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名地市领导谈群众工作:活用微博微信 定期开门约访

人民网北京3月14日电 (唐嘉艺)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多名地方党政“一把手”做客人民网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谈到各地群众路线实践情况时,有5位领导展示了当地特色的“自选动作”。安庆市委书记虞爱华认为领导干部要开门接访,对群众的怨气可疏不可堵。上饶市委书记陈俊卿、黔东南州州长廖飞尝试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联系群众,24小时在线与群众交流。赣州市市长冷新生称当地干部重拾传统苏区好作风,自带干粮下基层办公。南充市市长向东坚持政府决策公开,建立电视、网络、广播等多个问政平台。

关键词:群众路线实践

热词回顾:2013年4月19日,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用一年左右时间,在全党自上而下分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群众观点,弘扬优良作风,解决突出问题,保持清廉本色,使干部作风进一步转变,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为民务实清廉形象进一步树立。

安庆市委书记虞爱华

虞爱华:变被动接访为主动约访

“领导干部要开门接访,老百姓说什么话呢,就是‘领导干部重视信访,我们就比较欣赏’。对能解决的,你要把它解决掉。不能解决的,你现在要解释,现在有什么政策,暂时不能解决,今后可能有政策。不能解决不能解释的让他解解气,他甚至可能骂你一顿。我们是定期接访,接访之前,报纸和电视公布,等着老百姓来。这从过去被动接访变成主动约访,公告了,老百姓就来了。我们的老百姓还是非常纯朴的,有些事情确实解决不了。解决不了,你跟他讲讲,他有点怨气,你让他说说不就完了嘛。这个事,只可疏不可堵。”

上饶市委书记陈俊卿

陈俊卿:建立微信平台 24小时在线与群众联系

“我们根据上饶的特点开展了三个自选动作:第一是对全市工作充分调研,梳理出十个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进行整治;第二是‘三访、三解、三个全覆盖’活动,市领导要到县里和乡镇、街道去接访,每个月至少一天,并形成长效机制,使得大部分的矛盾、问题可以在基层得到体现、化解;第三是利用现代化、信息化的媒体、工具,建立微信平台,实现24小时在线直通车与群众联系。我自己有200个基层干部和群众的微信群,群众可以24小时发意见,我休息时间看一看到底有什么意见,有了就及时梳理出来并加以解决。”

赣州市市长冷新生

冷新生:干部下基层成常态 自带干粮去办公

“2010年的12月份,赣州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干部下基层‘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的‘三送’工作,从市、县、乡三级选派了两万多名干部,自带干粮入农村、社区和企业开展‘三送’工作。群众形象地称为苏区干部好作风又回来了。因为自带干粮去办公是当年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赣南苏区时期创造的群众工作经验。到目前为止,已建立起‘三送’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双向全覆盖常态化的工作机制,群众自发地还写了这么一幅对联,‘耳闻三送,目睹三送,三送解民难,手捧温暖,心受温暖,温暖聚民心’,横批是‘福泽人民’。”

南充市市长向东

向东:政府行政决策公开 群众多渠道多平台问政

“政府的所有行政决策,能够公开的,该公开的全部都要公开。现在,政府全体会议、常务会、规委会,都邀请南充市民代表参加,也有电视问政、网络问政、广播问政。信箱、政务微博、微信都有,包括县一级全覆盖。我们想通过这些平台的搭建,多一些政府,特别是市政府和市民互动沟通的平台,多一些沟通的渠道,加深相互之间的理解。市民只要他知情了,参与了,就会发自内心的拥护和支持,帮助政府科学决策。”

黔东南州州长廖飞

廖飞:“潜水”微博学习 及时答复网络意见

“我应该是最早申请微博账号的网民了,平时主要关注与黔东南有关的话题,也为了能及时回应。微博是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不过,我仍然希望保持‘潜水’状态,公职人员没有太多业余时间来回复网友的问询。在黔东南州人民政府的官方网站上,公布了与州长对话的多种渠道,并有专人负责收集并拟定答复意见,包括网友在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提出的问题,答复我都要审阅。但现在的答复机制还不顺畅,有些答复要反复多次。我们正在优化流程,希望让网友满意。”

您可能还喜欢…

1 Response

  1. 人民日报:党员干部应走出微信群 走进人群说道:

    少点微信遥控,才能多些理解尊重。群众的获得感,干部的满意度,只有用这样的实干和汗水才能浇灌出来。

      近日有媒体指出,某些党员干部严重依赖微信群推动工作,键对键看似很方便,却难以取代面对面的效果,引起对微信群滥用现象的关注。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递高效便捷,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也在悄然变化。如何使用好交流工具,不单是党员干部面对的难题,也是值得所有人反思的公共话题。本期微议录,我们摘编了几篇读者来稿,一起为信息交流出谋划策。
      ——编 者

    威信不靠微信

      某地建了个扶贫工作群,负责人几乎每天都在群里发布工作指令,一会儿让归纳旅游文化资源分布,一会儿又让摸底公路建设需求情况,一会儿又要统计饮水困难人口。基层干部开始很认真,可工作成果一交上去就没了回音。工作效果见不到,还折腾了乡里群众,挨了不少埋怨,干劲也就慢慢涣散了。
      微信群无疑是推动工作的好工具。无论多远,动动手指就把命令发布下去了。然而也正因如此,降低工作指令发布成本的同时,客观上助长了一些干部瞎指挥、乱安排的工作作风。有人把微信群当成了任务分派平台,不顾实际,不做调研,不听民`声,不体恤基层,脑瓜一热,指令一发,就想坐等收成,如此用微信,只会自损威信。
      事实上,微信再好用也不如双腿迈开,到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群众那里,到最偏远最不通车轮的寨子里去。少点微信遥控,才能多些理解尊重。群众的获得感,干部的满意度,只有用这样的实干和汗水才能浇灌出来。
      ——@刘元通

    交流传导温度

      最近,贵州遵义老支书黄大发修渠的故事感人至深。其中一个细节让人印象深刻,当准备再次筹资修渠时,他选择在村里开动员会,挨家挨户做工作。面对发难,依然苦口婆心,最终做通工作。
      设想一下,如果这项工作换作在微信群中进行,是否黄大发“一声吼”,众人就会齐声同意呢?答案不言自明。实际上,在基层工作中,少了温度就难以彼此交心,就做不到真情换真情。只有走出微信群,走进人群,同坐一条板凳,同喝一壶茶,同商一件事,我们才能加深与工作对象的联系,得到他们的理解与支持。反之,只在微信群里开线上“交流会”“座谈会”,温度又从何而来?
      在和群众打交道的过程中,不能忘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良好传统,毕竟“键对键”和“屏对屏”多了速度,少了温度。做一个为人民群众传导温度的人,就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这些微信群外的功夫,才是最该下功夫的地方。
      ——@张贵礼

    学会信息甄别

      我所在的乡镇下辖近40个村,最远的有18里地。近些年来,不少工作被层层压实到乡村一级,基本上每天都需要各村上报材料。微信群的普及使用,让工作人员不用为了数据搜集跑来跑去,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不仅如此,还经常看到镇村干部在工作群里讨论这个工作怎么干,那个工作干到哪个阶段了,互动频繁。
      然而,有图有字未必有真相,如果只看微信群,一些实实在在的、真推真做的工作就难以察觉,往往造成信息的失真。比如有的村由于从众心理,不说困难和阻力,硬着头皮赶进度、表成绩,等到真正实地查看验收时,才发现图片是摆拍的,文字是“言不由衷”的。
      因此,发挥技术进步带来的红利,需要善用微信群。在数据传递、工作沟通等方面可以多加利用,但需要调查研究、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工作还是要多与百姓谈谈,亲耳听到的、亲眼看到的、亲身体验到的工作干起来底气足,成效才显著。
      ——@刘爱婷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