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县水库移民安置:移民咋搬迁群众说了算

子午河畔,新楼洋房,瘦山寒水间铺陈着靓丽画卷;兰草湾里,搬家乔迁,新集镇中涌动着喜庆的气息……寒冬腊月,走进秦岭腹地宁陕县梅子镇新集镇,一排排徽派民居呈现出新的气象,一张张灿烂笑脸透溢着内心的温暖,让人犹如置身于生机盎然的春天。

引汉济渭工程三河口水库首期移民安置点——梅子镇新集镇,从开工建设到实现集镇整体搬迁,从启动移民工作到首期96户407人移民全部安置到位,仅用了3年多的时间,速度之快、效果之好,受到省移民办的称赞。

被称之为“天下第一难”的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在宁陕县怎么就变得“容易”了呢?宁陕县委书记邹成燕说,充分尊重移民意愿,整合好各类资源,规划好移民户长远发展是关键。

移民咋搬迁 群众说了算

引汉济渭工程从陕南汉江流域调水到渭河流域关中地区,是解决关中地区缺水问题实现全省水资源统一配置的重大基础项目。三河口库区移民涉及宁陕县梅子镇和筒车湾镇9个村350户1443人,首期实施三河口水库570米高程以下移民涉及梅子镇96户407人。

三河口水库大坝建设将于2014年2月开工建设,6月前进行截流。522米高程以下75户318人和梅子集镇整体搬迁要在2014年5月前全面完成。首期移民能否按期搬迁,不仅直接关系到水库大坝建设,而且还将影响到后期移民工作能否顺利推进。由此,首期移民和梅子镇集镇整体搬迁就成了宁陕县库区移民安置工作的重点和“试验田”。

移民搬迁工作难,难在移民户因思想顾虑、故土难离等原因不愿搬。宁陕县广泛深入宣传引汉济渭工程的重大意义和有关移民政策的同时,采取“实地丈量、现场确认、三榜公示、明白卡民白”的办法,认真细致地做好移民意愿、实物指标复核调查、影响区实物指标确认、私有财产实物调查确认等项工作,确保移民安置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同时,规范资金管理,对移民个人补偿资金由县移民开发局统一印制补偿兑现明白卡,由镇、村、县审核确认后发给移民户,以“一卡通”的形式按搬迁进度分期直接兑付给移民。

宁陕县还充分发挥实施“连心工程”的优势,由镇干部与移民户结成对子进行包帮,负责宣传移民政策、解答疑惑、接受移民咨询、疏导情绪、解决困难。

移民户同意搬迁,但究竟怎样搬他们最为关心。宁陕县组织干部就集中安置选点、安置方式、房屋户型等方面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本着有土安置为主的基本原则和“集中安置为主、分散安置为辅”的安置方式,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由移民户推荐代表,对规划备选的12个集中安置点进行考察筛选,最终由移民户确定了兰草湾为首期移民和集镇整体搬迁安置点。

“移民搬迁整体上没话说,我们也很满意,”梅子镇生丰村八庙组村民韩明清说,选择搬迁点、搬迁方式、房屋户型都召开群众会征求了移民户意见,修建房屋过程中还让移民户选出代表参与监工。

“由于安置选点、安置方式等方面充分尊重了群众意愿,加上在执行政策中公开、公平、公正,移民群众的积极性很高。”梅子镇副镇长蔡欣介绍说,在以人为本、和谐移民的思路引领下,移民搬迁安置工作进展顺利,目前570米高程以下的96户407人移民全部安置到位。

集镇怎样建 整合好资源

“集镇整体搬迁是一项系统工程,尤其是作为移民安置点,一定要着眼于长远,”宁陕县政府县长唐新成说,要用规划引领和推动集镇、安置点建设,整合好各类资源,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使之成为移民安置和集镇建设的示范点。

2010年6月,宁陕县启动了引汉济渭三河口水库移民安置试点工作,确定实施梅子集镇迁建项目。梅子镇新集镇和移民集中安置点选择在位于两市三县交界处,交通便利的梅子镇瓦房村的兰草湾。建设总占地面积7.15亩,规划有集镇公建、商业、行政以及集镇整体绿化和环卫等配套设施。为加快移民安置工作步伐,宁陕县整合教育、水利、环保、交通等项目用于梅子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吸纳社会捐助资金弥补不足。县上累计整合各类项目资金近2000万元,进行移民生产道路、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学校、卫生院等服务机构建设水平。目前,梅子镇移民集中安置小区基本建成,小学和幼儿园、中心卫生院、镇政府机关和42户170人移民已迁入新集镇;信用社、邮政所等驻镇站所建设项目正在加紧建设。

梅子镇新集镇建设中,还把陕南避灾扶贫搬迁移民与引汉济渭三河口水库库区移民安置有机结合起来,整合利用好各类资源。新集镇安置点原计划只有库区移民,第一期安置房建成后,该镇部分移民群众强烈要求搬迁到集镇移民安置点。针对部分水库移民户补偿资金有限的实际,该镇按照陕南避灾扶贫搬迁移民政策,修改原集镇规划,在集镇规划区内建设蔡家河坝移民安置点,实施“上楼工程”,让水库移民和陕南避灾扶贫搬迁移民都能搬进集镇安置点。蔡家河坝安置小区外观采用徽派建筑,修建5层砖混楼房,分别修建80、100、120平方米三种户型,安置168户672人,其中陕南移民72户288人。目前,小区主体已经完工,移民群众有望2014年6月前搬入。

“陕南移民与库区移民结合,不仅有力地推动了移民工作,而且还拉大了新集镇骨架,促进了城镇化。”梅子镇政府镇长刘琪介绍说,由2个安置小区与原住户形成的新集镇,到2014年底,新集镇常驻人口将达到1600多人、占全镇总人口62.11%。

通过整合资源,集镇扩大了规模、完善了功能,不仅移民群众满意,而且还吸引了更多的移民户搬迁至集中安置点。“搬到安置点后,不仅住房条件好,而且出行、就医、上学都很方便,”移民户韩明清高兴地说,自己10月份从生丰村八庙组搬过来,明年把在外地上幼儿园的孙子接回来上小学,现在镇上小学教学条件比外地的学校都要好。生丰村小堰组村民张迁华,看到梅子新集镇安置点基础条件好,动员居住在邻县佛坪石墩河镇,也是三河口库区移民的儿子,搬迁到了梅子新集镇移民安置点。

今后咋发展 林果和三产

走进梅子集镇移民安置点,一排排两层或三层的徽派风格楼房,宽阔平整的街巷,碧绿苍翠的绿化带……让人眼前一亮。

“‘搬得出’只是迈出了第一步,‘稳得住、能致富’才是根本”。宁陕县移民开发局长杨智琼介绍说,为切实解决三河口水库试点移民长远发展问题,结合县情实际,在充分征求移民意见和反复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水库移民安置试点工作生产安置方案”。

宁陕县采取结合实际、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移民生产安置。对进集镇集中安置点的移民,生产安置采取以从事三产为主,流转土地为辅的途经。进集镇的移民大部分都有经济实力和经商搞第三产的能力和专长,能够从事商业、餐饮、运输等服务业,少部分移民按照人均0.5亩左右的生产用地,在位于新集镇附近耳扒组腾家院子有偿调整耕地128.9亩,林地527亩解决移民生产安置问题;对于自愿选择分散安置的移民,生产安置方式采取整理、复垦土地和有偿流转土地等途径。570高程以下移民主要分布在梅子镇的瓦房、安坪、生丰三村的沿河两岸,水库淹没线以上均剩余大面积的耕地和林地。这些土地资源通过修建生产道路,配套水利设施,进行土地整理等措施后均可利用,按人均1亩土地标准,户均不低于30亩林地计算,完全可以解决后靠移民生产安置问题。同时,插花安置到县城及城关镇周围村组的移民通过迁出地梅子镇政府与接安地城关镇政府签订对接协议,采取有偿流转的方式人均能得到1亩左右的土地。此外,对于具备投亲靠友、自谋职业能力和条件,符合社会养老政策的老年人移民,生产安置方式选择无土安置方式的途径。

半年前搬进移民安置点的安坪村小灌组村民田洪升,搬迁前一直在镇政府机关食堂做临时炊事员,搬迁到移民安置点后,他辞去炊事员有了新的打算。“过去住的砖木结构的房子,面积也没现在的大,今年搬进了新家,而且还要在新房子里过年,一家人很高兴。” 田洪升充满信心地说,之所以选择三层的房子,主要是考虑今后的发展,三楼自己住,二楼开旅馆,一楼门面凭自己的厨艺可以开个餐馆,库区建成了梅子镇的旅游肯定能兴起来。

与田洪升一样搬进集中安置点的移民户韩明清,则有不同的发展打算,他说:“门面将来可以出租或自己开商店。还有200多亩山林没在淹没区,准备大力发展板栗、核桃和天麻、猪苓种植,去年仅天麻一项就收入了7万多元。去年还种植了700平方米猪苓,四年后又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重点实施传统产业倍增、商贸流通产业集聚、施旅游产业培育‘三大工程’,”谈及移民户今后的发展,梅子镇党委书记陈华胸有成竹地说,加强创业培训,力争每户有1项致富项目和1个致富能手。用3至5年时间,新建桑、茶园各1000亩,建成万亩核桃和板栗基地、天麻、猪苓中药材种植基地和百亩食用菌产业园区;建成以发展餐饮、酒店、商贸流通、商贸流通服务业为主的服务区;依托未来兼具湖光山色之美的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通讯员 谭海波 李兵)

来源:西部网讯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