。在宣布帕克的最新任命时,奥巴马称他期待着帕克“帮助我们从美国科技界中吸引最好的人才和观念”。

兰德利特说,尽管过去已经有多位政府官员加盟科技公司,但在奥巴马任期中,政府官员对硅谷的“渗透力度”正在加大。Facebook已经雇请多位前白宫官员,包括任命马恩·列文(Marne Levine)担任前国家经济委员会负责人劳伦斯·萨默斯(Lawrence H. Summers)的幕僚长,FCC高官、奥巴马法律顾问路易莎·特雷尔(Louisa Terrell)已经加盟Facebook。

Airbnb已经有3名白宫新闻官,包括克拉克·史蒂文斯(Clark Stevens)担任其全球战略安全举措负责人、尼克·帕帕斯(Nick Papas)与考特尼·奥唐奈尔(Courtney O’Donnell)加盟其通讯团队。奥巴马的第四名前属下玛丽·安伯杰(Marie Aberger)最近刚刚从该公司离职。

移动支付公司Square2013年也曾雇请时任美国贸易代表迪米特里欧斯·马兰提斯(Demetrios J. Marantis),担任政府、监管以及政策部门负责人。该公司通信经理中的2人科林·默里(Colleen Murray)与西蒙提·史蒂芬斯(Semonti Stephens)曾分别在财政部和第一夫人办公室任职。

在奥巴马任职总统6年期间,美国政府已经获得硅谷许多帮助。2013年秋季,美国政府推出HealthCare.gov遭遇麻烦后,白宫曾征募迈克·迪克森(Mikey Dickerson)的帮助,后者曾在谷歌从事8年半网站可靠性维护工作。5个月前,白宫还曾雇请迪克森进入管理与预算办公室任职,帮助提高联邦政府的在线操作能力。

不久前法伊弗想要搞清楚今年国情咨文演讲中,政府公关努力取得的成就时,他也曾前往加州举行谷歌、Facebook以及风险投资公司参与的头脑风暴会议。法伊弗正领导的一个项目,其目的是确定白宫应该如何利用社交媒体。法伊弗期望在下个月离职前完成这个项目。

政策结果

在奥巴马两任总统任期内,硅谷已经变得更为强大,并在关键时刻能够赢得白宫支持。去年秋季,科技公司与电信公司经过昂贵和长达数年的游说大战后,FCC主席汤姆·惠勒(Tom Wheeler)提出网络中立法规草案,希望通过向双方提供有益的让步以解决纷争。

但在与公共倡导者与科技公司、有线与电信公司高管数次会面后,白宫经济顾问帮助制定视频声明,提出远超惠勒提议的“最强大网络中立”法规。奥巴马说,他希望看到激进的政策变化,让重新分类的宽带网络服务供应商成为实用的电话服务商。对于FCC主席来说,这令其感到吃惊和尴尬,让人觉得他的提议看起来过于软弱。

在2012年阻止电影行业发起的《禁止网络盗版法案》(SOPA)中,硅谷也取得重大胜利。当时,谷歌、雅虎、Wikipedia以及Mozilla等科技公司代表与白宫官员会面,警告称该法案可能导致网站关闭,引发网络审查。Wikipedia和Craigslist等网站被封杀一天后,公众对此感到愤怒。数百万用户向国会议员邮箱中发送语音邮件和电子邮件,包括年轻人,他们是民主党支持者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来支持版权改革的白宫,最终却不得不反对这部法案。代表苹果、思科、Uber以及GoPro等科技公司的游说团体Franklin Square Group联合创始人乔什·阿基尔(Josh Ackil)说:“奥巴马政府已经证明,他们非常理解科技和创新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您可能还喜欢…

5 Responses

  1. 王夼说道:

    首先说之前写什么会取消32G。
    第一,是因为内存价格下降,32G的价格和64G价格相同,所以取消了32G,直接上64G,不涉及到成本问题。
    第二,16G在6和6S的价格是5288,6P和6S P的价格是6088,然而64G版的价格呢,分别是6088和6888,大家都知道,即使是64G比16G大了4倍,但是在今天内存价格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下,64G最多比16G贵几美元,但是反映在售价上则是高大800元,这种利润一对比就知道了,然而虽然16G起步价低,但是明显不够用,很多人会倾向于购买更大内存的版本,正是因为这种跳跃性的决策,不得不逼的购买64G版本的机器,于是苹果又可以闷声发大财了。

    最后话说回来,不知道你们最近有没有发现一些现象,即使16G被取消了,32G成为了乞丐版,但是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造舆论说32G不够用了。今年内存版本设置为32G,128G,256G的最大原因可能在于三个。
    一,内存价格下降,即使是128G,物料成本已经很接近于64G。所以即使是取消64G,128G降价至64G的价位销售,苹果的利润依旧能够保持。
    二,手机软件和系统以及照片占用空间大幅度提高,16G远远不能胜任日常使用。随着时代发展,如今32G版本甚至面临和前两年16G一样的问题。所以为了保险起见,消费者依旧会倾向于购买更大内存的版本。但是128G和64G成本又差不多,所以在保证利润的情况下,苹果采取取消64G版的销售策略。苹果也利用了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即使起步价有所提高,但是相对于以往的价格梯度来说,在iPhone 7时代同样800元的梯度能够获得比iPhone 6时代800元梯度多一倍的内存容量,这在消费者眼中无疑是划算的,毕竟128G和以往64G价格一样,但是多了整整一倍空间啊,当然买128G啦。
    三,应对市场压力。要知道,今年的7在外观上几乎没有改变,仅仅是相当于一个S级的升级,甚至毫不客气的可以将7称为6SS。再加上安卓阵营的步步紧逼,使苹果不得不采用看似优惠的销售策略。

    取消32g的时候也有一帮蠢货在叫。

    我在这里郑重地问一句,你们的数学都是体育老师教的么?

    你们看不见新版是同档价位升级内存么?

    同样的价钱帮你从16升级到32,吼不吼啊?

    同样的价钱帮你从64升级到128,吼不吼啊?

    免费升级内存你还有意见是么?活该你用乞丐版用到死。

    你愿意花同样的价钱去用更少的内存,你别拉着别人跟你一起犯蠢。

    先说为什么低配型号要取消16G而升级为32G。
    先谈一下苹果在iPhone上是怎么盈利的:零售,维修,iTunes Store,App Store。请注意:后两者在用户使用iPhone 的很长一段时间,会源源不断的给苹果带来盈利。然而,这两项业务都是需要手机储存空间作为依托的,手机储存空间不够,会大大降低用户对App和歌曲的购买热情,这可是苹果不愿意见到的。试想一下,16G的iPhone,还有多少空间可以来安装App,以及存放歌曲。苹果现在可以把购买的歌曲放在云端,但是App怎么可以放在云端?用户不在Store里购买歌曲应用,苹果怎么继续挣钱?

    这样看来,16G的型号是利润最低的型号(这个应该没有什么疑问),而苹果在这些利润最低的型号里面,却也赚不到什么油水。所以当务之急,是把iPhone 的容量扩充,让更多人可以购买应用和歌曲。

    再说64G升级成128G。低档位是32G,高档位升级128G和256G,可以促进人们的购买欲望。tlc成本不断降低,如果在维持原容量就有点失去竞争力了。而且苹果的份额在不断下滑,补上这个容量短腿也是好事。

    最后谈一下自己的预测,苹果这次扩充容量是为7s做了一下铺垫。试想一下256G的iPhone,USB 2.0下同步一次要多长时间?个人预估7s的一个升级点就是接口速度的升级,保守估计会升级到USB 3.1。Lightning接口在发布的时候苹果宣称会使用十年,所以肯定考虑了今后升级为USB3的可能性。所以期待7s的USB 3吧

  2. 马驰说道:

    本人有北京户口,家里有房,帝都干过两年,在硅谷读硕士,两年硕士毕业之后又干了两年多,没女朋友的普通码工,年龄快30的单身狗恋爱都没谈过。现在倾向是回北京。当初出来就是为了看看观观世界,现在有了世界观,心里感受就是都那么回事。

    先说一条中心建议:想回国要趁早(比如1-5年内),否则就别回去。

    以及限定一下问题的namespace,比的是硅谷和北京的差别,其他别的城市和地区不在此讨论之内。

    首先我说说几个比较客观的方面

    先说工作:
    1. 工作压力:硅谷的公司从我的感受来看是比较讲究work-life balance的,相比之下北京的互联网公司无论是大公司还是小公司加班强度和工作压力比硅谷的要大的。

    2. 身份问题:硅谷的公司基本都帮忙给办工作签证h1b(能不能抽上是人品了), 全部大公司和很多中小型公司都承诺办绿卡。北京户口的难度则要比美国绿卡大。除了某些特殊国企,其他大部分私企都希望不大。(现在绿卡政策变了。。难度已经直逼北京户口甚至更高了。。如果希拉里上台那么绿卡这条路95%的人都走不通,具体有这方面打算的可以去研究下eb2和eb3的排期以及人数)

    P.S. 有人问北京户口有啥用,实际上这用途真的是因人而异,就像现在opt在美国能工作36个月,h1b能干4年,跟小绿卡差不多了,你说绿卡有啥用呢。在我看来身份这种东西是大后期才考虑的,当你决定要定居在某一个地方,真正要建立自己的家庭,要考虑上一代和下一代的未来,而不是到处漂光考虑自己怎么开心怎么来的时候,就会明白这些的取舍了。

    3. 行业前景:北京的大部分IT行业都没什么实体,基本都是新媒体业和社交业,所谓的媒体只是整个市场的很小很薄利的部分(北京油水肥的实体市场都被国企垄断控制),而且特别容易被政策干涉,企业想做大多少是要给政策交点保护费的。所以虽然现在所谓互联网看起来很繁荣,但是泡沫和风险也非常巨大,不像硅谷还有特斯拉这种真正实业的企业。而且加州的法律也相对宽松,Airbnb,Uber这种私物公用的O2O模式在北京至少是很难完全照搬的。从公司上我觉得虽然北京的互联网创业公司数量很多,但是质量没法跟硅谷相媲美。而且相对来说,北京的公司很多企业文化功利和传销的导向更明显些,类似陈星汉这种真有情怀的创业者,在国内的浮躁的土壤下很难活下去。
    拓展阅读:幸存者偏差——死在中国游戏圈的一百万种方式

    4. 升职前景: 在硅谷的华人很难有自己的事业,尤其是码一代,大部分只是有份工作,老老实实写代码当个高级技工,然后跳槽涨薪水,想进入管理层是比较难的,这点上斗不过口语好,善于表现自己,职场政治好的阿三。这对很多人来说挺好,但是对于有些事业心较强的人来说比较受挫,所谓玻璃天花板。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简单就现实来说,在硅谷的三哥是中国人的十倍之多,位居中高层的比例比这个更加悬殊,很多大公司的CEO都是印度人。在北京的话,升职的天花板是不透明的,需要各种情商,关系,应酬等多种形式去获得。而大部分人说在美国公平,中国不公平,实际上是不对的,因为大多数在美国的中国人,奋斗一生也没达到有点特权的地步(三哥能直接不怎么面试把人招聘进来,然后不断把白人,中国人挤走换上他们自己的人,其实就是所谓的走后门官场斗,而这点中国人很少能做到,地位不够,实际上美国的办公室政治斗争一点都不比中国少,只是大多数中国人工作太基层都没有资源让人玩政治,或者是语言能力不足听不出人的话中有话)。另外如果海归党回国,如果想进管理层的话,会受到土著党员工的政治斗争,空降级别越高的斗的越厉害,所以如果喜欢一直打工,喜欢做技术的话在国外合适,如果情商高,年纪大了不想弄技术,喜欢与人斗往上爬的回国合适。至于创业环境目前国内的大趋势还是好的,泡沫多但是机会也多,人傻钱多。硅谷的创业环境虽然也不错,但已经过了人傻钱多的阶段。至于在硅谷创业的中国人,很多都不熟悉美国市场的游戏规则,在创业期间走的弯路会更多,VC的钱不好忽悠,暴富发财的机会已经不如国内多。
    拓展阅读:【我在硅谷做码农】大喊一声,“狗日的”老印

    5. 工作经验:说到工作经验match的问题。其实不是10年工作经验就一定牛逼,国外工作经验就能完爆国内土鳖。抛去走关系吹水混社会的,大部分技术宅码工都不善言辞,面试谈薪水,根据背景match工资的时候,基本也都是按照制度match的。所以经验值不值钱主要还是看这个人有什么东西能从原来公司带走,并给下一个公司带来利益。说白了还是看个人的能力,如果在技术上有特长,或者在管理上有才华的人,无论是在硅谷还是在北京都是很吃香的。并不是说在google拧五年螺丝回北京找工作,人家光看个招牌不面试就能给你100万了(有些创业公司需要找个牛逼title的人当广告是另一回事)。毕竟公司做的东西牛逼不代表这个码工牛逼。这个码工牛逼也不完全意味着能给公司盈利。情怀和现实要分清。

    拓展阅读:为什么 Microsoft 不与“FLAG”并称呢? – 覃超的回答
    中国有句俗语 “长江后浪推前浪”,或者创业界有句老话 “借势而为”。在选择自己心仪的公司,也要注意这一点。如果是20年前,微软绝对是最好的公司;10年或者6年前,则是Google;而5年-8年前,则Facebook是最好的选择。当代的硅谷最顶尖的公司,如果2 – 3 年前加入的话,那么最好的肯定不是Facebook,也不是Google,而是Uber,Airbnb 和 Snapchat。我见过周围无数的人,因为自己在一家公司 X 效力,就非要说自己公司如何如何好,其他竞争对手如何如何弱。这是相当幼稚的表现。“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你的公司并没有把你当做核心资源,公司里发展的原则就是“没有人是不可替代的"(请问这句话英文怎么说? “No one is unreplacable” ?— 注意:不是 unreplacable, 是 irreplaceable —— 你又尴尬地笑) Bill Gates 离开微软,微软照样转。马云离开Alibaba,阿里也不会挂。就算Facebook没了Zuck,也照样继续发展,只是要另找一个领袖。Apple同理。所以,你作为一名员工也应该在百忙的工作中,抬起头,停下来,给自己一天时间(不要觉得这没必要,其实很有必要)思考一下自己的 career path:自己在公司占了多少股份,几分之几?是否值得自己工作N年?这个N是多少?是否值得为了工作不要身体健康,久坐,发胖,高什么糖或者脂之类的?是否值得为了工作牺牲家庭?自己每天的工作是重复的,还是学习到新东西和锻炼了新技能?自己想像过自己5年后10年后想成为什么样子吗?如果你没有好好考虑过的话,请空下来至少两个小时去思考一下这些问题。我们总是去忙碌一些“紧迫但不重要”的事情,却“不愿意回头看看自己,想想自己,到底做了甚麼蠢事情。也许是上帝给我一个试炼,只是这伤口需要花点时间。。。”

    再说生活:

    1. 房子:码工无论是在硅谷还是北京,单身码工靠攒钱吃工资买房(不靠父母光靠自己)都是蛮不现实的,在北京的不现实处体现在房价和户口问题。而在硅谷同样也是。要明白的是硅谷的10w年薪我认为购买力不能当60w人民币去计算,结合物价和税率等因素,应该当税前30w人民币计算,购买力是1:3的水平。而硅谷的房子如果不考虑学区房,不考虑好区域(住垃圾场旁边也行旁边都是一群墨西哥非法移民吸大麻也行),跟北京五环外的房子比起来,购买难度是类似的。30w年薪的外地人在北京(无户口无爹)咋买(不起)房的,硅谷10w的码工就是咋买(不起)房的。年薪10w美刀看起来感觉高薪的不得了,实际上如果在硅谷这高消费高税的地方,刨去401k、税、房租、生活费。能攒下2w就非常不错了,而硅谷好学区差不多像样子的房子起价100w,买房还是要靠爹。

    这个回答是讲述硅谷房价的:硅谷房价有多高? – 房地产,可以参考一下。

    如果不考虑买房的话,租房在北京和硅谷的经济压力实际上也差不太多,我不太想具体说租房钱的问题,因为不同人有不同生活质量的追求。主要是说个租房心态吧,就是买东西也不敢买太多太重,要不然搬家麻烦。除了一些搬家方便的东西,比如电子产品啊衣服啊啥的,买的可以奢侈一些去装逼,其他的方面真的是严重压缩了生活品质。如果赶上个奇葩室友更是身心健康都受到摧残。所以在硅谷的很多房客选择的都是以宜家便宜的板材家具为主(北京有更便宜的杂牌板材可以选)。这些家具出二手方便,扔了也不可惜,搬家跟扔家差不多。我睡过北京唐家岭贫民窟的地板,也睡过硅谷合租房的地板,各种搬家也搬过很多次。所以很清楚这种“游牧民族”的生活体验,如果对于本身就是喜欢四海为家,无所顾忌的人合适。如果对安稳生活还是有所需求的话还是建议买房。而且买房毕竟也可以当成一种理财投资,租房的钱就是彻底扔了。

    2. 车: 这个在硅谷是大优,不光车便宜,豪车便宜,而且高速能开的很开心,出门40迈,高速65迈,注意是迈。不像在北京就算你有个豪车,那些乱并线的司机,到处跑的行人,各种逆行的自行车摩托三轮,堵车堵成停车场的各种路都是让人很容易说脏话。如果在硅谷开惯车了回北京会非常不适应。无论是开车的还是去挤地铁坐公交的体验都非常差。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想通过买车来钓妹子或者刷存在感,在北京买车的虚荣感要更高一点,在硅谷如果你买一辆豪车,主要还是自己耍着玩比较开心(或者发朋友圈给国内同学晒晒),当地人未必会看高你一眼。

    3. 妹子: 在北京找妹子的难度比在硅谷要低,毕竟中国人多。在硅谷其实各种华人的交际圈都很小,而且男多女少。加上留学的妹子大多数家境不错,在择偶标准上和眼光上也会更挑剔一些。一般普通的男生是蛮难找到对象的,大量35+的单身码工比比皆是。相比之下妹子找男朋友就容易很多。毕竟是稀有资源优势很大。基本上颜值中等的妹子在公司就会受到围剿哈哈。硅谷码工有妹子的大多都是自己从国内搬运过来的。因为大家都是10万年薪的打工仔,区分度很低没有任何差异竞争力。在硅谷的妹子,比较好追的是刚来硅谷还在学校读书的小学妹。但凡是有工作或者是在美国呆过一段时间都明白行情是啥,供求关系是个啥情况,择偶标准攀上去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4. 环境:硅谷的天气和自然环境都是相当的好,北京的自然环境就只能用呵呵来评价了。身为一个老北京人说到环境这点真是非常痛心,原来还不错的家现在成了一个都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了,跟老外聊说我是北京人,他们都知道说哦是那个空气不好的城市。习惯了“自由民主”的空气之后回来遇到特色社会主义雾霾肯定多少会有不适应,加上北京的水质和食品安全问题也是比较堪忧的。相比之下在硅谷,爬山滑雪,租船钓鱼,玩热气球啥的都是非常方便。但是相应的硅谷没啥人文特色的地方,大部分公园,博物馆都是大同小异,就文化这点肯定是不如北京这座古城的。

    5. 吃: 虽然硅谷的中餐馆多但是我想说跟北京是没法比的。这是不言而喻的。

    关于生活体验我其实还漏掉了很多细节,比如医疗状况,子女教育,养老金之类的,这些由于本人目前还是单身狗,身体也没啥大毛病,所以一直没能体验过。因此我希望先告诫一下:知乎上很多的回答是跟你年龄相仿的人回答。这些回答着眼于眼前利益和当下感受,缺少长远的大局观。如果你跟那些在美国呆过20年多的老工程师,老华侨,老北京胡同串子,硅谷老土著等聊的话会得到完全不一样的答案(甚至会很毁三观,比如遇到大裁员今天说走当天没收笔记本清空工作位就让滚蛋,比如被公司pip俩保镖跟着你后面看你提交代码之后才放你走怕你删除公司代码库做报复行为,比如绿卡排期回滚,比如父母国内去世了没看上最后一眼,比如发国难财当年拿的绿卡现在想家也回不去了,比如当年金融危机买房的地主房东现在都发了比码工挣的多而码工根本买不起房,比如当年清华北大各种acm金奖当manager的也就是副业开开算法培训班挣点零花钱锐气全无,比如号称很多激情创业总裁影响多大实际都是三哥玩剩下的市场而且一直在赔钱,那些『所谓』硅谷海龟光鲜人士很少会提及当年金融危机是怎么被轰走的)。因此你想对你的人生未来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就不应该仅仅限于了解你周围同学和你的圈子的感受,应该学会跳出你的圈子,去看看大局大势是怎么回事。

    再来说说我的主观感受:

    我觉得如果同样是漂,美漂的物质生活是要高于北漂的,但是精神生活就空虚很多,真是印证了好山好水好寂寞的道理。

    从物质生活来说:留学本身是一个很大的阶级分界线。能出国的人家境本身都不差,在国内至少也是中产水平。而北京是一个比硅谷大农村要发达的多的地区,同样的工资下各方面消费的压力更大,更不用说硅谷目前的工资还是要高一些的。如果说家不在北京,家本身就是在外地二三线城市的,美漂的物质生活当然比北漂要好了。另外由于美国本身的政策也相对宽松一些,人口压力比中国小。导致留美这条路非常适合在国内遭遇政策政治性问题的人。比如有户口问题、二胎问题、宗教信仰问题、买车摇号摇不上问题的人。

    从精神生活上来说:华人其实在海外,尤其是对于中国文化归属感很强的人来说,在美国真的是很寂寞。留一代都会面临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出来之后发现眼界开阔了,觉得国内人思维闭塞,但是又跟西方的思维方式融不进去,这种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感觉呆久了心里会很不是滋味的。因为华人的文化并不是美国的主流文化,身为边缘和少数民族的存在,在这个环境下感到寂寞也很正常。这也是为啥很多中国人来之后就信教了,就是想依靠这种方式来融进别人的文化中,追求一个归属感。

    所以对我自己这种北京土著来说,情况是另一回事了。我觉得我在国外算是比较难继续混下去的,虽然近期都没什么忧虑可言,按时拧螺丝拿工钱,周末健身爬山。但是长远来看没有什么安全感,因为熬绿卡遥遥无期,h1b一旦失业就非常糟糕,不能按时找到下家身份就没了。而且职场上总是有很多小年轻不断拥挤来,他们的学习能力比我强,也比我更加卖命。加上我公司这一套系统都是公司自己弄的,非常不接地气,所以我觉得如果我被裁员了,继续找工作,在职场上的竞争优势并不大。

    因为自由市场很难有铁饭碗,裁员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也正是因为有这种巨大的不确定因素,所以很难再有精力谈婚论嫁。很多人结婚的都是从原来国内搬运过来的,很少有在美国本土解决的。因为大家对未来都不抱有安全感。所谓无恒产者无恒心,谈不到天长地久就分的比比皆是。

    有些人是个人认为自己的能力很强的,可以选择继续打拼,而我现在经过职场的磨练,我对我自己的定位是:我不是一个杰出的,能力很强的人,只是大部分的一般水平。所以相比不确定性大的拼搏,我现在的选择更倾向于稳定的长期的选择。在这点上,如果是在北京的话,人脉和同学更多一些,而且由于有户口,所以安全感也多了一些。对未来的惶恐就不会像在硅谷这么大。而且国内目前待遇如果换算成购买力来说,跟硅谷差不多。所以所谓的“美国梦”,留美当高富帅的那种幻想和虚荣感也越来越少。税前工资看起很唬人,可以跟七大姑八大姨显摆显摆。真正购买力多少,生活质量如何都是冷暖自知。我在硅谷一直睡的就是个破二手气垫床,桌子椅子也很破,不是因为买不起好家具,而是因为一直租房室友换的也很频繁,东西如果太多搬家麻烦,买太贵重的东西也不太好。所以其实生活质量非常低。工资这种东西如果不能直接换成生活质量,就是个在银行里面的数字罢了。而且父母年时也高,感觉回去陪伴父母,结婚成家才是重点。

    ————————————————————————————————————–

    看到很多人扩大了问题的讨论,说到了在美国好还是中国好,以及今后在哪发展的问题,我也简单的说一下我的观点,基于一个简单粗暴的中国阶级分布天梯:

    1级:任委员、退休常委。
    2级:任实权省部级干部、退休委员。
    3级:一般省部、副省部、特别实权的局级、大企业主、一般权贵富商、名牌大学校长、大银行的行长等。
    —————————————–阶级分割线——————————————–

    4级:地厅级、实权县处级、院士、大教授、高级职业经理人、名医名律师、高校校长、一线演艺明星、知名作家、中等企业主、小银行家。
    5级:小企业主、普通处级副处级或实权科级干部、教授、中等职业经理人、大城市多套房户主、二三线明星、小有名气的医生、高级律师、高级工程师。
    6级:大城市一套房的拥有者、普通公务员、主流企业职员、高校青年教师、普通自由职业者、一般医生律师工程师银行柜员、大点的个体户。

    —————————————–阶级分割线——————————————–
    7级:普通企业工人、小个体户、城市底层土著、富裕农民。
    8级:血汗工厂工人、普通农民。
    9级:大城市底层失业人口、偏远山区农民。

    以下建议是基于刷天梯为人生的终极奋斗目标的,对天梯排位完全无所谓的玩家不用看。

    在中国是7-9的,能去美国就尽量去美国好了,哪怕是黑户用政治避难绿卡黑工也能混成买房的中产(我接触的所谓海外民运的很多人,当年都没受过真正意义的迫害,反而是拿着美元安利国内的人当炮灰,他们不一定是打心眼里面的反华,只是单纯把这个行为当成一种挣钱谋生的事业赚稿费。拓展阅读:布拉格之春,阿拉伯之春,以及这个“春”,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去理解它? – 蔚蓝蔚蓝蔚蓝的回答)。而且晋升难度比国内简单。美国的福利主要就是体现在了拆中产的钱补给这低产阶级的人。然后低产阶级的娃好好努力,去上个常春藤还免学费加助学金,考大学也没有户口提档线的限制,何乐不为。

    在中国是4-6的,实际上不管承不承认,在美国混,晋升难度为先简单后难,一代正常留学生或移民最后奋斗的结果是在美国的中产的中层,5级(实际上能达到5级的人已经是非常优秀的存在了,大部分老中一生奋斗,由于公司变动,市场泡沫破裂,裁员等不可抗问题,能到6级混出一套房,养活一个娃,已经实属不易,现实都比较骨感)。最终能掌控的资本资源会比国内高(好车大房子),而且资本安全性也比国内高一些(没有刁官想害你)。但是掌握的社会资源和阶级地位比国内低。这种社会地位跟你收入和买不买大房子无关。跟美国是不是民主灯塔也没关系。主要原因是华人由于在美的人口还是少数民族,贡献的选票少,在高层参政的人也非常少,属于弱势群体,因此群体的社会地位并不高。

    在中国是1-3的,属于国内的既得大利益者了,出国为了长长见识就可以了,因为在国外很难拿到跟国内一样的政治和社会地位。看看王思聪对于bbc记者的回答就知道了。站在这个位置上除非是极其蠢或者极其聪明才愿意跟体制过不去,既然西方哪个国家没去过?跟哪个华莱士聊不都差不多么?蛤蛤。

  3. 崔磊说道:

    iPhone6/6s时代采取的是16G/64/128G策略
    当时被很多人骂,少了32g是逼着用户选64g,因为16g根本不够用,32g基本够。却无视64g的价格跟往年的32g价格是一样的,同样价格更多容量了。你要是喷16g起步我觉得可以理解,喷32g免费升级64g我就不能理解了(当然TLC是一个喷点)。
    今年开始取消16g直接32g起步了,原来花64g的价格可以给你128g的容量,我以为这次大家都满意了,因为中轻度用户32g是够用的,没想到今天还是看到有人骂,为什么64g取消而给我128g……我服了。
    BTW,幸亏大家对16g非常不满意,去年11月我就在某东买到了比官方优惠800元的16g,性价比很高;今年反过来,32g更受欢迎(官网预定情况128g货源相对充足),我估计1个月后我就买到比32g只贵五百块的128G了。

    先我们认真想一想,平时生活中我们做的每一个决定,是否真的是我们不受外界干扰而做出的决定?事实上,很多我们以为自己做出的决定,其实是别人帮你设定好的选择。全都是套路啊。。。
    话说回来,苹果为什么跳过64G,直接从32G跳到128G呢?一句话,那就是引导大家购买128G的版本。
    在消费行为学当中,这叫做“妨碍诱饵”。当年MIT著名的消费行为学教授Dan Ariely就做过类似的分析。他发现一家杂志推出了几款订购套餐选项。选项1,59美金的电子版杂志。选项2,125美金的纸质杂志。选项3,125美金的电子版+纸质版杂志。他发现2和3的价格相同,于是他打电话给报社询问是否价格登错。果不其然,报社不久后就删除了选项2。虽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错误,但是教授还是想知道选项2的增加,会对人类的行为产生什么影响。于是他在学生中做了如下实验。一组被实验组A模拟订阅杂志,但是只有1和3两个选项。另一组被实验组B有全部3个选项。他惊讶的发现,A组中有84%的人选择的1,而B组竟然有68%的人选择的3!
    看似毫无作用的选项2却直接影响了人们的决定。同样的,苹果在32G上对位的新款还是32G,而曾经的64G却是直接对标到现在的128G,而过去的128G则对标到256G。首先排除的肯定就是32G了。这时候另外一个心理学上的现象就出现了,人们在做非客观判断的时候往往会选择中间的那个选项。想想初高中的时候,选择题不会得时候是不是经常选择B或者C?苹果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引导大家去选择128G的版本。而事实上,日本的苹果官网已经不预售32G版本了。。。。狐狸尾巴终于藏不住了。

    竟然没有经济学专业人士来解读。。。我这个经济学学渣来斗胆说两句吧。
    说到底,苹果其实是一家闪存厂商,为了卖闪存,苹果为你搭售了一部iphone来让你更好地使用闪存。

    iPhone根据存储容量不同区别定价的行为,是一种典型的“价格歧视”策略。“歧视”在这里没有贬义,意思是面对不同的消费者,将同样的产品卖不同的价格。
    价格歧视_百度百科
    请注意,这里的产品不是iphone,而是存储闪存。
    根据之前的资料,一部iPhone的成本也就1000-1500块,分到每单位的存储空间,其实是很少的。我当然不知道iPhone 7的各部件成本,那就假设一下。
    我们假设闪存成本占手机总成本1/20,也就是32G的闪存成本是50-75元。32G版本iPhone卖5388,毛利润3888-4388元,其中1/20的利润是闪存带来的,那么就是194.4-219.4元。
    128G版本iPhone在其他配置完全一致的情况下,增加了96G的闪存,成本假设也增加了150-215元,而价格提升800元到6188元,提高的价格减去增加的成本,利润增加625-650元。
    也就是说,基本的32G闪存的利润是200元左右,额外96G闪存利润是650差一点,额外的闪存比基本的部分贵了三倍还多。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这是个理想的情况,不同的闪存成本会影响具体的数值,但是基本不会影响结论。额外的闪存给苹果带来了额外的利润。

    至于是否提升销量,我认为是提升了的。理由如下:
    虽然说经济学上价格越高需求越低,但5388的起步售价,就决定了iPhone的市场需求规模,只要这个价格不走低,市场需求就是一个特定水平,愿意以这个价格购买iphone的潜在用户规模确定了。而增加的容量虽然价格增加了,但购买这部分产品的消费者选择iphone的决定性因素并不是价格,而是容量。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大容量版本的iphone,且这部分消费者如果不买iphone,那么也不是因为iphone太贵,而是因为容量太小;而他们最终买了更贵的大容量iphone,那么说明正是因为更高的存储容量。

    至于为什么是128,256这样的数值,我就不得而知了,我猜测苹果调研发现,这样的定位可以获得最高的受益吧。

    其实类似的价格歧视在生活中很常见,峰谷电价、夜间通话费、飞机头等舱/经济舱和折扣票、高铁一等座/二等座等等。
    毕业五年了,不知道经济学基本知识记得对不对~

  4. 宋小雨说道:

    刚刚解决完一个线上问题还没达到睡眠状态上来说说。窃以为硅谷是个比较特殊的地方,跟任何一个城市比较都不太comparable。

    为什么这么说呢,硅谷不是一个综合性的大都市,除了旧金山还象一点正常的城市之外,谷里其他德方都象是个大工场。其他的城市都是有多元的产业的,硅谷的产业很集中,就是high tech(计算机+生物)。

    不要说国人,就连东部大公司的美国土著过来都有点不适应。硅谷文化是非常务实的,前面有人说中国人在硅谷只能当码农之类,你知道硅谷的顶级码农收入有多高吗?如果还看不透这一点,你的确不适合在硅谷混。(同样还有生物公司的顶级科学家)

    硅谷的发财机会很多,门都是给一流工程师开的。如果你是的话,你的邮箱里应该塞满了各种猎头发来的钓鱼信和LinkedIn要加入你network的邀请信,你出去开个会被各种startup追逐,你穿公司的T shirt去看房会被各类房产经济追逐,甚至你跟经理闹矛盾了,要走的人是他而不是你。

    在硅谷新兴的公司里,你要说自己有MBA背景,那根本不会惹来羡慕的目光,人家不说你是公司毒瘤就不错了。我认识个印度mm不信邪,硬要脱离工程师去镀个MBA的光环,最后没做成管理,还是乖乖的去做了产品经理。

    在谷里,技术革命发生不是以年计的,每三个月都有新的信息出来,然后你会了然的看到差不多一年后别的什么地方也会有跟风之作。你会渐渐的把硅谷当作世界中心,其他地方当作外围。你会觉得跟人在吃饭的时候聊程序是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你的朋友圈过半都在讨论最HOT的公司在用什么技术。

    再往南到LA,你就会感觉到正常的世界是如何运行的。那里五光十色,争奇斗艳的小明星小导演,餐饮运输,机械电子,各种传统行业,火车轮船,永远都是喧嚣而嘈杂。在往南,到了San Diego,你会发现生活是多么的悠闲和美好,那里退休的老海军整日就是度假状态,各种主题公园一年四季爆满,人人都喜欢在海滩上晒晒太阳吹吹风。

    是的,在别的综合性大都市,你会发现生活原来这么多可能性。可是在谷里,你只会盯着谁去了哪家startup拿了多少options,哪个领域又成为热点了,哪种技术有新东西出来了。

    那么,结论来了。如果你是个很纯粹很享受技术的人,呆在硅谷是你最好的选择,只要你能沉下心来做事,一切都会有的。如果你是一个向往大都市五光十色生活的人,那你不该留在硅谷,早点出去职业转型机会越大。至于薪水什么的,只要走对了路,你不可能一辈子就拿这点薪水的,何必只盯着眼前这点数字呢?

    没在帝都工作过,毕业后直接来了美国,我就说说直接美国的吧,个人目前还算年轻点还是单身,没怎么考虑家庭以及父母养老问题,所以考虑不是很全面。

    和众多码农一样,我毕业了就来到了硅谷地区,旧金山以及硅谷地区的天气宜人,属于地中海气候,南湾地区阳光尤其好,我住的地方在sunnyvale,被翻译成”阳谷县“(和武大郎没有关系),就是以阳光充沛文明,旧金山就比较多雾,经常阴天。这一地区由许多小城市连接起来,比较著名的就是mountain view(google 所在地)和palo alto(斯坦福所在地),这一地区华人众多,中国美食应有尽有,中国的商品在这里几乎都可以买得到,同时想吃free food的朋友就幸福了,各大IT公司可以免费蹭吃蹭喝,我吃过很多家,貌似dropbox,facebook,linkedin和yahoo的还不错,google就越来不好吃了。

    最近总是能碰到国内的一些考政府察团,企业人士来硅谷参观旅游,基本就几站吧,sf的一些著名的startup,最近主要听说就是uber,pinterest,airbnb什么的,但是中午饭一般都是在uber/twitter吃,主要是因为很近,走路1min,就是不好停车,听说twitter的饭很不错,不过自己也没吃过,uber参观过,很有纽约公司的感觉,饭也不错,pinterest呢,很fancy,公司的designer文化比较重吧,比较适合女孩子;airbnb没参观过,好像没多少人去那个公司,期待参观下;之后第二站就是斯坦福了吧,景色确实不错,每一个来湾区的人都应该去,大草坪,hoover tower, 教堂都是拍照的好景点,之后就是就是facebook/google了,facebook前阵子好像有dalailama参观,朋友圈看有人上传了,facebook里面和外边差的好大,进去真是别有洞天啊,facebook里面感觉不错,可以参观地点也不少,比较喜欢就是吃些免费甜品,然后去c++大法好去拍个照,instagram那块也有好的拍照地点,中午时候去吃拉面,晚上有时候吃点日式料理,我去过10几次了吧,值得说一点就是facebook的gift shop里面纪念商品比较便宜,google里面就比较贵,好看点的t-shirt 30刀吧。google去的就比较多了,100次以上+,有个visiting center,每天估计有大量来访者参观,拍照地方也不少,android一些雕塑啥的,恐龙什么的,沙滩排球处。还有就是参观一些孵化器吧,还有个创业学校draper university,这个看起来很高大上,之前参观过一次,在san mateo downtown。

    平时晚上就有不时的穿插一些小节目,比如创业讲座,it技术相关的meetup,棋牌类消遣方式(德州扑克,狼人杀桌游)到了周末,活动就会突然多起来,可以去周围的州立公园去hiking,去海边(Half Moonbay, Santa Cruz)吃barbecue,春天可以看野花,十分美丽,也可以去napa酒庄品尝红酒,可以去开一号公路欣赏美丽海景,可以去开17 miles 参观camel小镇,喜欢泡bar和club的的朋友们也可以去旧金山泡泡吧(旧金山有人说像是青岛,里面比较拥挤,不过很有城市的感觉,金门大桥,渔人码头,九曲花街,中国城好吃的蛮多的),值得一提的就是一年一度的旧金山同性恋大游行,你就深刻感受到彩虹之城的美丽,总的感觉旧金山就是比较文艺,硅谷地区比较粗狂。

    吐槽的几点:男女比例失衡,这边男的软件工程师众多,适龄的单身妹子稀缺,所以应运而生了两颗红豆,红叶故事这样的相亲交友网站,可能旧金山是同性恋之都也与这个有关系吧,有句话说的很赞,来湾区,直的都变弯:这里的创业氛围过于浓郁,60%以上的活动都是创业相关的,有种“万般皆下品,唯有创业高:的感觉;湾区的房价涨的太快,每年都要涨个10%-20%不等,随着10年旅游签证的放开,越来越多人会投资房产,硅谷的房子会越来值钱(房价高有个好处,没有老黑,因为老黑租不起房子,那么他们就会搬走,此处会逐渐变得安全,美国驱老黑的方法,其实就是建立个it公司,大的Shopping Mall,盖楼,把周围房价炒上去,老黑就不得不搬走)

    (衣食住行朋友各种文化活动我都将之归为物质生活)但精神生活方面,硅谷或者其他地方会更高品质。个人建议您把父母亲接过去,或者在身体条件还好的时候先请他们自由来往两边住。

    当在外面生活很长时间然后又回国生活很长时间后,国内种种不够好的地方会变的让人难以忍受。不说大事,我就念叨下每天的小事。每天都要披上盔甲装上刺准备去战斗的感觉真是太不美好了。 出门在路上,就要开始忍受各种奇葩变线抢道插队挤红灯停车场抢位。挤上班时段北京的公共交通体验也不会太愉快。

    到公司后,有些答者提到加班现象非常严重,年轻没有女票没有孩子还好,有了家庭以后会是个问题。 额,额外问一句进电梯时对大家微笑打招呼会有人自然微笑回应而不被当精神有点状况?

    然后生活方面,一段时间后就发现原来外面那种非常简单信任的互动模式这里需要改变,什么事情都要先怀疑一把,人都要累个半死,日子久了被坑的次数多了不信任就写在了脸上,很难再保持天真的眼神。 怨念。。

    举几个简单例子。 在国内生活,每个人都要尽力让自己变成全能全知人士。 孕期生病了,跑了2个医院医生不同的说法,拿了好几种药。和其中一个外资医院的医生谈了比较久,最后他也忍不住吐槽说因为业内大家都知道的情况,比如实际起效药量不足啊等等,虽然是孕妇他建议我双倍剂量服用头孢。拿到药后请医药行业的朋友看了,说最好药要是大厂家出的。拿到的药都不算大厂,然后建议要去药店买。走在街上,特别惶恐,医院里出来的药都不能吃,这药店卖假药的那么多,如果是普通人感冒药什么的也无所谓,这个需要特别确认的时期,剂量吃错小生命就出事了,但是没有人可以和你确认。

    买完房子装修吧,和设计师,装修公司,工人,家居销售员们的各种合作,各种降低自己底线咬牙修内功不生气,只能让人感叹专业诚信说话能互相理解承诺的事情能做到,这个要求很高吗?

    买车了为求简单,只和4S店打交道。然后就是他们忽悠我在4万公里时做10万公里的大保,那天因为身体不舒服然后这位服务人员是我每3个月保养一次经常接待的人员就没有看保养手册而选择了信任他。结果发现被忽悠了当然非常生气 -你怎么可以这样辜负我的信任? 然后还要我出一大笔冤枉钱?!然后想走法律途径,后来还是觉得不划算因为一直纠结会让自己不开心更长时间,只好又去修炼自己–啥时能得道?

    有了孩子之后,给孩子穿的生活用品也罢了,吃的奶粉和其他食物你决定谁可以信任?

    娃要上学了,虽说中国人聚集的地儿中国娃都要补习这补习那然后在那一片掀起热爱学习的风尚,在湾区不去补习的孩子好像也不是那么大的事。

    说说在国外大家最想念的国内美食吧。这个确实是有差距,比较我们长了一个中国胃。回来后每天出去吃但大城市也不一定每天晚餐都让你惊艳。还有地沟油添加剂各种时不时飘过的阴影。有了孩子后就更需要苦练厨艺自己操刀–这个目前自己还只是在纸上谈兵。但是实际感受是年龄大了对吃的就没那么执着了。留着一个念想挺好的。

    提到这,好像全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是什么是人生的大事呢?我宁愿自己每天可以微笑出门,微笑和别人打招呼,认认真真当别人是可以信任的人,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真话,都是可以期待的承诺,当然自己也是。那些所有不安的惶恐,害怕被忽悠,害怕又高价买到假货(都只求真不求价了),的忐忑时间,全部可以安心用来读自己爱看的书,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平淡欣悦和身边的人相处。这个才是我认为高品质的生活。

  5. 宋小雨说道:

    刚刚解决完一个线上问题还没达到睡眠状态上来说说。窃以为硅谷是个比较特殊的地方,跟任何一个城市比较都不太comparable。

    为什么这么说呢,硅谷不是一个综合性的大都市,除了旧金山还象一点正常的城市之外,谷里其他德方都象是个大工场。其他的城市都是有多元的产业的,硅谷的产业很集中,就是high tech(计算机+生物)。

    不要说国人,就连东部大公司的美国土著过来都有点不适应。硅谷文化是非常务实的,前面有人说中国人在硅谷只能当码农之类,你知道硅谷的顶级码农收入有多高吗?如果还看不透这一点,你的确不适合在硅谷混。(同样还有生物公司的顶级科学家)

    硅谷的发财机会很多,门都是给一流工程师开的。如果你是的话,你的邮箱里应该塞满了各种猎头发来的钓鱼信和LinkedIn要加入你network的邀请信,你出去开个会被各种startup追逐,你穿公司的T shirt去看房会被各类房产经济追逐,甚至你跟经理闹矛盾了,要走的人是他而不是你。

    在硅谷新兴的公司里,你要说自己有MBA背景,那根本不会惹来羡慕的目光,人家不说你是公司毒瘤就不错了。我认识个印度mm不信邪,硬要脱离工程师去镀个MBA的光环,最后没做成管理,还是乖乖的去做了产品经理。

    在谷里,技术革命发生不是以年计的,每三个月都有新的信息出来,然后你会了然的看到差不多一年后别的什么地方也会有跟风之作。你会渐渐的把硅谷当作世界中心,其他地方当作外围。你会觉得跟人在吃饭的时候聊程序是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你的朋友圈过半都在讨论最HOT的公司在用什么技术。

    再往南到LA,你就会感觉到正常的世界是如何运行的。那里五光十色,争奇斗艳的小明星小导演,餐饮运输,机械电子,各种传统行业,火车轮船,永远都是喧嚣而嘈杂。在往南,到了San Diego,你会发现生活是多么的悠闲和美好,那里退休的老海军整日就是度假状态,各种主题公园一年四季爆满,人人都喜欢在海滩上晒晒太阳吹吹风。

    是的,在别的综合性大都市,你会发现生活原来这么多可能性。可是在谷里,你只会盯着谁去了哪家startup拿了多少options,哪个领域又成为热点了,哪种技术有新东西出来了。

    那么,结论来了。如果你是个很纯粹很享受技术的人,呆在硅谷是你最好的选择,只要你能沉下心来做事,一切都会有的。如果你是一个向往大都市五光十色生活的人,那你不该留在硅谷,早点出去职业转型机会越大。至于薪水什么的,只要走对了路,你不可能一辈子就拿这点薪水的,何必只盯着眼前这点数字呢?

    没在帝都工作过,毕业后直接来了美国,我就说说直接美国的吧,个人目前还算年轻点还是单身,没怎么考虑家庭以及父母养老问题,所以考虑不是很全面。

    和众多码农一样,我毕业了就来到了硅谷地区,旧金山以及硅谷地区的天气宜人,属于地中海气候,南湾地区阳光尤其好,我住的地方在sunnyvale,被翻译成”阳谷县“(和武大郎没有关系),就是以阳光充沛文明,旧金山就比较多雾,经常阴天。这一地区由许多小城市连接起来,比较著名的就是mountain view(google 所在地)和palo alto(斯坦福所在地),这一地区华人众多,中国美食应有尽有,中国的商品在这里几乎都可以买得到,同时想吃free food的朋友就幸福了,各大IT公司可以免费蹭吃蹭喝,我吃过很多家,貌似dropbox,facebook,linkedin和yahoo的还不错,google就越来不好吃了。

    最近总是能碰到国内的一些考政府察团,企业人士来硅谷参观旅游,基本就几站吧,sf的一些著名的startup,最近主要听说就是uber,pinterest,airbnb什么的,但是中午饭一般都是在uber/twitter吃,主要是因为很近,走路1min,就是不好停车,听说twitter的饭很不错,不过自己也没吃过,uber参观过,很有纽约公司的感觉,饭也不错,pinterest呢,很fancy,公司的designer文化比较重吧,比较适合女孩子;airbnb没参观过,好像没多少人去那个公司,期待参观下;之后第二站就是斯坦福了吧,景色确实不错,每一个来湾区的人都应该去,大草坪,hoover tower, 教堂都是拍照的好景点,之后就是就是facebook/google了,facebook前阵子好像有dalailama参观,朋友圈看有人上传了,facebook里面和外边差的好大,进去真是别有洞天啊,facebook里面感觉不错,可以参观地点也不少,比较喜欢就是吃些免费甜品,然后去c++大法好去拍个照,instagram那块也有好的拍照地点,中午时候去吃拉面,晚上有时候吃点日式料理,我去过10几次了吧,值得说一点就是facebook的gift shop里面纪念商品比较便宜,google里面就比较贵,好看点的t-shirt 30刀吧。google去的就比较多了,100次以上+,有个visiting center,每天估计有大量来访者参观,拍照地方也不少,android一些雕塑啥的,恐龙什么的,沙滩排球处。还有就是参观一些孵化器吧,还有个创业学校draper university,这个看起来很高大上,之前参观过一次,在san mateo downtown。

    平时晚上就有不时的穿插一些小节目,比如创业讲座,it技术相关的meetup,棋牌类消遣方式(德州扑克,狼人杀桌游)到了周末,活动就会突然多起来,可以去周围的州立公园去hiking,去海边(Half Moonbay, Santa Cruz)吃barbecue,春天可以看野花,十分美丽,也可以去napa酒庄品尝红酒,可以去开一号公路欣赏美丽海景,可以去开17 miles 参观camel小镇,喜欢泡bar和club的的朋友们也可以去旧金山泡泡吧(旧金山有人说像是青岛,里面比较拥挤,不过很有城市的感觉,金门大桥,渔人码头,九曲花街,中国城好吃的蛮多的),值得一提的就是一年一度的旧金山同性恋大游行,你就深刻感受到彩虹之城的美丽,总的感觉旧金山就是比较文艺,硅谷地区比较粗狂。

    吐槽的几点:男女比例失衡,这边男的软件工程师众多,适龄的单身妹子稀缺,所以应运而生了两颗红豆,红叶故事这样的相亲交友网站,可能旧金山是同性恋之都也与这个有关系吧,有句话说的很赞,来湾区,直的都变弯:这里的创业氛围过于浓郁,60%以上的活动都是创业相关的,有种“万般皆下品,唯有创业高:的感觉;湾区的房价涨的太快,每年都要涨个10%-20%不等,随着10年旅游签证的放开,越来越多人会投资房产,硅谷的房子会越来值钱(房价高有个好处,没有老黑,因为老黑租不起房子,那么他们就会搬走,此处会逐渐变得安全,美国驱老黑的方法,其实就是建立个it公司,大的Shopping Mall,盖楼,把周围房价炒上去,老黑就不得不搬走)

    (衣食住行朋友各种文化活动我都将之归为物质生活)但精神生活方面,硅谷或者其他地方会更高品质。个人建议您把父母亲接过去,或者在身体条件还好的时候先请他们自由来往两边住。

    当在外面生活很长时间然后又回国生活很长时间后,国内种种不够好的地方会变的让人难以忍受。不说大事,我就念叨下每天的小事。每天都要披上盔甲装上刺准备去战斗的感觉真是太不美好了。 出门在路上,就要开始忍受各种奇葩变线抢道插队挤红灯停车场抢位。挤上班时段北京的公共交通体验也不会太愉快。

    到公司后,有些答者提到加班现象非常严重,年轻没有女票没有孩子还好,有了家庭以后会是个问题。 额,额外问一句进电梯时对大家微笑打招呼会有人自然微笑回应而不被当精神有点状况?

    然后生活方面,一段时间后就发现原来外面那种非常简单信任的互动模式这里需要改变,什么事情都要先怀疑一把,人都要累个半死,日子久了被坑的次数多了不信任就写在了脸上,很难再保持天真的眼神。 怨念。。

    举几个简单例子。 在国内生活,每个人都要尽力让自己变成全能全知人士。 孕期生病了,跑了2个医院医生不同的说法,拿了好几种药。和其中一个外资医院的医生谈了比较久,最后他也忍不住吐槽说因为业内大家都知道的情况,比如实际起效药量不足啊等等,虽然是孕妇他建议我双倍剂量服用头孢。拿到药后请医药行业的朋友看了,说最好药要是大厂家出的。拿到的药都不算大厂,然后建议要去药店买。走在街上,特别惶恐,医院里出来的药都不能吃,这药店卖假药的那么多,如果是普通人感冒药什么的也无所谓,这个需要特别确认的时期,剂量吃错小生命就出事了,但是没有人可以和你确认。

    买完房子装修吧,和设计师,装修公司,工人,家居销售员们的各种合作,各种降低自己底线咬牙修内功不生气,只能让人感叹专业诚信说话能互相理解承诺的事情能做到,这个要求很高吗?

    买车了为求简单,只和4S店打交道。然后就是他们忽悠我在4万公里时做10万公里的大保,那天因为身体不舒服然后这位服务人员是我每3个月保养一次经常接待的人员就没有看保养手册而选择了信任他。结果发现被忽悠了当然非常生气 -你怎么可以这样辜负我的信任? 然后还要我出一大笔冤枉钱?!然后想走法律途径,后来还是觉得不划算因为一直纠结会让自己不开心更长时间,只好又去修炼自己–啥时能得道?

    有了孩子之后,给孩子穿的生活用品也罢了,吃的奶粉和其他食物你决定谁可以信任?

    娃要上学了,虽说中国人聚集的地儿中国娃都要补习这补习那然后在那一片掀起热爱学习的风尚,在湾区不去补习的孩子好像也不是那么大的事。

    说说在国外大家最想念的国内美食吧。这个确实是有差距,比较我们长了一个中国胃。回来后每天出去吃但大城市也不一定每天晚餐都让你惊艳。还有地沟油添加剂各种时不时飘过的阴影。有了孩子后就更需要苦练厨艺自己操刀–这个目前自己还只是在纸上谈兵。但是实际感受是年龄大了对吃的就没那么执着了。留着一个念想挺好的。

    提到这,好像全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是什么是人生的大事呢?我宁愿自己每天可以微笑出门,微笑和别人打招呼,认认真真当别人是可以信任的人,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真话,都是可以期待的承诺,当然自己也是。那些所有不安的惶恐,害怕被忽悠,害怕又高价买到假货(都只求真不求价了),的忐忑时间,全部可以安心用来读自己爱看的书,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平淡欣悦和身边的人相处。这个才是我认为高品质的生活。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