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发现距地最近类地行星比邻星b,人类征服星辰大海的第一站

人类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比邻星b,或许是漫漫征程中的第一个落脚点。

最近,天文学家发现了太阳系外最类似地球的行星。这颗有“第二地球”之称的行星围绕离我们最近的恒星——比邻星运转。这颗类地行星表面的温度适合液态水的存在,甚至可能存在大气层。因为距地球只有区区4.2光年,科学家们甚至认为它就是离太阳系最近的外星生命的家园。

这颗行星的发现者——由天文学家吉列姆·安拉达-埃斯库德率领的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国际科学家团队将这颗行星命名为比邻星b。

科学家发现第二个地球行星比邻星b,人类征服星辰大海的第一站

“最不可思议的是它离我们居然如此之近。”在NASA开普勒猎星计划工作的SETI天文学家杰夫·卡夫林称。“即使用今天的技术,只需数十年,我们就可以向比邻星b发射探测器。”

捕猎开始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比邻星b是如何被发现的。天文学家目前尚未直接看见或拍摄下这颗行星的真容。比邻星b是通过分析其围绕的恒星——比邻星近16年来的观测结果而探测到的。

在综合了所有记录后,科学家们发现,比邻星每11天零数小时就会移动着接近再远离地球,如此循环往复。通过多普勒效应,这种运动可以经由星光的轻微色移被探测到。更多地球揭秘:www.yangfenzi.com/tag/earth

科学家发现第二个地球行星比邻星b,人类征服星辰大海的第一站

最终,科学家们认定,比邻星的偏移是由于每11.2天围绕其转动一周的一颗行星所引起的。尽管无法看到比邻星b,天文学家却可以根据比邻星的偏移和估计质量计算出它的体积和它与比邻星之间的距离。

这种迂回的猎星手法听起来似乎不太靠谱,但“从统计数据来看,这个结果是毫无疑问的。”安拉达-埃斯库德说。考虑到比邻星b的体积和轨道,科学家们推算这颗行星是和地球类似的岩石结构,正位于恒星宜居带,液态水既不会完全沸腾蒸发也不会冻结。更多太空揭秘:www.yangfenzi.com/tag/taikong

红矮星

与太阳不同,比邻星温度更低,体积更小,是常见的红矮星。据研究团队成员、德国哥廷根大学天文学家安斯加·莱纳斯称,这让对比邻星b上生命存在可能性的计算变得更复杂了。

科学家发现第二个地球行星比邻星b,人类征服星辰大海的第一站

“比邻星是相对活跃的恒星,因此比邻星b所遭受的辐射要比地球受到的太阳辐射强100倍。”莱纳斯说。他所指的是类似伽马辐射这种对微生物具有致命性的东西。然而如果比邻星b像地球一样,有保护性磁场和大气层,那么生命完全有可能在比邻星b上存活——尤其是在海洋里。

比邻星b与其恒星间的距离相当近。地球与太阳间的平均距离为9千3百万英里,而比邻星b与比邻星间只隔了4百万英里。正因为红矮星比太阳温度低得多,行星才有可能与之临近而不会被烧焦。

然而这同时也可能引发两个问题。首先,比邻星b很可能是被潮汐锁定的,这也就意味着它直面恒星的一面永远不变,就像月亮总是用同一面面对地球一样。其次,根据比邻星b形成的时间和方式不同,假设比邻星b上有大气层,也可能早被星际辐射破坏殆尽。

科学家发现第二个地球行星比邻星b,人类征服星辰大海的第一站

尽管如此,莱纳斯称,“所有这些都无法排除比邻星b上存在大气层和水的可能性。”

星际历史

发现比邻星b的意义到底有大呢?“这也许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SETI的卡夫林评价道。

“我认为这标志着系外行星发现的第三阶段。约20年前,每年能发现1-2颗系外行星,这是第一阶段的开始。第二阶段是开普勒时代,过去的5、6年中我们已经发现数千行星,了解到类似地球一样大小、岩石结构的行星是普遍存在的。现在我们进入了第三阶段。我们开始聚焦离地球家园更近的地方,寻找离地球较近的、有一天人类能够真正涉足的行星。”他说道。

“我想,这次的发现意味着我们已经有能力对地球周边的宇宙进行探索和测绘,对人类将来可以造访并生存的恒星和行星进行辨识。我认为终有一天,人类回顾现在这段历史,会认为是一个伟大时代的开端。”卡夫林说。

至于比邻星b上是否会有生命存在,卡夫林持谨慎态度,但不乏希望。“潜力肯定是有的。这么说吧,目前还没有生命无法在比邻星b上存在的理由。”

科学家发现第二个地球行星比邻星b,人类征服星辰大海的第一站

卡夫林相信,比邻星b会成为未来太空望远镜计划的优先研究对象。全世界的天文学家都将想法设法直接拍下比邻星b的图像,揭开这颗行星的许多未解之谜,例如是否存在大气层。

若不是比邻星b真的与我们近若“比邻”,研究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困难。比邻星本身亮度很低,科学家们估算,从地球上直接观测到比邻星b正面行经比邻星的机率仅为1.5%。这很重要,因为如果比邻星b造成比邻星食相,探测工作就比摸黑寻找要简单得多。许多系外行星都是通过这种“凌星法”被发现的。

科学家发现距地最近类地行星比邻星b,人类征服星辰大海的第一站

参与这次研究的德国图林根州立天文台天文学家阿尔蒂·哈泽斯说,“因为比邻星离我们相对较近,研究尝试有很大的可能性获得成功。”除了地球上的望远镜之外,“在遥远的未来,星际太空探测器或许可以近距离对比邻星b进行观察。”哈泽斯称。

借卡夫林“第三阶段”的吉言,以发现比邻星b为开端,后续或许会有其他新的近地行星被发现。“对于那些可能存在的遥远星辰,我们刚刚初见其端倪。”

【来源:Nature、Daily Mail、Popular Mechanics、编译:未来论坛 商白】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是关注互联网生态圈的科技新媒体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宇宙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繁荣的太空创业

➤ 这些在社交网络上爆火的图片是他从外太空发来的

➤ Spacehack创始人Waldman的新书,让你体验从未有过的太空生活

➤ 太空时代的诗和远方,NASA科学家说“2022年,我们月球见”

➤ 未来真正的 “印钞机”:在太空,做大生意 火星之旅:太空没有外卖

您可能还喜欢…

13 Responses

  1. 胡晓说道:

    这是一次很靠谱的发现,然而是否宜居值得探讨,个人不是很乐观。
    离地球最近的宜居行星”这的确是梦想成(这是我的第一观感,仔细研读paper之后发现“宜居”二字有些一厢情愿了,包括nature文章自己也有些过于乐观)2012年当我刚开始进入系外行星领域的时候,曾经“发现”过一次位于半人马座的系外行星,当时就因为信号太弱饱受争议,最终在2015年被人找出了数据处理过程中的漏洞,原作者也承认了这一点。寻找地外生命,可以说是系外行星探测的终极目标,而这次的发现,无疑让这个目标离人类又近了一步。先总结一下这次的发现,nature的标题 A terrestrial planet candidate in a temperate orbit around Proxima Centauri 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一个围绕比邻星的类地行星,并且处在温度适宜的轨道上。比邻星是一个红矮星,只比木星大一点,直径只有太阳的七分之一,表面温度自然也低很多,只有3000k,不到太阳的一半,黑体辐射单位面积功率跟温度成四次方关系,再考虑到表面积更小,所以宜居带的大小自然也要小得多。实际上这颗行星的周期只有11天,轨道半径更是只有0.05 天文单位,只有太阳半径的十倍多一点。据估计,这颗行星位于宜居带相对靠内的位置:由于现有探测手段很难精确测定行星的轨道倾角,在使用径向速度法时,只能得知行星扰动在视线方向的投影,因而所知道的都是质量下限:1.27地球质量。根据行星形成理论,这种质量的行星基本只能是岩石行星,这可以说是在以地球为参照时,“宜居”的第一个条件。第二个条件自然是温度,从现有轨道数据看,表面温度是满足液态水的条件的。2.恒星磁场:这个问题可能更严重,地球的双极磁场范围相当大,可以把太阳风的里的大部分带电粒子阻挡在几个地球半径之外,即使如此,一旦遇上太阳活动强烈的时期,地球还是会被太阳风吹拂,“像母亲的手狠揪着你”,极光固然好看,通信失灵也是很蛋疼的——要是离太阳太近的话,地球附近就变成了太阳磁场做主导,而我们的这颗比邻星个头不大,磁场却堪比万磁王,比太阳的磁场强度高上数百倍!行星自己的磁场一旦被恒星磁场压缩,结果可能是灾难性的:星风长驱直入,这就不仅仅是卫星电话信号变差的问题了,高层大气的气体分子会被电离,行星大气难以自保,尤其是水分子,一旦变成氢和氧,更轻的氢在同温度下会有高得多热运动速率,很容易逃逸到太空,火星之所以没多少水,大气压只有地球的1%,磁场必须背锅。另一方面,由于潮汐锁定,行星的双极磁场也会比较弱,更会加剧这个效应。nature原文说潮汐锁定的行星也会有强磁场来抵抗星风,我专门去看了所引用的那篇关于磁场的文章,只是说磁场强度可能不会弱,但由于缺乏双极分量,不太可能让星风偏离。今天新出的专门分析这颗行星的文章 https://arxiv.org/pdf/1608.06813.pdf 也提到行星本身的磁场不太可能主导星风对大气层的“吹拂”
    3.恒星耀斑:对于红矮星这个问题尤甚,红矮星的恒星活动比较频繁剧烈,爆发起来光度变化接近一两个量级,虽然半人马座在动力学上相当稳定,不会出现三日凌空让大家脱水,可是光这颗恒星自己就够时不时的让这颗“宜居”行星瞬间从南极变成佛罗里达+德克萨斯。
    4.恒星的高能辐射:紫外线和X射线。显然,生物大分子在这俩货面前都相当脆弱,而目前的研究表明,这颗行星目前受到的高能辐射强度比地球高两到三个量级,似乎也不是很乐观。The habitability of Proxima Centauri b
    这些主要是公众和政府最关心的部分,对于系外行星研究人员,更重要的是这次发现的靠谱程度,2012年十月,同一个仪器也曾“发现”过半人马座的行星,然而最终被证伪。接下来我准备写一下发现的具体方法和数据。
    关于这颗行星产生的径向速度信号,最早是在对HARPS和UVES两台仪器在2016年以前的数据分析之后发现的。

  2. 胡晓说道:

    这是一次很靠谱的发现,然而是否宜居值得探讨,个人不是很乐观。
    离地球最近的宜居行星”这的确是梦想成(这是我的第一观感,仔细研读paper之后发现“宜居”二字有些一厢情愿了,包括nature文章自己也有些过于乐观)2012年当我刚开始进入系外行星领域的时候,曾经“发现”过一次位于半人马座的系外行星,当时就因为信号太弱饱受争议,最终在2015年被人找出了数据处理过程中的漏洞,原作者也承认了这一点。寻找地外生命,可以说是系外行星探测的终极目标,而这次的发现,无疑让这个目标离人类又近了一步。先总结一下这次的发现,nature的标题 A terrestrial planet candidate in a temperate orbit around Proxima Centauri 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一个围绕比邻星的类地行星,并且处在温度适宜的轨道上。比邻星是一个红矮星,只比木星大一点,直径只有太阳的七分之一,表面温度自然也低很多,只有3000k,不到太阳的一半,黑体辐射单位面积功率跟温度成四次方关系,再考虑到表面积更小,所以宜居带的大小自然也要小得多。实际上这颗行星的周期只有11天,轨道半径更是只有0.05 天文单位,只有太阳半径的十倍多一点。据估计,这颗行星位于宜居带相对靠内的位置:由于现有探测手段很难精确测定行星的轨道倾角,在使用径向速度法时,只能得知行星扰动在视线方向的投影,因而所知道的都是质量下限:1.27地球质量。根据行星形成理论,这种质量的行星基本只能是岩石行星,这可以说是在以地球为参照时,“宜居”的第一个条件。第二个条件自然是温度,从现有轨道数据看,表面温度是满足液态水的条件的。2.恒星磁场:这个问题可能更严重,地球的双极磁场范围相当大,可以把太阳风的里的大部分带电粒子阻挡在几个地球半径之外,即使如此,一旦遇上太阳活动强烈的时期,地球还是会被太阳风吹拂,“像母亲的手狠揪着你”,极光固然好看,通信失灵也是很蛋疼的——要是离太阳太近的话,地球附近就变成了太阳磁场做主导,而我们的这颗比邻星个头不大,磁场却堪比万磁王,比太阳的磁场强度高上数百倍!行星自己的磁场一旦被恒星磁场压缩,结果可能是灾难性的:星风长驱直入,这就不仅仅是卫星电话信号变差的问题了,高层大气的气体分子会被电离,行星大气难以自保,尤其是水分子,一旦变成氢和氧,更轻的氢在同温度下会有高得多热运动速率,很容易逃逸到太空,火星之所以没多少水,大气压只有地球的1%,磁场必须背锅。另一方面,由于潮汐锁定,行星的双极磁场也会比较弱,更会加剧这个效应。nature原文说潮汐锁定的行星也会有强磁场来抵抗星风,我专门去看了所引用的那篇关于磁场的文章,只是说磁场强度可能不会弱,但由于缺乏双极分量,不太可能让星风偏离。今天新出的专门分析这颗行星的文章 https://arxiv.org/pdf/1608.06813.pdf 也提到行星本身的磁场不太可能主导星风对大气层的“吹拂”
    3.恒星耀斑:对于红矮星这个问题尤甚,红矮星的恒星活动比较频繁剧烈,爆发起来光度变化接近一两个量级,虽然半人马座在动力学上相当稳定,不会出现三日凌空让大家脱水,可是光这颗恒星自己就够时不时的让这颗“宜居”行星瞬间从南极变成佛罗里达+德克萨斯。
    4.恒星的高能辐射:紫外线和X射线。显然,生物大分子在这俩货面前都相当脆弱,而目前的研究表明,这颗行星目前受到的高能辐射强度比地球高两到三个量级,似乎也不是很乐观。The habitability of Proxima Centauri b
    这些主要是公众和政府最关心的部分,对于系外行星研究人员,更重要的是这次发现的靠谱程度,2012年十月,同一个仪器也曾“发现”过半人马座的行星,然而最终被证伪。接下来我准备写一下发现的具体方法和数据。
    关于这颗行星产生的径向速度信号,最早是在对HARPS和UVES两台仪器在2016年以前的数据分析之后发现的。

  3. Mandelbrot说道:

    地球上出现了碳基生命,那么碳基就比较靠谱,而且是我们目前唯一了解的生命形式,其他基础的生命我们不清楚其生存条件,总不能“合理猜测”吧。。。因为我们假定生命依赖于稳定的复杂高分子,而碳是已知的可以组成复杂高分子种类最多的元素,即使同为4个成键电子的硅都远远不如。因为科学要讲依据啊,出了地球生命以外,别的环境和形态我们没见过,怎么计算可能性有多少啊。这颗新行星——比邻星b的发现过程,其他回答已经讨论的很详细了,所以这里我来谈谈关于“宜居”这个话题。先来看看关于这颗行星,我们知道些什么。比邻星是距离我们4.2光年,是距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它是一颗红矮星,质量为太阳的0.12倍,半径为太阳的0.14倍,温度大约是3000K(太阳表面温度约6000K)。它的年龄是48.5亿年,和太阳差不多(46亿年)。比邻星b是一颗类地行星,质量在地球的1.27倍以上,半径在地球的1.1倍以上,距离比邻星0.0485天文单位,公转周期只有11天。比邻星b是通过径向速度法发现的,所以上面的数据也是通过径向速度参数估算出来的。当恒星和行星在引力作用下围绕共同的质心转动,恒星在远离我们的时候,像我们发出的光波长被拉长,发生红移;当它朝向我们运动时,它发出的光波长被压缩,发生蓝移。比较这两个时候的波长,我们就可以计算出恒星的旋转速度,周期,进而计算出恒星和行星之间的引力大小,行星的质量和恒星与行星之间的距离。由于径向速度法告诉我们的只有恒星光波长的变化,我们对这个轨道面的角度一无所知。角度越大,行星的质量也就越大。通常(90%),这颗行星的质量不会超过3倍地球。所以,它可能是一颗超级地球。同时,角度越大,行星距离恒星也就越远,甚至可能在恒星的宜居带之外。在这个位置上,它接收到恒星的能量辐射只有地球的65%。这样,它的平衡温度(equilibrium temperature)在-39摄氏度左右。在温度稍高的地区,液态水是有可能存在的。再来看看我们不知道什么。我们不知道比邻星b是不是有足够的磁场抵御来自恒星风中的高能粒子,是不是有大气层,是不是有液态水,是不是…… 总之,我们目前知道的事情太少了。在这样的情况下,谈论宜居性还为时过早。和像太阳这样的主序星比较,红矮星实在不是孕育生命的理想环境。由于质量太低,红矮星发出的能量辐射非常低,通常在太阳的3%以下。这样,红矮星系统中的宜居带就只能分布在离恒星很近的地方。这就带来很多问题。第一,距离恒星太近导致行星被潮汐锁定。行星永远只有一面对着恒星,而另一面处于永恒的黑暗中。如果行星有足够的大气层(比如,0.1个大气压),空气流动就可以把热量带到黑夜半球去。此外,如果行星轨道偏心率很高,那么他可能形成像水星那样的共振轨道,比如,公转3圈的同时自转两圈,让整个行星表面均匀接受来自恒星的能量。如果没有共振轨道,我们可能就只能在行星的晨昏线附近的狭小区域寻找生命了。第二,红矮星的稳定性远远不如大型恒星。有时候,红矮星表面会覆盖大量黑子,把能量输出降低到平时的40%以下。这种情形可能导致行星的全面冰冻(如果有水的话)。有时,红矮星又会在几分钟之内变得十分活跃,不但会向行星输出大量能量,还会产生很多高能粒子,侵蚀掉行星的大气层。这对行星的护盾——磁场,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以地球的磁场强度,是无法在红矮星身边保持自己的大气层的。这样看来,红矮星系统中的行星倒是和小说中的三体世界有些相似,虽然产生的原因不一样。

  4. Mandelbrot说道:

    地球上出现了碳基生命,那么碳基就比较靠谱,而且是我们目前唯一了解的生命形式,其他基础的生命我们不清楚其生存条件,总不能“合理猜测”吧。。。因为我们假定生命依赖于稳定的复杂高分子,而碳是已知的可以组成复杂高分子种类最多的元素,即使同为4个成键电子的硅都远远不如。因为科学要讲依据啊,出了地球生命以外,别的环境和形态我们没见过,怎么计算可能性有多少啊。这颗新行星——比邻星b的发现过程,其他回答已经讨论的很详细了,所以这里我来谈谈关于“宜居”这个话题。先来看看关于这颗行星,我们知道些什么。比邻星是距离我们4.2光年,是距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它是一颗红矮星,质量为太阳的0.12倍,半径为太阳的0.14倍,温度大约是3000K(太阳表面温度约6000K)。它的年龄是48.5亿年,和太阳差不多(46亿年)。比邻星b是一颗类地行星,质量在地球的1.27倍以上,半径在地球的1.1倍以上,距离比邻星0.0485天文单位,公转周期只有11天。比邻星b是通过径向速度法发现的,所以上面的数据也是通过径向速度参数估算出来的。当恒星和行星在引力作用下围绕共同的质心转动,恒星在远离我们的时候,像我们发出的光波长被拉长,发生红移;当它朝向我们运动时,它发出的光波长被压缩,发生蓝移。比较这两个时候的波长,我们就可以计算出恒星的旋转速度,周期,进而计算出恒星和行星之间的引力大小,行星的质量和恒星与行星之间的距离。由于径向速度法告诉我们的只有恒星光波长的变化,我们对这个轨道面的角度一无所知。角度越大,行星的质量也就越大。通常(90%),这颗行星的质量不会超过3倍地球。所以,它可能是一颗超级地球。同时,角度越大,行星距离恒星也就越远,甚至可能在恒星的宜居带之外。在这个位置上,它接收到恒星的能量辐射只有地球的65%。这样,它的平衡温度(equilibrium temperature)在-39摄氏度左右。在温度稍高的地区,液态水是有可能存在的。再来看看我们不知道什么。我们不知道比邻星b是不是有足够的磁场抵御来自恒星风中的高能粒子,是不是有大气层,是不是有液态水,是不是…… 总之,我们目前知道的事情太少了。在这样的情况下,谈论宜居性还为时过早。和像太阳这样的主序星比较,红矮星实在不是孕育生命的理想环境。由于质量太低,红矮星发出的能量辐射非常低,通常在太阳的3%以下。这样,红矮星系统中的宜居带就只能分布在离恒星很近的地方。这就带来很多问题。第一,距离恒星太近导致行星被潮汐锁定。行星永远只有一面对着恒星,而另一面处于永恒的黑暗中。如果行星有足够的大气层(比如,0.1个大气压),空气流动就可以把热量带到黑夜半球去。此外,如果行星轨道偏心率很高,那么他可能形成像水星那样的共振轨道,比如,公转3圈的同时自转两圈,让整个行星表面均匀接受来自恒星的能量。如果没有共振轨道,我们可能就只能在行星的晨昏线附近的狭小区域寻找生命了。第二,红矮星的稳定性远远不如大型恒星。有时候,红矮星表面会覆盖大量黑子,把能量输出降低到平时的40%以下。这种情形可能导致行星的全面冰冻(如果有水的话)。有时,红矮星又会在几分钟之内变得十分活跃,不但会向行星输出大量能量,还会产生很多高能粒子,侵蚀掉行星的大气层。这对行星的护盾——磁场,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以地球的磁场强度,是无法在红矮星身边保持自己的大气层的。这样看来,红矮星系统中的行星倒是和小说中的三体世界有些相似,虽然产生的原因不一样。

  5. 刘博洋说道:

    大气层的信息可以为我们提供关于行星的很多信息。如果大气层中有水蒸气,应该就是行星表面有液态水的一个证据(如果它在宜居带中)。 如果有大量氧气以及臭氧,那么这颗行星可能就是一颗生命星球了。这意味着行星上应该有一种可以持续产生氧气的机制,比如光合作用。但也可能是水分子在恒星辐射能量下分解产生的。而来自氧气的臭氧可以有效的抵挡紫外线,为行星上的生物圈提供保护。而甲烷可能意味着厌氧细菌类型的生命。二氧化碳则是大量火山活动的一个线索。
    然而,我们很可能不会从比邻星b得到这样的数据。因为这种方法要求行星从恒星前面穿过,也就是说,地球基本上在比邻星b的轨道平面上。可以想象,这个可能性是非常低的(低于1.5%)。所以,在短期内(几年或几十年),我们应该不会得到关于这颗行星大气层的信息。将要在2017年和2018年投入使用的TESS望远镜和James Webb望远镜将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其他红矮星系统中的行星大气层的数据。也许到时候我们可以从中分析出一些关于比邻星b的信息。在只不过大概确定了452b的存在以及大小和公转周期等几个粗略的特征而已,离“一叶扁舟”还差好几个时代呢。我们只不过是视力终于发育好了些,人家一千多年前发出的光终于能大致看清了,您抒情得似乎太早了点。简直是给前段时间的摄星计划推波助澜啊…虽然可行性有待考证,但也真心希望摄星计划能够走上正轨~发现新的类地行星不在于它是不是真的有水有生命。它的意义在于人类对宇宙的认知再实质性的增加。我们是什么都不知道这颗行星。但是它的未知性点燃了我们的求知欲。我们在这浩瀚的宇宙里是孤独的吗?可能我们的邻居就在4光年之外翻译做比邻星的Proxima Centauri,也就是南门二C,这个三星系统中质量最小的一个成员。它也被画在了这张图上,但只有直径是按比例的——它距离南门二A、B有足足15000个天文单位,远远超出了这张图的范围——按比例画的话,它应该被画到几十米开外(具体视你的阅读设备尺寸而定)。

    这就是本位面的“三体”。不存在什么三星混沌绕转、三体人生无可恋的情况。在上千倍的距离差别下,在比邻星的眼中,南门二A、B仿佛早已融为一体,其对比邻星产生的引力与单个质点并无什么太大差别。这是一个非常稳定的系统——事实上我们能看到的三星、多星系统几乎都是稳定的。不稳定的系统会在很短时间内瓦解,成员星要么相撞,要么被甩出系统外。其瓦解的时标与那些稳定系统存在的时标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我们在观测中也几乎不可能遇到这样的系统。不像南门二A、B那样明亮温暖,比邻星是一颗相当暗淡的恒星。它的直径只有太阳的14%,质量只有太阳的12%——它的光度更是只有太阳的0.15%,这也是为什么离太阳最近的这颗恒星,竟只有11.1等的惨淡星等。要在这样暗淡的恒星旁成为一颗宜居行星——正如本次Nature文章所发现的比邻星b那样——行星需要距离母星非常、非常近。文章报告,比邻星b距离比邻星仅有0.05个天文单位,公转周期11.2天。这么近的距离,这颗行星几乎一定会无可救药的被母星潮汐锁定——只有一面始终面向自己的母星。这是人们一直在担心的,这样不幸的行星,还能有生命吗?

  6. 狐狸先生说道:

    比邻星和alpha Centauri a,b这对双星系统构成三合星。在这个三体系统里,a和b很亮,靠的很近,而比邻星非常暗,是一颗红矮星,距离a和b很远,差不多有15000倍日地距离,可能要50万年才能绕a,b转一周。和小说里的三体系统不同,这个三合星系统的构型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会是非常稳定的。
    这次的新发现是在比邻星周围找到了一颗和地球差不多大(1.3倍地球质量)的行星。而且这个行星可能在所谓的宜居带内,也就是可能存在液态水。如果后者被确认的话,那么在未来,也许比邻星可以成为人类太空殖民的下一站(也许想太多了)。
    事实上比邻星和alpha Centauri是否存在行星一直是地外行星观测的热门研究。主要的研究手段就是多普勒方法。如果一颗恒星存在绕转的行星,那么观测它谱线,应该可以发现这颗行星造成的周期性的扰动。。
    欧州南方天文台在智利的3.6米光学望远镜是做出这次发现的主要设备。这个尺寸并不算大,但是装备了HARPS系统以后,研究者有能力在1m/s的精度上,研究比邻星相对地球的(径向)运动。事实上,早在2012年,曾经有Nature文章称在Centauri b附近发现一颗行星。但在2015年进一步研究以后,研究者认为这个发现可能是一次对数据的误读。所以在本次的文章中,作者强调了数据的可靠性。并做了各种相应的检验。
    作者称在2016年之前的数据中,他们就已经发现了一个11.2天的频率,预示着可能存在一个周期为11天左右的行星。2016年1-3月,他们又申为请了更密集的观测时间来研究这个系统,最终确认这个信号是真实的。
    关于这个系统最有趣的一点是它处于宜居带中。在太阳系中,人们发现在彗星中存在大量的水冰成分,并认为这可能是地球上水的来源。在地外行星系统中,水也同样有可能通过类似的途径进入行星。但如果一颗行星没有足够强大的磁场,那么恒星的太阳风会逐渐剥离行星中的(气态和液态)水(比如金星)。另外,因为这颗新发现的行星距离主星很近,它收到的X-ray辐射会比地球上强400倍。所以作者用了一些篇幅讨论这些问题,并指出存在水还是有可能的。轨道对比,左边的半圆是水星轨道的半径,太阳的宜居带也就是地球所在的区域还远比这个半圆靠外。右边的绿色带是比邻星宜居带的范围,新发现的行星就在其中。宜居带大小的差别是太阳和比邻星亮度的差别造成的。

  7. 陈风暴烈酒说道:

    说宜居还为时尚早,虽然这颗行星在所谓的宜居带,但只是表面温度方面宜居。
    由于主星是红矮星,因此这颗行星距离主星非常近,只有0.05AU的距离。这个距离上潮汐作用非常强烈,行星的自转极有可能被潮汐固定,可能出现有一面永远朝向主星,另一面背向主星。即使没有那么夸张,也极有可能是公转周期(11.2天)小于自转周期,春夏秋冬会在一天里发生。当然这只是一个开始,半人马座三星周围有其它行星的可能性是不小的,未来也许会有更多发现。而比起这颗行星到底适不适合生命生存更重要的是,4.2光年这个距离实在是太有利了,如果航天技术在不远的未来有大幅进展的话(比如类似霍金那个计划),在我们有生之年就有可能进行深入探测。个人认为这是本次发现和以往最大的不同,或者说最大的亮点。长久以来,比邻星一直是各种科幻题材经常提到的一颗恒星。但是由于比邻星非常昏暗,如果它存在类似于地球的行星,那么这颗行星必须离比邻星很近才行。下图是天文观测中的比邻星照片,比邻星是图正中一个非常不起眼的红点。这颗行星上的紫外辐射和X射线辐射格外的强烈。可能这颗行星的气候会和地球完全不同,另外这颗行星可能没有四季。上面如果有生物的话,也可能会和地球上完全迥异,甚至超乎想象。当然我们还需要等更进一步的结果。在这颗行星上,比邻星会格外的大,格外的红,办喜事也不用挂红灯笼,天上就有一个视直径比太阳大三倍的红灯笼。这颗行星的发现可能是今年系外行星领域最重要的天文发现之一,欧南台下一步的观测目标,包括未来39米的E-ELT望远镜可能首要目标就是看能否得到更多数据证实这颗恒星上的环境情况。如果未来人类能够登上这颗行星。也许能看到下图的景观呢~和地球上相比绝对是另一番体验啦~不管怎么说,现在的天文学家终于给未来的星际探索指明了一个目标,虽然路途遥远,但是也不是永不可达的,接下来就需要航天科学家的努力了~O(∩_∩)O“来自英国 Queen Mary University of London 的科学家终于在对比邻星运动轨迹的不规则中找到了这颗名为“比邻星B”的恒星”——应该是“行星”吧,我没有具体数据,但是确实这颗行星目前应该是比较稳定的。半人马座α其实并不和《三体》一书完全吻合。比邻星离得较远,它的行星在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不会太受其他两个恒星的影响。但是长期情况我不清楚~至于真实的三体恒星系,三颗恒星的质量以及彼此之间的距离基本相等天文上面侧重点不是总和物理重合的,系外行星可是目前天文学最热门的领域之一。而引力波更偏物理一点~比邻星B和地球的相对运动,有一个前后5千米每小时的速度偏差,周期11.2天。”5千米每秒是比邻星相对太阳的速度Offset,不是行星引起的速度振幅。周期11.2天的速度变化振幅只有正负1点几米每秒。另外行星名要用小写字母。正确叫法是比邻星b,“然而由于比邻星星光暗弱,反而使得这颗行星的表面温度正好处于适宜的温度,换句话说,这颗恒星的表面很可能存在液态水。” 这里“换句话说”的前后关系不成立。“温度适合存在液体水” 和 “很可能存在液体水” 完全是两码事

  8. 星玫说道:

    事实上,类地甚至可能宜居的星球非常多。2013 年 11 月 4 日,基于开普勒太空任务资料,天文学家宣布银河系内有多达 400 亿颗类地行星在其恒星或红矮星的适居带内转动,其中有 110 亿颗可能是围绕类似太阳的恒星。
    可能有液态水存在的行星其实也不少,但凡行星处于宜居带中,其物质和气候条件在预测中可以允许液态水存在,都会被划入这个范畴。
    在宇宙中,多星系统是大多数情况。三星系统的排列方式通常是两颗恒星形成一对双星,然后这对双星再和第三颗恒星组成三合星。这对双星彼此间的距离较近,而它们和第三颗恒星的距离一般较远。行星如果围绕第三颗恒星运行,那么它们间的距离一般不会远太多,也就是说它和那对双星的距离会比较远。
    星际之间的距离又非常浩瀚 —— 假如以海王星轨道为界,把整个太阳系缩小到 1/4 个硬币那么大,那么离我们最近的恒星——半人马座比邻星,仍然在一个足球场之外。
    综上所述,这样的发现虽然说很特别,但并不具备「爆炸性」。诸如《发现另一个地球》《三体星真实存在》《跟地球最相似的宜居星球》这样的新闻,每年都会出好几个。
    绝大多数情况下,随着进一步探测,研究结果往往让人大失所望,比如开普勒 438b。
    波多黎各大学的行星适居性实验室根据星球与地球的相似指数,给「适居太阳系外行星」排了个目录,为可能适居的太阳系外行星评定了等级。其中综合来看,排名第一的就是开普勒 438b。
    开普勒 438b 是一颗确认存在(大多数系外行星都未确认)的岩石质太阳系外行星,位于天琴座,处在可以让水以接近地球上的形态存在于星球表面的宜居带。
    2015 年 NASA 宣布它的发现时,描述其为「至今所发现最类似地球的行星之一」,因为它的体积接近地球,半径约为地球的 1.12 倍;虽然母恒星开普勒 438 是体积与表面温度远低于太阳的红矮星,但开普勒 438b 的地表温度也不至于寒冷。
    但最近天文观测表明,开普勒 438b 上存在生命可能性几乎为零,原因是它的「太阳」并不友好 —— 母星红矮星开普勒 438 十分活跃,几乎每隔几百天就会爆发一次超级耀斑,迸发超高的能量,可以轻松剥离一颗星球上的大气层,无法为生命提供稳定的生活环境。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就像我们永远找不到两个一模一样的鸡蛋一样,我们也永远不会找到另一个一模一样的地球 —— 17 世纪初哥白尼的日心说让我们知道地球只是太阳系里一颗普通的行星,后来的科学研究告诉我们,太阳也只是银河系里一颗普通的恒星,甚至银河系也非常普通,仅仅是几千亿个星系之一,而人类也只是地球生物界内意外进化出来并存活发展的成员。
    科学家们依然不断地在太阳系外找到数以亿记的处在宜居带的行星,他们保守地估计每两颗恒星中就有一颗拥有行星,而每 200 颗恒星就会有一颗位于宜居地带的行星。
    事实就是这样,耸耸肩,这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9. 陈一斌说道:

    因此根据估算,比邻星 b 接受的热量在这个距离上刚刚好。或许是巧合,比邻星很可能是一个三星系统的一部分,如果事实如此,将和《三体》的桥段非常相似。在《三体》里,三体人的星系中,三个恒星在做着难以破解的三体运动,而比邻星则绕着一个被称作半人马座阿尔法的双恒星系统公转,三颗恒星之间有复杂的引力关系。
    在南半球的夜空中,你确实难以察觉到又小又暗的比邻星,但半人马座阿尔法的两颗恒星则在夜空中最为闪亮,而找到了它,你也就接近发现比邻星。而这就几乎是我们目前已知的一切。什么还不确定?就目前得到的信息来看,一切都是基于人类结合观测后在理论上的推演,而至于这个星球到底是天堂还是地狱,变数还很大。根据官方声明,尽管可推测比邻星 b 处在宜居带,但考虑到它距红矮星的距离,它可能会受到紫外线与 X 射线的强烈影响,所受辐射将比太阳对地球的更强。Pale Red Dot 项目的研究者已经分别用两篇论文探讨了星球可能的气候状况,最终明确,这颗星球到底有没有水还是未知,但在理论上完全有这个可能,但是即便存在,地表液态水只可能存在于地表光照最充足的区域,比如热带地区(3:2 共振轨道情形)或向阳一面(同步自转情形)。此外,行星的自转状态(倾角、周期)、红矮星的辐射、行星形成史,都可能对其气候产生影响。而美国著名天文学家 Phil Plait 在博客中分析了其中至关重要的两个不确定因素。首先,我们不知道星球的真实质量。如果观测角度是行星公转轨道的正侧面,那的确可以估算出比地球重 1.3 倍这个数据,但如果观测时公转轨道是倾斜的,那星球的质量应该会比之前公布的更大,而这也将影响行星的环境。其次,他还指出,行星存在于宜居带并不是有液态水的直接证据。比如,如果没有致密的大气层,那行星气温可能会低至 -40℃ 左右,而地球在除去温室效应的情况下这一数字是 -15℃,而没有液态水以及适当的光和热,其存在生命体的可能性也会减小。此外,关于星球的组成成分、尺寸等都还一概不知,因此 Plait 说:这个地方可能会完全不适宜居住,也有可能是伊甸园,我们完全没有办法知道,所以要额外注意:比邻星 b 确实可能与地球大小相仿,但至于是不是有地球那样的宜居环境,我们完全无从得知。“第二地球”的判定铁律既然还有这么多未知谜团,那Pale Red Dot 的天文学家有何底气称其宜居呢?读到这里,你会注意到爱范儿(微信号:ifanr)反复提到一个词:宜居带。那到底什么是宜居带呢?根据 2013 年学术期刊 Science 上的一段介绍,宜居带(habitable zone)是围绕恒星的一个轨道范围,在这个范围内,光和热都较为适中,因此在充足的大气压下,行星表面可以形成液态水。是否宜居与恒星的辐射、行星的质量、大气状况都有决定性的关联,而处于宜居带仅仅是其中一个因素。综合这些因素,地表液态水,是存在生命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条件。地球则是个巧合,是一个幸运儿,它就处在那个黄金平衡点上,各项指数都刚刚好,而比邻星 b 能达到这种黄金平衡的几率微乎其微。在本次发现中,科学家得出宜居这一假设,主要是基于其处于宜居带,并且质量与地球相仿,但这实际上并没有将所有情况都考虑完全,比如之前提到的大气、所受辐射等。事实上,自从人类 1995 年发现第一个系外行星后,已经累计发现了 9 个预计会存在液态水的行星,加上新近发现的比邻星 b,2/3 由 NASA 的开普勒太空望远镜一手包办,大部分的判断都是依据宜居带这一指标,但由于距离全部都在 13 光年以上,因此即使是发现了也几乎没有探索的可能。得了孤独恐惧症的人类,就算距离再远,即使我们的飞船和通讯设施再差,人类还是无法止住探索外星世界的脚步。于是有这么一群“疯子”,他们每天守在炮台一样的天文站,观测着这个他们一辈子也去不了的世界。。Pale Red Dot 项目就是这个惊世发现背后的组织,它由伦敦玛丽皇后大学学院的 Guillem Anglada-Escudé 教授掌舵,由一支天文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管理。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通过位于智利 La Silla 的 ESO HARPS 光谱仪观察比邻星的变化,由此来确定是否确有系外行星。而可能存在行星的线索最早于 2013 年发现,但当时观测结果可信度并不高。之后,Anglada-Escudé 教授的团队,在 ESO 的协助下进行了更多观测,而这项 Pale Red Dot 计划也在两年之后诞生在那 60 个夜晚里,Anglada-Escudé 教授每天都要检查信号。从前 20 天的结果来看,与预期已经非常相符,等达到 30 天时,结果已经很明确,于是团队开始准备起草论文。最终在昨天,他们把这个消息告知了整个人类世界。比邻星 b 的发现注定只是个开端,未来,它将成为宇宙中搜寻地外生命线索的重要目标。而事实上,StarShot 项目也早已派探测器飞往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系。
    Anglada-Escudé 教授也表示:我们计划的下一步是搜寻比邻星 b 上的生命。

  10. missile19说道:

    很多人说全宇宙这么多星球,按概率来说总有适合人类居住的,但这个概率仅仅从三维空间来考虑的,简单点说就是一些物理化学参数,例如表面温度(包括最高、最低、温差等)、重力、空气成分与密度、是否有水等,而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参考值!就是时间!
    以上的所有参数仅仅代表适合生物生存,但是否适合人类生存是两码事!
    地球到目前为止已经经历了46亿年了,预计还有50亿年寿命,期间一直在变化。直到大概1万年前才开始进化出人类,按现在的污染进度,预计不用1万年地球人就灭绝了,证明能让人类适应的地球也就只是那么2万年,只是整个地球寿命中的48万分之1。
    也就是说,目前观察到的所谓类地行星,就算适合生物生存,不等于适合人类生存,就算氧浓度变化了那么一点,还是有生物能生存的,但不等于人类就能生存下去了,所以适合人类生存的条件要比想象中苛刻很多很多。
    还有一点,抛弃了一些暂时无法实现的概念(例如虫洞、空间跳跃等),尽管现在发现了一颗星球适合人类生存,但当我们到达那颗星球的时候,它的环境状况已经和观察到的时候相差很远了,其实本来观察到的状况就已经是滞后的了,相差10万光年就等于观察到的星球是10万年前的,就算拥有了空间跳跃技术,马上到达了,那颗星球也是变化很多了,根本不可能和看到的情况是一模一样的。
    结论:
    人类可能可以在地球无限制地生存下去(如果能停止和治理好污染的话),直至地球末日为止,因为人类会根据地球的缓慢变化而相对应地进化,可以不断地适应地球。但让人类突然间去到一个完全适合的星球,基本是不可能的,这个星球或许以前曾经适合过,也可能未来会变得适应,但要碰巧我们到达的时刻是适应的,简直天荒夜谈。

  11. 索理客说道:

    这个发现对于不久之前刚发布的Breakthrough Starshot计划是一个非常利好的消息。如果Proxima b被证实确实在宜居带上并有水存在的迹象的话,那Breakthough Starshot项目就会被赋予更大的科学使命:在人类第一次星际探索任务的基础上,同时探索太阳系外最近的类地宜居行星。这势必将有助于增强该项目吸引科研力量和后续经费的能力。
    其实即便Proxima b不是颗宜居行星,仅凭距离上的优势,它就极有可能成为第一颗被人类星际探测器造访的系外行星。如果Breakthrough Starshot项目进展顺利的话,也许你我有生之年就能看到Proxima b这个40多万亿公里外的外星世界的近距离照片。(以旅行者号探测器的速度需要7万多年才能到达!)按照Breakthrough Starshot目前的计划,首批太阳帆驱动的星际探测器将于20年后发射。探测器将被地基千亿瓦级激光在数分钟内加速到1/5光速,然后用20年时间到达半人马座阿尔法系统,最后数据信号将需要4年多时间传回地球。也就是说从今天开始至少还要等半个世纪左右。所以,大家注意健康饮食,多锻炼身体,一定想办法撑到那一天。关于地球起源的新学说——“星球演变排列顺序”:
    像自然界所有事物一样,星球也会经历从诞生到衰亡的演变过程。各种星球不同的形态是由于处在演变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如昆虫在它的生长阶段各是卵、幼虫、蛹、蛾几种完全不同的形态一样),行星是由恒星演变而来,宇宙中每个星球的演变都要经过——恒星级“黑洞”—弥漫星云—恒星—红巨星—行星状星云—白矮星—行星—彗星—小行星这样几个阶段。地球正处在当行星阶段中期,小行星最后化作尘埃飘浮在苍茫太空时,星际中的气体尘埃在快速旋转运动的恒星级“黑洞”吸引下凝聚在一起,又一个星球新的生命周期开始了。星球演变就是这样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摘自《自然物质的变化——揭示生命、地球、宇宙奥秘》一书 建一著比邻星b这颗行星的自身条件是非常不错的,在迄今发现的3000多颗系外行星中数一数二。质量体积只比地球大一点,重力也应该相差不多,估计会保存较厚的大气层,行星接受比邻星的辐射温度是234K零下39度,加上些温室效应应该会有部分地区和地球差不多。由于靠恒星比较近,潮汐锁定概率很高,这种情况在红矮星的行星中很常见,向阳面永远是白天背阳面永远是黑夜,两面交界处条件应该较好,只不过由于强烈的热交换风会很大。最令人担忧的是比邻星这类红矮星的耀斑,会毫无征兆的喷射出大量紫外线和X射线,当然这只是向阳面地表的问题,峡谷、地下和背阳面应该没有辐射困扰。看上去这颗适居行星的环境不咋地,可能还不如火星,但是远古地球的条件一样恶劣,天天超级火山地震小行星撞击,月亮当时离地球很近还有1公里高的海啸肆掠,空气基本上是毒气组成二氧化碳甲烷氨气硫化氢,但是地球一样发展出了这么多样化的生态系统,随着人类科技飞速迈进,比邻星b的环境将不再是问题,由于这么近的距离,它必定是人类迈向星辰大海的第一个里程碑和试金石。

  12. Mandelbrot说道:

    从目前来看,地球的位置已经暴露的可能性不大。但是,这是迟早的事。如果不走运的话,几年到几十年之内就会发生。
    首先,人类发射的探测器先锋10号和11号,旅行者一号和二号等,在暴露地球位置这个方面作用不大。走得最远的旅行者1号还要300年才能到奥尔特云,真正走出太阳系还需要3万年。即使有外星人路过太阳系,它们恰好捡到这些探测器的概率也极小。如果真有外星人走得这么近,它们应该已经能看到地球是一颗生命星球了。真正可能暴露地球位置的,是无线电信号。马可尼在1901年发送了第一次跨越大西洋的无线电信号。从那一刻起,来自地球的电波就在宇宙中以光速飞向四面八方。到今天,电波飞过的空间形成了一个半径115光年的球。这个范围,就是下图中的那个小小的蓝点。然而,这样的信号过于微弱。穿过大气层以后,估计就衰减的差不多了。能够穿越大气层,进入宇宙空间的是电视和调频广播信号。卡尔·萨根认为,第一次这样的信号是1936年柏林奥运会开幕式的电视直播。他在小说《接触》(Contact)中使用了这个点子。这部小说1997年被改编为电影《超时空接触》,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径80光年内,我们可以大致认为数量是4倍,40颗。加上还没有发现的,应该在100颗以下。我们对这些行星所知很少,而一颗行星上要出现生命的条件十分苛刻,尤其是复杂生命。所以,它们中的大多数很可能都因为各种原因没有生命。剩下的即使有生命,发展出智慧生命甚至文明的概率也极低。所以,我们现在大致还是安全的。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从地球发出的无线电波信号并非对准太空中的目标,它们会被电离层反射,穿过大气层后就所剩无几了,然后在太空中衰减也十分迅速(强度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再加上太空中尘埃和气体的吸收,在传出几个光年之后,就很难从背景噪声中有效分辨出来了。所以,就连我们的邻居三体人也看不到我们的电视节目。
    要让无线电信号有效传递到银河系中的其他行星,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对准目标发射信号
    有足够大的功率
    既然是有意发射信号,还要考虑让对方容易解码。
    看到这里,千万不要觉得地球安全了。因为这样的事一直有人在做。
    你也许知道监听太空中的无线电信号希望找到外星人的SETI(Search for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与之对应,主动SET(Active SETI)是联系外星人的另一种方法 —— 向选定的目标恒星发射无线电信号,希望能收到外星人的回应。这种方法也叫METI(Messaging to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给外星人送鸡毛信)。经过精心选择功率,频率等参数,用这种方式发出去的信号能够保证到达指定的目标恒星。
    最著名的一次发射是1974年的Arecibo消息。消息是天文学家弗兰克 德雷克(记得计算银河系内可能存在的文明总数的德雷克公式吗)在卡尔萨根等人的协助下写出来的。消息的目的地是距离我们25000光年球状星团M13。而选择这个星团的原因是它包含了大量的恒星。

  13. 独鱼仅一说道:

    在未知的世界那边
    1989年秋天,“旅行者2号”太空飞船在航行12年后经过了海王星而正在驶向远方。它携带着一盘录像带,讲述了地球的情况并且包含了我们这颗行星上的各种名胜和声音。这曾使一些人感到害怕,他们认为我们正在无意中把我们的位置泄漏给来自其他世界的外星人,这些外星人也许会征服我们。
    有这种想法的那些人并不了解宇宙的大小,也不了解“旅行者2号”可能被任何人发现的几率。
    “旅行者号”从地球到海王星花了12年,现在它正经过那里。此后它将去哪里呢?它将抵达什么样的世界呢?“旅行者2号”在太阳逐渐减弱的引力场强度(当它远离太阳时)和各种恒星引力场的十分微小(几乎等于零)的作用下漂移着。考虑到这些引力作用,我们就可以确切地知道“旅行者2号”将往哪里去。
    我们知道邻近的所有恒星,而“旅行者2号”将不可能冲撞其中的任一颗。当然,太空中有可能存在我们并不知道的暗天体,“旅行者2号”也许还会与一颗漂游的行星或小行星相撞,但那种几率显得太微小了,即使考虑也没有用。
    太阳会发出“太阳风”,即朝四面八方喷射带电粒子流。当远离太阳时,这种喷流变得越来越稀薄,直至消失在星际空间。2012年,“旅行者2号”将越过太阳风到达的范围。
    到8571年(从现在起差不多还有6600年),“旅行者2号”将离太阳0.42光年,即2.5万亿英里左右。然而,即使最近的恒星也要10倍远。到那时,“旅行者2号”将与目前离我们5.9光年(35万亿英里)的巴纳德星最接近。“旅行者2号”将离它仅4.03光年(24万亿英里)。掠过(如果你想要把这称为掠过的话)巴纳德星以后,它将继续前进。
    到20319年,“旅行者2号”将离太阳1光年(5.9万亿英里),同时它将最接近离我们最近的恒星半人马座比邻星。比邻星离我们4.3光年(25万亿英里)远,但当然,“旅行者2号”不会驶往它的方向。它正好在一侧运动,而它离比邻星最近的距离是3.21光年(19万亿英里)。
    仅仅310年后,“旅行者2号”将与半人马座α处于最接近状态,它是比半人马座比邻星稍远一点的双星。那个最近点的距离将是3.47光年(20万亿英里)。
    在这整个期间,你必须了解,“旅行者2号”仍足够地接近太阳,所以它还因太阳的引力而继续很缓慢地围绕太阳盘旋。它仍然位于太阳系内。远离我们所知的最远的行星——冥王星之外,可能另外有一两个行星存在,但迄今未曾发现它们存在的迹象。然而,我们相当肯定的是,远在冥王星以外,有1000亿个以上的小冰体——彗星。这些小冰体被称为奥尔特云,这是以首先建立理论认为彗星是起源于那里的天文学家奥尔特的名字命名的。
    大约在26262年,“旅行者2号”将进入奥尔特云,然后它继续穿过此云,历时约2400年。或许在你看来似乎是,如果“旅行者2号”穿过包含1000亿个冰体,而每个冰体的直径至少有12英里的区域,它必定会撞到其中一个冰体而毁灭。
    其实并非如此。奥尔特云的体积是如此庞大,以至于即使有1000亿个这种冰体在其内部缓慢地盘旋,“旅行者2号”会撞击其中一个冰体的几率实际上还是等于零。在28635年左右,“旅行者2号”将离开奥尔特云而进入星际空间。
    经过100万年的旅行之后,“旅行者2号”将离太阳约50光年(从恒星的距离来看,它几乎还是在我们自己的后院)。在这期间,它与任何其他一个恒星最接近的地方是在它经过半人马座比邻星时,在那里它仅离比邻星3.21光年远。在100万年中,离任一颗恒星的距离决不会小于19万亿英里,因此任何外星人能碰到这个在恒星之间遥远的太空深处的小而寂静的探测器的几率绝对是太小了,我们不必为此担忧。
    但是,在那种情况下,如果我们所发出的信息根本没有机会被外星人收到,我们为什么还要发呢?
    记住,在宇宙的历史长河里,100万年只是很短的时间。宇宙已持续了1.5万个100万年而且它肯定还将继续存在下去。毫无疑问,在我们消失后很久(坦白地说,即使人类将持续生存一个100万年的几率也并不大),终有一天,有人会碰到这个探测器。
    但如果这是我们消失后很久的事的话,那么谁会关心呢?好,就来考虑一下这个问题。难道我们希望不留一丝痕迹地消失吗?我们不是以作为人类而有点自豪吗?肯定的,我们会希望其他智慧生物知道我们一度在这里存在过并知道我们曾设法做什么事。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