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跨越正当时——甘肃推进“3341”项目工程纪实

  “3341”项目工程。
资料图片

甘肃欠发达,千方百计把经济搞上去是第一要务。

如何抓发展?在甘肃,抓项目,就是抓发展。“今天的项目数量就是明天的经济总量,今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这是甘肃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对实施项目带动行动的精辟阐述。

为更加集中明确项目建设的重点,2012年10月在全省新建项目现场观摩活动总结会上,甘肃省委、省政府在综合审视未来目标任务和当前发展形势的基础上,决定实施“3341”项目工程,即打造三大战略平台、实施三大基础建设、瞄准四大产业方向,确保到2016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超过1万亿元。

分解来看,这项工程由4个层次构成,3个不同而又互有交叉的战略层面,最终统一到一个“1”的目标里面:

“3”——打造三大战略平台;

“3”——实施三大基础建设;

“4”——瞄准四大产业方向;

“1”——确保到2016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超过1万亿元。

三大战略平台

绘就发展蓝图

三大战略平台是指打造以兰州新区开发建设和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为重点的经济战略平台、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为重点的文化战略平台、以国家生态屏障综合试验区为重点的生态战略平台。这三大平台,既是甘肃当前谋划实施一批带动作用明显、事关长远的产业项目、循环经济项目、文化项目和生态建设项目的主要基础,也是争取国家对甘肃省项目支持的重要依据。

兰州新区的开发建设中,甘肃计划引进和建设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重点项目,努力建设产业实力雄厚、资源利用集约、生态环境良好、人民生活幸福的现代化产业新区,最终建成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计划着力建设七大循环经济基地,培育16条产业链,实施七十二大类循环经济项目,努力使重点产业、重点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处于全国前列。

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示范区,是通过建设“一带、三区、十三板块”的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实现从文化资源大省到文化大省的跨越。

国家生态屏障建设保护与补偿实验区,通过探索一条恢复和优化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之路,为构筑西北和全国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做出更大贡献。

三大基础设施

破除制约短板

围绕交通提升、信息畅通和城镇化建设,优先选择实施一批有利于提升全省基础设施条件、改善发展环境的基础设施发展项目。

甘肃地形复杂,许多地方坡大沟深,交通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基础性短板。

交通提升建设,提出计划构建铁路、公路、航空等相互配套、高效快捷的立体化现代交通体系,到“十二五”末,全省铁路营运里程达到6000公里以上;公路总里程达到13万公里,所有市州政府驻地与兰州实现高速连接,进一步提高通县、通乡、通村公路等级等目标。

信息畅通建设,指的是计划建设一批信息化重大项目,实现互联网、有线电视城乡全覆盖,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加强社会公众领域信息化服务,大幅度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

城镇化建设则提出着力构建以特大城市为中心、大城市为骨干、中小城市和重点建制镇为基础,大中小并举、功能定位优势互补、空间布局合理的城镇化体系,到“十二五”末使甘肃城镇化率提高到40%以上。

四大产业方向

精准定位发展

四大产业方向,是围绕培育壮大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富民多元产业、区域首位产业,集中优势资源,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组织实施一批推动经济转型跨越发展强劲势头的支出产业项目和富民产业项目。

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立足甘肃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着力培育新能源、新能源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技术五大新兴产业,全力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和有色冶金新材料基地。

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坚持用高新技术改造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电工电器等传统产业,扩大产业规模,提高技术水准,进一步提升骨干企业和支柱产业核心竞争力,努力把甘肃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和装备制造基地。

打造富民多元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劳务密集型产业以及劳务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县域经济和文化旅游产业,带动城乡居民创业就业、增加收入。

培育壮大区域首位产业,着力打造能够对地方经济起到决定性带动作用的首位产业,形成错位互补、竞相发展的区域产业格局。

最终,这三层战略统一于“3341”项目工程的目标——确保到2016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超过1万亿元。

“3341”实施一年

项目建设突飞猛进

2013年,甘肃全年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157.52亿元,招商引资项目4199个,累计到位资金4506亿元、同比增长63.7%,资金规模的扩大有力拉动了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550亿元,同比增长30%。

工作机制上,甘肃将全省“3341”项目工程的重点任务进一步分解落实到相关市州和省直有关部门。

全省14个市州和86个县区制订了项目库建设等7个工作方案和兰州新区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等11个实施方案以及14个市州的区域首位产业实施方案。

而经济、文化、生态三大战略平台全部获得国家批复,成为加快项目投资和推动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

2013年,兰州新区完成生产总值162亿元、同比增长40%,签约招商引资项目160个、到位资金600亿元,正成为全省新的经济增长极。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实施重大项目329个,完成投资293亿元,全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08亿元、增长38%,旅游产业实现综合收入620亿元、增长31.6%。

本报记者 林治波 银 燕

《 人民日报 》( 2014年03月11日   24 版)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