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沈向洋:以华山论剑之心,共创人工智能未来

如果你在感情上难以支持微软,那是你还未曾遇见沈向洋。——《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

相较于语录遍布社交网络的马化腾、李彦宏、丁磊等科技企业界“网红”,沈向洋虽身处微软最高级别华人高管之位,行事作风却着实低调。

事实上,恰如武林高手往往敛其锋芒,沈向洋50年的人生经历,无论是科研成就还是职业生涯,都只能用“开挂”二字形容。

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沈向洋:以华山论剑之心,共创人工智能未来

天才所向,无不望风披靡

沈向洋4岁上小学,13岁上大学。拥有大陆“科技神童”美誉的他,从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毕业后,接连在香港及美国取得硕博学位。

在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留学时,沈向洋选择了视觉研究作为研究方向。1994年,当他公布第一个三维全真模型时,几乎还没有人在这一领域从事这样的工作。1996年,沈向洋进入了微软美国研究院。

“当时我自己做图形学,得国际最高奖的四五个人都在微软,去了之后自然要跟他们交交手。”沈向洋表示,微软是个藏龙卧虎的地方,而一个人要进步,就必须跟水平高更的人在一起。

在科研领域,沈向洋一直如鱼得水。2002年,他和他领导的团队一战成名,在当年的国际图形学年会中发表了4篇论文(占了整个亚洲发表论文数量的4/5)。这几乎是一个研究机构在学术界能够获得的最高礼遇。沈向洋意气风发,登上附近一个小山包仰天高呼,“拔剑在手,环顾四周,仰天长叹,敌人在哪里?”

无为而治,打造现实版“X战警学院”

2004年1月,沈向洋成为微软亚洲研究院第三任院长。微软亚洲研究院就好像一所现实版的X战警学院,沈向洋则充当了X教授的角色。他以高超的技艺和个人魅力网罗了一大批各怀绝技的人才。

沈向洋对自己领导的研究院有着很深的感情,因为这里注入了他本人的人生态度和价值理念。而深厚感情的背后,还有一份浓浓的家国情怀。回忆起研究院起步时的情景,沈向洋说:“我们的目标是要让欧美学术界知道,在中国有个微软亚洲研究院,学问做得跟他们一样好。”

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沈向洋:以华山论剑之心,共创人工智能未来

沈向洋希望很多年后,人们会记得曾有这么一批人,对中国社会、科学界、教育界有影响。“我自己会感到很自豪,觉得自己做了很了不起的科学研究。”他说。

人工智能,下一个挑战

2013年,沈向洋升任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

纵观计算机产业发展史,似乎没有一家公司可以屹立不倒、永远站潮流最前端。大型机时代造就了IBM, PC时代诞生了微软,如今的时代似乎是Google们的天下。然而,对团队创新能力抱有充分信心的沈向洋表示:“谷歌在互联网领域是家伟大的公司,但就此评价微软创新能力弱于谷歌,我肯定是不同意的。”

全新组建的部门将聚集超过5000名计算机科学家和工程师。而已经担任微软整体技术研发的执行副总裁沈向洋则成为了这个部门的直接负责人,曾经主攻计算机视觉的他成为了Bing和Cotana的「新老板」,这意味着,这个黄皮肤的亚洲人正「掌管」着一只庞大的人工智能「军队」。

「时机对了,是时候要在人工智能大干一场。」这个决策对微软来说,意义重大。如今,微软已经不是盖茨时代垄断一切利润的超级巨头,但是自从新任CEO纳德拉上任之后,打造一个「新微软」、重塑微软堡垒的愿景成为了所有人的共识。而沈向洋和他带领的「人工智能军团」,大概就是纳德拉目前最重要的「王牌」。

微软 google

2016年9月,微软宣布成立全新的人工智能与研究事业部。沈向洋成为这一事关微软未来的关键部门的负责人。更多沈向洋解读:www.yangfenzi.com/tag/shenxiangyang

在沈向洋看来,人工智能已经深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让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更无缝连结。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隐形计算”除了为行业创新带来灵感之外,对于国家和世界经济则将会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和增长动力。

沈向洋或许正面对职业生涯中最艰难的一次挑战。要么开创历史,要么成为历史——更多新的不可能摆在沈向洋面前。这种味道如此熟悉又如此引人兴奋。这场刚刚开始的人工智能“华山论剑”,不仅有“武艺”的对决,更提倡切磋交流。对沈向洋而言,位于论剑席上,能够见证、参与并亲自推动人类文明发展关键技术的跃升,夫复何求。

沈向洋曾经这么阐释过研究和产品之间的关系:「微软内部有一套叫做BXT的体系,B是business,X是experience,T是technology。我们画了一个金字塔,最底层是技术,中间层是experience,或者说product,顶层则是business。首先你要通过技术把自己送到一垒;然后做产品,增强用户体验,把球员送到二垒;第三个是要有商业模式,才能上三垒。这三者都跑好以后,才有机会,再加上一点点运气,最后完成本垒打。」

所以除了「研究和产品两方面团队都工作过」的沈向洋,谁还能像他一样带来最佳的「平衡式创新」,完成微软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本垒打」呢?

沈向洋:“新微软”的武器

如果我们沿着这个方向去看微软或者沈向洋眼中的技术未来,思路大概就会够更加明确一些。
2016年,在「云为先」、「移动为先」的前提下,微软正在让发生在各大研究院里的多个技术突破更快的来到人们身边,并且不断进行着技术与产品形态的判断。

在机器学习、对话识别和自然语言领域不断投入和深入了解之后,这些技术的成果正以Skype即时翻译、小冰聊天机器人和Cortana等虚拟助理的形式出现在市场上。目前Cortana每天都在为1.13亿用户服务,并且已经回答了超过120亿个问题;基于计算机视觉的研究,Hololens则成为了第一个把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融为一体的产品;除此之外,一些to B的解决方案正在丰富着微软下一个「入口」的布局,并且极有可能帮助微软建立一个全新的平台。

不过,在这位微软技术「统领」的眼中,还有更多值得期待的未来即将到来。在微软研发系统里,一些项目已经处于秘密研发的阶段,比如在美国的圣塔芭芭拉市,微软的一家量子计算实验室正在日以继夜的进行这方面的研究,而在英国剑桥研究院,微软正在进行生物计算的长期研究,除此之外,微软还试图探索在DNA上存储海量信息……

沈向洋觉得,对于公司来说,年龄不是数字,而是一个心态的问题。「所谓老了,就是人的心态。有这种心态的公司,就出问题了。」如今,处于不确定的新一轮技术浪潮里,他依然对的未来保持着乐观和兴奋。

未来论坛2017年会&首届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

关于人工智能,沈向洋还有许多话要说。2017年1月14日-15日,沈向洋将出席未来论坛2017年会暨首届未来科学大奖颁奖盛典,发表主旨演讲,并与高科技创新创业界众多大咖以及相关科研领域顶级科学家对话,探讨创新时代的变革与演进,远望人工智能推动下人类文明的多彩未来。

———————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沈向洋(Harry Shum),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微软人工智能及微软研究事业部负责人,未来论坛理事。全面负责微软全球的人工智能战略, 主持覆盖基础设施、服务、应用以及智能助理等前瞻性的研究与开发工作。他同时负责人工智能产品事业群,包括微软信息平台部门 (Information Platform Group) 、必应 (Bing) 和小娜 (Cortana) 产品部门,以及环境计算 (Ambient Computing) 和机器人团队。沈向洋博士下辖微软研究院,并负责这个世界最尖端的计算机科学研究机构与微软产品工程部门的融合。沈向洋博士在2007至2013年间担任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负责微软必应搜索产品的开发工作。在这之前,沈向洋博士还主持了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工作,并负责研究院与亚太地区的众多高等学府展开广泛合作。他还主持了互联网服务搜索中心,以及作为微软战略性投资的一部分,在搜索与广告方面的研究部门的工作。

1996年,沈向洋博士作为研究员加入位于美国华盛顿州雷德蒙德(Redmond,Washington)的微软研究院。1998年,他回到北京,作为创始成员加入了微软中国研究院(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前身)。在北京的九年间,他先后担任高级研究员,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院长,并成为微软公司“杰出工程师”。沈向洋博士因其在计算机视觉和图形学研究方面的贡献,成为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协会院士(IEEE Fellow)和美国计算机协会院士(ACM Fellow)。沈向洋博士拥有卡内基 – 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的机器人学博士学位。

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沈向洋:以华山论剑之心,共创人工智能未来

20年前,刚刚获得博士学位的沈向洋加入微软,那时正值微软最辉煌的时刻。人们排队冒雨等待的是Windows95而非苹果iPhone手机,比尔·盖茨被认为是最伟大的科技创新者。同一时间,被苹果扫地出门的乔布斯正在好莱坞玩电影,拉里·佩奇和他的Google还籍籍无名。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沈向洋开始协助李开复建立微软亚洲研究院,主攻视觉识别。两人都毕业于卡内基梅隆大学,并且师从于1994年图灵奖的获得者拉吉·瑞迪。同样从那个时候开始,人工智能就已经是微软亚洲研究院主导的研究方向之一。

在此之后,沈向洋的职位几经变化,背后大致也体现着微软战略重点的调整。2004年他成为微软亚洲研究院的第三任院长,带领这家年轻的研究院打败了MIT。到2007年微软花重金打造Bing企图回击Google时,沈向洋和纳德拉则被时任微软CEO史蒂夫·鲍尔默调往「前线」,在长达七年的时间里,他「痛苦」的把工作重心的从研究转向了产品,并渐渐适应。整整7年后,来自印度的纳德拉成为微软新的掌舵人,而沈向洋则变成了微软稳健创新理念的重要布道者,负责中长期技术战略规划的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们永远在找the next big thing。」

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沈向洋能够成为执掌微软人工智能「军团」的最佳人选。在阐释微软的人工智能战略时,纳德拉不止一次的提到微软自身产品与AI技术展开更广泛合作与协同的重要性。这背后的寓意在于,在微软,研究与产品之间的界限会更加模糊,人工智能技术应该致力于增强人类的体验。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综合整理报道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是关注互联网生态圈的科技新媒体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微软亚洲研究院院友会成立,李开复 张亚勤 沈向洋 洪小文论剑AI

➤ 微软研究院16位技术与思想领袖对2016年的16个预测

➤ AI学术界与产业界中间隔了40步,而中科视拓山世光正在路上

➤ 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陆奇离职,与沈向洋是微软最有权势的华人

➤ 人工智能专家李飞飞、李佳加盟Google,领导谷歌云机器学习部门

您可能还喜欢…

3 Responses

  1. 微软沈向洋:做科技的人一定要有想象力说道:

     昨天下午,“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互联网发展”论坛的最后一排座位上,低调地坐着一位大腕。他叫沈向洋,微软的全球执行副总裁,也是全世界科技领域最聪明的脑袋之一,主管微软的科技创新与研发工作。

      今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美,在参观微软总部时,就是沈向洋负责接待并讲解的,他还当场演示了HoloLens智能眼镜。

      昨天,在乌镇看到钱江晚报记者,沈向洋一如继往的友好,“日程排得比较紧,昨天晚上刚到,明天一早就要走了,没有时间去发言,但我对这场论坛还挺感兴趣的,就跑来听一听。”

      论坛间隙,他和记者坐进了附近的一家咖啡馆,一聊就是半个小时,这可占了他乌镇“业余时间”的很大一部分。

      他向记者推荐电影《皇家特工》

      只有想不出,没有做不出的科技

      月球漫步、指纹识别、视频通话、无人驾驶……这些多年前从科幻小说里读到的奇妙事件,现在看来都不算什么稀罕事。

      用沈向洋的话说,这个世界上只有想不出来的东西,没有做不出来的科技。

      “对我们做科技的人来讲,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想象力,所以我经常鼓励微软的研发团队试着写写科幻小说。”他说,微软最近还的确编了一本科幻故事集,叫《Future Visions》(未来愿景),“我们专门请了西雅图的9个科幻作家,跟我们的研究员交流了以后,写了9篇小故事。我还写了序,刚刚发布到网上,可以免费下载来看。”

      “那么,根据您的想象力,若干年后的工作和生活,会被科技颠覆成什么样子?”记者顺势问。

      “我推荐你看一部科幻电影,叫《皇家特工》。”他以电影里的一个场景为例解释道:戴上眼镜以后,原本分散在全球不同地方会议室的同事们,马上栩栩如生地坐到了同一个会议室里,还可以互相对话交流。

      “我觉得也就5年左右的时间,电影里的想象就会变成现实,这样的技术产品推向市场,对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影响会非常巨大。也许5年以后,我在美国,你在杭州,我们两个人不需要赶到这个咖啡馆,就可以面对面进行访谈了。”沈向洋笑着说。

      记者向他推荐电影《她》

      人类会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

      如果说颠覆工作方式的例子是智能眼镜,那么科技改变生活的例子便是智能机器人。以微软的小冰为例,她与用户之间的对话是带有情感的,交流时间越长,这种情感的依赖就越个性化。

      “我很喜欢小冰,也很喜欢开发小冰的这个团队,每次回国都一定要跟他们见见面。”沈向洋说。

      说起来也巧,记者在出发采访这次世界互联网大会前,也正好看了一部与人工智能有关的科幻爱情片。于是,记者也“礼尚往来”,向沈向洋推荐了一部奥斯卡获奖电影——《她》。

      电影的男主角是一个社交恐惧症和孤独症“患者”,在和深爱的前妻离婚后,他不可思议地爱上了新买的人工智能操作系统。

      一听这部电影的名字,沈向洋就会意地笑了,他已经猜到,记者要问什么。

      “很多人担心,人类会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会不会最终沦为机器人的奴隶,我觉得现在想这些还太远了。”尽管如此,沈向洋仍然很认真地说,“但我们要非常谨慎、非常认真地思考我们产品的定位。”

      他告诉记者,即便他也认为小冰是一款非常有趣的人工智能产品,而且在中国已经拥有4000万粉丝,但他依然要求小冰的团队在开发过程中拥有一颗敬畏之心。

      “比如确实有小冰的粉丝问小冰:我好喜欢你啊,你嫁给我吧。但小冰往往都能给出很‘矜持’的答案,知道如何与用户之间保持适当的距离。”

      APP掌握太多个人隐私数据

      互联网安全权力要交给用户

      沈向洋告诉记者,像小冰这样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她的自我进化和学习是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她掌握用户的数据越多,就越能为用户提供正确的帮助和互动。“但到底要让小冰掌握多少数据,掌握哪些数据,选择和调整权力要交给用户,这就涉及数据安全和隐私的话题了。”

      他提到了几年前那场关于Facebook的官司。

      2010年,奥地利青年施雷姆斯,要求Facebook把收录的关于他的数据明明白白地告诉他,但Facebook不同意。结果,他就把Facebook给告了,而且还告赢了。后来,Facebook把网站收录的关于他的数据刻了个盘,里面的文件多达1200页纸。

      “你可能在用很多APP,但这些APP到底掌握了你多少的个人信息和数据,你知不知道?我觉得每一个App必须要有这样的义务和责任,必须要告诉用户,我收集了你多少数据。”

      沈向洋说,微软也在从技术层面上努力,考虑用什么办法,能够让互联网世界更加安全。“最近我们的CEO专门就安全问题对用户做出了非常郑重的承诺(保障用户数据隐私安全),毕竟我们在全球有15亿的Windows用户,7亿的Office用户。”

  2. 微软沈向洋:朋友圈里满满都是AI,等着被唤醒说道:

    记者冯怡采访沈向洋。

      与马云、李彦宏、丁磊这些科技圈网红相比,沈向洋这个名字低调得很。

      但如果我告诉你——他是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美国科技行业职位最高的华人;他在半年前就用上了前不久才正式发布的设计师神器Surface Studio;他和特斯拉CEO马斯克一起向全世界普及人工智能;他是丁磊每年乌镇饭局的必请之客——你应该能感受到,他在互联网科技圈里绝对是个人物。

      在人工智能热得发烫的2016年,沈向洋的朋友圈里也满满都是AI(人工智能):百度说,我要做人工智能的无人车;网易说,我要做人工智能的游戏;搜狗说,我们在乌镇承办了人工智能主题的分论坛……而沈向洋自己,今年被微软委以重任,负责新成立的人工智能部门。

      所以,当记者在乌镇第三次遇见沈向洋,主题自然是——AI。

      从APP到机器人程序

      人工智能藏在生活细节里

      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结束后,沈向洋在“互联网之光”博览会现场碰见了雷军。

      “你看,我们要不要一起做点事?”

      “那你说说,有什么可以玩的?”

      “我推荐你微软的一款APP,叫Microsoft Pix,是人工智能的拍照应用。我可以保证,怎么拍都不会出现闭眼的照片。”沈向洋说到这里,雷军的兴趣就上来了。

      阿尔法狗、无人车、机器人看病……大多数人印象中的人工智能,都是又大又玄的玩意。实际上,在沈向洋这个人工智能科学家看来,未来的人工智能应该是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机器人程序。

      “我认为,未来不会只有一个总管一切的人工智能,而应该是有各种各样的人工智能,它们在生活的不同领域、不同细节里,各有所长、各司其职。比如会有专门写新闻、读新闻的,也有帮忙做饭的、带孩子的、开车的……”

      沈向洋说,这就像很多年前我们以浏览器为入口获得信息,想知道什么就打开搜索引擎查一查;现在我们更多地使用APP作为入口,不同的任务会唤醒不同的APP;未来的入口就是各种不同的人工智能,我们用语音、视觉或其他输入方式去唤醒他们。

      作为这方面的科学家,沈向洋认为,目前的计算机技术已经可以将语音识别完成得非常好,10年之内视觉方面的图像识别发展也会跟上。当语音和视觉识别技术都足够强大时,人工智能设备的想象空间就会越来越大。

      从“互联网+”到“AI+”

      人工智能藏在社会环节中

      丁磊去他定点光顾的“津驿客栈”组局吃饭,饭局上自然就有沈向洋。

      “丁磊现在对人工智能非常关注。他还邀请我去网易,和他的同事交流一下人工智能方面的事,我打算找个时间去一趟。”多年来,沈向洋和丁磊一直是很铁的朋友,他告诉记者,很高兴未来可以在人工智能领域有机会和这个老朋友合作做些事情。

      和网易做人工智能,沈向洋最先想到的,就是游戏。

      他有个学生叫胡志鹏,网易现在最挣钱的游戏之一就是由他开发的。“老丁跟我说,他们为这个游戏投广告,投了一部电视剧,没想到这部剧非常火。”长年在美国、不大玩手游的沈向洋不知道这款游戏叫什么,也不知道这部电视剧叫什么,但相信杨洋的粉丝们早就看懂了(《微微一笑很倾城》)。

      人工智能和游戏结合这件事,微软在十几年前就开始做了。“我们当时在XBOX里试着帮打游戏的人匹配玩家。”沈向洋说,打游戏的人总是不想碰到太强或者太弱的对手、队友,所以微软就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去匹配水平差不多的玩家。“微软已经与马斯克的人工智能研究团队OpenAI宣布合作,其中一件事,就是人工智能如何与游戏去结合。”

      其实,除了“AI+游戏”,微软与Open AI的合作还有一个更宏大的愿景——人工智能全民化。

      沈向洋说,微软和很多公司都有无人车的研发合作,也帮助很多企业完成人工智能客服的转型,还通过收购LinkedIn,试图在求职招聘领域进行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改造。“过去都说‘互联网+’,未来将是‘AI+’,人工智能可以向社会和生活中的任何一个领域渗透,而微软将用自己技术和人才优势做好‘AI’这个平台,为将来每一种‘+’的跨界提供好的工具和基础。”他说。

  3. 微软任命王永东为全球资深副总裁 领导亚太研发说道:

    2月8日,微软公司宣布,任命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院长王永东博士为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

    王永东,198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1985年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深造并于1992年获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从1993年到1999年,王永东博士应邀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计算机专业兼职任教。

    王永东曾在雅虎公司工作并担任工程副总裁,负责国际市场的搜索引擎的研发工作,以及与雅虎日本、阿里巴巴的搜索合作。1996到2003年间,王永东在Inktomi公司从事搜索引擎的研发工作,他也是Inktomi公司创建初期的第一批工程师。1991年到1996年,他在美国赛贝斯(Sybase)公司工作,参与并负责分布式数据库产品 (Sybase Replication Server) 的研发。

    2009年,王永东加入微软的必应团队,并于同年8月返回中国创建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他创建并打造了世界一流的研发团队,在基础架构、编程语言、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用户体验、设计以及在线服务等方面取得了出色的成绩。他主持并推动了人工智能微软小冰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微软小冰已成为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并在中国、日本和美国与数千万用户建立了密切的感情联系。

    王永东领导微软人工智能与研究事业部以及Office产品事业部在亚洲的团队,负责微软在亚太地区的互联网产品与服务的研发,方向主要涵盖微软必应(Bing)搜索引擎、在线广告技术、语音及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小娜、小冰、Office 365、人工智能以及移动互联网等领域。他带领的团队分布在北京、苏州、东京、台北和西雅图贝尔维尤。王永东同时兼任微软亚太研发集团首席技术官,负责为微软亚太研发集团设立技术研发策略、愿景及整体方向。
    “永东博士展现了科学家的智慧和出色的领导才能。永东博士和他的团队在人工智能等诸多领域的研究与开发中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不仅为微软公司,更为我们的客户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我们期待永东和他的团队在未来取得更出色的成绩。”微软公司执行副总裁沈向洋博士这样表示。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