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纸媒恋恋不舍,只是遗老们的情怀

新闻人的理想不死,他们在纸媒生存的夹墙中做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强强联手、专注内容、与新媒体合作等等。新闻人的这种集体努力很令人钦佩,只是我们依然要追问:在一个电子媒体蔚为大观的时代,我们为何对纸媒恋恋不舍?

3月17日,上海《东方早报》社长邱兵在该报头版发评论文章,题为:《报纸还没有资格死》。

文章写得很悲情,在谈到当下纸媒面临的困境时,邱社长痛陈了纸媒的两个死结:

其一,当各种物流快递业风起云涌的时候,给报纸作者邮寄稿费居然还在使用慢腾腾的邮局,管中窥豹,这样的运营水平,报纸凭什么活?

其二,现在的报人不读书,只能提供浮光掠影的流水文字,没有什么营养,报纸凭什么吸引人?

不过批评归批评,毕竟与纸媒为伍多年,邱社长文字间依然流露出对报纸的恋恋不舍。邱社长说,要想报纸不死,就得做最纯粹的新闻,远离网络的碎片化陷阱。

邱社长的这个建议与丁晨洁3月17日发表在《钛媒体》上的一篇文章很相似,题目就叫做:《厌倦碎片化,长篇新闻回归主流》。我发现,目前这种强调媒体回归新闻理念的论调很流行,比如BBC前主席罗德·格里德前段时间也表示:BBC应当只做新闻,把那些电视剧、纪录片等业务外包,这样才不至于削弱BBC惯有的公共性。

但是丁晨洁得出了和邱社长相反的结论,他认为纸媒必死,但新闻永存。这也是我想说的话,但很多人未必认同。

纸媒死亡论,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从2005年报纸进入所谓“拐点”之后,关于纸媒向何处去,就一次又一次被提起。而在现实中,纸媒的确危机四伏,从《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开始,不止一份国外大报宣称不再出纸质版。

但是新闻人的理想不死,他们在纸媒生存的夹墙中做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强强联手、专注内容、与新媒体合作等等。新闻人的这种集体努力很令人钦佩,只是我们依然要追问:在一个电子媒体蔚为大观的时代,我们为何对纸媒恋恋不舍?

对此,人们可以找出无数理由来挽留纸媒。比如阅读纸媒更有感觉,比如阅读电子媒体不利于眼睛健康,邱兵社长根据自身体验也觉得少上网多读报,听从医生的建议,还是传统媒体好,相信很多人都和邱兵社长一样具有相似的观点。

但是我要说的是:人们拿自身健康驳斥电子媒体仅仅是为自己的欲望和贪婪开脱。沉迷而生痛苦,是欲望在作祟,柏拉图说:人生之苦闷,既来自于欲望得到了满足,也来自于欲望没有得到满足。

任何事物,过犹不及,这是常人都懂的道理。电子媒体为现代人连结自我与世界,成就“地球村”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可能,它是新事物,必定不会尽善尽美。

从医学角度来看,过度沉迷于电子媒体可能造成对视力的伤害,但前提是过度沉迷而不是合理使用。电子媒体为人的思维自由思考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但同时也延伸了人的欲望,因此它才显得如此迷人,但其所伴生的风险即是碎片化阅读和对健康的损害。

后者可能存在,但一提到碎片化阅读,相当多的人立马会浮现出不好的评价,碎片化阅读直指浅层次、无深度、无思考。 关于这种争论,我不敢苟同,或许还需要一段时间来检验,暂且搁置不论。

但我们并不能就以此作为抵抗电子媒体时代的来临,电子媒体相当程度上依赖于技术手段,关键是使用者怎么用。文字仅仅是为表达重新寻找了一种载体和工具,文字本身并无过错,拿人的欲望和贪婪做文章,就等于同时把这种罪过强加于文字本身。

这有点像柏拉图的药,在《斐德罗篇》中,苏格拉底把文字比作是药,能迷惑人的灵魂,苏格拉底有此见识,因此一生述而不作。但最终,苏格拉底还是没能逃脱文字的戕害,只不过让苏格拉底断送性命的是从口中说出的文字,不同的传播手段而已。

新媒体把纸媒拍在沙滩上,不过是遵循了新旧更替的历史规律而已。我很认同王小琥所说的“报纸的危机不是新闻的危机而是‘纸’的危机。”直白一点说,纸媒的确无存在下去必要,既浪费资源也污染环境,特别是中国存在这种强行摊派的游戏,你们都懂得。除非像贝索斯所说的:有朝一日,纸媒不再是廉价消费品,而是作为奢侈品来珍藏!

我们已经看到,在一个媒体交替变革的时代,纸媒所面临的各种窘境,邱兵社长的分析已经点出了纸媒的死穴,借用贺立立的一句话:传统媒体若死,一定是死于安逸。

即便如此,仍旧有人在那里信誓旦旦:到死我也要把我的纸质书带进坟墓。米切尔·格罗索斯(Michael Grothaus )在《电子书构筑社交网络未来》文章中的这句话很能代表纸媒拥趸们的心声。同时格罗索斯还指出迷恋纸媒的另外一个缘由: 纸质书还可用来装点家中的书柜。

个人选择,没有必要去强求,我们只能用传统的力量过于强大来解释,我身边不少的90后,我经常问他们,读电子书吗,回答基本是否定。这让我这个70后开始怀疑自己:我钟情于电子阅读体验,难道是犯了“中二病”?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