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保平:孟母也盼学区房

古人也颇精于“环境影响人”的道理。

相信家里有孩子的家长对学区房都不陌生。啥叫学区房?学区房,一个特别的名词。从某种意义上讲,学区房是房地产市场的衍生品,同样也是现行教育体制下的一个独特的现象,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家长为使孩子不输在教育的起跑线上,不惜花费重金购置一切属于教育质量好的小学学区的房产。

购置学区房,可以就近入学,这不仅有利于家长管理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孩子也可以减少上下学路途上花费的时间,提高学习的效率,而且还因进入教育质量好的学校,能用良好的环境来影响孩子的成长。

其实,古人也颇精于“环境影响人”的道理,西晋思想家傅玄在《太子少傅箴》中,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一说,就是比喻近好人,则变好,近坏人,则变坏。古代还有“ 千金置宅,万金买邻”,“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南橘北枳”的说法,都是讲环境对人有极大的影响。

细想其实很简单,存在决定意识,人是环境的动物,人都有从众心理,很少有人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环境对人有不知不觉的耳濡目染之功,遂使其日久成型。

一个人天天跟牛人混在一起,就会“见贤思齐”,一天天进步。比如欧阳修在颍州当做官时,手下有一个名叫吕公著的年轻人。有一次,好友范仲淹来访,欧阳修叫吕公著一同待客。席间,范仲淹对吕公著说:“你能在欧阳修身边做事是幸运,应该多向他请教作文写诗的技巧。”在欧阳修的言传身教下,吕公著的写作果然进步很快。所以说,名师出高徒,大半是一种近朱者赤的结果。

不要说范仲淹这样的大家能懂得此中道理,就是妇道之人如孟母亲也深谙其理,并在理论付诸实践,遂有著名的“孟母三迁”。

“孟母三迁”说是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孟子受到好的环境熏陶,搬了三次家。第一次是“近于墓”,搬到坟地附近,孟子跟人学起了跪拜、哭嚎,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母一看,这是学做跳大神的节奏,赶紧搬家——近“舍市,近于屠”,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母一看,难道儿子这辈子要做杀猪宰羊的屠夫么?孔夫子教导说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啊。第三次搬家——“迁于学宫之旁”,即学校附近,孟子的“朋友圈”都是些读书人,孟子开始发愤用功,知书达礼,最后成为亚圣。

作为一个母亲,孟母的一番苦心和现在的家长是一样的,都是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然而我们知道,人的成才或成功是非常复杂的、多方面因素造成的,片面地追求学区房,视为救命稻草,并不可取。

文廖保平 笔名西越,知名评论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