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黎平说三国:关羽的傲 其实是一种工作艺术

关羽的傲其实是一种工作方法

都说关公神勇,都说关公傲,都说关公败于傲。

或许,所谓的傲,只是一种策略,一种不得已的态度。

神勇的人,都不免有点傲。

文/刘黎平(刘备我祖 微信号:gzliubeiwozu)

其实,对待一个历史人物,我们不能孤立地看个人性格,而要更多地从军事、政治乃至地理的角度去探讨其命运。

古人迷信,说英雄有天命,成败与个人无关。这番话其实也有道理,说明我们的祖先已经深刻地认识到,决定一个历史人物命运的,更多的是时势,是局势,是大势,是趋势,个人性格或许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而已。

要说关公之成败,先从他的一个梦说起。

悬疑出发前 为何做悲观预期

话说公元219年,即建安二十四年,七月,刘备在汉中大胜曹操,凭着老将黄忠一记漂亮的“进球”,斩杀曹魏集团骁将夏侯渊,同时有赵子龙高超的“守门技术”——“偃旗息鼓空营计”,曹操丧失向巴蜀进军的跳板,军力龟缩回长安和中原。

诸葛亮“隆中对策划”已经进入第三步战略:第一步是夺取荆州;第二步是夺取西蜀;第三步就是西蜀和荆州同时向长安和中原进发。

从荆州出发,向中原的“球门”进攻的重任就落在关羽的身上了,刘备封关二爷为前将军,进军中原,首先进攻中原的桥头堡樊城和襄阳。这不仅是蜀汉事业的巅峰,也是关羽一生事业的巅峰。

此刻的关将军,是怎么想的呢?

以关羽的脾气,当然是气吞万里如虎,视曹军如草芥。然而,一个小小的细节,却暴露了他出发前真实的心态。熟悉《三国演义》的人肯定记得这个细节,关羽在出发前梦见有一头猪来咬他的脚,他拔剑去斩,结果惊醒。

这个故事,不是罗贯中的文学虚构,而是有历史记载的。据《蜀记》记录,关羽在出师进攻中原的桥头堡樊城之前,曾做了一个梦,“羽初出军围樊,梦猪啮(咬)其足。”居然梦见一头猪来咬他的脚。

对于这个梦,一向气场很足的关羽,却做了一个悲观的预期,他对义子关平说:“吾今年衰矣,然不得还!”我今年衰落了,此次出征可能不会回来了!

这个记载可不可靠?今天没法确定,但《蜀记》这本书据说是东晋王隐编辑过的,王隐比关羽晚七八十年,而《蜀记》比王隐还要早,也就是说,和关羽的年代比较接近。对于历史人物而言,与其同时代的人来解读往往比晚几百年的专家靠谱,因为时代氛围一样,所以他们对关羽心理的解读会比较真实。

那么,关羽的梦说明了什么呢?

解梦:高傲的背后是焦虑

我们从现代人的心理来琢磨一下关羽的梦境。关羽此番北伐,面对的是曹魏这样超级强大的军事对手,他应该梦见老虎、豹子和怪兽才对,而且应该是当面袭击,但是在梦境里袭击关羽的却是一头平凡而不勇猛的家畜,且是去偷袭他的足部。

这说明关羽心里有一种放不下的焦虑,他不担心敌人的强大,而是担心敌人的不可确定性。拳手格斗时,主要是防备头部和胸腹,足部是容易忽略的地方,关羽梦见足部被袭击,说明他顾虑到了自己的软肋,考虑到了对手的阴谋。

是什么让以高傲著称的一代名将陷入焦虑?熟悉三国的人应该很清楚:关羽担忧的是东吴。

他一向瞧不起东吴,甚至连东吴孙权的求亲都以辱骂回应,骂孙权是“犬”,是“狢”。狢是什么?一种长得很丑的犬科动物,是南方的一种小型犬科动物,身子肥胖,腿又短粗,俗话叫土狗,在关将军眼里,东吴就是这玩意!

因此,在梦境里,袭击他的不是猛兽,而是一头不起眼的家畜。而这头家畜来咬关羽,说明关羽绝对不是个因为傲慢就对敌人掉以轻心的人,他对东吴的偷袭其实已经有了心理上的准备。

一连串政治和军事上的考量,浓缩成了一个形象的梦,它根本不是什么预兆,而是一种心理的折射。

有人可能就会出来拿主意,早知道东吴会不怀好意,干吗不执行诸葛亮一贯的东联孙权政策呢?对此,关羽明白得很:荆州只要一天还在刘备的手里,蜀汉和东吴就不可能真正结为联盟。

假设关羽接受孙权的求亲,结为亲家,你以为孙权就会就此罢休吗?醒醒吧,在那个三国纷争的年代,在巨大的利益面前,连亲人都可能反目成仇,照杀不误,何况只是儿女亲家。是荆州重要,还是儿女亲家重要?你若是孙权,这根本不是一个选择题。

因此,不管关羽对东吴是傲慢还是友好,孙权君臣对荆州的算计,从来都不会改变。基于这个清醒的认识,关羽对东吴是完全不信任的,不管自己摆出什么低姿态,对方都不会买账。荆州是一道无论如何也迈不过去的槛。

要率师北上了,关羽的焦虑可想而知。一方面,他支持“隆中对”,严格执行总公司的策划,而且熟读《左氏春秋》的他也明白,这一仗很可能是他历史身价的一次终极定位;另一方面,关羽处于两方面作战的境地。

北方势力超级强大,他必须全力以赴,绝大部分兵力和物资都要集中投入到北方战场,不可能预留大量部队防守后方的东吴,而后方敌人的行动,又是那么不可确定。西蜀方面,虽然和荆州接壤,但地理上的接壤不等于运输上的便利,荆州与西蜀之间地形复杂交错,没有坦途,况且在与曹操作战筋疲力尽之后,大哥刘备不太可能在短时间内将大量人力、物力投入东面战场。

打个比喻,关羽凭借弱小的荆州北伐,就好像领了一支只有前锋的球队,去和许昌恶战,而自己的球门——荆州,却连一个像样的守门员都没有,凶险程度可想而知。于是,他才做了这个奇怪的梦。

结合以上因素,我们不难理解关羽的傲慢,固然是天性使然,其实也是他对敌人做出的一种姿态,反正你们是巴结不了的,笼络不了的,不如拿出我三十年纵横天下的神勇来镇你们一阵子,从气势上镇住敌人,只要镇住这一阵,以闪电战拿下中原,再回头跟你们谈判不迟。

所以,关二哥的傲慢,或许是一种不得已,或许是一种策略,也是一种权宜之计。

北伐初期,关羽打得很顺,打得许昌都准备迁都了。这次的战果极其大,将曹军七个方面的部队成建制消灭,活捉集团军总司令于禁,诛杀前锋庞德。说句不客气的话,三国历史里,诛杀大将最多的是关二哥,就算过滤水分,剩下的干货:杀颜良,杀庞德,捉于禁,在当时是无人能及的。

在巨大的胜利面前,吕蒙和陆逊写信来表示祝贺。关羽阅信大喜,但你以为他真的是被蒙骗了吗?非也,他喜的是可以借助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的威力,暂时将敌人镇住一阵子,早日完成北伐使命。他心里明镜似的,知道那些贺信都是假心假意的溜须拍马,不安好心。

顺着这个心态,大家也可以理解关羽为什么对后方运送物资的糜芳和傅仁大发雷霆,嫌他们动作慢了。因为北伐战役必须是一场闪电战,持续的时间越短,东吴下手的机会就越少,后勤运送当然不能慢。其实,据史书记载,关将军平时是一个对士大夫很傲慢,却对下属很和气的人,这一次反乎常态训斥糜芳和傅士仁,乃是对于战役和后方安全的焦虑使然。糜芳和傅仁就算没有关羽的训斥,一旦东吴偷袭,他们也极有可能投降出卖。

探讨:性格决定命运  命运也决定性格

说句公道话,关公走麦城,主要的原因是他打了一场没有守门员的“球赛”。而这个局面不是他所能决定的,也不是他所能补救的。

站在争夺荆州的大格局上看问题,关羽的悲剧是无法避免的,他的高傲只不过是将事态向深渊又稍稍推了一步而已,作用并不大。对于三国人物的解读,我们更多的要看时势,看大势,看局势,看趋势。

而且,我们也只有在看大势和趋势的背景下,才能更准确地看到人物表层情绪下的真实心理。人总是要做事的,人可以影响事,事也在塑造人。

关羽的傲慢,固然可能是他的基因使然,但后天的环境和遭遇也在塑造他的性格,他要冲锋陷阵斩上将首级,高傲的气质自然可以压制敌人的气焰,让他的神勇发挥得更为流畅;他面对东吴在后的被动局面十分无奈,焦虑之下,自然会想到用在战场上积累的气场来压制敌人,高傲和焦虑,相互依存。关羽的傲慢,造就三国的传奇;三国的复杂,也造就关羽的傲慢。

所以,我们的性格,也可能是周边环境和遭遇的衍生物。性格决定命运,命运未尝不决定性格?当然,这个命运,不是宿命,而是指大格局和大趋势。

对于一个人的失败,我们要更多地做客观情势的分析,而不只是记住他或她的傲。

本文原见于广州日报2014年6月18日国学版,原题为:关羽败于一场没有守门员的球赛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刘黎平:史记《皇阿玛洒种子》

刘黎平:唐僧师徒在盘丝洞夜总会干了些啥

刘黎平:史记《刘翔离婚记》

刘黎平:唐僧不愿留女儿国的神秘原因

刘黎平:从政治和女人角度解读乔峰

 刘黎平:刘备是怎样找到富爸爸的

刘黎平:史记《梁朝伟与尔冬升书》

刘黎平:史记《岭南汤王论》

刘黎平:猪八戒的性、爱情与婚姻

刘黎平:史记《灭灯男传》

刘黎平:《史记》权威人士传

刘黎平:《史记》高考赋

您可能还喜欢…

2 Responses

  1. 《三国演义》中这些牛人你不为所知的一面说道:

    《三国演义》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了。从原著到电影、电视剧,我们每一个人都看了不少。不过,我们看《三国演义》时,将太多的目光放在了曹操、刘备、诸葛亮这些人的身上,以至于很多同样能力超群的牛人被忽略了。今天,小意就给大家介绍几位隐藏在《三国演义》中的牛人,大家一起来看一看吧。

    文武双全司马懿

    司马懿?他在《三国演义》里的戏份那么重,大家没有忽视他啊?

    是的,大家并没有忽视司马懿这个人,不过有一点被大家大大的忽视了,就是司马懿的武力。原著里关于司马懿武力的描写并不多,不过足够惊人。我们看看这一段:

    “魏延在谷口,只盼司马懿到来;忽见一枝魏兵杀到,延纵马向前视之,正是司马懿。延大喝曰:“司马懿休走!” 舞刀相迎。懿挺枪接战。不上三合,延拨回马便走,懿随后赶来。”

    张郃死后,魏延已是当时三国第一猛将了。司马懿居然挺枪去战?还真打了几个回合?如果司马懿武力不济,魏延早就一刀斩了,何必还诈败,说明确实战司马懿不下啊!

    魏延拨马而走,司马懿还敢追?要知道司马懿比诸葛亮还谨慎小心,诸葛亮一个空城计他就回去了,若对自己武力没有十足的信心,可不敢追啊。

    可惜了司马懿一个文武全才,而且是一个相当能打的大将军,在众多三国衍生作品中,只能以一个阴险的文士角色出场。

    汉室最后支柱荀彧

    在曹操身边,一直有一个汉室的大忠臣,是他向曹操提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计策,帮助曹操扩大势力的同时,也让当时快要吃野草的汉室又延续了下去。并且,终其一生,他都在维护着汉室,曹操对他又爱又恨,却又离不开他。这个人就是荀彧。

    荀彧出身颍川大族(荀彧的侄子荀攸都比他年纪大,可见其家族庞大)。荀彧之于曹操,仿佛陈宫之于吕布。不是下属关系,而是半平行。

    曹操一直说荀彧是他的子房,但其实用荀彧的方式,更像是萧何。曹操出征,临阵参谋是荀攸、郭嘉、程昱和贾诩。荀彧在后方,负责跟曹操通信。荀彧还负责推荐各路人才给曹操,因为他的关系网。他甚至在官渡前,就预测到许攸会被审配整,这不是郭嘉式的神算,纯粹是他的关系网强大。

    曹操后期发布求贤令,要求唯才是举,其实也是想摆脱对荀彧的依赖——在此之前,他的人,也都是荀彧的。而在曹操有生之年,终于也无法篡汉,只好“天命在我,我愿为周文王”。

    哦,对了。祢衡骂曹操时,曾说荀彧可以借着脸去吊丧。换句话说,祢衡的意思是:“荀彧,你不就是长得帅吗?”

    可惜了,这么有能力并且帅气的荀彧,好多人却连他的名字都读错,不是读成“苟彧”就是读成“荀或”,还有读成“苟或”(狗货)的……

    输人不输阵的吐槽王孙皓

    要是三国时评选“吐槽帝”,那么吴主孙皓绝对可以力压以“善辩”著称的各大谋士,多得这一称号的。因为孙皓的嘴上功夫、临机应变能力绝对是超群的。

    三国归晋后,他作为降君去见司马炎,然后出了两个神对话。

    帝赐坐曰:“朕设此座以待卿久矣。”皓对曰:“臣于南方,亦设此座以待陛下。”帝大笑。也是说,司马炎捉了孙皓,给个椅子,说,“我等你很久了。”孙皓对:“我在南方也设了个椅子等你。”随后,贾充问皓:“闻君在南方,每凿人眼目,剥人面皮,此何等刑耶?”皓曰:“人臣弑君及奸回不忠者,则加此刑耳。”

    要知道,贾充是三国历史中唯一杀过皇帝的,魏国国君曹髦就是被贾充所杀,孙皓这话可谓当着和尚骂秃子了。

    吴国杀神马忠

    提起吴国的大将,人们想到的往往是韩当、黄盖、甘宁、太史慈等人。不过这些大将名头虽响,但都没什么战绩,下面提到的这位,可是战功赫赫,他杀死的,都是一等一的名将!谁呢,马忠。

    我们看看他的战绩。

    第一次,有勇有谋捉关羽:当关羽走麦城后,被伏击,“正走之间,一声喊起,两下伏兵尽出,长钩套索,一齐并举,先把关公坐下马绊倒。关公翻身落马,被潘璋部将马忠所获。”

    第二次,狂风之中射黄忠:刘备伐吴,黄忠征战,陷入包围,“忽然狂风大起,忠急退时,山坡上马忠引一军出,一箭射中黄忠肩窝,险些儿落马。”在狂风之中射中了老黄忠这个五虎上将之一,导致当晚黄忠医治无效而死亡。

    第三次,敢于迎战退关张:两军混战,马忠“纵马来取关兴”,又被张苞带救兵,与关兴一起追马忠,马忠又在糜芳、傅士仁的支援下与关,张二人混战,最后兵力上占优取胜。

    马忠,在三国这个大将如云英雄辈出的舞台上,这是一个不引人注意的小人物,但是五虎将居然有两位的败亡与之有关,并且勇于与年轻的蜀国上将后辈征战而取胜,真是武艺高超胆识过人啊,令人惊叹。

    无双战将王朗

    先来看一段原文:“朗遂引兵会合白虎,同陈兵于山阴之野。两阵对圆,孙策出马,谓王朗曰:“吾兴仁义之兵,来安浙江,汝何故助贼?”朗骂曰:“汝童心不足!既得吴郡,而又强并吾界!今日特与严氏雪仇!”孙策大怒,正待交战,太史慈早出。王朗拍马舞刀,与慈战不数合,朗将周听,杀出助战;孙策阵中黄盖,飞马接住周听交锋。 两下鼓声大震,互相鏖战。忽王朗阵后先乱,一彪军从背后抄来。 朗大惊,急回马来迎:原来是周瑜与程普引军刺斜杀来,前后夹攻,王朗寡不敌众,与白虎、周听杀条血路,走入城中,拽起吊桥,坚闭城门。孙策大军乘势赶到城下。分布众军,四门攻打。”

    王朗,王司徒。拍马舞刀,大战东吴三大猛将之一的太史慈(另两位是周泰和甘宁)。货真价实的单挑。而且还“互相鏖战”,那是打了一会儿的。周瑜与程普夹击,王朗才寡不敌众而去。可见勇猛如太史慈,也无法把王司徒怎么地。

    三十年后祁山相见,如果不是出于礼貌,王司徒早就拍马舞刀冲过去,活捉诸葛亮了!只可惜,王司徒对自己的辩才太过自信,对手又太强,一下子折戟沉沙了。

  2. 文/S叔 来源:三国客

    在某个山清水秀或者与世隔绝的地方,藏着一个世外高人,一个胸怀大志的英雄找到了这个高人,就BIU地一下,就此崛起,扫尽尘埃挽天河。

    中国政治神话中,这是常见桥段。这种思维模式,可以称为:谋士崇拜。

    中国历史上,确实有很多谋士指点江山的案例,但很少有人想过:要是别人智商不如这位世外高人,那会怎么样?成功者一定智商很高吗?

    01

    三国时代的诸葛亮,绝对是个高智商人士。

    所以,刘备才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的结果是:诸葛亮说出了隆中对这一规划蓝图。

    大意差不多这几句话:曹操和孙权都很强大,暂时不可与之竞争。荆州的刘表和四川的刘璋都缺乏执政能力,可以夺取这两个地方。然后,搞好内政外交。等到天下有变,就两路大军分别从荆州和四川向北进军,先夺取关中地区,然后再夺取天下,恢复汉室。

    可见,隆中对这个蓝图,共分两个步骤。第一步假如能实现,地图差不多类似后世的这样:

    ▍北周、北齐、陈对峙图

    第二步还可分两小步。2.1步实现后,地图会这样:

    ▍灭北齐后的北周

    2.2步,也就是最后一步,地图会变成这样:

    ▍隋灭陈之战

    当然,这些全是假设。

    事实上,不管是刘备、还是诸葛亮,连第一步都没能迈出去。诸葛亮甚至干脆就累死在迈出第一步的途中。

    这到底是刘备或诸葛亮运气不好,还是这个计划根本没可行性?

    02

    人类对未来的规划,往往基于对过去经验的总结。

    诸葛亮隆中对的思维,也不是凭空而来,同样也是对过去经验的总结。

    回溯隆中对以前的历史,会发现:诸葛亮的这一建议,和刘邦夺取天下的历程,惊人地相似。

    上张图:

    ▍楚汉战争地图

    秦朝灭亡,项羽分封后,刘邦得到的地盘是汉中、西川,和后来蜀汉的版图惊人地一致。刘邦从汉中出兵,攻占关中,继而和项羽争夺天下。

    甚至隆中对里描述的这种场景:“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没说这句话的刘邦出兵关中时,遇到了;讲这句话的诸葛亮北伐时,却没遇到。

    世界纷繁复杂,在那个年代,甚至会夹杂着诸多神话,诸葛亮能拨开迷雾,看到藏着这些现象背后的本元,实在是位了不起的人物。

    03

    光能总结历史、地形众多状况,用最简短的话说出来,还不足以说明诸葛亮的聪明。他聪明之处还在于:虽然没接受过任何心理学训练,却早已知道凡是要在竞争中获胜者,只能比竞争对手的智商高一点点。

    隆中对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丝丝入扣,能将智商比诸葛亮稍低一点点的人们制得缩手缩脚,只能乖乖按照他的构想来走。

    如果细细分析隆中对,可以发现:这一构想的要旨是益州和荆州两处军队正奇结合,益州为正,荆州为奇。奇兵牵制敌人,正兵夺取战略要地。

    关键点有两处:

    第一、东吴出于三方整体实力对比的考虑,在这一阶段会无条件地支持刘备这一方。

    这种判断很有道理,因为哪怕在赤壁之战后,曹操的实力,仍然远远超过刘备和孙权之和,两家只有团结一致,才能生存下去。

    第二、一旦刘备这方同时从荆州和益州出兵,曹操方面该如何应对?要是曹操舍弃关中,保卫许昌、洛阳一带,则正中诸葛亮下怀;要是曹操向关中增兵,那就要面对全局崩溃的危险。

    作为一个聪明人,一定会舍弃关中,选择保卫根本之地的许昌、洛阳一带。

    04

    如果认真看《三国志》,就会发现,在隆中对这段时间,曹、孙、刘三家的谋士,都非常优秀,智商水平确实如诸葛亮所料,也就比他低那么一点点。

    三家都有一统天下的构想,都深谋远虑,相当有水准。

    曹操方面的构想是:先收拾荆州的刘表,再收拾汉中的张鲁,进一步谋图益州,最后收拾东吴。

    这一构想最成功,后来西晋统一天下,就是按这个蓝图来走的。

    东吴方面,也有自己的构想:比如鲁肃和周瑜都认为东吴应该先占领荆州,然后吞并益州,再与曹操争霸中原。后来东吴占领荆州,又谋划着进攻益州,就是这个计划的具体行动。

    东晋南北朝时,东晋、南朝的屡次北伐,和周瑜、鲁肃的构想相一致。

    历史不曾给东吴实践这个构想的机会,但从东晋和南朝的屡次北伐行动来看,这个战略构想的诱惑力不可忽视。

    诸葛亮的构想,实施价值更大:前秦统一北方、北周和隋统一全国、唐统一全国,基本都按照这个构想来走。

    唯一的差别,就是这些后来的朝代都以关中为根据地。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因为刘备的势力,不可能搬到关中去。

    05

    经验总结得不错,智商差异这么细微的问题也考虑到了,为什么到最后,这么完美的构想却没能实现?问题出在哪里?

    很多人已经给出了答案:蜀汉丢了荆州。

    这说明:在隆中对的设计中,对东吴态度的判断问题上,出现了重大失误。

    这种失误是如何产生的?认真读《三国志》,可以发现:在刘备丢荆州前,周瑜和鲁肃已经去世,东吴方面后续者的智商水平却比诸葛亮低了不止一点点。

    这种智商水平的差异,表现在襄樊之战前后那段时间。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刘备方面开始实践隆中对的战略规划。

    这年五月,持续两年之久的汉中之战落幕,曹操失去汉中,刘备获得汉中地区,占据了进军关中地区最有利的战略地形。

    关羽立即依照“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的战略规划,在荆州发动襄樊之战,开始北伐。开局不错,关羽打得虎虎生风,围困曹仁军,水淹于禁七军,差点逼得曹操把都城从许昌迁到黄河以北。

    刘备在夺取汉中后,整支军队却一动不动,完全没有“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对此,很多人都觉得非常奇怪。

    要是认真研究一下当时的情况,刘备这种举动就不难理解了。为了应付汉中之战的巨大消耗,整个益州已经到了男人当兵,女人运粮的地步,虽然夺取了汉中,却已经疲惫不堪。刘备这时一直呆在汉中积聚实力,等待一有力量,就立刻进军关中。集聚实力,不等于不实践。

    就在这段空档期,孙权方面败盟,关羽瞬间兵败身死,连荆州都丢了。

    06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周瑜、鲁肃在世时,可以借南郡给刘备,甚至连孙权年轻妹妹,都可以嫁给刘备这个老头子。

    两人去世后,孙权方面变得短视起来,对刘备实力的增长相当敌视。

    事实上,从当时的战略角度,孙权不要说夺取荆州,就算拿下巴蜀,实力也不足以对抗曹魏。但东吴后继的谋士们,包括孙权本人,似乎从未想过这个问题。

    东吴态度的悄然变化,意味着荆州方面要承受的军事压力过重:在北方要能对曹操方面构成重大威胁,牵制住增援关中的部队;在东面要能抗住东吴的进攻。

    以关羽军的实力,完成哪怕一个任务,都非常难。他想尽办法,艰难地完成了一个,却没法完成第二个。

    孙权方面败盟,得利了没有?事实证明没有:在荆州方向,曹仁很快夺回襄阳,孙权方面在荆州得到地盘有限,从此还成为曹魏的头号敌人,遭到了曹丕的连年南征,承受了极大的军事压力,得不偿失。

    从此以后,吴蜀联盟再也没有对曹魏造成关羽北伐那样强烈的威胁。

    最严重的是:刘禅继位后,曹丕抛出橄榄枝,表示愿以刘禅称藩为条件,承认蜀汉。华歆、王朗和陈群分别写信给许靖和诸葛亮,进行劝降,劝降的人中,还有诸葛亮父辈的诸葛璋。

    幸亏诸葛亮没同意,强忍住了刘备、关羽之死带来的痛楚,仍然坚持吴蜀联盟。否则的话,只怕孙吴的亡国之君不是孙皓,而是孙权。

    这些事件,充分说明在周瑜、鲁肃死后,东吴统治集团整体智商在下滑。

    结果,就是这个较低智商的集团,让隆中对的构想化为泡影。现在想起来,这简直是历史和当时人们开的一场大玩笑。

    07

    诸葛亮是聪明绝顶的人,但人太聪明了,就会有个毛病,以为别人也和自己一样,能冷静地判断形势。事实证明两件事:第一、孙权确实没他聪明;第二、孙权没聪明到能理解诸葛亮的大局观。所以,荆州丢掉了,蜀汉陷入危机。

    智商高的人,不一定就会成功,这在科学研究中,也得到证明。美国有人曾跟踪研究了很多天生智商高的人,这些人的智商通常在140以上,俗称天才。结果追踪发现,这些天才长大后并没有获得如研究者期望的伟大成就,大多数的天才只是循规蹈矩的活着,在普通的公司上班,在正常的轨道上生活,有的甚至还在杂货店打工,或从事体力劳动。

    同时追踪者还发现,相比天才而言,那些智商处于中上等,徘徊在110至130之间的人们,获得成功的比率更高。

    在人类历史上,这种聪明人以为别人就算没他聪明,至少能理解他的聪明,结果反而败了的事,比比皆是。这个世界中,毕竟中等智商者占绝大多数,顺应周围绝大部分人的智商吧。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