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官职巡按御史:本是正义的化身,最后却变成大害

传统戏曲里,常喜闻乐见的题材,就是惩贪戏。惩贪戏里担当正义使命的,常是巡按御史。

特别是好些经典审案戏,无恶不作的贪官污吏勾结造假案,害得苦主眼看就要冤死,却是峰回路转,一顶巡按御史的简朴小轿从天而降,走下一身正气的巡按御史大人,立刻就场面大反转,挥手就伸张仗义,把先前拉足仇恨的坏人,瞬间霸气踩脚下。看得台下观众,常是不住口的喊好。比如一曲《苏三起解》,传唱了几百年。

历史上的官职巡按御史:本是正义的化身,最后却变成大害

拜这些经典传统戏曲所赐,中国古代官场上的这一重要行业——巡按御史,俨然成为正义化身,在世代善良群众间口耳相传,其光明正义形象,长期闪耀戏台。

而放在真实历史舞台上,传说中常见惩奸除恶的巡按御史们,真的也这般高大上?

曾经正义使者

作为一个专为肃清吏治而设立的官职,巡按御史的历史,也算是悠久。早在秦始皇时期,就有专门派驻各郡的监御史,演变到汉武帝时代,变成了派驻各地的刺史,唐朝时期,第一次有了“巡按”的称呼。虽说称谓一直变,工作内容却基本不变——抓贪官!

而到了明太祖朱元璋一统天下时,这位少年时吃够贪官污吏苦头的铁腕帝王,君临天下却也不忘本,想起贪污腐败,就恨得咬牙切齿。可恨起来容易,抓起来却难,元末的腐败成风,整个中国古代史上都出名,从中央到地方,好比层层腐肉,不单腐的厉害,病根更扎得深。想要斩除腐败,手里头就得有趁手的家伙!更多明朝解读:www.yangfenzi.com/tag/ming-dynasty

于是,在结合了秦汉至宋元的历史经验,以及这个行业历代前身的兴衰得失后,痛定思痛的朱元璋,终于打造了一款专属大明王朝的反贪利器:巡按御史。中央设都察院,是为专职反贪机构,全国划分为十三道,都察院每年派监察御史按期出巡,监察地方吏治,是为“巡按”。于是,“巡按御史”就正式闪亮登场。在那段时日里,这个新角色,仿佛精钢匕首,十足犀利无比!

有多犀利?别看官职不大,哪怕八府巡按,也不过是个七品官。但实力却是真硬!比它官大好几级的地方官员,包括三品布政司以下,全由他来考核。政绩名声口碑,全得由他过眼!最恐怖的却是杀伤力!虽说官职小,下手却叫狠,只要发现问题,小问题可以当场就拍板解决,大问题也立刻上章弹劾,掌握确凿证据,分分钟就能把贪官踩到脚下!堪称简洁有效好用,明初整治吏治的不二法宝!

如此强大法宝,自明太祖朱元璋起,就是屡试不爽,每次放出去,都是一下扫倒大批贪官。而且越用也越有心得,明朝的巡按御史制度,也越发完善:选拔十分严格,要从一百一十个御史里,筛选出其中能力最强品德最好的人物担当此任。范围时限也固定下来,基本是每年八月出巡。等于定期就要亮剑。

而且不但对贪腐零容忍,自家规矩也严格:首先绝不能讲排场,虽说权力大,谱去不能摆,只能带个书吏静悄悄出行。而且别看能拿捏地方官的仕途,但尊卑一定要讲,权力再大也是个七品,见了地方上的官员,照样要以下级礼节参拜。最重要是管的严,别以为可以巡按,就能上天。巡按一趟,各类工作大小三十九项,回来后一条条查,哪条不达标?等着倒霉吧!

都察院

所以这个贪官们提起来就怕的职业,放在当时,谁担任都是一把辛酸泪:时间紧任务重规矩多,十足高强度的磨人工作,能扮演如此正义使者角色的,必须反贪战线的顶级强人。事实也确实如此,明初不少巡按御史,都是后来名垂青史的政坛名流。

而放在反贪行业上,这个新官职,不但匕首般犀利,更似洗衣液一般效用强。在其辉煌年代,不但是大快人心的杀贪官利器,更好似明朝官场的清洗剂。除了要惩办贪官,还要时刻考察好官,发现有才有业绩的,就要及时上报。同时更要访贫问苦,朝廷的国策有哪些失当处,也要靠他们来及时考察纠偏。明朝的国策是否在正确路上,他们责任重大。

当然对贪官来说,这些正义使者,更堪称霸气强人,早年的时候,还有好些你死我活争斗,发展到明中期时,巡按御史们一度大杀四方,比如明英宗时代的巡按御史李纲,官场人送绰号“铁御史”,照着《国朝献徵录》里的形容,他只要出去巡按,想抓贪官几乎不用查,只要报上名号,所过之处的贪官们二话不说,赶紧扔下官印直接跑,吓得官都不做了。就是这么强大!

这般强大杀伤力,也正如明朝弘治中兴年代名臣王恕的形容:天下贪官污吏强军豪民所忌惮者唯御史尔。这个年代,确实是这个正义角色,最为辉煌的时代!

然而再往后,就变了!

腐败重灾区

曾经正义无比的巡按御史,到了明朝中后期,又变成什么样呢?

明朝中后期,特别是晚明,非常出名的一个现象,就是从上到下的腐败。套明朝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间给事中韩一良的说法,当时的明王朝,连官职都成了明码标价,从总督到举人监生,竟都能用钱买。真实的情况,其实比他更夸张,晚明的内外交困里,官员们依然赚得盆满钵满,可怜崇祯皇帝明思宗朱由检耗尽国库,悲愤自尽,打进北京的李自成,仅从京官身上,就压榨出七千万两白银。而这点钱,也不过是大明帝国贪腐状况的冰山一角。

朱元璋

明朝的灭亡,死因有很多,但一个死因无可争议:腐败而死!

那么在这个加速腐败的年代里,担当反贪大任,曾经斩除腐败不留情的巡按御史们呢?他们正带头腐败着呢!

巡按御史的腐败,从明朝进入十六世纪起,就开始冒头。一开始的时候,还是收一些贿赂,考察时给点方便,但在嘉靖年间时,好些巡按御史还没出巡,哪些官员该给什么样的考核成绩,早就按照收钱多少排好。甚至所谓考察,也成了走过场,匆匆到地方上亮个相就往回赶,当年的不辞辛苦,这时却是笑话!

但最雷的是,这些本来老百姓心中的正义使者,这时却成了带头祸害。比如嘉靖年间的巡按御史陈志先,回来路上遭了贼,结果一偷就吓一跳,官府寻回来的失物,不但有他收的黄金,更有记录行贿数额的账本,破案后惊倒一片。但这时腐败,比起最后苦哈哈的崇祯皇帝明思宗朱由检时,又是小儿科了。

明末崇祯皇帝明思宗朱由检,出名的苦人,自己穿的龙袍,都是补丁打补丁,可他用的巡按御史呢?巡按淮杨的史御史,一趟查出的赃款就是十几万。气的崇祯皇帝明思宗朱由检仰天长叹:每奉使富可敌国。当年的反贪正义使命,已经成了发财手段。

而形象正义的巡按御史们,明末时更是烂人辈出,除了能贪还能祸害,鱼肉百姓的事情屡见不鲜,而且出入也十分摆谱,本来按照明朝制度,巡按御史出行都该低调,可到了明末,这帮人每到一地,都是大张旗鼓,地方官高接远迎。特别是当地官员,有些毫无廉耻的,竟扑通就行跪拜礼——朝着比他们理论上品级低得多的巡按们下跪!

为什么会这样?根子上原因就是一条:权力变化!

明朝最初设立巡按御史制度,考虑的是以小制大,巡按御史们品级低,却有独家权力,但在礼仪规格权限上,却也要受当地官员制约,两家互相牵制,才有反贪效果。可随着时间推移,明朝政治制度几经变革,巡按御史的权限,却是越发扩大,连考核推荐地方官,都成了巡按御史的自留地,昔日的布政使完全给晒到一旁。既然一家独大,那就排场派头都大,既然无人制约,当然就带头糟蹋!

这般变化,与其看收入排场,不如看个最简单现象:座驾!早年的巡按御史,执行巡按任务,就是带一个书吏,骑着头小驴就出发了,可晚明呢?基本都是宝马香车,出入都是高头大马,座驾换了,自然身份使命,也就自然换。什么叫绝对权力带来绝对腐败,看看曾经正义的巡按御史,最后换了什么座驾。一目了然。

历史上的官职巡按御史:本是正义的化身,最后却变成大害

———————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精选评论 ———————

钢锁和不路丝:大明的毁灭是必然的,只因帝国制度的独特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从秦创建帝国制度开始,帝国就出现了一个如影随形的敌人和仆人,他就是官僚集团,没有官僚集团皇帝就不能来统治和管理国家,没有好处官僚集团又怎么会为皇帝劳心费力的拼命工作。所以官僚集团即是帝国制度的守护者也是掘墓人。人的欲望是无限的,官僚集团在帝国的巅峰时期达到鼎盛,他们个个不耕不织,锦衣玉食,香车美女,出则一呼百应应,入则妻妾成群,这样的生活怎能不让人羡慕,所以帝国百姓一方面生活在社会底层拼命挣扎,一方面又幻想着能通过科举考试登天子堂,实现自己过上幸福生活的梦想。当然科举考试进入官场算是相对公平的,明末还有大量的买官,跑官,让更多的人变成仓中鼠,这无疑给本就孱弱的明帝国又加上了沉重的负担,明清小冰河时期的到来让中国大部分地方出现干,旱,冷的气候,粮食欠收,北方的屯兵制也受到了影响,大量的流民和底层士兵混在一起变成流寇。中原大乱,与之同时明清小冰河也使北方的游牧民族生存艰难,使其不得不南下中原寻找活路。在气候,经济,政治,军事的多重打击下大明王朝终于倒下了。清帝国能取代明帝国同样有必然性和偶然性,下次再说吧!

孤陋寡闻:黄炎培先生1945年在延安一毛泽东讨论历史周期率的话题。黄炎培说,中国历代王朝更替频繁,兴衰兴衰的发展周期,有政怠宦成的,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但都没能跳出这一周期率。他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许多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他请教毛泽东有什么方法跳出历史兴替的周期率。毛泽东回答道:“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毛泽东把王朝周期性的原因归结于政府腐败,归结于专制,归结于对统治者(官员)队伍的缺乏有力的监督与制约。

李盈:绝对权利带来绝对腐败,反腐要靠制度,权利的获得、行使和考评的各个环节,都要有透明、公正、清晰的制度去监管。单纯靠一个职位去监管另外一个职位,很难消灭腐败,带来的很可能是腐败的转移和扩散。大明王朝的巡按御史制度宣告失败,今天的中央巡视组可以借鉴些什么呢?

竹子:“管理学上说:好的制度能让坏人变好人,坏的制度能让好人变坏人。 可再好的制度也得真正执行才行啊!从国家层面讲,最高领导人虽然不是具体制度的直接执行者,却对制度的执行起着决定性作用。 嘉靖老儿不理朝政大权旁落,对按察使的变质难辞其咎!”田迎迎:前面的皇帝懂得帝王的平衡术,后面出几个昏君。

高雷:总觉得崇祯明思宗朱由检的那个时代应该拍成一部电影,悲剧,已警示后人。相信会非常震撼。时光慢些吧:果真应了那句话,“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 小二子:明朝后期的那些个伪君子御史真的很恶心。说到明朝我就想起了大明王朝1566 海瑞和嘉靖的对话。

自我感觉:历史上的这种“巡按御史”作用,与我们今天的“纪委”有些类似,都有反腐败作用。大明晚期上下腐败,连官职都成了商品,标价买卖,腐败症已病入膏肓是“不争”了,“巡接”与被“巡按”这种猫鼠之间摆不平的关系也就被买卖摆平了,而猫鼠之能和平共处也就恭迎历代王朝更替周期到来,大明就大“暗”了,亡了。历朝历代都在这种周期率里周期,唯毛主席为新中国找到了超脱这种周期率的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主席用两次“只有……才”来強调条件关系,可见条件之“民主”何其关键。但敢不敢启用“民主”,具体怎样“民主”?主席在世时进入宪法的“四大”,是不是民主?从最近揪出来的中纪委“l0亿内鬼袁卫华”之肥猫,与十八届中央委员.天津市原市委代理书记.市长黄兴国之硕鼠,以及中纪委魏健之猫与罗凯.申英之鼠,他们都玩了和平共处游戏,再次证明民主监督还是不能忽视。

明朝为何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太监帝国

———————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明朝为何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太监帝国

宦官问题,历来是中国几千年封建政权的毒瘤。各朝各代,将这个问题处理得好的并不多见。柏杨说中国经历了三次最黑暗的宦官时代:第一次是在东汉后期的二世纪;第二次是在唐朝后期的九世纪;第三次从公元1435年王振当权一直到明王朝覆灭为止。明代的宦官虽然没有东汉之末和晚唐时期那些宦官的气焰凶,势力大,也不像汉唐的宦官那样,把皇帝的立、废、生、死都操于自己手中,但是,明代的宦官用事最久,握有的权力极大,在中国宦官史上力拔头筹。自永乐朝起,宦官逐渐得势,从此一直到明思宗缢死煤山。二百多年间,宦官们熙熙攘攘,你去我来,活跃在朝堂之上,上演了一幕幕荒诞剧,甚至出现“九千九百岁”的魏忠贤这样颇为奇特的历史现象。奸佞之生不偶然,半由人事半由天。让我们从魏忠贤的前辈们谈起。

明代的宦官,最初除了做奴才的份儿外,没有更多的权力可言。草根出身的朱元璋,雄才大略,戎马一生,为朱家子孙们争来的天下,染着斑斑血迹。卧榻旁岂容他人酣睡,显然不仅是一个赵匡胤的隐忧,作为开国皇帝,朱元璋更有过之而无不及。功臣、大将们兔死狗烹,权力禁脔,又岂容宦官染指?他亲眼目睹过元末宦官的危害,下决心从根本上铲除宦官干政的一切可能性。

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有一名老太监,完全是出于一番好意,指出公文中有明显的错讹。朱元璋明知太监说得对,仍然立刻下旨将这名太监逐出皇宫,遣送回原籍,原因是这名太监“干政”了。

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朱元璋特意铸了一块铁牌,悬挂在宫门上。铁牌上写着:“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这时候,宦官的权力跌入了历史的低谷,不仅不允许干预朝政,更不能与官吏串通一气,甚至连给自己置产业的权力也没有。

到了明成祖朱棣手中,这一道铁的纪律起了一个微妙的变化,不但不再警惕宦官,而且开始把宦官视为心腹,当作控制外廷大臣的一股重要力量。“内臣不得干预政事”被悄悄地改为不得擅自作主。

朱棣之所以任用宦官,委以大权,是因为在夺取皇位的“靖难之役”中,尚为燕王的朱棣靠勾结受建文帝压迫的宦官而掌握了建文帝的动向,此后又在围攻南京时,与宫内的宦官里应外合取得了胜利,登上了皇帝宝座。因此,朱棣上台后,害怕会有失意的宦官像出卖建文帝一样出卖自己,所以不惜背叛祖训,拉拢宦官。而朱棣自己的宦官,如“狗儿”等,在“靖难之役”中表现得非常勇猛,率军与南兵对冲,为朱棣在战场上立了功。更多朱棣解读:www.yangfenzi.com/tag/zhudi

于是,明代的宦官悄悄地走上了问鼎权力巅峰的第一步。朱棣先后派李兴使暹罗(今泰国),郑和下西洋,侯显使西域,王安等督军营,马靖巡视甘肃。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又增设东厂,委任宦官主持,专门侦察刺探臣子民众情形。这样,宦官可以出使、专征、监军、分镇以及刺探臣民隐情,大权在握,为后来的宦官专权提供了条件。

朱棣儿子宣宗朱瞻基采取了一项措施,在宫中设立“内书堂”,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宦官学校。宦官学校收取了十岁以下的学生两三百人,由司礼监秉笔任校长,学长由德高望重的长者担任,请翰林院的学士来教导学生。学生所研读的课本是《百家姓》、《千字文》、《孝经》及《四书》、《千家诗》、《神童诗》之类,评定成绩的标准是背诵能力和字体的工整度。成绩特别低劣和犯规者,由老师登记在成绩表上交给秉笔。从设立内书院始,宦官读书成为定制。这些太监们时间充裕又无青春期烦扰,明古今、通文墨,如虎添翼,更能在关键时刻运用筹算智诈,欺君作奸。

至英宗朱祁镇时代,宦官权力进一步扩张,开始握有典兵之权。朱祁镇即位时年方九岁,还是一个只知道玩乐的顽童,由太监王振带着他游玩。他对这个鬼点子层出不穷的大玩伴十分敬佩,尊称为“王先生”。王振利用朱祁镇的信任假传圣旨,总揽朝政,没有人能控制他,不但成为太上宰相,而且成为太上皇帝。朱祁镇成年后,皇家教师刘球上奏章劝朱祁镇亲政,王振认为是讥讽自己,把刘球逮入锦衣卫诏狱,乱刀砍死,尸体肢解,抛掷荒郊。

有一天,王振前往国子监视察,祭酒李时勉对他没有表示特别的恭敬,王振就指控李时勉盗用国家树木,让他在国子监门前戴枷示众三天。数千学生哭号奔走,都不能解救,最后辗转求到朱祁镇的母亲何太后那里。当何太后询问朱祁镇时,他惊愕地说,“一定是王振干的事”,并下令释放。

明朝为何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太监帝国

朱祁镇即位的第十五年,蒙古瓦剌部落向东推进,对中国北部边疆发动攻击,沿边城堡相继陷落。朱祁镇召集大臣商量对策,王振力排众议,极力主张皇帝亲征。他把战争看成儿戏,认为有权就有战斗力。诏书颁下后的第二天,朱祁镇即行出发,因仓促间没有准备,半途上已有军士饿死,这样的军队战斗力可想而知。大军到了大同后,王振还要北进,可是派出去的几个兵团先后溃败,军心大乱。镇守大同的宦官也提出警告,不但不可北进,连大同都危在旦夕。王振不得已,下令回京。走到距居庸关三十公里的土木堡时,瓦剌追兵已至。兵部尚书邝野请求英宗急速入关,但运送王振所搜刮的金银财宝的车队还没有赶到,他坚持等候。邝野再三坚持迅速撤退,王振骂道:“军国大事,你懂什么?”把邝野逐出营帐。很快,瓦剌骑兵合围,大呼:“投降免死!”王振这才发现权力也有不管用的时候。禁卫军官樊忠,悲愤交加,用铁锤把王振击杀。明军全军覆没,樊忠战死,朱祁镇成了阶下囚。这就是惊天动地的“土木堡之变”,为大明王朝从兴盛走向衰败的转折点。

明代宦官权力全面扩张,是在宪宗朱见深统治时期,他赋予亲信宦官汪直以军政大权。一些外廷官员想得到升迁的机会,往往走汪直的路子。只要汪直肯在孝宗面前美言,则此人官运立刻亨通。由此一来,那些想走终南捷径的人,莫不以结识汪直为荣,这样一来就抬高了汪直的身价,也给汪直的弄权创造了更大的空间。

有一次,汪直受皇上派遣,到北方巡边。那时,中国的主要军事力量,主要集中在蓟辽、大同、榆林等处,素称北方九边。担任巡边的人,都深受皇帝信任。巡边大臣在皇上面前的一句话,可以决定边镇命官的生死升谪。因此,被巡之地的官员从来不敢马虎。这次汪直巡边,鉴于他已经是皇上的宠宦,官员们更是唯唯诺诺尽显小人相。那些督抚、总兵以及所在地的抚台、按台等各种官员,都出境二三百里地迎接。官员晋见他,都行跪礼。公堂之外,官员们纷纷私下向汪直行贿,以博欢心。这些丧失人格的做法果然奏效,汪直回京之后,所有对他阿谀奉承的人全部升官。反之,那些不肯依附汪直的人,都被免官或遭贬谪。

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曾经发生了一起假汪直案。崇王府仆人杨福,因相貌酷似汪直,便假称汪直。从芜湖、常州、苏州,到杭州、绍兴、宁波,所到之处,各地官员争相奉承,甚至有人找上门托他打官司。当他南下到福州时,被福建镇守太监识破,杨福被斩杀,轰动一时。此案虽然颇令汪直难堪,却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汪直的权倾一时。

武宗朱厚照十五岁即位,是一个只对女人和游荡有兴趣的花花公子,荒唐而且任性。从小就跟他在一起的玩伴宦官刘瑾,犹如朱祁镇的玩伴王振一样,利用皇帝的昏庸和信任掌握了政府大权。刘瑾有一个核心集团,被称为“八虎”,这是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名字。刘瑾使刚上台不久的朱厚照相信,以托孤大臣谢迁、刘健为首的忠心耿耿的朝臣,是阴谋使皇帝陷于孤立的“奸党”,把他们统统地赶出朝廷,连儒家阳明学派的创立人王守仁也于廷杖后贬窜蛮荒。从此朝中文武大臣要么对刘瑾侧目而视,要么争先恐后拍他的马屁,刘瑾牢牢地控制了朝政大权。

有一天早朝时,朱厚照发现了一份揭发刘瑾种种罪行的匿名信,但朱厚照拒绝相信,把这封信转交给刘瑾。刘瑾大发雷霆,命高级官员三百余人跪到奉先门外的烈日之下追究事主。那些高级官员们从早晨跪到天黑,许多人当众倒下来死掉。天黑之后,未死的人再被囚进锦衣卫诏狱。后来还是刘瑾发现匿名信来自宦官内部,跟朝臣无关,才把他们释放了。

刘瑾权势熏天,整个政府都围绕着他转圈。宰相焦芳、内政部长张彩、国防部长曹元,几乎跟他的家奴没有分别。政府的大小措施都在刘瑾的私宅里决定,即使最荒唐最恶毒的大政方针也没有人敢提出半点异议。

各地官员进京朝拜述职时总是要向刘瑾行贿,叫做“拜见礼”。少的要上千两,多的则五千两。如果升了官要立即使用重金“谢”刘瑾,叫做“谢礼”。送少了还不行,会马上撤职,但如果你赶紧追加银子,官职又能马上恢复。官位基本上成了刘瑾手中卖钱的商品。刘瑾究竟拥有多少家产呢?据史家考证,刘瑾的家产近乎天文数字——合为三十三万公斤黄金、八百零五万公斤白银,而李自成打进北京时,崇祯明思宗朱由检一年的全国财政收入仅为二十万公斤黄金!

刘瑾当权只有五年,右都御史杨一清利用“八虎”之间的矛盾,刺激张永反戈一击,告刘瑾谋反,武宗下旨逮捕刘瑾,籍没家产。从刘瑾家中抄出金银数百万两,并有伪玺、玉带等违禁物。其中,有两柄貂毛大扇,里面暗藏机关,以指按动,便弹出一把寒光闪闪的匕首,武宗看了,也吓得目瞪口呆。刘瑾最终多行不义必自毙,但整个明政府的结构,几乎被他拆散。

至此,明代宦官的权力完成了其扩张的全部过程,明代宦官终于登上了权力的顶峰。以后魏忠贤的专擅独断,不过是这些前辈们的历史延伸与再现罢了。于是,历史就上演了这样一幕讽刺剧:朱元璋最怕宦官专权,但恰恰是这个明朝,成为中国历史上宦官最有权势的时代,被人们耻之为“最大的太监帝国”。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综合整理报道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是关注互联网生态圈的科技新媒体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古代官员通奸会被没收“作案工具”

➤ 张鸣:一个农民帝王的后宫生活

➤ 张宏杰:乾隆皇帝为什么成了洞穴人

➤ 朱江明:中国历代王朝的屯田戍边策略

➤ 六神磊磊:假太后“老婊子”毛东珠的信仰

您可能还喜欢…

1 Response

  1. 任艳:朱元璋认定的风水宝地,却为明朝的灭亡埋下隐患?说道:

    大明的历史,几乎是与黄河水患不断斗争的历史。从朱元璋的洪武元年(1368年),一直到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近两百年的时间里,黄河决口竟然有五十七次之多,平均不到四年一次的河患,给沿岸的百姓带来难以想象的灾难。嘉靖后期,黄河的治理终于有了显著成绩,而负责这项工作的人就是潘季驯。

    嘉靖四十四年和隆庆五年,潘季驯两次总理河道。这期间他不辞辛劳,千里奔波,深入工地,不顾个人安危,与役夫一起劳作,率领民众堵口、筑堤、修堤,黄河治理初见成效。

    万历五年(1577年),潘季驯第三次总理河道。有了前两次经验,又经过认真勘查,他总结出一套治黄、淮的治理方针,提出“以河治河,以水攻沙”的八字策略。其中的“以河治河”,便是通过对淮河的筑堤束水,再利用淮水对抗黄河的大量积沙,达到疏浚、治理黄河的目的。然而,淮水弱于黄河,想要“束水攻沙”就必须大筑高家堰,从而将淮水蓄到洪泽湖内,再从清口全部放出,如此以增强淮水冲沙的力量。潘季驯将自己的治河策略上报,饱受河患问题困扰的万历皇帝此时却犹豫不决了。

    因为,在洪泽湖西畔的淮河入湖处,坐落着明代第一陵——明祖陵,这是朱元璋为其高祖、曾祖、祖父修建的陵寝,是太祖认定的一块风水宝地。若依潘季驯言加高加长高家堰,淮水蓄入洪泽湖内,抬高其水位,带来的必然结果就是明祖陵被水淹没。把祖宗的陵墓都给淹了?这不是触犯了龙鳞?

    一边是因河患饱受涂炭的百姓,一边是保佑大明江山的祖陵,该如何抉择?万历皇帝苦苦思索着,若是淹了祖陵,黄泉之下如何面对自己的祖先?最终,万历皇帝下令,高家堰大堤只许整固,不可加高,其余的工程措施全权交给潘季驯。

    于是,一些潘季驯创造发明的遥堤、缕堤、月堤等堤防工程体系在黄河边相继筑起,而具有决定意义的高家堰大堤却只能被加固修复。潘季驯望着这无法加高的大堤,心里不禁生起隐隐的忧虑。

    新建的堤防体系发挥了作用,此后的将近十年,黄河没有大的事故,这让万历皇帝大喜过望,对潘季驯大加称赞。可是,安静了几年的黄河接连在万历十五、十六年再次决口,治河难题又摆在了万历皇帝面前。他希望任用“老成才望”之人,其实,就是心里惦记着潘季驯呢,潘季驯就这样第四次被推到总理河道这个职位上。

    上任的潘季驯旧事重提,上呈万历皇帝的奏折中,他陈述黄河利害,是与百姓性命相攸关的大事,恳请皇帝以民为重,批准他加高加长高家堰,以达到长期杜绝黄河水患的目的,避免生灵涂炭。然而,这次万历皇帝仍是不予同意。

    年事已高的潘季驯无奈,只得整修加固一些堤防、闸坝,将对堤防的防御工作提到新的高度,希望通过主观人为的防守制度,为治水防汛提供最后一道防线。万历二十年,“世事误人称老马,机心终日愧闲鸥”的潘季驯以年老多病为由辞官,结束了自己漫长且艰辛的治河生涯。

    然而黄河的治理再也没有大的进展,到了明朝末年,黄河水祸不断,所经之地满目疮痍,粮食绝产。水灾又带来瘟疫,老百姓缺吃少穿,贫困交加,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纷纷揭竿而起,奋起反抗。内部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外边又有女真不断扰边,内忧外患、腹背受敌的情况下,大明这座帝国大厦最终轰然倒塌。也许,万历皇帝抛弃百姓,以祖陵为重而否决潘季驯提议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这样的结局。

    大明皇帝弃百姓安危于不顾也要特意保护的明祖陵,到了清朝康熙十九年,黄河夺淮,终于还是沉没水底。这个被朱元璋认为是风水宝地,以期可以保佑大明社稷永固的祖辈陵寝,却最终导致江山的覆灭,这点恐怕是朱元璋不曾料到的。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