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崔铭:品悟苏轼的市政观 任杭州知州时城市生态环境治理

苏轼的市政建设理念,无论是民本思想,还是对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以及对生态环境再生产的深谋远虑,都是建立在他对儒道释三家文化观念的深切体悟的基础上。

杭州苏堤

杭州苏堤

宋朝是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时期,据有关资料记载,唐代10万户的城市只有10多个,北宋时期增加到40个。随着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剧增,城市发展中的各种矛盾与需求日益突显,市政建设成为朝廷和各级地方官员的一项重要职责。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曾先后担任多地的知州,他在市政建设方面一些成功的经验和理念,对当今城市建设有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1

对民生的关注,对每一个个体生命生存权的关注,是苏轼施政的重要出发点,并具体地落实在其城建举措中。

城市汇聚了众多人口,饮水问题关系到城市中每一位居民的日常生活,影响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对于地处沿海的杭州,这一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杭州本为钱塘江潮水冲击而成的一块陆地,水质苦涩,难以下咽。

唐朝名相李泌在杭州任刺史时,曾建造六口大井,分布在城区各处,引西湖淡水,供全城饮用。

后来,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进一步治理西湖,疏浚六井,解决杭州人民的饮水问题。

北宋嘉祐年间,知州沈遘又“增置一大井”,当地人称为“沈公井”。但是天长日久,六井与沈公井渐渐淤塞废置,杭州居民又处于甘水难得的境地。

苏轼于熙宁年间任杭州通判时,曾与知州陈襄一道亲力擘画,加以整治。熙宁六年春竣工。这一年,江淮以南大片地区遭遇大旱,而杭州城依然水源充足。然而,十八年后苏轼再莅杭州担任知州,发现各处水井又已废坏,终岁枯竭。于是寻访当年参与修井工程的僧人,重新加以修缮。并吸取熙宁年间的教训,将引水管道由竹管改为瓦筒,以求坚固耐久。并于一向离井最远的地区新打了两眼井,使得西湖甘水遍布全城。更多苏轼解读:www.yangfenzi.com/tag/sushi

和杭州一样,广州水质咸苦,全城饮水困难,只有官员和有钱有势的人家才能饮用到牛王山的泉水,底层百姓则只能饮用咸苦水,春夏之交往往因此引发疾疫流行。

苏轼晚年贬居惠州,已无权直接参与地方行政决策,但他写信建议将离城约20里的蒲涧山滴水岩的泉水引入广州,使全城贫富同饮甘凉,并详尽地谈到工程实施与维护的诸多细节,将自己的施政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广州知州王古,积极促成了广州的引水工程。

重视人民的生命与生存,是中华文化具有永恒魅力的价值体现之一。无论是强调“德唯善政,政在养民”的儒家,还是珍爱个体生命与生存的道家,抑或是主张万法平等,对世间一切有情生命皆心存爱惜的佛家,皆无例外。

苏轼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皆濡染极深。可以说正是道家珍爱生命的意识、儒家推己及人的思想、佛家众生平等的观念三者紧密结合,使得苏轼在城市规划中处处体现出民本理念。

同济大学崔铭:品悟苏轼的市政观 任杭州知州时城市生态环境治理

2

苏轼在进行市政建设时还特别注重城市整体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元祐年间杭州任上对西湖、运河与六井的整治。

中唐以前,杭州“居民稀少”,自李泌引西湖水作六井,由于水源充足,城市才日益繁荣起来。因此,西湖的存留对杭州城市发展至为关键。

自北宋立国,杭州的政治地位明显下降,西湖便无人管理。

熙宁年间苏轼通判杭州时,湖面已经淤塞了十分之二三,元祐年间再至,则已淤塞了一半以上。

照这一惊人的速度,当地父老担心“更二十年,无西湖矣”。

杭州六井仰给于西湖,治六井必治西湖,而治理西湖其所获益又不仅仅在于保障六井能有充足的水源。在一篇奏章中,苏轼列举了西湖不可废的五大理由,其中四条分别从日用、农业、酿酒业、交通几个方面,指出西湖对于杭州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集中体现了他对于生态环境的整体性认识。

由于湖水不足,运河不得不用江潮补给,“潮之所过,泥沙浑浊”,又造成运河的淤塞。若三五年不加疏浚,则所有船只出入艰难,严重影响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转。因此,长则五年,短则三年,必须加以疏浚,而这又带来另一个同样严重的问题。

由于运河贯穿城区达十四五里,每次疏浚都会扰乱正常的城市生活,市民无不深受其苦,城市面貌也遭到极大破坏。在深入的调查研究中,苏轼了解到,潮水淤塞运河不过是近三五十年来才有的现象。

究其原因,一则是西湖堙塞,“湖水不足于用,而取足于江潮”;二则因后人不理解前人用心,轻易废弃隔绝钱塘江与西湖的两道堰闸,这才导致了运河的淤塞。所以,治运河同时必须治西湖。

在苏轼的统筹安排下,这项综合性大工程分两步完成:元祐四年十月至元祐五年四月,“开浚茅山、盐桥二河,各十余里,皆有水八尺以上”;元祐五年四月至十月,开西湖同时治六井。短短一年之内,杭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西湖面貌亦焕然一新,水草淤泥全部铲除,湖面豁然开朗。

城市生态环境需要治理,更需要维护。在综合整治杭州运河、西湖、六井的同时,苏轼还对生态环境的再生产进行了深谋远虑的规划。在任杭州知州时所作《申三省起请开湖六条状》一文中,他详细地陈述了维护杭州生态环境的一系列具体措施。

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佛家、道家等东方古老哲学中深蕴有各种生态智慧,尤其是道家,不仅强调“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同时也强调以一种统一的方式看待宇宙。

苏轼对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以及对生态环境再生产的深谋远虑,正是建立在他对儒道释三家所共有的整体自然观的深切体悟的基础上。

杭州西湖地图

3

在历届地方官任上,苏轼还曾给后人留下许多富于审美价值与人文价值的城市景观。如密州超然台、杭州西湖、徐州黄楼等。在这些城市景观的营造过程中,苏轼所突显的一些建筑理念,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苏轼善于充分利用当地历史人文资源来构建城市景观。如密州超然台。在《超然台记》一文中,苏轼仰观俯察,将古老的陈迹一一点醒,在他生动而富于联想的描述下,悠远的历史纷呈眼底,鄙陋的密州,单调的超然台顿时变得丰富而厚重,从而引来众多名流的题咏和追捧,最终成为千古名胜。

此外,他还善于依据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和地形地貌条件,变废为宝,构建城市景观。著名的杭州苏堤便是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建成的,这也体现了道家因势利导的传统。治理西湖时,挖出来的淤泥堆积如山,如何处置这些淤泥,也是治湖所面临的一大难题。苏轼亲自来到湖上,周视良久,想到西湖“南北三十里,环湖往来,终日不达”,遂突发奇想,用无处安置的湖草、淤泥在湖中筑起一道长堤,贯穿南北。为了沟通东西湖面,便于舟船往来,又在堤上建跨虹、东浦、压堤、望山、锁澜、映波六桥,沿堤种满芙蓉、杨柳,“望之如图画,杭人名之苏公堤”。这座既实用又美观的长堤,至今仍是西湖最著名的景观之一。

正是由于对道家文化的深刻领悟,苏轼不过分强调人定胜天,而是道法自然,因势利导。尊重历史、尊重自然,从而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做到实用性与审美性兼顾,避免失误,造福于民。今天人们津津乐道的“西湖十景”之“三潭印月”“苏堤春晓”,即是著名的例子。

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一往无前地征服自然,带来了人类文明前所未有的突飞猛进,而与此同时,环境与生态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因此,20世纪以后的整个世界,是环境主义与生态主义的世界。

苏轼在进行城市建设时所秉持的理念,与现代城市生态经济学观念有诸多相通之处。那么,生活在千年之前的苏轼何以能够如此“超前”呢?这恰恰得益于他深厚的文化根基。因此,从这一意义上来看,与其说是苏轼的思想“超前”,毋宁说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中华古老文明与智慧的再发现、再认识。

【作者:崔铭,原标题:《文化丨品悟苏轼的市政观》,本文刊登于《中国政协》2016年第23期】

同济大学崔铭:品悟苏轼的市政观 任杭州知州时城市生态环境治理

———————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崔铭,女,1963年1月生于湖南南县人,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韩国檀国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2011-2012年)。

主要从事宋代文学研究。著有《苏轼传: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与王水照教授合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年)、《欧阳修传:达者在纷争中的坚持》(与王水照教授合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年),参编《历代文话》(王水照教授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郁贤皓教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等,主编《大学语文》(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橄榄》、韩国高丽大学《中国学论丛》、韩国汉阳大学《中国言语文化》、《复旦大学学报》、《求是学刊》、《中国诗学》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1982年至1986年,在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攻读本科课程,获文学学士学位;1986年至1995年,在湖南省益阳师专(今湖南城市学院)中文系任教;1995年至2000年,在复旦大学中文系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课程,获文学博士学位,是从王水照先生;2000年至2002年,在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2002年至今,在同济大学中文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综合整理报道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是关注互联网生态圈的科技新媒体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湖北黄石市委书记周先旺:坚持生态立市 建设生态文明

➤ 浙江省委常委王永康出任西安市委书记,他将如何主政西安的未来

➤ 云南省玉溪市长饶南湖:加强规划引领 科学布局产业 推进产城融合

➤ 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时光辉: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信息化平台

➤ 天津大学绿色发展研究院召开雾霾防治研讨会 重霾来袭我们怎么办

您可能还喜欢…

2 Responses

  1. 又被G20刷屏了,这回做广告的是马云,全程英文为杭州代言说道:

    马云穿红色T恤,背衬着杭州特有的西溪湿地风光,对着镜头用英文历数杭州的各种“好”,昨天,一段马云为G20代言的视频发布在海外社交媒体上。

    一句话,杭州明明可以靠颜值吃饭的,但是偏偏要靠实力。

    杭州的魅力夜景

    1
    什么是杭州?
    东方与西方相遇的城市

    “杭州是中国首批向世界开放的城市之一,很有历史意义。”马云在视频的一开始就提到了1972年的中美建交。毛泽东与尼克松历史性的握手,杭州是重要一站,最终的《联合公报》据说也是在杭州确定,最后在上海发布。

    尼克松访问杭州时,马云只有八岁。但是他对当时的景象记忆犹新,不仅因为中美建交是当时世界上最重大的外交事件,而且杭州此后成为第一批开放城市,有了第一个涉外宾馆,来了许多外宾,马云的自学英语之路也从此开启。这段经历,不仅仅是学英语,而是打开了眼界,看到了世界,改变了马云的人生。

    “中国和美国的握手,本来就是历史不可阻挡的潮流,而我们谁不是在滚滚潮流的大势之下,被浪潮冲向这里或那里的微不足道的个体?我相信如果没有1972年 的外交努力和后来的改革开放,这个世界上无数人的人生轨迹都可能完全不同,至少我的人生肯定会被冲向完全不一样的地方。”马云在接受钱江晚报采访时说。

    马云身上有深刻的东方与西方共存的烙印,在他眼里,未来不是东方赢,也不是西方赢而是东西方融合者赢。

    而杭州最重要的特质,就是开放。这是一个包容并蓄,东方和西方可以相遇的地方。

    2
    阿里巴巴
    为什么把总部放在杭州

    “阿里巴巴为什么不将总部放在北京或者上海,而是放在杭州?”直到今天,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马云总是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马云自己曾发微博说,他“出生在杭州,念书在杭州,工作在杭州,家人朋友在杭州,到现在还是杭州户口”,他自己就是一个“杭州佬”。

    “不仅仅因为是我的家乡”,马云在视频中说,“阿里总部落户杭州,因为杭州拥有创业精神,包容民营企业的发展,更聚集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马云说,当时的北京,人们更追捧国有企业;在上海,跨国公司更受青睐;而杭州,喜欢创业精神,尊重白手起家的人。这里有优秀的人才,有良好的环境,更有为未来拼搏的伟大文化。

    3
    马云为什么要站出来代言?
    杭州从来都不是只拼颜值!

    提到杭州,人们总是想到西湖,想到江南,想到诗意。

    但是杭州在新技术上的进取之心,新商业模式上的创造力,杭州日夜不停的新经济的脉搏,一天比一天不容小视。杭州有颜值,但是偏偏要靠实力。

    早在1000年前的宋朝,杭州曾是中国的首都。当时,杭州就是中国甚至是世界上最辉煌、最繁荣的城市之一。

    “这座城市已经成为创意(灵感)中心、创新中心和新经济中心。”马云在视频中这样评价杭州。他说,今天,杭州已经成为中国新经济的推动力量。

    “44年前,中美建交的破冰之旅,我的家乡杭州承担了历史性的使命;44后的今天,G20也是一样。很少有城市能够有机会见证这么重要的历史,为了G20杭州人民其实付出很多,但是我相信杭州是个有福报的城市。”

    “我希望我的家乡杭州,在东西和西方,过去和未来,科技和人文,在杭州的再一次相遇,拥有自己的福报。”马云说。

    马云说,杭州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如果你想只去一个城市,但是却要发现中国的自然、人文、历史之美,和中国最强劲的经济脉搏与现代精神,那个唯一的城市就是杭州。

  2. 第171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绿色土木工程在上海同济大学召开说道:

    2013年10月19-20日,由中国工程院主办、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和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共同承办的“第171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绿色土木工程”在上海同济大学召开。同济大学陈以一副校长主持了开幕式并致欢迎辞,中国工程院潘云鹤常务副院长、项海帆、崔俊芝、沈祖炎、范立础、江欢成、崔愷、缪昌文等8位院士、100余位相关领域专家以及同济大学吴志强副校长等近200位师生参加了论坛。

    潘云鹤常务副院长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土木建筑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过去三十多年的土木工程建设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财富,但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并产生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严重制约着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土木工程,是对我国土木工程科技工作者的新挑战,也是土木工程科技创新发展的新机遇。希望此次论坛针对绿色土木工程的一些关键理论和技术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探讨土木工程未来的发展战略,同时希望今后能够将绿色概念从绿色土木拓展到绿色城市,发挥多学科和交叉学科的作用,以更广阔的视野,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19日上午,崔愷、缪昌文院士,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肖绪文总工,同济大学吕西林、诸大建教授等五位嘉宾分别从“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绿色施工”、“全寿命维护与防灾”等方面阐述观点,提出各自领域存在的问题,并与到会代表进行交流。崔愷院士指出,绿色建筑是节约节俭的建筑,但如果项目本身立项规模、标准过大,规划不当,单靠建筑自身节能减排意义不大。缪昌文院士指出,工业废弃物的再生利用是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是最有效的节能减排措施,废弃资源循环使用、减少有害物质排放,才可以可持续发展,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共生。肖绪文总工强调绿色施工应注重以环境保护为核心的施工组织体系和施工方法,包括采用绿色材料和设备、节约资源降低消耗以及注重清洁施工的过程控制,但目前由于政策法规的支持不够,推进的效果并不好。吕西林教授指出,结构工程要提供持续、高效、新型结构体系。减灾性能要优异,要节能优化少用材料,保障建筑功能的可持续性和可拓展性,避免因功能不满足需求过早拆除,同时保证灾害后可以尽快恢复使用功能来减少修复成本。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诸大建教授特别从城市管理和建设工程管理的角度阐述了可持续发展视野中的土木工程。他指出,绿色思考要走向深度,从过程角度讲是要全过程,不是某一个环节,两头的绿色具有更大的利益,目前的工作集中在施工、建造方面,只占建筑全寿命周期消耗自然资源的20%,而占80%的分配和消费方面考虑较少,单体和局部的耗能下降,整体和全局耗能提高,所谓的节能毫无意义。专家对绿色非常重要,但绿色不应该只由专业人士来界定,还要广泛听取意见,要考虑不同人群对绿色的可接受程度。此外不考虑经济利益的绿色是推行不下去的,绿色程度需要利益相关者磨合协调,共同参与设计。

    19日下午,25位专家结合上午主题论坛所提出的问题,在四个专题论坛做了更加详尽的报告并与到会学者进行深入交流。

    10月20日上午,项海帆、崔俊芝、沈祖炎、崔愷等4位院士及20余位专家参加了“绿色土木工程发展战略”的圆桌论坛。会上,各专题论坛负责人汇报了各论坛的交流情况,专家们表示,绿色建筑理念和工程是影响后代民生的重大问题,要上升到政策法规的高度。崔愷院士此前提出的“少拆除多利用、少人工多自然、少装饰多生态、少扩张多省地”以及“被动式生态技术优先,主动式节能技术优化”的原则获得了一致认同。同时专家们提出:绿色工程需要利益相关者磨合、共同参与设计。应推广采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绿色施工技术,提升对全寿命设计理念的认识,加强对老旧建筑的功能提升与再利用、新建工程的高性能与可持续性的认识,强化信息化条件下建筑全寿命的监测与维护。

    此次工程科技论坛首次采用了主题论坛提出问题、专题论坛深入讨论、圆桌论坛总结提升的形式,注重讨论交流而不是单纯的报告,收到极好反响。主题论坛及各专题论坛的会场座无虚席,许多师生站在过道听完全部报告并积极参与讨论。论坛对目前存在的土地消耗、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进行了总结,准备起草《我国绿色土木发展报告》,对如何推进绿色土木工程的发展提出建议,同时将申请工程院与基金委合作的中长期项目,对绿色土木工程发展战略做进一步研究。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