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文化之乡 中国核桃之乡!李白 杜甫与这两个地方有什么关系?

8月22日上午,第九届陇南乞巧女儿节在西和县开幕;8月29日,甘肃陇南成县核桃节暨县域经济发展论坛也将举办。

西和、成县,一个是乞巧文化之乡,一个是中国核桃之乡,但你知道吗?早在一千多年前,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就与这两个地方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且都留下了著名的诗篇,现在就随小陇去了解一下~

李白 杜甫

李白从陇南入川

李白本来出生于碎叶,即在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的托克马克附近,大约五岁左右,李白的父亲带着他从河西走廊来到陇南,然后沿岷江而下,最后驻足在绵州昌隆,即今天的四川江油。更多李白解读:www.yangfenzi.com/tag/libai

李白

由于地处甘陕川三省“金三角”的特殊地理位置,陇南自古以来不仅是中原和西北入蜀的军事要道,也是西南通往西北的茶马古道,更是西北药材、皮毛等特产运往长江流域交换物资的主要通道,在没有公路和铁路前,陇南就是甘肃乃至西北南下入川、入陕南的前沿关口。所以李白想要从河西走廊到达四川,都绕不开陇南。更多陇南解读:www.yangfenzi.com/tag/longnan

李白千古佳作留陇南

青泥岭南控巴蜀,北锁秦陇,是陇南千年古道上的历史名岭,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途经青泥岭的著名文人并留下佳作的有十多位,但最为著名的就是李白与他的《蜀道难》。

李白

唐玄宗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左右,李白送友人入蜀时曾路经青泥岭。“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用寥寥数语便把青泥道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了出来,青泥岭因为李白的一首《蜀道难》而出名。甘肃陇南人文纪录片蜀道历史名岭《青泥岭》14日起将在央视播出

杜甫困顿在成县

公元759年的十月,大诗人杜甫一家在秦州(今甘肃天水)仍没有安居下来。衣食无着,又遭秦州病虐,就连邀请他们一家前来此地的侄子杜佐和好友赞公都爱莫能助。安史兵乱,关中大旱生计维艰,杜甫为逃难而来秦州,但是,在秦州仅一个月,希望便破灭了。更多杜甫解读:www.yangfenzi.com/tag/dufu

杜甫

困窘之季,适逢同谷县(今成县)县令来信相邀,杜甫便决定带着家人继续南行。离开时,他写了《发秦州》一诗,诗中表达了他对同谷县的想象:“无食问乐土,无衣思南州。汉源十月交,天气凉如秋。草木未黄落,况闻山水幽。”诗人以为,到了同谷这片气候温暖、山清水秀的“乐土”,日子就会好过了。

然而当杜甫一家历经赤谷、寒峡、铁堂峡、龙门镇等险要,又翻越了积草岭、泥功山,千辛万苦来到同谷县后,县令却因杜甫已辞去左拾遗之官且穷困潦倒而避之不见,想象中的乐土瞬时化为乌有。

“我衰更懒拙,生事不自谋”,47岁的老书生杜甫此时只好自力更生。他先在同谷县(成县)南山的飞龙峡口搭建起了一间茅屋。他和妻子杨婉、长子宗文、次子宗武、小女杜蓉和小弟杜占,一家六口暂时寄居于深山穷谷间。

隆冬季节,大雪封山,诗人全家饥寒交迫,生活的辛酸悲苦均见于血泪之作《乾元二年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简称“同谷七歌”)。诗歌从自身作客的窘困说起,写出全家因饥饿而病倒的惨况,同时怀念兄弟与寡妹,由悲弟妹又回到自身,由淮南山东又回到同谷,再说到国家大局,最后集中地抒发了诗人身世飘零之感。六神磊磊:如果唐朝有公众号,诗歌史会改写,哪个诗人会最火?

客居同谷,无田产,无房屋,一头乱蓬蓬的白发,困居穷谷,这是曾经任左拾遗时那“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子美吗?天寒日暮,诗人在深山里,和驯养猿猴的狙公一样采橡栗,然而狙公采栗是给猴子吃的,而杜甫却是给自己和家人吃。人生至此,只剩下生存的最低需求,与动物无异。杜甫渴望能回到中原,然而久无书信,战乱未息而不得归。只有寒风昼夜在吹。

759年,是杜甫人生中最难过的一年,先是因替打了败仗的房琯说情而被从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这个卑职。离京赴任途中,目睹了战乱给百姓带来的苦难而写了《三吏》、《三别》后,杜甫放弃了这个鸡肋官职而回乡。接着又因关中大旱民不聊生,而沦为流民前往秦州,然后又到同谷。流离途中,生活每况愈下。可是他在这一年的创作,包括在同谷的一些诗歌却达到创作的巅峰。

诗人从离开关中,到达秦州,卜居同谷,前往成都,时间长达167天,创作诗歌120多首,其创作之勤,作品之多,质量之高,在诗人的一生中乃属仅见。这些诗歌,除《同谷七歌》为歌行体外,全为五言古诗。内中有组诗9组69首,又有咏物诗16首,长篇排律6首。

陇南山水,也因安史之乱而与诗圣杜甫形成了千古奇遇:陇南的山川形胜,诗圣的如椽巨笔,使陇南山水风物定格成了永恒的艺术画卷。西枝——赤谷——铁堂峡——盐井——寒硖——法镜寺——青阳峡——龙门镇——石龛——(仇池山)——积草岭——泥功山——凤凰台——同谷县——木皮岭——白沙渡——水会渡等都在杜甫的诗句当中。

就在这一年的十二月一日,因生活始终无法安顿,杜甫离开同谷,取道东南,历当方村,经木皮岭,渡白水峡,又开始了向西蜀重镇成都府的艰苦跋涉。

杜甫曾梦想终老仇池

安史之乱后,杜甫一直生活漂浮不定,所以诗人特别有一方“福天洞地”能容下一家老小生活。他想到了陇南的仇池国——流亡人士的桃花源。

位于仇池山的前后仇池国发展环境比较安定,《魏书·氐传》称“西方流人以仇池丰实,多往依附”,当时的仇池国社会安定物产丰饶,成为人们心中的桃花源。特别是仇池国的第一位国主杨茂搜特别开明,对所有依附者都给予帮助,就算离去还会给遣返路费,《晋书.张轨传》记载:“关中人士奔流者多依附之,茂搜征纳抚接,欲去者则卫护资遣之。”一时间,仇池享誉海外,有不少人视仇池为“洞天福地”。

杜甫的《秦州杂诗二十首》之十四中有“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神鱼今不见,神地语真传。近接西南境,长怀十九泉。何当一茅屋,送老白云边”的诗句。此诗是赞美仇池山的名篇,也说明仇池山是诗人非常向往的地方,“何当一茅屋,送老白云边”一句明显地表明诗人有隐居仇池山过一段太平衣食无忧的生活,但这注定只是一个梦想。

(整理/记者 张霞 来源:陇南发布)
监制:张红霞 责编:杨丽君 编辑:张霞 校审:李董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邓艾灭蜀之路:蜀道难,都以为难在四川,其实难在甘肃陇南!

➤ 看过三国的人,你真的知道“六出祁山”的祁山在哪儿吗?

➤ 诸葛亮北伐中原六出祁山的祁山在甘肃礼县,不在陕西岐山县

➤ 从历史地理学角度审视,甘肃陇南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竟是这样的

➤ 氐族最早是陇南的主人曾在此建国,氐人前秦主苻坚还曾统一北方

➤ 抗战故事:红军长征到甘肃陇南留下的那些故事,你知道吗?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是关注互联网生态圈的科技新媒体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综合整理

您可能还喜欢…

2 Responses

  1. 绚丽多彩璀璨夺目之七夕节说道:

    农历七月初七是七夕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一样,皆是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2006 年5 月20 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夕节是伴随着一则关于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蕴育而生的。由于这一传说反应了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少男少女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忠贞不渝的爱情,男耕女织的生活秩序,妇女们乞求的心灵手巧、智慧聪明,文人达士们登科夺魁、儿童们欢快活泼福气安康等一系列最基本、最和谐、最平安的社会生活形态,因而,七夕节相比其他传统节日而言更容易被人们广泛接受,形成民俗习惯,其历史渊源更深、内容更加绚丽多彩璀璨夺目。七夕节不但在我国各民族、各地区广袤相传,而且诸多习俗影响至日本、朝韩、越南等汉字文化圈的东南亚国家。

    一、牛郎织女神话故事

    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美丽动听千古流传,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这个传说有很多版本,比较符合逻辑、较为完整的如下所述。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人们赋予他个名字叫牛郎。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还吃不饱穿不暖,打心眼里不想要这个弟弟。

    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硬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非常伤心,忧愁着不知道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正昏昏沉沉欲睡的朦胧中,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问他为何伤心,当得知他的遭遇后,老人笑着对他说:“小伙子别难过,我给你出个主意,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老牛,你过去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赶着它和你原有的9 头牛回家了”,说完老人转眼就不见了。

    牛郎照老人说的,翻山越岭,走了很远的路,终于找到了那头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厉害又非常饥饿,就去给老牛打来一捆捆草,一连喂了三天,老牛吃饱了有了精神,才抬起头告诉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天来,摔坏了腿,无法动弹,自己的伤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个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白天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伤,晚上依偎在老牛身边睡觉,细心地照料了老牛一个月,到老牛病好后,牛郎高高兴兴赶着十头牛回了家。

    到家后,嫂子对牛郎仍旧不好,曾几次要加害他,每次都被老牛识破并设法搭救了他,嫂子最后恼羞成怒把牛郎赶出家门,牛郎什么都没有要,只要了那头老牛相随。牛郎和老牛无处息身,进山后就在山谷的一个河边搭了个窝棚住下,朝夕形影不离、相依为命度日如年,贫苦中倒也乐趣。

    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老牛示意牛郎将仙女们脱在岸边的一件粉红色衣服藏在树林里。仙女们戏耍完毕上岸穿衣,唯独织女找不到自己的衣服,很感害羞着急,老牛走过去就安慰织女,引领他到密林深处找到衣服,并与牛郎见了面。二人一见钟情、相见恨晚、情真意切,即刻定下海枯石烂之盟。织女回到天宫后,日夜思念牛郎,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周边的村民,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

    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没过多久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幸福殷实安乐。但是好景不长,这事传到天宫,被玉皇大帝知道了,王母娘娘亲自下界,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迫拆散。

    牛郎带着两个幼儿,苦难不堪,上天无路。老牛非常悲切地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衣服,穿着就可以上天寻妻了。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穿上老牛皮衣,肩挑箩筐担子带着儿女,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眼看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横在眼前,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两个孩子更是哭得悲切,场面惨不忍目。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即刻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这天正是农历七月七日。王母娘娘对此也很无奈,鉴于天地人情,报奏玉皇大帝恩准,允许牛郎织女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上相会。牛郎织女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撼动了凡界人间,人们无不感动万千,妇女们更是感动于灵魂深处,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

    天象中还真的如此是:苍穹灰蒙蒙的银河岸边,河上侧有一颗发( )蓝色的星际较为耀眼,它就是织女星,紧挨着织女星右下有呈三角形顶的三颗小星星,是牛郎隔河扔过去的牛棱子。河下侧有呈一字排列的三颗星星,居中最亮的是牛郎星,两头较暗的两颗小星星就是两个孩子,与牛郎星正巧形成挑担势。在牛郎星旁边有呈菱形的四颗小星星,就是织女隔河扔过去的织布棱子。牛棱子和织布棱子是牛郎织女的信情物,它标着着牛郎织女的特色爱情。

    二、历史演变

    (一)节日起源

    1.妇女乞巧七夕节也称乞巧节。乞音同七,意为乞求;巧意为妇女们心灵手巧、聪明智慧,说明这个节日活动项目是以妇女们为主旋律的。七夕乞巧这个活动项目在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中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由此推测,在七月七日这天举行乞巧活动,首先是在上层社会皇宫中开始,逐渐泛于民间,起源远不止是汉代,渊源更长。

    2.自然崇拜“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人们认为天地人是一体的,人的行为善恶在天上地下都有所对应,尤其是在史前社会人们对天空中的星际、星系、星座不可能作出科学的解释,总是念想着按照人们思想意识而产生的人文现象对天体进行对应的寄托和赋予。对于方向位置认知产生了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3.时间崇拜“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人们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山东曲阜为中心周边的晋、冀、鲁、豫、皖、苏一带,对去世之人三天圆坟后,至今仍保留着“头七”、“三七”、“五七”、“七七”、“十七”、“百天”上坟祭祀的习俗。以“七曜”计算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

    “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4.数字崇拜“七夕”又是一种数字崇拜现象,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数六月六这“七重”均列为吉庆日。“七”又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七”与“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

    5.生殖崇拜“七七”是生命周期。《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它说男子以8 岁一个周期,女子以7 岁一个周期。女子7 岁肾气盛,换牙齿头发变长;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天癸是肾精,任督二脉,以中医说法,“为一身阴阳之海,五气贞元”,也就是说,二七就来月经,可以生子。三七肾气平均,最后的牙齿长齐,发育完全成熟。四七筋骨坚,头发长极,身体盛壮,到了顶点。五七阳明脉衰,面容开始焦黄,头发开始掉。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是一个生命周期结束。

    “七”这个数字又指西方,所以七七相遇,应该是结束中的诞生。《周易·复卦》:“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孔颖达疏:“天之阳气绝灭之后,不过七日阳气复生,此乃天之自然之理,故曰天行。”“来复”是去而复来,也就是重生,轮回循环,所以七七四十九天魂魄散尽,又七七四十九天魂魄丰满。神话传说中,欲仙升天的人所吃的灵丹妙药仙丹是要通过七七四十九天才能炼制而成,更加增添了起死回生、长生不老之道的神秘感。

    (二)节日发展

    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融入乞巧节,民间姑娘信以为真,于是每到农历七月初七,在牛郎织女“鹊桥会”时,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让自己也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也能有个称心如意的美满婚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节。

    三、节日别称

    双七:月和日皆为七,故称“双七”,也称“重七”。

    香日:俗传七夕牛郎织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

    飘香,故称“香日”。

    星期: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别,一年才能一次相峰,故称这一日为“星期”,即牛郎织女二星约会的日期。显然,与西方教派所做的礼拜,星期含义是不同的。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风俗,故称之。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亦称女儿节、少女节。

    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

    小儿节:因为乞巧、乞文等习俗多由少女、童子而为,故称之。这是人们对儿童自幼进行心灵手巧、聪明智慧、憧憬美好生活、习文博学、欢乐安康、启蒙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形式。穿针节:因为这天有穿针的习俗,故称之。

    四、风俗习惯

    1.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

    《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

    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2.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

    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盒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宋周密《乾淳岁时记》说;“以小蜘蛛贮盒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久”

    明田汝成《熙朝乐事》说,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寡。”由此可见,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

    3.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盛行的七夕节俗。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

    《直隶志书》也说,良乡县(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妇女乞巧,投针于水,借日影以验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织女”。清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引《宛署杂记》说:“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租如锥,因以卜女之巧。”

    4.兰夜斗巧

    起源于汉朝宫廷的游戏,汉高祖爱妃戚夫人的宫女贾佩兰在离开宫中嫁给扶风人段儒为妻后,经常跟人们谈起在汉宫七夕的事。她说:“汉宫在每年的七月七日,首先在百子池畔,奏于阗乐之后,就用五色彩缕,互相绊结起来,叫做‘相怜爱’。随后,宫中的宫娥彩女们,一起到闭襟楼上,大家学习穿七巧针乞巧。而有个叫徐婕妤的宫女,可以把生的菱藕雕刻成各种奇花异鸟呈献给皇上,皇上把这些小玩意在晚上随手放置在宫中的桌角上让宫女们摸黑寻找,这种游戏就叫做‘斗巧’。”

    5.种生求子

    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6.为牛庆生

    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贺牛生日”。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7.晒书晒衣

    据载,司马懿当年因位高权重,颇受曹操的猜忌,有鉴于当时政治的黑暗,为求自保,他边装疯病躲在家里。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个亲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时值七月七日,装疯的司马懿也在家中晒书。令史回去禀报魏武帝,魏武帝马上下令要司马懿回朝任职,否则即可收押。司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

    另有一种人,在乱世中,以放浪形骸来表达心中的郁闷。他们藐视礼法,反对时俗。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卷二十五说,七月七日人人晒书,只有郝隆跑到太阳底下去躺着,人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晒书”。这一方面是蔑视晒书的习俗,另一方面也是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学。晒肚皮也就是晒书。

    汉代晒衣的风俗在魏晋时为豪门富室制造了夸耀财富的机会。名列“竹林七贤”的阮咸就瞧不起这种作风。七月七日,当他的邻居晒衣时,只见架上全是陵罗绸缎,光彩夺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旧的衣服,有人问他在干什么,他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由这几则小故事看来,就知道当时七夕晒书、晒衣的风俗有多盛了。至今黄淮海流域中原地带百姓家仍保留着七月份必将柜橱存放的衣帽鞋袜被褥等晒太阳,文人存放的书籍字画也要拿出晾晒一番的习惯。因六月份为暑期天气又潮又热,常有突来的狂风暴雨,不宜晾晒。进入七月份天气转入干燥,早晚转凉,雨水减缓减少但中午温度仍然偏高,宜晾晒,所以七夕节前后是晒衣物的主峰期。

    8.供奉磨喝乐

    磨喝乐是旧时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穿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每年七月七日,在开封的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

    其实宋朝稍晚以后的磨喝乐,已不再是小土偶了,相反的,越作越精致。磨喝乐的大小、姿态不一,最大的高至三尺,与真的小孩比例相当。制作的材料则有以象牙雕镂或用龙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乐的装扮,更是极尽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绘木雕为栏座,或用红砂碧笼当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宝石来装饰,一对磨喝乐的造价往往高达数千钱。

    9.拜织女

    “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举行的仪式,是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那么,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妇、少女们,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准时都到主办人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玩到半夜始散。

    10.拜魁星

    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主撑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魁星爷就是魁斗星,廿八宿中的魁星,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或魁星或魁首。

    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都是因为魁星主撑考运的缘故。根据民间传说,魁星爷生前长相奇丑,脸上长满斑点,又是个跛脚。有人便写了一首打油诗来取笑他:不扬何用饰铅华,纵使铅华也莫遮。娶得麻姑成两美,比来蜂室果无差。须眉以下鸿留爪,口鼻之旁雁踏沙。莫是檐前贪午睡,风吹额上落梅花。相君玉趾最离奇,一步高来一步低。款款行时身欲舞,飘飘度处乎如口。只缘世路皆倾险,累得芳踪尽侧奇。莫笑腰枝常半折,临时摇曳亦多姿。然而这位魁星爷志气奇高,发愤用功,竟然高中了。皇帝殿试时,问他何脸上全是斑点,他答道:“麻面满天星”;问他的脚为何跛了,他答道:“独脚跳龙门”。皇帝很满意,就录取了他。

    另一种完全不同的传说,说魁星爷生前虽然满腹学问,可惜每考必败,便悲愤得投河自杀了。岂料竟被鳖鱼救起,升天成了魁星。因为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运,所以每逢七月七日他的生日,读书人都郑重的祭拜。

    11.七姐诞

    广州七夕拜仙,已婚女子一般不能参加,但新婚后的新娘在过第一个七夕时,要举行一次“辞仙”仪式。即在初六晚上祀神时,除了牲醴、红蛋、酸姜等(取兆得子)以外,还要加上雪梨或沙梨,表示与姑娘节离别之意。

    据《广州市志》卷十七所载,初七日,旧俗还有女子泛舟游石门沉香浦的活动。游艇用素馨花、茉莉花装饰,称为花艇。她们信此日为“仙女淋浴日”。石门浦水质清洌,朝夕日出日落时返照两山,有时会像海市蜃楼一样在天空出现一些景幻。泛舟者坦诚希望能有运气看到奇迹的出现,故姑娘们七夕游石门沉香浦成为一项重要内容,很是热闹,也成了一个节日的习俗。

    12.染指甲

    染指甲流传在我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四川省诸多县市以及贵州、广东两地,也有此风。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不仅可以年青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也与生育信仰有密切的关系。鲁西南一带的姑娘和儿童也有用一种叫“小子红”的花草染手指、脚趾甲的习俗。七夕期间,爱好者摘取若干“小子红”花瓣揉成小团粘在指甲上,用蓖麻叶或水麻叶包裹好,然后用细线扎起来,次日一早解开,指甲又红又亮,可持续多天不褪色,很美观。用现代语言说就是“绿色环保”、“纯天然”、“经济实惠”,要比昂贵的化学品指甲油强百倍。

    13.妇女洗发

    妇女七夕洗发,也是特别的习俗。在湖南、江浙一带都有此记载。例如湖南湘潭地区《攸县志》:“七
    月七日,妇女采柏叶、桃枝,煎汤沐发。”而散文名家琦君(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与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发。这项习俗,大约和七夕“圣水”的信仰有关。人们认为,七夕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银河水一样,具有洁净的神圣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孙(即织女)圣水”。因此女性在这天沐发,也就有了特殊意义,代表用银河里的圣水净发,必可获得织女神的护佑。还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14.结扎巧姑

    陕西黄土高原地区,在七夕节的夜晚也有举行各种乞巧活动的风俗,妇女们往往要结扎穿花衣的草人,谓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还栽种豆苗、青葱。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葱,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来占卜巧拙之命,还穿针走线,竞争高低。同时还举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动。这也是一种形象的祭祀乞巧相结合的典型活动。

    15.拜七娘妈

    闽南和台湾的七夕节又是“七娘妈”的诞辰日。民间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妈这一被奉为保护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据闽南籍台湾学者林再复的《闽南人》一书考证,闽南人过去越峡跨洋到台湾或异国他邦经商、谋生,大都多年未能归,妇女们只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了希望才有生活下去的勇气。所以,七夕这一相思传情的节日又演变成对保护孩子的“七娘妈”神的祈祷。每年这天,人们三五成群到七娘妈庙供奉花果、脂粉、牲礼等。这天,台湾民间还流行一种“成人礼”,即孩子长到满15 岁时,父母领着他带着供品到七娘妈庙酬谢,答谢“七娘妈”保护孩子度过了幼年、童年和少年时代。

    在这一天,台南地区要为16 岁的孩子“做十六岁”,行成人礼。台湾民众认为,小孩在未满16 岁之前,都是由天上的仙鸟——鸟母照顾长大的。鸟母则是由七娘妈所托,因此,七娘妈就成了未成年孩子的保护神。婴儿出生满周岁后,虔诚的母亲或祖母就会抱着孩子,带上丰盛的祭品,另加鸡冠花与千日红,到庙祭拜,祈愿七娘妈保护孩子平安长大,并用古钱或锁牌串上红包绒线,系在颈上,一直戴到16 岁,才在七夕节那天拿下锁牌,并到寺庙答谢七娘妈多年的保佑。

    有的家长除了在七夕节这天祭谢“七娘妈”之外,还专门为孩子举行成人礼的事而宴请亲友,庆贺一番。闽南、台湾民间七夕虽不很重乞巧,但很看重保健食俗。每到七夕之际,几乎家家户户要买来中药使君子和石榴。主要为儿童服用,驱除蛔虫和绦虫,确保身心健康。

    16.吃巧果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

    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

    17.巧饺子蒸巧馍

    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在鲁西南地区农村过七夕节仍流传着吃巧饺子、蒸巧馍馍的习俗。那时,人们的生活水平不高,逢年过节能吃上白面饺子和白面馍就算是很不错了。在大人们的引导下,收麦时节有心计的少女们就不怕炎热满地拾麦穗。七八个十几个女孩们将拾来的麦穗汇集起来,脱粒磨成面粉,也有各家大人为自己的孩子按份量,兑出数斤麦子及少许钱,为过七夕节做好物资准备。天真的姑娘们为过乞巧节,惊喜的多少天前都睡不好觉,期盼着节日早早到来,不断地追问大人们——七月七怎么还不到呢?

    七夕节当日,姑娘们聚集在主事人的家里,小的姑娘由各家的母亲或姑姑、嫂子、姐姐领着,打水烧锅做杂活,热闹非凡。有专用的馍模子,蒸出各式各样的巧馍馍,捏出小巧玲珑的饺子。晚上设上香案,摆上水果等供品,面对天空月亮方向进行祭拜祈福。然后开始吃巧饺子,有几位参与的女孩就盛几个碗,每碗饺子里都有一个带捏花边的饺子,这个特别的饺子包的馅很有意思。

    姑娘们小心翼翼咬第一口饺子,怕咬着包的针扎着嘴,但又都想吃上包针的饺子,能吃上就表示自己心灵手巧。咬着针尖为“单巧”,咬着针鼻为“双巧”。获得“双巧”称号的就是佼佼者,寓意巧得谁也没法比。

    乞巧祷语曰:“咬着针尖,巧到天边;咬到针鼻,巧得出奇,无人能比”等等。若吃着糖馅的,寓意今后能有好郎君相伴,日子过的甜甜蜜蜜。若吃着硬币作馅的,寓意一生大富大贵、不缺钱花。若吃着韭(音“久”)菜或豆角作馅的,寓意姑娘与郎君日子长久,不会发生婚变。吃过第一个乞巧饺子姑娘们悬着的一颗心就稳定了,就认为一生的命运定局了。然后那些大娘、婶子的围绕每一个姑娘述说巧语,说的姑娘们手舞足蹈、兴高采烈,有的脸红耳赤、扭扭捏捏,一副害羞的样子;有的两眼模糊、委屈,还得大人哄劝一番,又开口大笑了。总的是热热闹闹、团团圆圆,各有所得。

    玩时间长了,小姑娘们都困了,由大人领着,分得大兜子巧馍馍等其他果品各自回家睡去了。剩下年龄大点的姑娘们还要进行最后一个项目,夜半时分到葡萄架下听牛郎织女相会时说私语,也叫“听巧巧话”。没葡萄架也可在槐树或梧桐树下,意为葡萄酸甜味,姑娘们听到的牛郎织女私房话是既酸又甜。槐音同“怀”,表示怀念牛郎织女。梧桐招引凤凰和喜鹊,凤凰为织女的化身,喜鹊是为服务于牛郎织女搭鹊桥的。一般不能在杨树下,杨音同“阳”,鹊桥相会也是在天空夜星中进行的,黑夜为阴,在杨树下是听不到牛郎织女窃窃私语的。

    18.其他风情民俗

    有些地方的乞巧节活动,带有竞赛性质,类似古代其他斗智的风俗。中原一带也有做巧芽汤的习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该地的儿童特别重视吃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就是斗智风俗的演变。诸城、滕县、邹县一带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

    妇女用之沐浴或洗衣,有避邪去病一说。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而在绍兴农村,这一夜会有许多少女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浙江金华一带,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杀一只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

    在广西西部,传说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此水名“双七水”,人们在这天鸡鸣时,争先恐后地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

    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七夕之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在福建,七夕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花粉以及一个上香炉。一般是斋戒沐浴后,大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女人们不仅乞巧,还有乞子、乞寿、乞美和乞爱情的。而后,大家一边吃水果,饮茶聊天,一边玩乞巧游戏。乞巧游戏有两种:一种是“卜巧”,即用卜具问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种是赛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的称“输巧”,“输巧”者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小礼物送给得巧者。有的地区还组织“七姐会”,各地区的“七姐会”聚集在宗乡会馆摆下各式各样鲜艳的香案,遥祭牛郎织女,“香案”都是纸糊的,案上摆满鲜花、水果、胭脂粉、纸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绣等,琳琅满目。

    总之,七夕节深入民心、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围绕七夕节举办的各类活动真似绚丽多彩、璀璨夺目。无论七夕节项目活动怎样演变,但他始终没有脱离一根主线,就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凝聚民族志气力量精神,憧憬幸福美满,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五、文学记述

    (一)诗词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行香子·七夕

    (宋)李清照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七夕

    (五代·后唐)杨璞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七夕

    (唐)杜牧

    云阶月地一相过,未抵经年别恨多。最恨明朝洗车雨,不教回脚渡天河。

    七夕

    (唐)权德舆

    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七夕

    (唐)徐凝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鹊桥仙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七夕醉答君东

    (明)汤显祖

    玉名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

    韩庄闸舟中七夕

    (清)姚燮

    木兰桨子藕花乡,唱罢厅红晚气凉。烟外柳丝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黄。

    (二)歌谣

    之一

    乞手巧,乞貌巧;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

    之二

    天皇皇地皇皇,俺请七姐姐下天堂。不图你的针,不图你的线,光学你的七十二样好手段。

    之三

    巧芽芽,生的怪。盆盆生,手中盖。七月七日摘下来,姐姐妹妹照影来。又像花,又像菜,看谁心灵手儿快。

    六、七夕节之思考

    七夕节是我们国家特有的传统节日。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文明是人类社会的属性,并不含有阶级、政治色彩。围绕七夕节形成的各类风俗习惯,都是社会文明象征的一部分,各类社会文明作为基础又发展到能够记载的不同社会文化,文化记载历史、传承历史、发展历史、推动历史。

    七夕节文化我们世代相传,发扬光大了中华民族尤其是中华妇女们那种勤劳质朴、积德行善、尊老爱幼、向往美好的传统美德,促进了社会文明和进步。那么,在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征途中,有关七夕节文化现象怎么销声匿迹了呢!

    (一)内在因素

    1.传统和迷信倒置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开始,我们国家发生了历时十年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政治运动,按现在的说法就是“文革十年动乱”、“文革十年浩劫”。其实“文革”伊始,是在“破四旧、立四新”、“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口号下发动的,是党和政府可控下,进行的一场文化领域,思想、意识形态方面的清洗和批判,并没有动乱和浩劫。后来一切批判和斗争扩大化,致使如七夕节这样的传统文化现象,以为是封建迷信之类,是愚弄人民群众的精神枷锁,横加批判。谁组织七夕节传统活动,就是搞封建迷信活动,这种腐朽的旧思想行为是与无产阶级革命思想格格不入的,必须彻底铲除。传统文化被披上阶级政治的外衣,还怎能存在呢!

    2.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被歪曲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本来是哲学中的两个对立的理论体系,但二者的辩证法和逻辑推理往往是相近甚至是相同的。而社会中就有那么一些所谓理论家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行使唯唯物主义论,倡导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唯物的,故意歪曲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例如:毛主席所著的两篇哲学著作《愚公移山》和为《人民服务》,在他们看来,认可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而不认可愚公移山的精神,为什么呢?很简单,张思德是我们八路军队伍的一名普通战士,是个有血有肉的实体人物,而愚公移山是个神话故事,是子虚乌有的事,神仙是不会背走大山的。这是何等的谬论啊。像《西游记》《聊斋》等这些涉及用神话形式描述的社会正能量仙呀、神呀、鬼呀,通通都是唯心主义,都是愚弄人民群众的,都是不可用的,何况一个小小的以牛郎织女神话故事为载体的七夕节习俗不被封杀才怪呢。

    3.重物质轻精神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总量已达到世界第二位,这是有目共睹的。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老百姓应该是知足的。其实人民群众对社会的满意度是存在质疑的,这是为什么!说质疑并不是反党反社会主义,而是说我们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方向是不存在质疑的。在物质精神双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实践中,精神文明建设突显苍白无力、飘飘然。盲目创新的精神文明脱离社会实际,失去了历史传承的思想文化做后盾,显得不接地气,造成人民群众没有了主心骨的信仰,精神空虚。

    4.拜金主义泛滥成灾当前,在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条件下,人们思虑的是如何快速赚钱,而赚钱所采取的渠道手段却是不尽相同的。勤劳致富、诚信经商、公平买卖、万事留有生路,这些精髓的经营之道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它是建立在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而恰在这个历史进程中,我们却放松失去了传统文化思想教育,形成了当前的人人向钱看、尔虞吾诈、拜金主义现象,甚至为趋势。这种现象或趋势导致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搞传统文化宣传教育不能产生现实的经济效益,是赔本的生意不能干,而产生的社会效益是缓慢期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出力不讨好,不得实惠的。

    5.贪官污吏的恶果“一块臭肉黵的满锅腥”,我们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问题是这块臭肉的色泽和大小与其他的肉没有什么两样,要从锅里把它挑剔出来扔掉,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即使把它挑剔出来,而一锅肉已经被它污染罢了。近几年来,党和政府的反腐力度越来越大,一批批“大老虎、小苍蝇”倒地,上至国级、下至科股级,那可是成千上万,遍布全国啊。试想在他们横行霸道时,你讲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他们听得进去吗!你要弘扬织女忠贞不渝、老牛献身的精神,他们都在暗地里捞千百万亿金钱,过着“三妻四妾”小三成群结队的腐朽生活。自己腐了不算,各自周围手下的大小官员跟着腐,老俗语讲“上梁不正下梁歪”吗!面积太大了,层次太深了,我们这个社会遭受的创伤和恶果够严重了。贪官污吏败坏了社风、民风,加剧了社会矛盾,使社会正义受到严重威胁。

    6.满足感作崇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吃、穿、住、行等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苦日子一去不复返了,普遍产生了满足感。特别是年青一代没吃过苦、受过罪,没有贫困的意识。中国人不管过什么节日,都是在吃上十分讲究,也特别地为之倾力下功夫。以前贫穷时,只有过节才能论顿吃上较好的东西,就显得很奢望了,而现在的日常生活每天都像是在过节,年轻人和少年儿童们从不为吃而犯愁。因而,过什么节日饮食方面,对于他们都毫无吸引力,不感兴趣。再者,古色古味的民间文艺娱乐活动,受电视、网络等新媒体直接冲击,致使人们忘却了记忆,自然放弃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义务和责任。

    (二)外在原因

    1.窗纱的作用我们大家所住房屋窗户一般都会被安装上窗纱,作用是再明白不过的了,即通风透光又能避蚊蝇飞虫、尘土等。我们国家发展到了强盛的今天,靠的就是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这一政策还要继续深入执行下去。世界发展的潮流也不允许我们封关闭守,“一带一路”的宏伟目标还会使我们国家更加开放。那么问题就来了:进口的一切实体物品的质量,通过科技检测能够分出好与坏,坏的东西当然不要了。进口的非实体物品,即所谓的“软件”,甚至比软件还要软件的东西,怎能分出好与坏呢,例如西方的腐朽思想和糟粕文化,怎能挡得住,好像窗纱能挡得住苍蝇飞虫却挡不住气味入侵的道理是一样的。

    2.亡我之心不死西方国家敌对势力亡我中华民族之心不死。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证明,用鸦片战争、武力强暴方式是征服不了中华民族的。可他们一天也没有停止侵略的脚步,他们在变着戏法似的寻找我们防御的薄弱点,利用我们改革开放的时机,侦获我们的软肋,那就是看不见硝烟的思想文化战线,进行强力渗透、强力攻破。前些年,“法轮功”邪教猖獗,当前各类教会仍在向社会贯输各种腐朽堕落思想文化,还有一些蓄意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推行西方的诸如圣诞节、母亲节、父亲节、情人节等等,这些乱七八糟的负能量文化,无一不在侵蚀着人们的头脑,妄图摧残人们的心灵,把中国人民固有的传统思想文化排挤掉,扼杀中华民族精神,使我们丧失信仰,最终颠覆国家政权。

    (三)方法措施

    1.七夕节更名七夕节形成的文化在老百姓心目中根深蒂固,代代相传。传至当前,出现了三十余年的不畅或脱节,应该说在历史的长河中三十年不过是一朵浪花极其短暂。中华民族本来就具有持之以恒的传统精神,只要排除干扰,靠自身动力惯性,就能够自然复轨,继续前行。目前,社会中出现欲将七夕节更名为“情人节”的思想倾向,这是不可取的。一是七夕节本来就多重别名,前文提到的就有十几个。这些别名反映的都是七夕节文化的一个侧面,弘扬的是某一方面的正能量思想、正能量精神。例如“七巧节”,反映的是妇女们劳动技能,越巧技能就越高,技能高了对社会的贡献就大了,妇女们身份和身价在社会的地位提高了,贴切地说在个人的生活命运上,选婿组织家庭的门槛就高了,这“三高两不高”就推动了社会积极向上、欣欣向荣的发展。再如“牛节”,老牛为了牛郎织女的爱情和牛郎全家人的新福美满,情愿舍去自己的生命,以身皮送牛郎做衣。反映的是以别人幸福为己任的大无畏牺牲精神,这是对将幸福建立在别人痛苦基础之上的迎头批判,这种真正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不是当今社会急需弘扬的吗!

    二是概论不通。七夕节文化是一个整体概念,情人节文化仅是七夕节文化一小部分。从概论上说,部分不能代替整体,整体当然能够通揽部分的。辩证的说部分只能反映整体的某一个特点或特性,而不能代替整体。

    三是风俗习气表现不同。中国社会对男女间的爱情表现在行为上是很含蓄的,即使双方互写的情书都不至于明面表达意思,相约相会时,或者无意中的相遇时,也可能是一个眼神、一个细微的动作、一个借物生情、一句含糊不清但又可理解的短语等等,就可能表达了忠贞不渝的爱情。而西方社会对男女之情表现的非常露骨张扬,即使广庭大众之前,亲热的表象也一览无余。就拿信情物而言,中西方习俗也截然不同。中方男女之间的信情物是平等的、相互的、简易的,各自表示着某种深情含义。如牛郎织女神话故事中,牛郎得到的是织布棱子,织女得到的是牛棱子,两个互换的信情物就明确地告诉了人们牛郎和织女身份,牛郎我是一个诚实忠厚的放牛娃,织女我是一个善织的农家巧女子。世上比较通行的民间信情物,女方多是赠予男方荷包手帕之类,男方赠予女方也多是香扇为好。若双方皆是文人,荷包手帕会绣上精美的图案和文字,香扇则会题写上诗词文赋,那意义就更加深远了。西方的婚配男方会付出大量的金钱购买昂贵的金银玉首饰,并亲自为女方佩戴,而女方几乎不做什么回馈。中国旧时社会,妇女们佩戴的金银玉首饰,尽管有男方聘金,但也多为娘家陪嫁陪送,就连陪送的了丫鬟、仆女也是由姑娘本人和娘家负责费用支付,标明的是姑娘身份和身价,在婆家免受委屈和欺负。当前我们社会流行的男方向女方馈赠诸如“三金四银”以及大量聘金,不能不说是受到了西方文化的熏染所致。作为爱情节日,七夕节是含蓄隐约的,西方情人节是刻骨暴露的,这就是中西爱情文化在表征方面的区别和不同。

    四是爱情表达本质不同。中西方国家虽然同是实行的“一夫一妻制”,但是西方社会中的婚外情现象已发展到秘密的公开、公开的秘密,美名曰“性解放”。尤其是法国社会就提倡个人私生活的浪漫主义,所以才形成了情人节。而在我们中国社会,历来都是实行的一夫一妻制,包括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也是如此。至于“妻妾成群”,那是指的皇宫、上层官僚和地方殷富之户,靠特权、靠势力、靠富庶搞得个人享受,在国家层面上对于黎民百姓,历朝历代都是坚持“一夫一妻制”。当今,国家有严格的法律作保障,施行这一婚姻制度。况且,我们有统领几千年,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道德品质规范,形成了强大的社会舆论作盾,“婚外情”一说在法律、道德上都是无地自容的。当前,社会若一提及情人或情人节,人民群众的第一反应就是“小三”、“小四”,那都是贪官污吏、无道德之人的把戏,臭名昭著,“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何为“文化渗透”?西方情人节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文化渗透!什么
    是“崇洋媚外”?情人节就是一个剔透的崇洋媚外。

    因而,七夕节文化是中华民族传承千余年、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经典,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华民族的一切传统文化都是中国特色,都应该被发掘、维护、保持、巩固、发展、弘扬、光大。七夕节名称万万改不得!

    2.国家推力目前国家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宏伟目标。何为“复兴”,就是光复兴盛之意,历史上曾有过,目前需要的就是复兴。中国的衰落衰败只是近百年的事,并为之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我们国家在历史兴盛时期引领世界上千年,中国的历史传统文化是世界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正能量的文化具有制高性和持久性,它能转化为人的精神力量,使人更加聪明智慧,为社会创造财富。中国的历史传统文化需要复兴,这个复兴能够转变为经济复兴,两个复兴的合力就能产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一个国家范畴的命题,党的“十八大”就已对传承发展中国的历史传统文化作出了整体部署,通过几年来的践行,已呈现出明显的成效。相信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还要对这一议题进行更深入研讨,制定纲领性政策和规划。

    总言之,中国具有丰厚的历史传统文化底蕴,有民意的根深蒂固,有民族自身的传承能力,在国家推力的主导下,以七夕节为示例的历史传统文化一定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大放异彩。

    (作者:孔繁霆,男,汉族,山东省菏泽市曹县人,生于一九五五年十二月。中共党员,国家公务员,退休干部。社会兼职曹县人民法院人民陪审员,曹县文化馆义务历史文化传承研究员,山东省书协会员,山东省首批乡村记忆馆创建人。)

  1. 2017 年 09 月 28 日

    […] ➤ 乞巧文化之乡 中国核桃之乡!李白 杜甫与这两个地方有什么关系? […]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