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辉创办的无码科技发布科技新闻聚合阅读产品Readhub

4月11日,冯大辉创办的无码科技通过其微信公众账号“小道消息”发布了第一款产品:Readhub,冯大辉将其称之为“副产品”。遗憾的是,刚刚上线不久,这款叫做“Readhub”产品就无法访问了。据氧分子网了解,产品无法访问是因为带宽不足,无码科技正在增加带宽。

这款产品目前支持PC端,主要是为用户提供行业资讯,通过标题和链接,让用户跳转到目标网站进行阅读。此外,页面上还会有部分产品推荐。据业内人士透露,这款产品半个月前就已经开始内测,也是无码科技“顺手”做的一款产品,因为搜索功能原本就是主产品的重要功能之一。而且,这款产品的收入可以覆盖成本。

readhub主要用户行业内人士更快更全面的了解互联网内信息每天花几分钟掌握行业动态。非常适合每天早上赖床的几分钟,获取些有用的知识。但是目前只服务于web,请抱好电脑。页面简洁的设计,真正以「无码」干净无广告无弹窗呈现。从功能看来,获取互联网消息,我们再也不用看着公众号们以讹传讹,担心关注的太少错失重要事件,在知乎中获取太多无效信息。

在微博上有人留言说:“这个网页看着很简单,我自学了2个星期感觉都能做得出来。”然后池建强跳出来说:“这些内容全部都是通过机器学习和算法实现的,自动从互联网获取信息识别热点,通过语义分析补足主题,全自动维护。你觉得你两星期能做出来吗?”

冯大辉将其称之为“副产品”。无码科技定位于医疗健康领域的垂直搜索,主产品面向医疗及健康方向,为用户提供值得信赖的搜索引擎。冯大辉曾表示:“我们想提供一个值得信赖的搜索引擎,把高质量的内容和数据提供给广大用户。”从文末无码科技的招聘启事可以得知,这款产品确实是“副产品”。因为招聘启事中提到搜索和自然语言处理的岗位,对自然语言处理的应聘者还要求有医疗领域背景,看来,无码科技的主产品仍然是医疗大数据分析的方向。

2017年3月13日,无码科技宣布获得2500万元天使轮融资,盈动资本领投,汉富资本、猎鹰创投、明势资本、松禾资本跟投。更多冯大辉揭秘:www.yangfenzi.com/tag/fengdahui

———————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精选评论 ———————

覃超:很多答案感觉不识货吧。个人认为 readhub 方向至少很对,关键在于内容聚合、筛选和排序的质量。首先很多答案里提到 readhub 这个产品太简单,我不同意。这种聚合推荐(特别垂直领域)的产品做起来一点都不简单,单纯从产品逻辑的角度来分析根本无product sense。另外这类产品本来就是应该产品逻辑越简单越好,你们可以多试试快手、头条这类app,都是产品逻辑简单明了,反而是另外很多产品 1.0 开了好头,但是 2.0、3.0、4.0 由于产品经理毫无克制地添加新功能、新界面或者新逻辑进去(为了KPI呗),最后导致产品过于复杂而用户流失的不计其数。国外的 techmeme 是众多科技大佬阅读的网站,不管是上面各大公司的招聘广告和活动展示,都为 techmeme 带来了丰厚的现金流。第一次打开 Readhub 的感觉是挺像 Techmeme 。之前一直是 Techmeme 的忠实读者,看 techmeme 的时间比看YC的 hacker news 还要多。开始看 Techmeme 源于 zuck(扎克伯格)推荐过 techmeme,zuck说他自己早上来公司之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电脑,喝一杯咖啡,然后浏览一遍 techmeme 上的新闻头条。我想 readhub 很多的灵感应该来自于此,甚至在UI上都可以出 readhub 和 techmeme 的异曲同工之妙(甚至都有相同的新消息推送和计数在浏览器的tab上)。很巧的是:我之前一直就希望要是国内有这么一个类似techmeme的东西就好(还想过自己创业做一个),本质上就是精选和甄别高质量的IT咨询,节约人阅读新闻的时间,减缓信息爆炸给人带来的焦虑感。所以我觉得fenng和无码科在这个产品的方向是很正确的。但是这个产品最终能否成功还需要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一来是市面上类似的产品,不管是 Techmeme、Hacker news 还是技术类的湾区日报,都经历了很长时间的用户培养,才能把用户量慢慢养起来,所以 readhub 估计至少要做好优化三年或者以上的准备;同时第一年的用户数据估计不会太好看,很有可能 user churn 很厉害。二来是内容的推荐很关键,内容的推荐现在越来越变成一个起步容易而做精很难的事情,希望fenng的团队能招入AI牛人来优化推荐引擎(这方面的技术的积累可以进一步被用于医疗搜索)。最后就是使用了几天 readhub 之后发现订阅源的数量还应该多一点,同时加入最近几个月的活动信息(比如高质量的国内外的技术活动或者其他行业大会)。

王鹏:正好,公司也做过类似的聚合类产品,作为一个alpha版的产品,我有如下几个槽点:1.首先是readhub这个名字太具有工程师气息了,即便是面对的用户群体是互联网行业创业者,并不是每个创业者都是工程师出身吧!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把readhub翻译成阅读聚合吧!所以看到名字的那一刻很多人都是懵逼的,不能第一眼看到这个名字就知道这个网站是干嘛的。2.作为一款alpha版的产品,其他的都可以理解,但是在用户端展示页面做成这样:为什么同一条资讯,要向我展示标题相似的十几条来源呢,难道要让用户手动去筛选吗?聚合主要解决的就是用户信息筛选麻烦,和不想在不同咨询网站来回翻看的问题,做成这样难道不是一种倒退吗?3.用户的注意力到底在哪里?这其实是两个问题,第一资讯列表不包含资讯图片,大片大片的文字用户注意力很难集中,没有图片也导致用户很难去快速的筛选内容,阅读成本变高。第二点就是右侧赞助商位置在页面的结构中所占的比例过大,而且色彩鲜艳,用户一眼看上去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右侧,这到底是广告网站还是资讯网站?作为alpha版的产品,从用户角度来说,其他问题都可以理解,唯独以上这三点,个人以为这并不是一款用心之作。

王觉-M2电脑: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多年前他的博客也有一个HACK NEWS的网站,是基于PERL语言写的,一样是这样的模式,但你的一个团队做这样的东西,真的好吗?赵飞:如果这真的是一款产品 那我看到了无码科技 又是一个骗投资人钱的噱头公司。更希望这只是一个玩具。王胖子:说句大实话啊,真的不如抽屉网啊。冯大辉不过是靠右侧的品牌来赚点钱,用自己的名气来吸引点眼球而已。如果readhub也算他们的产品的话。实在是高看了不写代码的CTO~~~

lgmcolin:第一眼感觉这和36kr快讯差不多,readhub 只是做一个聚合,也包括36kr,但是有些信息来源文章质量比不上 36kr。可能是搜索的副产品,但是为啥副产品不做一个医疗相关的资讯类?符合无码科技定位,还可以做前期产品、技术试点。readhub 我比较喜欢的是界面简单清新,每条信息都有简短的介绍,在信息嘈杂时代几分钟可以看完科技界比较新的消息。定位有点类似 app 端的即刻。

———————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无码科技发布第一款产品

是的,我们今天要发布一款产品。严格来说,这是无码科技团队的一个副产品。

产品暂定名:Readhub。

这个产品有什么用?每天花几分钟了解一下互联网行业里发生的事情。最初只是我个人的需求,想找个这样的工具,但是「找遍所有的地方都没有」,于是鼓励团队做一个。产品成型,大家试用之后也觉得挺有用。于是,就继续完善,现在发布测试版。

无论是朋友圈、资讯类客户端工具或是一些科技媒体,都不能满足我的需求。为什么?朋友圈以及今日头条这样的资讯类工具,不可避免会带来过度拟合(Overfitting)的问题,最后让我们误以为每天看到的信息就是全部,却错过一些相对更重要的信息。科技媒体里又充斥着太多的信息噪音,太多的标题党、软文以及公关文章。粗略统计了一下,TMT(科技、媒体和通信)领域里,超过 90% 是这类内容。

行业里,每天值得关注的事情,可能并不超过 5 件,其他的信息都是可读可不读的。无码科技团队想通过技术和产品的手段,把每天获取资讯这个事情做得优雅一点。

设计 Readhub 产品机制的时候,我们重点考虑的要素:

极简。如无必要,勿增实体。每天浏览一下即可,不用停留在这个网站上。

产品价值。除了给用户价值,也希望给内容方带来价值。我们采取的形式是,标题加链接,要看文章详情,跳转到目标网站。

用户体验。除了尽可能过滤掉信息噪音之外,我们想提供更好的产品体验。这一点目前还有难度,毕竟,链接跳转只是一大部分用户的使用习惯,但不是最好的体验。

我们没有对内容做中间页,这意味着,我们不会吞噬内容方的流量,相反,只要 Readhub 有用户,就会增加内容方的流量。

必须要强调一下,这是基于 PC 端的产品,在 PC 端用浏览器访问体验更好,建议把网址放入收藏夹,如果设为首页的话,就更好了。虽然我们做了移动端的适配和优化。但在手机上使用,体验并不完美。我们还会继续优化。你可以直接保存书签到桌面,方便下次快速访问。

页面上会有一些产品推荐。我们筛选了一些面向企业类的工具和解决方案进行展示,也涵盖一些面向个人的服务,目前有:

懒投资:专业安全的投资理财平台。
总管家云 CRM:简单,实用,易上手的销售管理专家。
小密圈:与气味相投的意见领袖交流见解。
读库:把书做好,等您来发现。
倍洽:团队沟通与智能化的工作方式,更适合用来与同事沟通的即时通讯工具。
XSWITCH:基于 FreeSWITCH,稳定灵活易用的软交换机和通讯解决方案。
极客邦:整合全球优质学习资源,推动技术人和企业共同成长。
蓝客分队:面向「全国交付」的一站式 IT 服务外包平台。
明道:把企业内外协作的大事小情放进手机。
微基因:微基因,基因解读与个性化健康服务。
UCloud:云计算平台,你所看到的 Readhub,就架设在 UCloud 上。
有赞:做生意,用有赞,移动零售解决方案。
知人:知人,一站整合人事、薪酬、福利和出勤,智能人力资源管理专家。
得到:罗辑思维团队出品的知识学习工具。

这些产品里,有些已经有较高知名度,有些只是被行业用户熟知,不妨花几分钟了解一下。个别产品也在寻求投资,做投资的朋友如果感兴趣,可以留言索要他们的联系方式。

为什么会有产品推荐?我们希望能有更多人通过 Readhub 找到对他们有价值的产品,这里推荐的服务能成为他们办公或者生活的解决方案。我们也乐于推荐更多对用户有价值的服务。

Readhub 这个产品还不完美,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看了之后,如果觉得自己的技术和能力可以帮到无码科技团队,对这方面的事情感兴趣… 无码科技团队还在持续找人,搜索技术和自然语言处理方面的牛人,请和我们联系,一起来做一点有价值的事情。

这款产品就这样发布吧。

请在 PC 上访问: https://readhub.me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综合整理报道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是关注互联网生态圈的科技新媒体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王璞投资冯大辉无码科技的前后,明势资本投资无码科技的原因

➤ 冯大辉:李彦宏的性格与百度的价值观 曹政:谈谈冯大辉(Fenng)与丁香园

➤ 池建强:关于Fenng冯大辉,再不爆料就老了

➤ 丁香园CTO、小道消息创办人冯大辉被离职 众多网友意外惋惜

➤ 前丁香园CTO、小道消息创始人冯大辉的医疗搜索无码科技招人了

您可能还喜欢…

6 Responses

  1. 看Techmeme如何造就科技界必读新闻网站说道:

    对于一个连扎克伯格都经常光顾的聚合网站,你会有什么想法?听听其创始人的心声。

    BI中文站2014年4月8日报道

    在过去10年里,科技行业已经从Flickr等图片分享网站演变为Instagram等图片分享应用。而且,我们认为,在这演变过程中,还有其他事情也在发生着变化。

    但是,有一点没有变,那就是科技博客聚合网站Techmeme。对于任何想要了解科技行业当前情况的人来说,Techmeme是他们的必读网站。

    科技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成立近两年的公司都能够被以数十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比如即时通讯应用WhatsApp、虚拟现实技术开发商Oculus Rift,以及智能家居制造商Nest等。哪怕只是一眨眼,你就可能错过了科技行业下一大流行趋势。

    与新闻聚合类型博客网站Drudge Report及谷歌新闻(Google News)类似,Techmeme网站上的内容只是来自其他网站的链接,但其却让实时掌握科技行业最新动态这件事变得更加简单。

    Techmeme创始人加布·里维拉(Gabe Rivera)对BI表示,Facebook CEO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是Techmeme的痴迷读者。

    Techmeme还吸引到多名谷歌高管及一大批风险投资人的关注。风投公司BoxGroup执行合伙人兼初创企业孵化器TechStars联合创始人大卫·悌什(David Tisch)在邮件中对BI表示,“我一天要查看很多遍(Techmeme)。”他写道,“这是确保你没有错过当天行业中所发生任何大事最便捷的方法。浏览头条新闻是个获取一天大事扼要的好方法。”
    不过,对于科技行业中的其他人来说,Techmeme更像是一个备份。科技新闻应用Launch Ticker及Inside.com创始人杰森·卡拉凯尼斯(Jason Calacanis)对BI表示,“我之前一天要查看很多次Techmeme,但是现在,Techmeme是Launch Ticker的备份,Launch Ticker会通过头条改写、研究、和去除复制(De-duping)等方式,精简Techmeme上的内容。一般情况下,你不需要一个新闻下面附上15个链接。”
    在没有任何外部投资者的情况下,Techmeme于2005年成立,其现在已成为获取一切科技新闻的首选网站。这些年来,Techmeme“杀手”和克隆版层出不穷。不过,里维拉表示,对于Techmeme来说最大的竞争对手,是像Twitter这样的博客和社交网站。
    最近,BI对里维拉进行了采访,想要了解how he’s attained so much success with Techmeme,以下是采访主要内容(问答形式):
    BI:首先,你是如何从IT世界走向媒体行业的?
    里维拉:我一直都对新闻很感兴趣,然后,大约10年前,我慢慢开始痴迷于独家新闻和评论是如何在早期的博客圈里穿梭的。所以,我看到了一个机遇,建立一个拥有谷歌新闻风格的摘要网站,但是内容是根据知名评论家和记者在相关博客域名中的讨论热度进行排序。起初,Techmeme是完全自动化的,更像是一款“科技”产品,为了保持产品的可行性,其需要周围的产品和企业获取很多媒体竞争力。所以现在,我可以说,我们支配着媒体世界,同时还是一家以科技为生产品的企业。
    BI:你是如何建立起这个科技行业人必读网站的?
    里维拉: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起初,Techmeme主要关注的是早期科技博客主们所关心的内容。由于这些博客主变得更加独立更加关注Web 2.0,Techmeme的关注点也就朝着同样的方向倾斜,让我们因此享有比其他必读网站更高的叫好声。
    但是,多种聚合模式将我们带到了更大的群体面前。首先,在博客时代,众多热门独立博客主变成“专家”,而大部分已建立的媒体网站风格更加博客化。随着我们产品的出现的是,成功取决于好的软件的iPhone时代硬件设备,全部与云端相连的应用程序,在有限的空间里,仅靠寥寥数笔很难解释清楚一个领域,而我们全覆盖到了,软件和硬件、网页和原生应用、企业和消费者、人和产品、商业层面和核心技术,简言之就是,更广阔的科技行业。
    幸运的是,我们的早期读者一直都在,伴随着我们改变,并帮助我们向一个更加广阔的观众群扩展。
    BI:这些年来,不少Techmeme“杀手”和克隆版相继出现。你是如何确保Techmeme在科技行业的首选网站的地位?Techmeme哪些特质是其他竞争对手不具备的?说到竞争对手,你最喜欢的出版方是哪家?或者说,哪家出版方模仿你的痕迹最重?
    里维拉:我们已经谈论过对于克隆产品的看法,特别是在早些年,Techmeme的自动化特性及简洁的外观诱使一些开发者构想了一个能够复制我们成果的两周项目。确实,当时的门槛很低,我们还没有在网站中混合员工的编辑文字。不过,那些克隆版本通常很快就关闭了,原因不是因为突发新闻报道速度过慢,就是因为错过了重要新闻。
    最近这些年,我们所面临的真正竞争并非来自我们直接的竞争对手,而是来自于社交网络和新闻博客,这些媒体同样也向观众群提供一种“科技新闻头版”的服务。这些准竞争对手或许抢走了一些我们本可以拥有的一些读者。但是,即便有其他的选择,那些最强、最聪明的读者仍选择Techmeme,这是有原因的。
    以Twitter为例,如果你关注了正确的新闻媒体组合,你可以获取非常广阔的科技新闻内容。但是,你却面临着噪声问题和新闻重要度排名问题。Twitter内容更新太多,提示音就会不停响,而新闻太多也会导致无法快速看到当天的首要新闻内容。而Techmeme将这两个问题全部解决,因为我们会着重突出一个新闻链接,还会将最重要的新闻内容放在页面最上方。
    现在看看博客。在科技新闻大量提供方面,很多博客都做得不错,不仅都没有上面所提到的噪声问题,有时甚至还能解决新闻重要度的排序问题。但是,读者之所以欣赏Techmeme的原因还在于,我们所提供的多种新闻来源。如果,今天科技界人人都在谈论一篇《华尔街日报》的独家报道、一篇中级股票评级的分析,或是马克·扎克伯格在自己Facebook页面上发布的一篇声明等,我们的读者想要看到的是突出显示这些链接,而不是内容改写。与此同时,人们也喜欢我们扩展的详细新闻组合。这些都要归功于过去5年来我们构建的出色的编辑团队,以及过去10年来所建立起来的新闻呈现技术。
    BI:你从来没有接受过任何风险投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将来是否会接受风险投资?是否有风险投资人与你接触,想要对Techmeme进行投资?
    里维拉:我们从未接受过任何风险投资。在开始或的广告收入之前,我完全靠自己的一些存款,后来当我们开始获得来自赞助商的营收后,我们就开始靠着广告收入运营。
    我们最初上线的时候,我们收到了来自很多风险投资的接触。我认为,他们看到了我们当时正在做的事情,并将其想象成随意测量任何可用新闻主题的一组自动化新闻网站。但是出于很多非常充分的理由,技术和市场相关的原因,没人能够做到,当然我们除外,因此,引入外部风险投资这件事最终没有达成。虽然有不少风险投资公司表示,如果我们准备好以风投助推方式进行扩展,仍对我们公司感兴趣,但是我的收件箱里塞满了其他东西。
    我们是否会接受风投?我不会彻底排除这个可能性。虽然我们现在自给自足,但以我的观点,我们仍在反复寻找我们的核心商业模式。如果我们真正找出一个清晰的想法,而这个想法可以非常好的进行拓展,而且我们需要进行更快的融资,那么我们会寻求风投。但是,这种情况在短期内是不会发生的。
    BI:Techmeme的盈利情况如何?
    里维拉:我们在盈利的意思就是,我们能够向所有员工,包括我自己在内发薪水。不过,营收没什么可值得炫耀的。我们的业务相对精简,部分原因是我们仅有的营收是来自广告,而且到目前为止,我们仍只提供不好卖的优等广告产品。相较于见缝插针的大型条幅广告,我们只会在显示赞助商内容、招聘信息链接,以及想要自己的内容以一种优雅的方式展现在Techmeme读者面前的广告商事件列表。
    BI:Techmeme的自动化程度以及人工管理的程度分别是多少?
    里维拉:这很难说,因为在我们的自动化技术和编辑之间,有一个非常紧密的反馈环节。虽然现在Techmeme和聚合网站Mediagazer的顶级头条都是由编辑调控(我们不会发布没有查看过的内容),但是我们的编辑还经常会在筛选自动化聚合所推荐的文章。虽然二线链接通常是自动放置,但是编辑也能够对变更链接。
    所以,当有人真的想要用数字来衡量我们自动化和人工的比例,我一般都说“对半分”,不过,这确实很难进行量化。
    BI:我还很好奇的是,在你的媒体资产中,除了Techmeme之外,那个流量最高?
    里维拉:Techmeme之后是Memeorandum,和Mediagazer。很多人只是通过tweet查看Mediagazer,因此,我预计将这部分流量算进去的话,Mediagazer应该排第二。
    BI:你刚才提到,Techmeme仍在反复探索。你能够详细说一下如何进行探索?
    里维拉:我们大部分改就都是在后台,更好的编辑流程、能够带来更加新闻的更智能算法等。我们还改善了UI和其他一些外向功能,但是这个更加渐进的过程。我们不希望所作出的变化让读者觉得唐突,也没有资源去随心所欲的去改变。以一个我们目前正在着手进行的小事情为例,我们正在改进我们的排行榜页面,让其变得更加具有实用性。
    我们还在探索如何能够为那些想要进行产品内容推广的企业提供服务,为我们带来一些新的广告营收来源,我先前曾提到过这一点。比如,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围绕自己的产品和平台组织发布会,人们越来越需要一个能够将这些事件全部集中在一起的列表,而这对于Techmeme来说是一个完美补充,所以,我们建立了这个列表。类似的,我们还为企业提供招聘信息发布服务。
    BI:Techmeme每月有多少独立访问用户?这些年来,Techmeme的流量变化是怎么样?是在增加、下滑、还是相对平稳?
    里维拉:对于像Techmeme这样的聚合网站,月独立访问一个特别不好的统计方式。一个网站即便仅有1万重复读者,但是3月份其文章在Facebook或Twitter上与1000万人进行分享,那么其就能够称3月独立访问量答1000万。然而,对于Techmeme这样没有文章或者评论页面的聚合网站来说,月独立访问量更像是重复用户访问量,也就是说,那些重复访问我们主页的人数。这个数量仍然不到100万,不过,我们选择不公开这个数字,这样人们就不会将我们与其他新闻网站进行伪对照。
    看Techmeme如何造就科技界必读新闻网站
    在经历早期的快速增长之后,我们的流量仍在上升,但是更倾向于逐步增长。而且我们的增长趋势与这六年来我参加D Conference大会的经验吻合。在我们的发展初期,D大会上很少有人知道Techmeme,这表明该市场有很大的增长前景。但是到了2013年,几乎所有与会者都熟悉Techmeme,而且大部分都是重复读者,因此,虽然现在增长空间缩窄,但我们仍有很多潜在读者可以争取。
    BI:哪些硅谷大佬在阅读Techmeme?
    里维拉:我知道马克·扎克伯格是一名痴迷读者,几年前你们是这样比喻的,今天,他仍然喜欢我们在Facebook上的贴文。我还与很多谷歌高管进行了会谈,他们也是Techmeme的读者。事实上,桑达·皮恰(Sundar Pichai)曾在去年的谷歌I/O开发者大会上提到过这件事。Twitter很多提到我们的信息显示,很多硅谷CEO也是Techmeme的读者,比如PayPal CEO今天就对我们表示赞扬。我也乐于接受批评,比如来自LinkedIn CEO的在批评建议。还有一条之前Twitter CEO提到我们的一条内容。还有很多风险投资人也是Techmeme的读者。
    BI:你想要为Techmeme效力多久?你有没有感到过无聊?
    里维拉:我认为这很有趣,很有意思,还有那些关于我们应该注意的人或事,都与我们在Techmeme的工作相关。展望未来几年,我希望我们的产品范围扩张能够成为一个迷人的无穷尽工作。因此,我希望能够尽可能长的在Techmeme工作,而且我怀疑,我不会有感到无聊的那一天,到目前为止没有出现过。
    BI:你有曾考虑过成为一名风险投资人?是否曾有过这样的想法?
    里维拉:当你看到空难的画面时,你不自禁地会想象自己在一场空难中死去。而当你的朋友成为风险投资人的时候,你不自禁地就会想象如果你是一名风险投资人,你会怎么做。不过,我认为我更喜欢干我现在的工作。
    BI:似乎你在Twitter上经常挖苦别人,你是否曾因为这些内容而招致麻烦?
    里维拉:是的,我喜欢讽刺。讽刺或许是Twitter最完美、最自然以及最本质的异议表达方式。讽刺符合我的性格,在媒体工作,讽刺就像是练肌肉,即便只是出于诚实,也要不断练习。比如企业和政府发布消息,偏激的媒体对内容进行曲解,社交媒体公共人物的一番谄媚、伪善和欺骗性的解读,而我们却畅游在满是辐射马粪的废料海洋里。一些讽刺能够让一切变得更加简单。
    我收到了大概几封人们发给我的的吐槽信,不过都不什么大问题,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瑾瑜编译)

  2. 马化腾对于Readhub的用户体验有感说道:

    这是小道消息今日的推送,只有一张图片。这应该是Fenng对于他们的第一款产品面向受众后,收到了用户体验后的感受。

    Readhub是无码科技发布的首款产品,通过它每天只需要三分钟即可以获得科技新闻聚合阅读。产品集成标题以及原文链接,如阅读文章详情,需跳转到目标网站,没有中间页。即是说Readhub不会吞噬内容方的流量,而会增加内容方的流量。目前页面上有一些产品推荐。

    当时相信很多人想说:“终于等到你。”

    当然新产品上线,肯定有很多的bug或者用户体验不太好的地方。比如说刚刚上线不久,这款叫做“Readhub”产品就无法访问了。后来我们也知道无法访问是因为带宽不足,太多人蜂拥而至了。

    当然作为一个使用者,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至少在我来说又多了一个工具。当然我们也看到了行业大佬马化腾也在关注并使用这款软件,而且也表达了他的使用体验。

    看着马化腾对于Readhub的建议,我想到了吴晓波的《腾讯传》里的一段记述。

    马化腾用以推动迭代进化的办法,就是亲自参与几乎所有的产品研发,然后用发邮件的方式下“指导棋”,他可以算得上是中国首屈一指的“邮件狂人”。腾讯以产品线超长著称,但是马化腾几乎能关注到所有迭代的细节。曾主持QQ空间开发的一位腾讯高管告诉我,马化腾与他的团队的邮件往来起码超过2000份。
    一位程序员对我讲述过这样的经历:有一次,他做了一个PPT,后半夜两点钟就发给了马化腾,本想洗洗睡了,没料到过了20多分钟,马化腾就发回了修改建议;曾主管QQ会员业务的顾建斌回忆说,马化腾对页面的字体、字节、大小、色彩等都非常敏感,有一次,他收到一份邮件,马化腾指出两个字之间的间距好像有问题。

    通过这些事例可以看出,如果没有对用户需求的深入洞悉,也就没有快速的产品完善反应。

    我曾请教马化腾:那么多的产品,你是如何做到了如指掌的?

    他的回答好像并没有什么特殊:其一,像普通用户一样,每天轮着使用每一个产品。“发现产品的不足,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天天用你的产品。产品经理只有更敏感才能找出你产品的不足之处。我经常感到很奇怪,有的产品经理说找不出问题,我相信如果产品上线的时候你坚持使用三个月,问题是有限的,一天发现一个,解决掉,你就会慢慢逼近那个“很有口碑”的点。不要因为工作没有技术含量就不去做,很多好的产品都是靠这个方法做出来的。我们的领导不仅仅要安排下面的人去做,一定要自己做。这些都不难,关键要坚持,心里一定要想着,这个周末不试,肯定出事,直到一个产品基本成型。”

    其二,经常到各个产品论坛去“潜水”,听到不同的声音和反馈。“从哪个地方找问题呢?论坛、博客、RSS订阅啊。高端用户不屑于去论坛提出问题,我们做产品的就要主动追出来,去查、去搜,然后主动和用户接触,解决,有些确实是用户搞错了,有些是我们自己的问题。我们的心态要很好,希望用户能找出问题我们再解决掉。哪怕再小的问题解决了也是完成一件大事。有些事情做了,见效很快。要关注多个方面,经常去看看运营,比如说你的产品慢,用户不会管你的IDC(互联网数据中心)差或者其他原因,只知道你的速度慢。”虽然公司没有明文要求,但是腾讯的工程师都形成了一个习惯,每两个小时轮流监测、回复网上出现的用户意见。

    也许这就是我们生活中都习惯使用微信和foxmail的原因吧。当你切身的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他们的感受,一点点的优化并满足对方的需求,别人怎能不爱上你的产品和服务呢。

    我们平常为人处世也是一样的道理。

  3. 马化腾对于Readhub的用户体验有感说道:

    这是小道消息今日的推送,只有一张图片。这应该是Fenng对于他们的第一款产品面向受众后,收到了用户体验后的感受。

    Readhub是无码科技发布的首款产品,通过它每天只需要三分钟即可以获得科技新闻聚合阅读。产品集成标题以及原文链接,如阅读文章详情,需跳转到目标网站,没有中间页。即是说Readhub不会吞噬内容方的流量,而会增加内容方的流量。目前页面上有一些产品推荐。

    当时相信很多人想说:“终于等到你。”

    当然新产品上线,肯定有很多的bug或者用户体验不太好的地方。比如说刚刚上线不久,这款叫做“Readhub”产品就无法访问了。后来我们也知道无法访问是因为带宽不足,太多人蜂拥而至了。

    当然作为一个使用者,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至少在我来说又多了一个工具。当然我们也看到了行业大佬马化腾也在关注并使用这款软件,而且也表达了他的使用体验。

    看着马化腾对于Readhub的建议,我想到了吴晓波的《腾讯传》里的一段记述。

    马化腾用以推动迭代进化的办法,就是亲自参与几乎所有的产品研发,然后用发邮件的方式下“指导棋”,他可以算得上是中国首屈一指的“邮件狂人”。腾讯以产品线超长著称,但是马化腾几乎能关注到所有迭代的细节。曾主持QQ空间开发的一位腾讯高管告诉我,马化腾与他的团队的邮件往来起码超过2000份。
    一位程序员对我讲述过这样的经历:有一次,他做了一个PPT,后半夜两点钟就发给了马化腾,本想洗洗睡了,没料到过了20多分钟,马化腾就发回了修改建议;曾主管QQ会员业务的顾建斌回忆说,马化腾对页面的字体、字节、大小、色彩等都非常敏感,有一次,他收到一份邮件,马化腾指出两个字之间的间距好像有问题。

    通过这些事例可以看出,如果没有对用户需求的深入洞悉,也就没有快速的产品完善反应。

    我曾请教马化腾:那么多的产品,你是如何做到了如指掌的?

    他的回答好像并没有什么特殊:其一,像普通用户一样,每天轮着使用每一个产品。“发现产品的不足,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天天用你的产品。产品经理只有更敏感才能找出你产品的不足之处。我经常感到很奇怪,有的产品经理说找不出问题,我相信如果产品上线的时候你坚持使用三个月,问题是有限的,一天发现一个,解决掉,你就会慢慢逼近那个“很有口碑”的点。不要因为工作没有技术含量就不去做,很多好的产品都是靠这个方法做出来的。我们的领导不仅仅要安排下面的人去做,一定要自己做。这些都不难,关键要坚持,心里一定要想着,这个周末不试,肯定出事,直到一个产品基本成型。”

    其二,经常到各个产品论坛去“潜水”,听到不同的声音和反馈。“从哪个地方找问题呢?论坛、博客、RSS订阅啊。高端用户不屑于去论坛提出问题,我们做产品的就要主动追出来,去查、去搜,然后主动和用户接触,解决,有些确实是用户搞错了,有些是我们自己的问题。我们的心态要很好,希望用户能找出问题我们再解决掉。哪怕再小的问题解决了也是完成一件大事。有些事情做了,见效很快。要关注多个方面,经常去看看运营,比如说你的产品慢,用户不会管你的IDC(互联网数据中心)差或者其他原因,只知道你的速度慢。”虽然公司没有明文要求,但是腾讯的工程师都形成了一个习惯,每两个小时轮流监测、回复网上出现的用户意见。

    也许这就是我们生活中都习惯使用微信和foxmail的原因吧。当你切身的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他们的感受,一点点的优化并满足对方的需求,别人怎能不爱上你的产品和服务呢。

    我们平常为人处世也是一样的道理。

  4. 如何抓住流量红利?说道:

    我是亦仁, 前阿里运营,连续创业者,生财有术小密圈圈主。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亦无所知(ID: yirensay)。 全文约4500字,完整读完大约需要10分钟。如需转载请保留本段声明并标注出处。

    我的一个圈友提出了下面这个问题:

    新的互联网应用和产品层出不穷,如何能够判断一个新产品的潜力,抓住其增长红利期,从而紧跟下一个“流量之颠”?对于下一个明星产品的判断,除了基于Google趋势、微信指数等数据,不知能否总结出一套方法论,一种类似于“道”层面的指导。

    圈子涌现出了很多精彩的回答,点击底部原文链接获取更多精彩回答。

    我也给出了我的回答。在具体回答如何抓住流量红利问题之前, 先分享我的几个小观点

    产品价值是核心,对于一个创业者,过度追逐流量红利如饮鸩止渴。
    普通人较难判断趋势,水有多深脱鞋跳进水潭才知道,流量红利有多少试了才知道。
    如果从来没有经历过流量获取到流量变现的事,流量红利来了,也几乎看不见抓不住。从现在看到的任意一个小点开始行动, 才有机会赶上下一波红利。
    几乎所有平台的流量红利都分成两个阶段:“抓的住却看不见”时期和“看的见却抓不住”时期,抓住前者靠敏锐度,抓住后者靠执行力。

    进入正题,如果真的有流量红利,如何看见并抓住它?

    我认为,最重要的三点:赚钱的欲望、敏锐度与执行力。

    赚钱欲望是发动机,敏锐度是方向盘,执行力是油门。

    一、赚钱欲望

    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强烈的赚钱欲望。没有什么赚钱欲望,没有问题,很多人都活的很开心。但没有赚钱欲望却又想抓流量红利,就是一件挺令人焦虑的事。

    很多人以赚钱为乐,就像很多人以读书为乐一样, 这些我们喜欢做的事情, 完成起来很容易,做成了也很有成就感。但仔细回想一下,我们的某个兴趣爱好一开始就是我们的兴趣爱好吗?

    你特别擅长写作, 是不是可能因为偶尔看到的某一句话用在了作文中被老师夸奖了一下,进而用了更多好的内容和表达, 最终写作成为了你的兴趣爱好, 觉得写出一篇好的文章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你英语很好,是不是可能因为在正式学英语之前比别人多参加了几堂辅导课,进而在上课时,觉得学的东西很简单,然后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越学越好,觉得学习英语是如此容易?

    你的摄影爱好是如何培养起来的呢? 也许是在网络上看到一些拍的很美的照片,希望自己也能拍出来,于是就去买了一台便宜点的相机, 拍出来的照片被那些不懂的人大呼好美,极大满足了你的虚荣心, 拍了一段时间之后,技术水平提升了,又攒钱换了一台更好的相机….如此几个良性循环, 成为一个摄影高手。

    通过高频小套路获取成就感,进入良性循环,最终通过不断实践形成心理表征。

    同样的,赚钱是门手艺。赚钱的欲望也是需要学习迭代的。如果你觉得赚钱这事没什么意思,但又需要赚钱,不妨试试看把赚钱当做一门兴趣爱好来培养。你是怎么培养起自己的某一个兴趣爱好的,就试着怎么培养赚钱这个兴趣爱好。 好处是, 这个爱好真的不花钱,还挣钱。

    所以, 不妨从第一个用户获取开始, 从赚第一块钱开始。 当你真正的在互联网上赚到第一块钱时,就打开了一扇通往财富自由的大门。

    二、敏锐度

    我观察发现,敏锐度好的人,有两个特点:很大的信息输入量,很强的挖掘能力。有心人也可以观察下你的圈子里面,赚钱厉害的人是不是有类似的特点。

    在介绍我的小密圈时提到,一年内会分享不少于365个思路或者案例,这些案例或者思路从哪里来呢? 先介绍下我的两个思考套路

    1. 两个套路

    a. 第一个套路:将内容工具化

    解决用户问题的两种思路:内容或者工具。

    如果有人问你:我现在是否有资格在杭州买房?你可能会翻出来杭州的限购政策,一条条问:
    你是杭州户口吗?
    你的名下在杭州是否已经有一套房?
    你在杭州交了几年社保?
    你是否已经结婚?
    你的家庭在杭州是否已经有一套房?
    ……
    敏锐度足够的内容作者,可能会在杭州的限购政策刚出炉的时候,立马写一篇让读者比较容易看得懂的文章,传播的好,也许很快10w+。

    以上用内容解决问题的思路。

    还有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工具。

    世界上绝大多数纷繁复杂的知识和经验,理论上都可以用编程语言里面的0-1的方式表达出来。 一篇文章能承载的信息是有限的, 但一个工具是无限的。 而且从更好的用户体验的角度来讲,用户可能希望的是“我告诉你我有什么,然后你告诉我,与我相关的信息是什么、我要怎么做”, 这些体验光靠内容是难做到很好的。

    比如前两天在圈子里面分享的一个思路:房地产限购的一个小程序,梳理清晰各个城市的限购规则之后做好结构化标准化的输出,用户只需要勾选他知道的选项,就可以输出适合他的解决方案,让用户做选择题永远比让用户做问答题要容易。

    b. 第二个套路:流量模式与盈利模式的组合

    极简的商业模式可以表达成流量模式*产品模式*盈利模式

    我在上一篇文章里面举的例子也讨论过这个思路:在产品确定下来的情况下,如果你知道10种获取流量的方式,8种盈利的方式,那么理论上应该有80种商业模式组合。 所谓微创新,可能就是在已经验证的成功模式上,换一种获取流量的模式或者换一种盈利的模式。

    所以在这有了这两个思考套路的前提下, 我看信息可能都是一个过滤的过程,潜意识里面会问自己一些问题:

    是否有什么新的知识?
    是否可以工具化?
    是否有流量上面的新玩法?
    是否有产品上面的新玩法?
    是否有变现方式上面的新玩法?
    ……

    如此一遍,我会每天产生很多新的思路和案例,所以产生365个好的思路或者案例,对我来说,并不是太难的事情。

    2. 信息来源

    我的主要信息来源:RSS、付费信息渠道和小圈子分享。

    a. RSS阅读

    推荐两款工具

    一款是一览APP,可以聚合若干个渠道的信息资讯,付费之后可以增加到最多500个源, 我订阅了接近400个源,每天碎片化的时间刷刷标题,这样刷下来, 基本上有什么新的案例,新的流量模式,新的产品模式,新的变现方式都可以及时知道。但这个app最近更新有些慢,体验没那么好了。

    一款是冯大辉老师新出的产品 https://readhub.me/,本质上也是一款RSS阅读工具,可以了解到互联网最新的信息,昨天刚上线,手机上的体验很好。

    另外分享一个李笑来老师因为关注更多的信息而获得财富自由的案例:

    “我在 Twitter 上 Follow 了 18,000+ 账户,为什么呢?因为我不觉得预先筛选信息对我有好处。而且从逻辑上看,我们明明要的是信息,却通过人来过滤,这是效率相当低下的方式。迄今为止,别人能看到的,在我身上发生的最大惊喜,就是比特币。我怎么知道比特币的啊?这并不完全是意外,一定程度上,这是我特有的方法论的结果。就是因为我 Follow 了那么多人,我才会有机会“随便扫了一眼,看到一个惊悚的新闻标题”:“这个虚拟币价格超过了一美元!”有些东西、有些知识,一旦知道了,就是不可逆的,你不可能从此装作不知道。于是我就开始去研究这个东西去了……可问题是,如果我像绝大多数人一样,给自己建个围墙,提前过滤了很多信息,只关注自己觉得重要的人物,那么我估计早晚也会知道比特币的 —— 许多年后呗。"

    b.付费信息渠道

    曹大之前提到过一句话,大意是“在互联网上,信息真没你想象的那么透明”,我深表赞同。 进了生财有术的圈子后,很多人直呼:“大开眼界!”,包括我也是有如此强烈的感受。优质的付费信息渠道并不一定能带来有价值的信息或者认知改变,只是一种较大的可能性,但只要有一两个观点或者思路带来启发,就值回票价了。

    认知上的差别,会通过时间的复利作用,将人与人的差距拉的越来越大。

    c.小圈子分享

    说起来你可能不信,我抓住的几次大的流量机会都是跟别人聊出来的。

    很多人对于自己的点子讳莫如深,总是希望从别人的口中知道更多的信息、更多的赚钱点子,而自己有的好的信息却绝口不提。

    然而事实情况是,大家都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力,对对方分享的信息的质量会有个评判,如果你提供的信息总是高质量,那么对方为了获得你的更多高质量的信息,就会反过来提供他的高质量的信息,如此以往,就会建立起来一个高质量信息的交换渠道。 而如果几次交流,对方提供的信息质量总是高于你,换位思考一下, 你还会愿意继续交流分享吗?

    真诚一点,可能会获得更多好的信息。

    3. 善于挖掘

    是否有很强的挖掘能力,也许是新手与老司机的最大一个区别。

    具体来讲,其实就是搜索技能。 正如一个圈友讲的“每天看50个广告,熟知各种套路”,很简单却又很对。

    顾小北、刘大猫都都分享过如何通过别人的广告去挖掘好的引流方法和变现方法。 冯大辉老师也提过, 他很喜欢看别人给他微信公众号后台发的垃圾消息,研究下对方是怎么通过发垃圾消息赚钱也是蛮有意思的。

    看到一些信息或者广告,然后通过Google去挖掘出来别人的模式,模仿并超越,可以少走很多的弯路。 从哪个切入点去研究其实都不重要, 殊途同归, 最终会发现引流套路就那么几种,变现模式就那么几种, 无非是不同的流量渠道与不同的变现渠道的组合。

    举个例子,在App Store上,经常看看选项"开发人员其他App",在网站上看看网站的Adsense ID或者Analytics ID还在其他什么网站出现,经常有意外的惊喜,几分钟将别人多年的套路摸清楚, 多爽啊。

    所以说,善用搜索引擎,敏锐度就比绝大多数人厉害了。

    三、执行力

    在抓住流量红利上,执行力至关重要,既然是红利,机会肯定是转瞬即逝的。

    执行力的两个重要因素:快与狠,分别意味着精益测试与All in。

    1. 精益测试

    最快测试出流量与变现的最佳组合。

    在生财有术的小密圈,不到半个月的时间,我们累计分享了超过100个思路或者案例,看到执行力强的人很多已经在落地了,我了解到的就有

    有个天猫店卖甲醛检测仪的姑娘,看到我的那篇通过谷歌挖掘细分市场的案例后, 当天通过百度指数就挖掘甲醛检测仪的相关需求,抓到了一个长尾痛点,测试后销量就提升了16%,她的原话是这个小小的优化整个店铺今年销量多增加500万。
    同样的, 有个哥们看了Google挖掘细分市场的案例之后,从音乐下载入手,找了国内排名前三的dj音乐网站,提取网站的音乐下载链接,从评论求文件留的邮箱进行群发下载链接并附上公众号二维码,带来了至少6000的关注。
    之前一篇文章提到大疆无人机review网站,立马就有人做出来了,进入了养站过程。
    雄安小密圈、实习内推网、房屋限购小程序、证件自拍照小程序、文章查重工具、wordpress主题查询。。。都已经有人在行动甚至做出来了。

    我的这个小密圈也是偶然写了一篇文章被曹大引爆后,关注的人增加,看到需求后就开了小密圈,边做边思考边提升。

    仍然是我最开始提到的一个观点,如果从来没有经历过流量获取到流量变现的事,流量红利来了,也几乎看不见抓不住。从现在看到的任意一个小点开始做, 才有机会赶上下一波红利。

    2. 规模化和自动化

    最佳组合找到后,All in, 尽快做到产品化、自动化。

    介绍一个行业 Mobile Affiliate,有这样的一帮人:

    他们自己不做产品,不建网站也没有流量,他们只做一件事情——从别的地方买流量,然后用这些流量去帮助别人推广应用,最终通过推广佣金和买流量的成本的差价赚钱。

    关注者里面有一些从广告中国来的朋友, 对这个应该比较熟。 我两三年前自己也做过一段时间的Mobile Affliate,当然做的比较差,一个月几千美元的利润。 这不是谦虚,是真的差,有太多的人,一天甚至几个小时就达到了我一个月的利润。

    他们怎么做到的? 规模化与自动化。

    前期大家知道移动互联网爆发带来的Mobile affiliate流量红利之后,都一哄而上。 但最后赚钱的都是些什么人呢?是那些拉起团队规模化、自动化整个流程的人。

    分享一个做到极致的案例,Avazu CEO石一自动化的案例

    “他觉得时间怎么挤都不够用,怎么用自动化的方式提升效率成了他当时想得最多的问题。广告投放中有一个环节叫「AB测试」,用来发现哪个设置的广告活动效果最好。一开始Avazu做这个测试要创建若干个针对不同年龄段用户的广告活动再做测试,得到反馈后再判断哪个更有效。为了提高测试效率,Avazu开发了一个批量创建广告的测试工具。只要点击按钮就可以自动创建广告,然后直接看到结果。”

    最近圈子里面有人讲群控、讲裂变, 这些都是在模式确定清晰的情况下,尽快做到规模化、自动化的思路。 之前有一篇报道,通过批量做头条号或者百家号,月入百万,如果只从抓住流量红利这个角度来讲, 他们才是做到极致的人。

    赚钱是门手艺,抓流量红利的能力可以学习。 在内容工具化和流量盈利组合微创新两个思考套路下,通过大量信息的输入、分享和挖掘,找到好的创业思路以及产品的核心价值点,然后立即开始行动, 这样才可能抓住下一波流量红利。在测试出来最小流量与盈利的组合后,尽快做到规模化与产品化,Allin进去,最大化的抓住流量红利的机会。

    另外,你发现小密圈的流量红利了吗?

    从上篇文章推出生财有术小密圈之后,一共有870+人加入了圈子。曹大之前也写了一篇文章讨论过这个案例。

    除了曹大,我还邀请了冯大辉、Xdite、顾小北、刘大猫、易仁永澄、V先生、传送门创始人Alexander、欧耐尔的琴弦、Scalers、纽约老李校长、坤龙等一批重磅嘉宾,可以在圈子里面向他们提问互动。

    按照每满100人涨100元的逻辑, 进圈价格从365元涨到了1165元。 我并不担心圈子的价值问题, 很多1000多价格进圈的人说看到现在的信息和讨论,已经值回票价, 剩下的都是赚的。

    远超出用户期望的才是用户体验, 这一切才刚开始。

  5. fenng:谈谈面向企业产品的机会说道:

    前几天 Readhub 产品发布后,页面上附加了一些面向企业的产品推广,有机会我要介绍一下这些产品具体都是做什么的,以及为什么要推荐这些产品。

    有些创业者对面向企业(Enterprise-Facing,国内一般叫 To B 或 2B,嗯,容易被误解)的产品比较悲观,觉得做这个领域很难,其实,对创业者来说,就没有简单的事。

    从市场需求看,面向企业的产品仍有很大机会。同样的想法,针对消费者,未必会被接受,但是放到企业端,价值可能立刻就有体现。前不久,妙计旅行的朋友来拜访我,给我演示他们做的新产品,这次的方向要比之前的酷很多。

    这个团队以前做的是消费者端的产品,用户打开他们的 App,输入目的地,自己定制旅游线路,他们后端有几年的技术投入,有强大的数据储备,算法优化也做了很久,但是呢,用户还是没觉得有多智能,因为每个用户,并不太懂一次旅游要面对哪些情况,功能上智能是有了,可用户并不买单,还是会觉得产品弱智,然后认为产品不够好用,给差评。

    妙计旅行团队后来调整了思路,做企业端产品,为旅行社做服务,旅行社的工作人员只需要几分钟,就可以给用户定制出一条旅行线路,而此前,则是人工加上电子表格,处理一个需求从几小时到几天,现在,效率有了数量级的提升,技术和产品的价值迅速得到了认可。

    面向企业的产品,还是要找对场景,抓住企业用户的痛点,企业愿意为这些痛点买单。任何一家企业都不可能什么事情都自己做,自己也做不出那么多优雅的解决方案来,还是要借助于外力,越是聪明的企业越善于借助外力。而企业有数据,有实际需求,也会让创业团队快速得到产品反馈。

    现在热炒深度学习,人工智能,可是技术终究是为产品和业务服务的,如果落不了地,怎么体现价值呢?有些投资者面对涌现出来的各种 AI 创业团队花了眼,技术和算法当然重要,可是,产品方向不对,技术再高级,价值也无从谈起。

    希望对你有启发。

  6. fenng:回答用户和媒体关于 Readhub 的常见提问说道:

    在 Readhub 这个产品发布之后,收到了不少用户和媒体朋友的提问,在这里统一回复一下。

    问:Readhub 为什么不做个小程序呢?

    答:目前来看,小程序是个不错的入口,能抢占当然好。不过,小程序对 Readhub 这样的产品形态限制很大,因为在小程序里,第三方链接无法点击。期待小程序更加开放,到时候会第一时间做小程序的版本。

    问:Readhub 会做 App 吗?

    答:确实在考虑。毕竟,这个产品如果有 App 的话可以有更好的阅读体验。不过,做 App 是另一场战争,需要投入更多资源,对一个小团队来说,未必是理性的选择。如果,我是说如果,能融到更多资金,当然可以投入资源做移动产品。

    问:我来自某科技媒体,请问,Readhub 可以收录我们的内容吗?

    答:当然会收录,现在很可能已经收录了。但出于某些方面原因,未必会在信息流里展示所有内容。有些内容已经过滤掉了。比如,公关稿和一些市场宣传稿。遗憾的是,中文科技媒体里,这类内容占据了六七成都不止。

    问:现在 Readhub 团队有多少人?

    答:目前不到十个人的小团队在做这个产品。我也看到有人说两个小时就可以做出来,期待这样的牛人能屈尊加入我们团队。

    问:你们还招人吗?招什么样的人?

    答:招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背景的工程师,常年招聘,多多益善。求推荐或是自荐。邮件发到: dbanotes@gmail.com

    问:有可能继续做其他行业的资讯吗?

    答:考虑做。但有个前提,这个行业也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才好,这样做出来才会先对自己有价值。

    问:有考虑接入其他平台吗?

    答:资源允许的情况下,不排斥介入其他工具平台。有用户用总是好的。也欢迎各位公众号作者能在菜单里对 Readhub 做个链接。

    问:大辉,别扯了,你这个破玩意儿怎么会有人用,还会有人对这个产品有问题?提问的是不是都是托儿?

    答:哈哈哈,这其实是我的自问自答,被你发现了

    还有问题?留言提问。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