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守护那些“流动的梦想”

“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宣示,点燃了无数平凡人的梦想。

(图片来源网络)

  那次两会闭幕翌日,本报即推出“中国道路中国梦”栏目。一年来,有近6000名读者自发来稿,与我们分享他们的追梦之旅。经历或顺利或艰难,都展现了各自的光荣与梦想。他们的个体命运,也折射出这个国家、这个时代的变化。

中国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为那些需要“托底”的平凡人构建一个“筑梦空间”,是全社会的责任。为此,我们特别将追梦的视线投向生活中的“少机会群体”,汇聚他们的追梦故事,希望有更多人了解他们的梦想,关注他们的经历。

来稿请标明#梦想不会沉没#,请寄rmrbpl@163.com或传真至(010)65368684

——编 者

10多年来,我感觉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徜徉在午后的校园,看着来自各地的学生蹦蹦跳跳,心里有说不出的满足与喜悦。我告诉自己,校园再简陋、教室再简单,至少为漂泊异乡的打工子弟提供了一个成长驿站,为他们追逐梦想创造了一个小小天地。

1992年我就到北京昌平务工。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很多亲戚朋友的孩子没地方上学。10岁出头的孩子就不上学,将来怎么办?我租下了一个四合院当教室,亲戚朋友的孩子凑起来10多个学生,学校就这样办起来了。后来,我们和家长商量,用自己投资、家长出钱的方式,盘下了一块洼地。又用了大半年,填进去2米多高的土,盖好了教室和校园,接纳来自各地的打工子弟。

现在,我们学校已经是昌平区教委审批的16所打工子弟小学之一,发展还算不错,但也面临着流动时代的“流动难题”。学校收支完全自理,收入来源只能是学生的学费,除去土地租金、水电费用、办公费用之外,已经没有多少钱给老师发工资,老师流动频繁,一学期能剩下一半就不错。学生每年都有1/3转学离开,也会有新生转进来。父母今年在这里做生意,明年生意不好回老家,孩子就要随着父母辗转奔波。每当期末考试,我都想多看一眼孩子们,听听他们稚气未脱的乡音,经此一别,谁知道他们会转到哪个地方、哪所学校?变动不居的时代,孩子习惯了四海为家;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流动的时代给他们稳定的幸福。

其实,这样的打工子弟学校自身也面临困境。我们自己盖的教学楼还好一些,很多学校都是租用破旧厂房、闲置楼房,办学条件确实较差。出于安全等考虑,政府一旦决定拆迁,学校就要立刻搬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当学校都可能“突然消失”时,立德树人的追求又寄托何处?

支撑我们的是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昌平区教委为我们专门拨了92万元维修基金,用于完善教学设施;打工子弟符合条件也能在北京参加中职考试或高职考试。校园里有姚明捐助的电脑室、邓亚萍捐建的乒乓球台、电影明星方中信捐赠的手风琴。我们的学生篮球队,去年踏入了五棵松国家体育馆,参加“姚基金希望小学篮球季”,孩子们甚至有机会与中国国家队、美国职业篮球的明星同场表演。我深切地感到,虽然打工子弟的读书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但政府始终在努力,社会一直在关爱,让这些行走在城乡地带的孩子们,一样拥有成长的春天,成为我们未来的主人翁。

每个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每个学生都蕴藏着无限可能性。身体可以漂泊不定,梦想不应颠沛流离;学生可以背井离乡,关爱不应流离失所。打工子弟学校虽然条件简陋,但只要一起努力,就能在时代漩涡中为孩子创造一个避风港湾,在迁徙不安中为孩子营造哪怕一个瞬间的稳定幸福。当“流动的梦想”开花结果,那将是大流动时代美丽动人的风景。

(作者潘滋银  为北京市昌平区汇蕾学校校长,本报记者李拯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14年03月05日   05 版)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