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维忠:互联网+领导力,以甘肃卫生计生委中医药发展为例

互联网,特别是新媒体给甘肃中医和中医人带来了希望、带来了机遇、带来了发展,当然也带来不少麻烦。所以,作为甘肃中医人的一员我恨互联网是因为他给甘肃中医和我本人曾带来铺天盖地的恶语相加,我也爱互联网是因为他也给甘肃中医带来全国中医人的支持理解和实实在在地帮助,我更离不开互联网是因为他是甘肃卫生、甘肃中医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可以说,没有甘肃中医与互联网的跨界横搭,人们就不知道有个甘肃中医,也就没有甘肃中医今天的发展,因为好多人都不知道有个甘肃。这是我《微博问政》一书的序言,就当做今天发言的帽子吧。下面我给大家汇报几个甘肃中医与网络跨界横搭的案例。

刘维忠:互联网+领导力,以甘肃卫生计生委中医药发展为例

案例1、医改思路—–减少病人。甘肃医改除了认真贯彻国家卫生计生委的要求和推广三明的经验以外,主要突出减少病人的目标,把医改拓展到健康促进模式的改革,变改看病为改健康。去年有个记者问我,他说公立医院改革啥时候能把看病难、看病贵解决了。我说如果不减少病人,光靠改医院很难把看病难解决了,病人越来越多,有多少医生能够呢?医疗和病人也是供给侧和需求侧的一个关系,之所以医疗行业不适合市场经济,换句话说,医疗是个市场失灵的行业,医疗不能当产业来做,但是健康可以做产业,比如说体育就可以做产业,养生、药膳也可以做产业,如果不想办法减少病人,单靠改革医院,解决不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怎么才能减少病人呢?我们采取了五条措施:

一是大病调查和干预。从2013年开始,每年通过微博网络投票选择群众患病人数多、看病负担重的五种疾病,对患病原因和干预方法组织专家调查一年,第二年在全社会发动老百姓用中医等方法干预这五种病。比如第一年干预了五种病,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肾病、白血病,这五种病甘肃有1300多万人次患病,这1300多万人患病人群解决了,“看病难”就解决了。比如说白血病。我们把减少装修或装修用料姜石粉吸附毒素预防白血病写到农村“健康文化墙”上,与教育厅联合下发通知,减少学校装修、不买有污染的教具,学校装修报同级卫生部门备案,监测合格后方可入住上课。再过两年甘肃白血病就少了,因为一个白血病每年要花费20多万,所以白血病少了,甘肃“看病难、看病贵”也缓解了一些。所以,每年调查五种,现在已经调查了三年,这是一个减少病人的办法。

二是疾病的排序。甘肃在全国有特色就是搞了一个疾病谱排序软件,每个月有多少人统计出来进行排队,全省把疾病谱每个月都排出来与以往同期比较。疾病谱排序在甘肃作用非常大,减少很多病人。例如,酒泉市的一个乡的例子。

第三是推广“村级三件事”。第一件事,我们用“一病一墙”的方式,比如糖尿病一面墙,我们发动农民种苦荞麦,多数糖尿病人吃了血糖就好了,用食疗的方法解决慢性病。还有高血压“一面墙”、高血脂“一面墙”,所以我们的“一病一墙”文化墙,人民日报发了一个评论“健康文化墙,犹如医生在身旁”,好多农民在墙上照相、搞食疗,提高农民的健康素养。第二件事,每个月天一下雨农民没事干了,村医把农民召集起来,互相交流一些保健经验,交流一些土方子,村医讲一些慢性病的管理方法,在各个村都开展起来了,有好几年了。第三件事,我们通过超标,花了25元钱,给农民每户发了一个“保健箱”,“保健箱”里有一个盐袋子、有一个刮痧板、拔火罐器、体温表,给400多万农户一户发了一个,挨家挨户培训,现在基本培训完了。就一个盐袋子,农民把盐炒热里面加一些茴香、花椒叶治13种病,比如颈椎病、甲状腺结节、咳嗽、咽炎、腰椎间盘脱出、肩周炎、关节炎、胃疼等等,特别是治老年的前列腺肥大效果明显,农民把一些适宜技术就掌握了。对于一些小病我们提出“保健在家庭,小病在乡村,大病不出县”。甘肃农民健康素养提高了,这是减少病人的重要方法。

四是健康教育进家庭。健康教育进家庭、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每年搞四十多场健康教育讲座,培训医生,医生看完病给病人搞健康咨询。我们从外省购买中医养生节目1000期在市县电视台免费播放,提高农民的健康素养,健康教育应该是医疗卫生最高境界。

五是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动员有关部门定期公示空气、水、土壤、食品、建筑装修材料质量抽查情况并加以治理改善健康环境,减少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疾病。

案例2、医改方法——-“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最基础的问题,用尽可能少的费用维护居民健康,走中医特色的医改道路。”举一个例子,比如2008年,我刚到卫生厅上班,经常有患者因医疗事故上访睡在我办公室沙发上,我们采取了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就是医疗事故月分析会,乡以上卫生院每月都去召开一次一次医疗事故分析会,把医疗事故的案例拿出来分析医生技术上出了什么问题,管理人员制度上有什么缺陷,把医疗事故减少了40%。2010年我们又采取了一个简单的方法,卫生厅成立了患者权益维护处,市县成立了患者权益维护科、维护股,各个医院成立了患者权益维护站,患者有个告状的地方,我们设计了一个“四联单”,患者只要一告状,维权处就组织专家去评估,医院有问题就给你“四联单”通知,一联给医院、一联给卫生厅、一联给患者维权处,一联给卫生监督所。卫生监督所跟踪这个医院,医院不整改就给你记录不良业绩,甘肃省的哪个医院、哪个医生存在不良业绩,甘肃卫生监督所的网站上都可以直接看见,这个管理措施的效果非常好。我们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解决医生开单回扣的问题,我们采取两个方法:一是从纪委借来一个警示教育片,乡以上医院必须每个月看警示教育片,时刻警醒着医生,慢慢他作风就好多了,谁拒绝看病就给你记不良业绩。二是我们设计了一个“防统方”软件,杜绝医生拿回扣。有一个医生统计处方,哪个医生什么药开了多少,拿企业回扣,把这个环节从源头上切断了,医生就拿不了回扣。我们设计完,在省二院试验的时候,一下子就发现了四个医生统一处方,后来他们也承认了。也可以倒着查,哪个医生拿了多少回扣,哪个药开了多少,最后这四个医生都给了个处分,最终解决了开单回扣的问题。现在大概还有几个环节没有解决,比如心脏支架不用统计,肾脏的导管、检验试剂、骨科耗材,这四个方面我们正在想办法,但是大部分的医生拿回扣的环节切断了,用这个最简单的方法。

第二用尽可能少的费用维护居民健康。舟曲泥石流期间环境温度特别高,每天泥里冒出的气臭的不行,我就带领大夫干一件事,拿铁锨把冒气的地方压住撒了漂白粉。几天后人们就开始烂皮肤,解放军烂裆,新华社报了内参,不少领导批示。有甘肃的一个中医发了个方子,是黄柏、苍术熬成水外涂后再撒滑石粉,我说这个便宜,就用12口大铁锅,熬黄柏、苍术水发放。实际药是一毛钱,纸杯子一毛钱,第四天这个就问题就解决了,每人0.8元。采用招标加谈判的模式,各用20万元设计费和每年50万元维护费完成软件,节约农合和健康档案软件费3000多万元,同样方法解决每个县级医院需要200万元才能解决的一卡通改造软件费,节约上亿元。

第三个医改方法是走中医特色的医改道路。中医省去了大量的不必要的检查费,如感冒,3服中药就解决了,省去了不少检查化验费(甲流检查确诊病毒2000元,中医治疗不到200元)。甘肃出台了几十条政策,全国医改五项任务,甘肃六项,加了一个中医。另外,给六个方法里头每个环节里都有中医,中西医一块儿搞。再比如甘肃省厅机关每个处四项任务,西医、中医、预防和计划生育,我说你不是西医卫生厅,中医西医要一块儿抓,每个处都在抓中医,甘肃中医特色医改就抓出来了。城乡居民吃中药都百分之百报销,引导他们吃中药。比如看中医是6块钱,看西医是六块钱,村医看西医5元钱,包括耗材,实际不赚钱,如果开一张中药方子赚6元钱,农民吃中药6块钱百分之百报销,就是引导农民吃中药。我们在综合医院有个等级验收标准,中医西医一块儿加了,所以甘肃好多西医院中医都发展得非常好,一些县级西医院加挂了中西医结合医院的牌子,享受了中医院的待遇,中医院的床位是西医院的1.5倍,另外中医的挂号费也贵,我们省级名中医治疗费是32块钱,西医主任医是8块钱,中医没有检查,西医的检查费高,加起来就比中医还是贵。另外,我们省委组织部牵头,搞中医师带徒,全省选了1200个中医师傅,带3000个徒弟,前三年已经把3000人培养出来了,其中我们考核的时候,有30几个人考核不合格开除了,开除完了还有3000多个。去年,省组织部牵头,财政厅、人社厅、卫生厅,第二轮的“中医师带徒”,甘肃的中医原来是17000人,现在有中医4万多人,国家卫计委抽查、国家中医局暗访结果,甘肃基层中医能力全国第一,中医事业起来了,产业也起来了。

案例3、医改关键措施——监管医院。2010年我去临夏回族自治州调研医改,我问农民医改效果怎么样,回答是不怎么样,国家增加的农合费都让乡卫生院涨价吸走了。对医院监管不严,国家增加的医保费用就会被医院涨价吸走,农民对医改没有感觉。卫生部一位领导讲,一个中国留学生去美国进修期间跟一位美国医生查房,当遇到一位非洲患者发烧时这位美国医生嘱咐:“给他把抗菌素量用到美国人的两倍。”中国留学生不解地问:“为什么?”,回答是:“非洲人滥用抗菌素造成耐药性。如果遇到中国人发烧就得把抗菌素加到美国人的3—4倍,因为中国滥用抗菌素是全世界最厉害的。如果不加以纠正,中国人得病后将由于广泛耐药而无药可用啊!”。我们的医院过度检查、过度治疗(包括过度手术)、过度用药(包括过度使用抗菌素)非常严重。特别是对孩子的过度输液、过度使用化学药品将会产生严重后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甘肃省卫生厅把门诊输液人次占门诊总人次的比例作为门诊工作的重要考核指标,降低门诊输液人次比例,特别是减少对儿童的不合理输液人次比例。坚持推行医务人员“四个排队”和医疗机构“八个排队”制度。“四个排队”就是对“医师用药量、抗生素使用量、患者自费药使用量、输液人次占门诊、住院人次比例”进行排队、评估和上墙公示;“八个排队”就是对医疗机构中“药品收入占总收入比例、门诊输液人次占门诊总人次比例、平均住院费用、平均门诊费用、平均单病种(单次检查)费用、平均住院自费比例、大型设备检查阳性率、患者满意率”进行排队,并在网上公示。同时对排队结果进行分析评估,将统计评估结果作为对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考核及不良业绩记录和处方权管理(包括处方权监护、处方权限制、处方权停止)的重要依据。要求医院把“四个排队”结果上墙公示,卫生行政部门把医疗机构“八个排队”情况向社会进行了公布。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公立医院的监管,卫生厅还制定了《医务人员不良业绩记录制度》、《医务人员不良业绩记录备案制度》《处方权管理制度》,规定对有不良业绩的医务人员要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与职称晋升、评先评优挂钩。医院要对有不良业绩的医务人员根据情节轻重分别给予处方权监护、处方权限制、处方权停止、吊销执业资格的处理。就象这类制度,卫生厅先后出台了22项。但是,有些制度落实得并不理想,为了加大这22项制度的落实力度,卫生厅又出台了《医疗机构不良业绩记录制度》,规定每季度检查一次,对管理不善的医院记录不良业绩,不良业绩达到100分的,院长视为不称职,给有干部管理权限的部门通报处理。制度有了,但执行仍不理想,原因是卫生厅的处长与院长朝夕相处、工作关联度强,对医院记录不良业绩下不了手。卫生厅又研究了一个新的办法,把检查医院和记录不良业绩的任务交给卫生监督所,这个所是执法单位,检查非常认真不讲情面,效果特别好,第一次检查就给一个管理较差的医院记录了24分不良业绩,并报卫生厅在网上进行了通报。现在各医院对卫生厅的决策部署落实得不折不扣。我们下发通知给各级卫生监督所赋予了检查同级医疗机构的职能,使卫生监督所成为同级卫生行政部门管理医院的强力助手。全省5 年因为过度医疗等给5000多医生给与处方权监护、限制、停止或记录不良业绩、罚款、降低职称、纪律处分等处理,使各项医疗费用保持基本稳定。据卫生年鉴统计连续5年除西藏外甘肃平均住院费、门诊费保持在全国最低水平,甘肃人均寿命增长速度列西部12省第四。2014年国务院医改办公布的数据显示甘肃平均住院费、门诊费低于西藏,为全国最低。受到卫生部和国务院医改办的表扬,新华社写了内参,领导同志作了批示。
2013年一位患者投诉说,良性脑膜瘤在某医院手术仅1天时间65000元就花完了,调查结果是2个医生把25000元手术费记了2次。省卫省计生委研究决定派卫生监督所在全省调查,结果是县级医院平均每个病例重复计费1100元,省级医院平均每个病例重复计费700元,卫生计生委在全省公开了这一事件,处罚、处分300多人,彻底解决了这一问题。
我们建立和落实了食品安全、药品质量、药品配送、医疗广告等四个黑名单制度,计划免疫、食品安全、院内感染等三个责任追究制度,重点工作内、外两个月通报制度,一个重点工作排名制度。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疾病谱排序)、2012年某奶粉汞超标事件和2013年的某婴儿食品汞超标事件都是甘肃第一个发现并报告的,为全国避免了成千上万孩子的死伤。2次受到原卫生部和国家卫计委的通报表扬,省政府也通报表扬了卫生厅。中医价格低廉。

案例4、医改长效机制——–健康促进模式改革。健康促进模式改革是省委省政府牵头抓的一件事,今年进入省委深改委的工作计划,建立督查室的督查内容,省政府也发了文件,主要还是为了减少病人,突出预防,突出健康教育。
一是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政府规定,各市州政府也发了文件,政府要出台规范性文件,政府要实施大的项目,出台政策,由法治办做审查,不利于健康的大项目不能实施,不利于健康的文件不能发,不利于健康的法律不能立。
二是国土、水利、建设、食药监、环保等等,围绕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建筑材料的污染、食品的污染进行定期监测、定期治理,把老百姓的健康环境做好了,病人少了,看病难就解决了。比如兰州市治理空气污染,原来是全世界十大污染城市,污染解决了以后,上呼吸道疾病减少28%,呼吸道疾病医疗费用减少了40%。再有,甘肃搞健康促进模式改革,各个县成立常年的体检队伍,有预防人员、医生、村医、疾防所的专干四个人入户,搞慢性病管理预防,然后体检,有健康档案,对得病的人,健康管理员入户的时候,比如体检完有五个高血压,就监测这五个高血压病人,半个月必须去一趟,提醒你少吃盐、少吃点咸菜、多走路出汗,把血压降下来,回头煮点青菜水把血压降下来,如果降不下来,吃点降压药,这样高血压不能变成脑溢血、变成心脏病,大病少了,看病难就解决了。还有一个就是搞支付方式改革,各级医院实行总额包干。还有对公共卫生均等化的做了一些改革,比如入户的健康管理员发一些补助,把这个做起来,这是健康促进模式改革,效果非常好。
去年渭源县有一组数字给大家念一下。渭源县就诊率8.75%,平均的住院治病费用879块钱,下降11%,县级实际住院费用2986元,下降14%,农合1-2月份节约了206万,实际补偿率是64.77%,上升了6.14个百分点,门诊下降了3.57%,效果非常好。这是我们今年医改的一个重点内容,就是把医改变成改健康。更多中医解读:www.yangfenzi.com/tag/zhongyi

案例5、医改的创新措施——-与新媒体跨界混搭。甘肃省卫生计生委发文动员彭小芳、高鑫、张若楠、王红明等几位热心的民间中医和市县卫生计生机构开村医中医微信群,组织村医入群交流,村医什么病不会看拿到群里大家讨论,专家辅导。甘肃、广东、京津冀、安徽等省已经有上百位中医专家在各市县村医群里指导培训,并每周在群里讲课一次。目前,甘肃60多个市县建立了村医群,有的群人数达到四五百人,不少县每个乡建立了村医微信群,交流非常热烈。甘肃90%以上村卫生室能开展中医服务,与微信群培训有一定关系。

案例6、甘肃省卫生计生委建立了十几个一带一路微信群,每个国家一个群,群里有一带一路国家懂汉语的人员、中国驻所在国大使馆人员或大使(如哈萨克斯坦张大使)、甘肃机关、企业、大学、医院有关人员。每天都在群里讨论在一带一路国家办岐黄中医学院、中医中心和出口药材等。目前已经在乌克兰、吉尔吉斯、摩尔多瓦、马达加斯加、俄罗斯、法国、新西兰、匈牙利等8个国家挂牌成立了岐黄中医学院,已经为所在国家培养1000多中医。在马达加斯加、摩尔多瓦、吉尔吉斯、匈牙利等4个国家成立了中医中心,为2000多患者做了中医治疗。乌克兰已经来3批30多人到甘肃学习中医。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多批患者来甘肃看中医。吉尔吉斯10人来甘肃上中医本科大学。甘肃佛慈制药和盛堂制药、龙神药业、惠森药业、陇西一方等企业的中药颗粒剂和中成药已经出口到匈牙利、俄罗斯、乌克兰、美国、哈萨克斯坦、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国,注册品种达180多个,年出口额3000多万元。

案例7、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从韩国进修了整形美容和毛发移植技术,并对技术进行了中医改造。与韩国合作,疑难手术由韩国专家带着做。先给自己医院的职工做手术,建立了微信公众号和微博每天开展宣传。目前已经为甘肃、山东、广东等省内外人员开展手术400多例,山东一个医院已经派2批专家来甘肃进修,甘肃省二院也派2批专家赴山东做手术。通过新媒体宣传,甘肃市县医院已经有300多人来省二院进修整形美容和毛发移植手术,各地医院正在装修手术室,争取市县都逐步开展整形美容和毛发移植业务,让全国没有头发的人士都来甘肃移植,整形美容也来甘肃。

案例8、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贾海忠先生支持下,甘肃卫生计生委与甘肃电信研发了智慧中医手机软件,不会中医的医生只要输入症状自动开方,专家鉴定诊断符合率80%,目前已经有甘肃、山东等多省的8万村医使用该软件。为此,中国电信把医疗部搬到了兰州,省政府把该企业确定为战略新兴产业,支持1000万元。

案例9、微博网民建议“栽树就载中药树,种草就种中草药”,我们采纳了这一建议,并协调甘肃中医药大学对全省中药树造林和中药种植作了规划,随后省卫生厅与林业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中药树造林活动的通知》,与农牧厅联合下发中药种植和药菜两用蔬菜种植等5个通知,与旅游局等联合下发了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产业的通知。甘肃中药种植面积全国第一,贫困县50%农民收入来自中药种植。国家旅游局和中医药局联合批准了“甘肃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陇东南国家创新区”,甘肃各地已经投资40多亿元建立了7个大型中医生态养生园区,省旅游局与卫计委召开了中医旅游推进会,乌克兰已经有2批游客来甘肃开展中医养生旅游。其中,甘肃武威市投资16亿元建设了中医生态园和中西医结合的重离子治癌装备(兰州近物所与甘肃肿瘤医院联合研制,是世界最大医疗设备,德国进口一台16亿元,甘肃成本占其1/3),已经安装完毕,一期调试结束,明年进入临床试验。甘肃正在申请国家中医药产业实验区。更多刘维忠言论:www.yangfenzi.com/tag/liuweizhong

案例10、甘肃卫生计生委针对双联帮扶村2012年中药材卖难的困难,多次在微博上宣传呼吁,并帮助联系帮扶的两个村建立了微博账户推荐产品,开通了淘宝网店铺销售中药材,通过微博推荐,一个淘宝店当月就销售30多吨中药材,佛慈药厂一次性收购选道村1吨多中药材,并建立了长期购销关系,部分外地客商也前来甘肃洽谈业务。甘肃平面媒体和新媒体都作了报道,省委副书记欧阳坚同志在《甘肃舆情信息》上对卫生厅的做法提出表扬,号召全省学习卫生厅为民服务的举措。我们建议一个市发展电商,并介绍省卫生计生委舆情顾问北京邹维先生多次去该市辅导讲课,得到市领导的重视,去年该是电商产值7个亿。

案例11、庆阳校车事件中我们利用全省卫生系统一万多个微博宣传中西医联合抢救孩子的图片和中药方,宣传了中医重症医学,后来卫计委发文动员综合医院坚持中西医并重,目前甘肃多数县以上综合医院重症医学科基本做到中西医联合抢救,其中甘肃省人民医院中西医联合抢救达到100%,使平均重症医学科住院时间减少3天,为病人节约3万多元,后遗症减少,成活率提高,中国中医药报介绍了他们经验。

案例12、有些牛奶厂为防牛乳腺炎大量使用激素抗菌素,造成一些吃了牛奶的孩子性早熟。微博网民建议发展牛奶安全草产业,我们请甘肃中医药大学作了中药防治规划,省卫计委与农牧厅联合发布,甘肃不少牛奶厂采纳了我们的方案,甘肃甘南燎原等奶粉在甘肃比外国奶粉好卖。

案例13、卫生文化建设。排演医学戏剧和文艺节目。与有关部门合作排演了陇剧《医祖岐伯》、秦腔剧《皇甫谧》、《百合花开》、《黎秀芳》、《女儿如花》、《渭河医神》京剧《草原曼巴》、电影《甘南情歌》电视纪录片《记忆626》及其他综合文艺节目的巡演,其中,《百合花开》和《甘南情歌》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卫生厅推荐的先进人物王万青获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利用微博平台为群众开展健康咨询,解决血荒、调处医患矛盾等。卫生厅官方微博被北京零点集团等授予“与民沟通奖”和人民网全国10大政务微博。利用微博等新媒体推动卫生工作。动员一万多名医务人员开微博,建立了全国最大的微博矩阵,开发了血液指数、寻医问药服务平台、12320微博问询平台等微博产品,取得社会好评。

结束语:网络不仅是一个重要阵地,共产党不去占领,别的势力就会去占领,是争夺话语权的主要场所,是国家安全的主要环节,也是卫生部门宣传推介和拓展业务的重要平台,省内的传统媒体只有部分省内人能看到,网络全世界都有可能看见,微信省内外的人都可能看见。网络是卫生人员学习交流和远程师承教育的最经济实用的平台。网络是重要的卫生智库,因为高人在民间。网络是保健医疗特别是中医从殿堂走向民间的重要通道,这几年中医广受群众欢迎,全国各中医机构的微信公众号如“正安聚友会”、“中医思维“ ”“中医书友会 ”“养生中国”“名医堂”“中国中医药报”“针推培训中心”“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单方网”等每天发布中医养生知识功不可没。网络为一带一路中医药走出去插上了翅膀,方便了交流提高了效率。网络和新媒体为中医药技术创新提供了重要载体,甘肃“西药中医证型研究微信群,使西药辨证应用研究如火如荼。新媒体是中医药产学研紧密结合,做大产业的粘合剂。”微博群微信群是方便省钱省事省时的中医药办公平台,会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总之,中医药与新媒体跨界横搭是发挥中医药“五种资源优势”的重要工具,是中医药机构贯彻中央“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途径,抓住了机遇,卫生和中医药工作发展前景一片光明!谢谢各位!

(本文选自中医药改革发展上海论坛,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会员服务部编校)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是关注互联网生态圈的科技新媒体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发扬中医药治未病:中医药产业+旅游,养生旅游走向产业新时代

➤ 国务院力推互联网+中医医疗 老中医张克镇眼中的互联网+是什么样

➤ 论电商与中药事业的无缝结合,互联网助推医疗服务的变革与创新

➤ 中医+互联网大盘点:互联网医疗18个成功融资项目走的什么路

➤ 互联网+中医药开启“智慧医疗”模式 医疗健康大数据是大趋势

➤ 以文带医 以医带药 以药兴商,甘肃中医药悄然走俏“一带一路”

您可能还喜欢…

3 Responses

  1. 视点丨王新陆:“把脉”中医说道:

    中医药是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我们一定要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共同创造更加美好更加健康的明天。

    王新陆委员大半生和中医结缘。他是有名的中医专家,悬壶济世,医人无数;他多次为中医发展鼓呼,在《百家讲坛》上解读过中医,在政协会议上多次就中医提出颇有影响力的意见建议;中医“望闻问切”的思维方式深入他的骨髓,影响着他的一言一行……对于中医,他有话说。

    本刊:“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一句话,被写进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里。有人认为,青蒿素是中医药送给世界的礼物;也有人认为,青蒿素虽然源于中医的启示,但与中医无关,中医不必用诺奖为自己“贴金”。对此,您怎么看?

    王新陆:青蒿与青蒿素,一字之差,相去甚远。青蒿是中药,青蒿素是西药。但是,从青蒿到青蒿素,是一条血脉相连、无法割断的创新链。屠呦呦团队既吸收了中医的精华,也运用了西医的智慧。

    客观地说,青蒿素是中西医融合的产物。事实上,中西医之间的论战并非始于今日,而是已经持续了百年之久。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让人不解的是,总有人对中医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西医是科学,中医是非科学,对中医的科学性缺乏必要的认识和信心。

    对于中医,我们首先应树立起文化自信。要知道,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繁衍生息中,支持保障他们身体健康的,就是一些植物的根茎和花果。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当人类历史上出现大的瘟疫和疾病时,在人类面临灭绝的危险时,就是这些植物的根茎和花果,保障了东方这片土地上的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一次又一次地战胜疾病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和痛苦。

    仔细玩味的话,小小的中药抽屉里其实大有学问。单说药名就足以让人心动:黄连、红花、紫苏等以色彩名之;佛手、人参、末蝴蝶取其形状;泽泻、益母草,突出性能;半夏、夏枯草则以生长季节命名。凡此种种,让人一目了然却又回味无穷。

    另外我们知道,中药里还有以动物器官命名的,如鹿茸、全蝎、鸡肋精;有以大自然中的矿物命名的,如雄黄、石膏等等。总之,据我观察,举凡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动物的皮、毛、骨、肉、胆,几乎都可以入药。越研究越能体会到中医的神奇。

    本刊:关于中医的争论很多。除了中医西医谁优谁劣的争论,还有中医药是“神药”还是“伪药”的争论。热播的电视剧《女医明妃传》里,就有许多鸡粪做引、指甲盖入药、把人放进牛肚子里等奇奇怪怪的中医偏方和民间医术。您怎么看待民间偏方?

    王新陆:“戏说”当不得真,不过要重视民间中医药智慧是无可置疑的。现在两个国际上影响最大的中医成果,即屠呦呦用以获得2015年度诺贝尔奖的青蒿素、以砒霜提取物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都是出自于中医民间验方的实践。

    此外,现代中医被公认的成果也大多来自于民间中医药,如云南白药、三九胃泰、季德胜蛇药、小夹板固定治疗骨折、手法腰椎间盘复位、黄氏医圈、气色形态手诊乃至王老吉凉茶等等。历史和实践证明:民间中医药是继承和创新的源头。现代中医药是在不断汲取民间中医药滋养的过程中成熟发展起来的。

    中医药属于国人的原创知识,是数千年知识的积累、智慧的结晶。可惜的是,因为保护不当,成了“无主公地”,被疯狂攫取无偿开发。

    另一方面,流传于民间的中医偏方、验方,受相关政策的制约,应用空间越来越小;一些偏方、验方秘不外传,也只能老死山林、悄然泯灭。这些偏方、验方中,哪些与科学相悖,哪些属尚未挖掘,如何将散落于民间的那些珍珠收集整理,成为我国科技创新取之不尽的活水?这些都是亟待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我们今天要想发展好中医药事业,干好中医药工作,都不能忽视民间中医药,应当正本清源,推动民间中医药发展。民间蕴藏着丰富多彩的中医特色诊疗技术和方法,亟待保护、挖掘、研究、提高、推广、应用,以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为人类健康服务。

    本刊:对此您有什么建议?

    王新陆:科学技术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应会同相关政府部门,打通以西医标准为主的医疗技术认证障碍,或者另行开辟对民间中医特色诊疗技术项目的认证类别,提纲挈领的制定好民间中医项目的类别框架,虚位以待。

    同时出台规定,对传承技术的知识产权予以保护,促进其正规化。中医不仅仅是诊脉喝汤,诊断上有望、闻、问、切四类方法;调理及治疗上,有导引、按跷、针灸、药物。药物有内外用,内服有膏丹丸散等几十种剂型。

    要让广大群众真正了解中医,熟悉中医,在中医医疗服务的选择上有的放矢,有信心。这对实现国家中医规划,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建设健康中国,具有极大意义。

    另外,建议在安全有效的前提下,以医德高尚、疗法独特、疗效显著、在本地区影响较大等为主要标准,开展民间中医特色诊疗技术项目及传承人评选活动。每两年评选一次,不限定最低级别项目及传承人数量,但相应的评委或认定机构要为其真实性背书并承担责任。

    评选出的项目和技术,在该层级范围内由相应部门公示、颁发相应证书并予以推广。所有项目统一设立电子档案,公众可查询通过验证的项目情况。

    本刊:在健康中国建设中,如何深入挖掘中医药这个伟大宝库?

    王新陆:以歧黄之术助推健康中国,一直是我的梦想和努力的方向。从古至今,中医始终积极拥抱时代变化。“继承不泥古,发展不离宗”,就是中医生生不息的根源。

    从砂锅熬汤到颗粒中药,从膏丹丸散到注射针剂,从依靠五个指头到借鉴影像技术,都是中医与时俱进的例证。

    国务院不久前发布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把中医药产业列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中医药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纲要》要求,到2020年,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每千人口卫生机构中医执业类(助理)医师数达到0.4人。我们离这个目标尚有很长的路要走。

    为了让中医药更好地服务于健康中国,我建议,一是依托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和部分省级中医医院,建立国家中医健康服务研发中心,形成机制创新、人才培养、产品应用、模式示范为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优先发展的特区。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建立中医药健康服务产品研发的协同创新平台。

    二是建立国家、区域和基层中医专科专病诊疗中心构成的中医专科专病防治体系。推进基层中医馆建设,打造数字诊疗平台,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立有利于社区居民享受中医药健康服务的保险模式。

    三是完善标准和监管,注重发挥行业组织。建立健全中医药健康服务监管机制,加强中医药健康服务规范和标准制修订,发挥标准在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发挥行业组织在行业咨询、标准制定、行业自律、人才培养和第三方评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四是发挥中医药保障老弱妇孺人群健康的优势。挖掘整理中医药在妇儿孕产保健、儿童健康维护、老人健康养老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形成针对婴幼儿、妇女、老年疾病的中医药特色调治措施。

    五是建立中医药健康服务人才培养体系。形成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教育、短期培训等多种形式的中医健康服务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适应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的职业技能鉴定体系。

    总之,我们一定要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共同创造更加美好更加健康的明天。

    本文刊登于《中国政协》2016年第19期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示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拟表彰人选说道:

    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评选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的通知》(人社部函〔2016〕282号)精神,经逐级推荐和评审,并经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评选表彰工作领导小组审核,拟授予王世民等30人国医大师荣誉称号、丁书文等100人全国名中医荣誉称号并进行表彰,现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17年4月24日至4月28日。
      
    公示期间,如对拟表彰对象有不同意见,可以通过电话、电子邮件、信函、传真等形式向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评选表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或国家表彰奖励办公室反映情况(信函以到达日邮戳为准)。反映情况要客观真实,以单位名义反映情况的材料需加盖单位公章,以个人名义反映情况的材料要署本人真实姓名并提供联系方式。

    评选表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系方式
      电 话:(010)59957769 59957809
      传 真:(010)59957761
      电子邮箱:renshichu@satcm.gov.cn
      通讯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工体西路1号(100027)
      国家表彰奖励办公室联系方式
      电 话:(010)84233475(兼传真)
      电子邮箱:biaozhang@mohrss.gov.cn
      通讯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东街3号(100013)
     
      附件:
      1.国医大师拟表彰人选名单.docx
      2.全国名中医拟表彰人选名单.doc

    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评选表彰工作领导小组
    2017年4月24日

    国医大师拟表彰人选名单
    (30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1. 王世民,男,汉族,中共党员,1935年7月生,山西中医学院主任医师。1962年1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山西省名老中医。
      2. 王烈,男,汉族,中共党员,1930年10月生,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61年5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吉林省名中医。
      3. 韦贵康,男,汉族,中共党员,1938年10月生,广西中医药大学教授。1964年9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广西名老中医。
      4. 卢芳,男,汉族,中共党员,1939年6月生,哈尔滨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1961年8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黑龙江省名中医。
      5. 包金山,男,蒙古族,中共党员,1939年6月生,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1963年7月起从事蒙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内蒙古自治区名蒙医。
      6. 尼玛,男,藏族,1933年12月生,青海省藏医院主任医师。1954 年 1 月起从事藏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青海省名医。
      7. 吕仁和,男,汉族,中共党员,1934年9月生,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62年10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
      8. 朱南孙,女,汉族,中共党员,1921年1月生,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主任医师。1942年 8 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上海市名中医。
      9. 伍炳彩,男,汉族,中共党员,1940年8月生,江西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66 年7 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西省名中医。
      10. 刘嘉湘,男,汉族,中共党员,1934年6月生,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62年8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上海市名中医。
      11. 许润三,男,汉族,中共党员,1926年10月生,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1949年7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
      12. 李业甫,男,回族,中共党员,1934年12月生,安徽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59年7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安徽省国医名师。
      13. 李佃贵,男,汉族,中共党员,1950年7月生,河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65 年7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北省名中医。
      14. 杨春波,男,汉族,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党员,1934年1月生,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主任医师。1953 年 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福建省名中医。
      15. 邹燕勤,女,汉族,中共党员,1933年4月生,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62年2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苏省国医名师。
      16. 沈宝藩,男,汉族,中共党员,1935年7月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61年9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民族医名医。
      17. 张志远,男,汉族,无党派人士,1920年7月生,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1944 年1 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山东名老中医。
      18. 张磊,男,汉族,中共党员,1928年10月生,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主任医师。1947年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南中医事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19. 张震,男,汉族,中共党员,1928年11月生,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主任医师、研究员。1959 年4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云南省荣誉名中医。
      20. 周岱翰,男,汉族,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1941年5月生,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1966 年9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广东省名中医。
      21. 周学文,男,汉族,中共党员,1938年1月生,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1965 年8 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辽宁省名中医。
      22. 周信有,男,汉族,中共党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1921年3月生,甘肃中医药大学教授。1941年1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甘肃省名中医。
      23. 段亚亭,男,汉族,中共党员,1928年3月生,重庆市中医院主任医师。1950年3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重庆市名老中医。
      24. 柴嵩岩,女,汉族,无党派人士,1929年10月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1948年12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
      25. 梅国强,男,汉族,中共党员,1939年3月生,湖北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64年6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湖北中医大师。
      26. 葛琳仪,女,汉族,中共党员,1933月6月生,浙江省中医院主任医师。1962年8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浙江省名中医。
      27. 雷忠义,男,汉族,中共党员,1934年9月生,陕西省中医医院主任医师。1954年8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陕西省名老中医。
      28. 廖品正,女,汉族,中共党员,1938年10月生,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1964年8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名中医。
      29. 熊继柏,男,汉族,中共党员,1942年8月生,湖南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56年6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湖南省名中医。
      30. 薛伯寿,男,汉族,中共党员,1936年8月生,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1963年8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

    全国名中医拟表彰人选名单
    (100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1. 丁书文,男,汉族,中共党员,1941年11月生,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1964年9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山东名老中医。
      2. 丁锷,男,汉族,中共党员,1934年12月生,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55年8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安徽省名中医。
      3. 丁樱,女,汉族,中共党员,1951年2月生,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77 年 7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南省名中医。
      4. 马骏,男,汉族,中共党员,1940年5月生,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1956年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安徽省名中医。
      5. 王玉,女,汉族,中共党员,1939年3月生,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主任医师。1967年7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吉林省名中医。
      6. 王永钧,男,汉族,中共党员,1935年1月生,杭州市中医院主任医师。1954年7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浙江省名中医。
      7. 王自立,男,汉族,中共党员,1936年9月生,甘肃省中医院主任医师。1954年8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甘肃省名中医。
      8. 王行宽,男,汉族,中共党员,1939年3月生,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65年7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湖南省名中医。
      9. 王庆国,男,汉族,中共党员,1952年10月生,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69年 10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10. 王伯祥,男,汉族,中共党员,1924年12月生,湖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54年 8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湖北中医大师。
      11. 王坤根,男,汉族,中共党员,1945年10月生,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1961年9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浙江省名中医。
      12. 王常绮,男,汉族,中共党员,1938年10月生,青海省中医院主任医师。1963年1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青海省全省名医。
      13. 王晞星,男,汉族,中共党员,1959年3月生,山西省中医院主任医师。1976年7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山西名医。
      14. 王辉武,男,汉族,中共党员,1943年8月生,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教授。1971年8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重庆市名中医。
      15. 王新陆,男,汉族,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1949年10月生,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1976年12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
      16. 毛德西,男,汉族,中共党员,1940年10月生,河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1959年10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南中医事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17. 田德禄,男,汉族,中共党员,1938年4月生,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63年8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18. 白长川,男,汉族,中共党员,1944年2月生,大连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1962年9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辽宁省名中医。
      19. 白凤鸣,男,蒙古族,中共党员,1939年11月生,辽宁省蒙医医院主任医师。1956年6月起从事蒙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辽宁省名中医。
      20. 皮持衡,男,汉族,中共党员,1940年12月生,江西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65年7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西省名中医。
      21. 邢世瑞,男,汉族,中共党员,1935年9月生,宁夏回族自治区药品检验所主任药师。1960年8月起从事中医药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宁夏回族自治区名中医。
      22. 朴炳奎,男,朝鲜族,中共党员,1937年1月生,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1959年10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
      23. 危北海,男,汉族,中共党员,1931年6月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1961年9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
      24. 刘亚娴,男,汉族,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1944年6月生,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70年7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北省名中医。
      25. 刘沈林,男,汉族,中共党员,1949年12月生,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75年9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苏省名中医。
      26. 刘启泉,男,汉族,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党员,1956年10月生,河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74年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河北省名中医。
      27. 刘茂才,男,汉族,中共党员,1937年10月生,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教授。1963年8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广东省名中医。
      28. 刘宝厚,男,汉族,中共党员,1932年4月生,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62年4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甘肃省名中医。
      29. 米子良,男,汉族,中共党员,1939年7月生,内蒙古医科大学中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1957年7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内蒙古自治区名中医。
      30. 孙申田,男,汉族,中共党员,1939年3月生,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主任医师。1961年8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黑龙江省名中医。
      31. 孙良佐,男,汉族,中共党员,1941年7月生,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1964年1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名老中医。
      32. 孙郁芝,女,汉族,中共党员,1930年5月生,山西中医学院主任医师。1959年7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山西名医。
      33. 孙树椿,男,汉族,中共党员,1939年7月生,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主任医师。1964年9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34. 买买提艾力·阿木提,男,维吾尔族,无党派人士,1941年4月生,新疆喀什地区维吾尔医医院主任医师。1956年6月起从事维医临床工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民族医名医。
      35. 严世芸,男,汉族,中共党员,1940年5月生,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1964年9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上海市名中医。
      36. 杜建,男,汉族,中共党员,1941年2月生,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65年9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福建省名中医。
      37. 李文瑞,男,汉族,中共党员,1927年11月生,北京医院主任医师。1949年9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38. 李延,男,汉族,中共党员,1942年4月生,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62年9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黑龙江省名中医。
      39. 杨震,男,汉族,中共党员,1940年6月生,西安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1959年9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陕西省名老中医。
      40. 吴光炯,男,汉族,1944年10月生,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1970年7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贵州省名中医。
      41. 吴熙,男,汉族,中共党员,1940年10生,福州吴熙妇科中医院主任医师。1957年 3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福建省名中医。
      42. 邱健行,男,汉族,中共党员,1941年2月生,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主任医师。1965年9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广东省名中医。
      43. 何成瑶,女,汉族,中共党员,1938年4月生,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74年2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贵州省名中医。
      44. 余瀛鳌,男,汉族,中共党员,1933年3月生,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1958年5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首都国医名师。
      45. 汪受传,男,汉族,中共党员,1946年5月生,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70年7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苏省名中医。
      46. 沈自尹,男,汉族,中共党员,1928年3月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教授。1955年8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上海市名中医。
      47. 张士卿,男,汉族,中共党员,1945年6月生,甘肃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70年8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甘肃省名中医。
      48. 张小萍,女,汉族,中共党员,1944年9月生,江西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65年 7 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西省名中医。
      49. 张之文,男,汉族,中共党员,1937年2月生,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1963年9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四川省名中医。
      50. 张永杰,男,汉族,中共党员,1956年12月生,海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1977年 11 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51. 张发荣,男,汉族,中共党员,1935年7月生,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1963年7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四川省名中医。
      52. 张西俭,男,汉族,1944年5月生,重庆市中医院主任医师。1968 年 12 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重庆市名中医。
      53. 张伯礼,男,汉族,中共党员,1948年2月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1968 年9 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天津市名中医。
      54. 张沛霖,男,汉族,中共党员,1927年8月生,昆明市延安医院主任医师。1947年6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云南省荣誉名中医。
      55. 张鸣鹤,男,汉族,中共党员,1928年9月生,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1961年3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名老中医药专家。
      56. 张静生,男,汉族,中共党员,1941年9月生,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1968年 8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辽宁省名中医。
      57. 陆长清,男,汉族,中共党员,1930年6月生,青海省中医院主任医师。1960年 8 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青海省名中医。
      58. 阿古拉,男,蒙古族,中共党员,1940年10月生,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主任医师。1956年2月起从事蒙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内蒙古自治区名蒙医。
      59. 陈卫川,男,回族,中共党员,1939年5月生,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医院主任医师。1961年12月起从事回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宁夏回族自治区名中医。
      60. 陈民藩,男,汉族,中共党员,1935年12月生,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主任医师。1956年4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福建省名中医。
      61. 陈如泉,男,汉族,中共党员,1938年10月生,湖北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64年8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湖北省中医名师。
      62. 陈彤云,女,回族,中共党员,1921年12月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1950年12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
      63. 陈宝贵,男,汉族,中共党员,1949年10月生,天津市武清区中医医院主任医师。1965年10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天津名中医。
      64. 陈绍宏,男,汉族,无党派人士,1942年4月生,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1966年9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四川省名中医。
      65. 陈慧侬,女,汉族,中共党员,1940年2月生,广西中医药大学教授。1963年8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桂派中医大师。
      66. 武连仲,男,汉族,中共党员,1941年12月生,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68年9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天津市名中医。
      67. 范永升,男,汉族,中共党员,1955年11月生,浙江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77年9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浙江省名中医。
      68. 范崔生,男,汉族,中共党员,1931年9月生,江西中医药大学教授。1951年12月起从事中药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西省名中医药专家。
      69. 林天东,男,汉族,中共党员,1947年12月生,海南省医学学术交流管理中心主任医师。1963年8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70. 林毅,女,汉族,中共党员,1942年3月生,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1965年7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桂派中医大师。
      71. 欧阳惠卿,女,汉族,1939年7月生,广州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1964年8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广东省名中医。
      72. 旺堆,男,藏族,1948年7月生,西藏藏医学院教授。1958年3月起从事藏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西藏自治区名藏医。
      73. 金洪元,男,回族,中共党员,1936年3月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64年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民族医名医。
      74. 周铭心,男,汉族,中共党员,1948年4月生,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1975年3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民族医名医。
      75. 单兆伟,男,汉族,中共党员,1940年10月生,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65年8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苏省名中医。
      76. 孟如,女,汉族,中共党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1937年11月生,云南中医学院教授。1962年12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云南省名中医。
      77. 南征,男,朝鲜族,中共党员,1942年1月生,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教授。1965年8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吉林省名中医。
      78. 姚希贤,男,汉族,中国民主同盟盟员,1929年6月生,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主任医师。1955年7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北省名中医。
      79. 袁今奇,男,汉族,中共党员,1942年1月生,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63年9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名老中医。
      80. 聂惠民,女,汉族,中共党员,1935年2月生,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62年9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
      81. 格桑平措,男,藏族,中共党员,1945年10月生,西藏自治区山南市藏医医院主任医师。1960年7月起从事藏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西藏自治区名藏医。
      82. 贾六金,男,汉族,中共党员,1941年5月生,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主任医师。1961年8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山西省名老中医。
      83. 钱英,男,汉族,中共党员,1937年6月生,首都医科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62年7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
      84. 徐福松,男,汉族,中共党员,1940年11月生,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58年7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苏省国医名师。
      85. 翁维良,男,汉族,中共党员,1937年3月生,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研究员。1962年8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
      86. 高上林,男,汉族,无党派人士,1928年5月生,西安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54年7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陕西省名老中医。
      87. 高如宏,男,汉族,中共党员,1957年10月生,宁夏回族医药研究所主任医师。1976年6月起从事回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
      88. 郭剑华,男,汉族,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1945年4月生,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主任医师。1963年7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重庆市名中医。
      89. 郭赛珊,女,汉族,中共党员,1938年10月生,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主任医师。1972年12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90. 朗嘉,男,藏族,1948年1月生,西藏日喀则市藏医医院主任医师。1967年9月起从事藏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西藏自治区名藏医。
      91. 桑杰,男,蒙古族,中共党员,1943年7月生,青海省藏医院主任医师。1964年8月起从事藏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青海省名中医。
      92. 黄文政,男,汉族,中共党员,1941年8月生,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1962年10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天津名中医。
      93. 黄永生,男,汉族,中共党员,1942年11月生,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68年12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吉林省名中医。
      94. 黄瑾明,男,壮族,中共党员,1937年7月生,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1965年7月起从事壮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桂派中医大师。
      95. 崔公让,男,汉族,1938年9月生,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1963年7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南中医事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96. 韩明向,男,汉族,中共党员,1940年11月生,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65年7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安徽省国医名师。
      97. 蔡淦,男,汉族,中国民主同盟盟员,1938年8月生,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62年7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上海市名中医。
      98. 廖润泉,男,汉族,中共党员,1936年2月生,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教授。1966年4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99. 潘敏求,男,汉族,中共党员,1941年10月生,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主任医师。1960年8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湖南省名中医。
      100. 戴永生,男,汉族,中共党员,1943年8月生,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教授。1966年9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贵州省名中医。

  3. 中国经济草根调研之二:医药创新在中国说道:


    3月23日晚,无锡药明康德在其官方网站,宣布已启动登陆A股计划。

    这并非一条寻常的讯息。从2001年成立开始,药明康德从外高桥一间700平方米的实验室开始,做到辗转从纽交所上市到私有化退市,而后三步走分拆上市之路,回到国内证券市场,资本版图扩张至新三板、港股,和这一次的A股,前后历经十余年。

    这十余年正是中国医药创新的星星之火逐步点燃的过程,创始人李革也成为后来众多医药创业者都会提到的一个人物。很多人感慨李革对他们的触动,华领医药董事长陈力在2001年以美中医药协会主席的身份到上海参观时,就对药明康德起家的那一间小小的实验室留下了深刻印象。

    药明康德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创新药公司,他们是药物研发和生产服务供应商,向全球制药公司和生物制药公司提供一系列全方位的外包增值服务,被称为CRO企业。这类企业通常依附于大型制药公司的需求生存,如果接不到大型制药企业的订单,很难发展壮大。

    李革创业初期就面临这样的困境,当时很多跨国药企对他以及中国上海的实力不信任。其时,中国的药企鲜有创新,也就意识不到需要CRO企业帮助完成临床的重要性。另一家CRO企业泰格医药的创始人曹晓春,同样见证了中国药企和企业家一开始并不重视创新药研发,特别是其中临床试验环节的时期。

    记录中国的医药产业创新,上海张江是一个绕不过的地方。面积仅占张江高科园区1/10的张江药谷或许不是历史最悠久的,但一定是医药创始人考虑在中国创业时最先想到的地方。这里是众多明星药企再鼎医药、药明康德等最初发迹的地方,在一期、二期共约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经有700余家企业来了又走,在张江目前聚集的500多家创业企业和研究机构中,有大量的科技型创新主体继续在这里以10-20人的规模起步。

    一组来自浦东科经委的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浦东新区生物医药工业总产值418.58亿元,比上年增长2.66%。纳入统计的91家企业中,55家企业产值保持增长,增长超过10%有37家企业。生物制药企业如欣凯医药化工、赛金生物等持续增长,保持在10%以上;本土医疗器械企业微创医疗器械、透景生命等企业产值增长均超过20%。其中,大部分的成绩来自于张江园区。

    1992年张江园区成立,两年后即1994年,第一个跨国制药公司罗氏制药在张江进驻,设立生产基地,成为一个标志性事件。10年后,罗氏将其全球研发中心设立在张江,这也是罗氏公司全球五个研发中心中的唯一设在发展中国家的研发中心。到现在,包括诺华、阿斯利康等一批知名药企在这里扎堆,全球医药50强中有近20家在张江设有研发中心或中国区/大中华区总部。

    也许是聚集了太多的跨国药企,张江药谷一直被外界解读为跨国药企的天下,没有创新企业的一席之地。事实上,正是有跨国药企进驻的这一先决条件,让张江药谷在吸引早期创业者的时候,多了一份筹码——人才和科研氛围。

    和誉生物医药的办公地点在张江李冰路576号创想园6号楼,今年2月14日下午,董事长徐耀昌坐在三楼的办公室里,结束了早上的招聘面试,指着桌上的一摞简历如此感慨:“我在张江很快就可以招到人,在其他地方,可能要等半年。我等不了半年。”徐耀昌的公司于去年4月刚刚成立,创业之前,他已经在美国礼来和瑞士诺华,以及中国豪森从事研发工作多年。
    2003年,他带着当时供职的美国礼来制药团队,到中国选址建立第一家生物医药服务外包公司,在北京、上海、深圳、香港等地考察过后,他们最终选择了张江。原因就是这里可以满足礼来高层提出的两个条件:一是有一个专业的、和国际接轨的新药实验室;二是有一个能让人才集聚做事的科研氛围。

    习惯了在张江药谷里,打一个电话就可以约同行一起去楼下对面的星巴克进行业务讨论,徐耀昌很难想象其他地区可以带给他同样的创业氛围。对众多海归创业团队而言,张江“三步一朋、五步一友”的人脉网络有强烈的归属感,像磁石般吸引着海归归国创业、高管独立创业把张江作为第一站。

    相比在双创背景下,以一份商业模式创新的PPT吸引投资人,倚仗资本和廉价劳动力跑马圈地,产生的一系列明星创业公司,医药产业是真正的智力驱动型行业。如果对医药创新的创业者进行画像,他们大都年近半百,年轻时在国外拿到博士学位后,投身产业界或医院积累十余年经历,看到在中国进行药物创新的机遇,放弃高薪,将全部身家投入自己的事业。
    以张江药谷从2016年以后的本轮创业潮为例,其创业团队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优,众多国内外药企原高管独立创业的特征尤其突出。去年以来新引进的50余个生物医药项目70%以上以创业形式存在,50%为国内外著名药企原高管的独立创业,如原辉瑞全球研发副总裁谭凌实创办缔脉药业、原赛诺菲全球副总裁江宁军创办基石药业等。

    2004年前后是中国医药领域的海归大规模回国创业的第一轮风潮,这一批海归大部分当时都在张江,现在开枝散叶到各地。对上海张江药谷来说,这也是创业第二个十年的开始。
    今天的很多园区还在进行张江药谷在第一个十年,即1994-2004年做的事情。建立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税收和土地的优惠政策,协助人才引进,努力营造公平的商业环境。不可否认,这些措施的确是吸引产业落地的第一步,南京、杭州、武汉、成都等地都正在进行这些动作。

    基础的公共服务都很难提供的产业园区,则很难吸引到优质项目。南京世和基因创始人邵阳曾在创业伊始跑遍全国的产业园区,他认为,中国的园区在招商引资方面都做得比较不错,现在拼的是后期的配套服务。邵阳举了一个例子,部分园区的招商人员一见面就声称的免税,只是在招商阶段吸引创业者的幌子,国家对创业公司的免税政策其实有严格的规定。
    2004年以后,张江药谷的二期土地,共1.5平方公里的空间资源也被占用完毕。加上一期的1.5平方公里,到目前为止几乎没有新增的空间资源。这些土地中,大部分资源出让给一些医药公司,剩下1/5是由上海张江生物医药基地开发有限公司持有,作为创业公司的孵化器、加速器。包括开发公司和其他早期在张江拿地的企业对外提供的面积,张江目前一共容纳了500多家医药创业公司。

    有了跨国药企和创业公司的原始积累,张江药谷开始显现出资源聚集效应。人才、资本、科研机构,再加上上海地区的三甲医院资源,能够提供医药临床试验需要的病患,创新要素开始在区内形成闭环。在美国,波士顿正是因为有资源的聚集效应,靠近纽约,有最好的医学院,也有最好的医院,因此成为顶尖的全球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地。

    最新的十年,上海张江生物医药基地开发有限公司营销部部门经理刘冀介绍,他们希望推动张江药谷形成创新循环的微环境。目前在园区内的很多创新主体都是中小型甚至小微型企业,意味着缺乏大规模的产业化资本。“资本要有回报,才愿意继续投资。”在张江集团汇编的《浦东情况专报》中,将本轮创业团队呈现出的特征总结为“金字塔尖科学家+跨国药企原高管团队+ 全球化技术研发团队+顶级风投”。

    很多企业在研发完成以后,生产不想在其他地方做,但张江没有土地资源的条件。于是,张江参与推动了2016年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MAH)的通过。张江已经实现国内首个生物制药MAH试点项目的落地,园区勃林格殷格翰公司已与百济神舟、再鼎医药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我们花了5年时间,建造了符合要求的cGMP全球要求的生产基地,找了最好的勃林格殷格翰。我们把研究开发生产这条完整的链条在张江里面打通了。”MAH是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改变药品批准文号与生产企业捆绑的模式,允许跨试点区域委托生产,对于鼓励药品创新、提升药品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怎么理解成本?资源一旦集聚,平均成本一定是低的。”刘冀这样总结。如今,张江30余家国家级和市级科研机构、近20家跨国研发中心、10 余家国内百强药企、300 余家创新创业企业构成了高度集聚的产业集群,也集聚了更多的合作机会、信息平台、流动资源。近80个公共服务平台、40 余家生物医药研发外包企业提供了覆盖药物研发全过程的专业服务,降低了创业团队前期投入和长期研发成本。

    尽管如此,张江仍然面临不小的压力。在《浦东情况专报》中,张江集团清晰地总结他们的忧虑:政策方面,生物医药类高起点的初创企业不够享受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中心政策,也不能对接企业孵化相关政策,目前的政策体系基本放空。空间资源方面,能满足生物医药实验研发的空间在张江园区极为短缺,几乎一房难求。

    张江的垄断性创新优势逐步稀释的同时,长三角地区其他重要城市苏州、杭州、南京等区域,生物医药产业扶持不断加码,承接从张江走出来的医药企业。

    4月13日晚,在位于苏州的冷泉港亚洲会议中心,一场冷泉港会议与会者参加的小型交流会上,记者见到了派格生物医药(苏州)有限公司创始人徐敏。当时他正和诺华、礼来等药企的研发人员交流,这些研发者们喜欢一句话里夹杂半句英语。

    徐敏的派格医药落户在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这里离上海张江这个云集着跨国药企中国总部医药重镇100公里,位于苏州市东部,聚集着中国一批生物医药创制的创业者。他们大多拥有海外留学、任职跨国药企的经历。与上海张江不同的是,总部注册在这里的公司大都成立不超过10年。

    派格医药创始人徐敏是一名海归创业者。徐敏在哥伦比亚大学医学博士毕业后,曾在美国投资机构工作数年。1997年带着风险投资机构的身份回国,先投资了一些药企。2002年在上海张江创办了新峰。当时新峰试图用新药开发的模式,即CRO的模式生存,也就是说用服务的商务模式来支持自主新药研发,但很快徐敏发现,在当时的中国新药研发的热情远没现在高涨,资本也很少投入新药领域,徐敏的天使投资只拿到了几十万美金,对新峰模式来讲是杯水车薪。

    2008年,徐敏和投资人协商一致后创办派格医药,带着120万美金。那时资本市场与国内的新药研发气候已有所改善,风险投资尝试介入新药、早期药物研发。

    派格医药参加过一次Chinabio和生物纳米园举办的路演大赛,还获得了“最具投资价值的生物科技公司”奖项,也因此拿到了第一个机构投资。在落户生物纳米园之前,还曾考察过深圳南山、北京生物医药基地、天津等地。当时的生物纳米园仅开园一年,第一年入园企业只有17家。

    2012年,徐敏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千人计划”在吸引海归回国工作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目前很多医药健康领域的创业公司创始人都是“国家千人”。徐敏还是联想之星训练营的毕业学员,也是联想之星被投企业。派格的投资人还有元禾控股。

    同在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的苏州康宁杰瑞几乎和徐敏的派格医药同时成立。苏州康宁杰瑞注册成立于2008年,现在控股、非控股的有4家子公司,组成康宁杰瑞系,研发人员200人左右。如今,康宁杰瑞被人戏称为“不缺钱”,资本“想投也投不进去”的公司。然而,2006徐霆萌生回国创业的念头,却受挫于寻找资本支持。2008年时,还没有找到投资方。

    2011年,如今被政府、投资人、媒体热捧的明星信达生物制药(苏州)有限公司成立。最开始的办公场所是生物开发公司的一间办公室,6个月后搬到生物纳米园独栋研发楼C14座,2014年中已搬至花近9亿元建立的新基地,集办公与生产于一体。

    在信达生物的新家,办公楼一楼大大的展厅,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接待各种来访者。在记者到访的这段时期,园区管理公司的人还在和信达商量新的展示计划。

    4月10日下午4点半,在忙着开会的信达生物董事长俞德超接受了记者的专访。俞德超与信达生物频频在媒体上亮相,被业界一些人士给了“网红”的头衔,对于这个头衔,俞德超“笑纳”,在他口中,网红是一个褒义词,他顿了顿又补充说,自己还没到网红的标准,还要继续奋斗。

    徐敏和徐霆都曾向记者讲述,在创业前“找钱”的困难。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的医药创新创业者们面临着融资难题,因为新药研发的风险与周期太长,资本惯用的“5+2”模式,既5年投资,2年退出,几乎不可能走完新药研发的全程,并且新药研发失败的风险太高。即使是今天,一方面资本市场已形成“堰塞湖”,一位广州的投资人讲述称,大量的资金既不能出去,又不敢投入其它产业,再加上医药健康板块的需求不断扩张,健康相关的产业便成了资本涌入的首选。但是,对于新药研发的投资,投资人依然很谨慎。很多投资机构依然不敢投早期研发阶段的项目和公司。

    在信达生物的背后,有多达10余家(系)投资机构的身影,最早注入的是富达系的富达亚洲共同成长基金(现已更名为斯道资本)和国投创新,后者是国务院所有的志在促进国家创新产业发展的投资机构。在此后的5年多时间里,礼来亚洲基金,君联资本、国寿大健康产业基金、新加坡淡马锡等纷纷成为信达的投资人。

    4月12日,俞德超向记者分享了美国华尔街日报和参考消息的报道。华尔街日报报道了礼来与信达生物之间33亿美元的交易,随后《参考消息》在美媒述评中编译了这则报道。信达生物在12日也编译了华尔街日报的报道。俞德超称,华尔街日报在发表这篇报道之前采访了30多位业内人士和代表企业,最终将信达生物被作为中国正在崛起成为生物技术药物强国的一个证据呈现,说明信达生物在业内的地位。

    华尔街日报的这个报道,选取中国创业企业与跨国企业交易,证明中国技术水平提升的逻辑。康宁杰瑞执行副总裁刘铭称,评价中国医药创新的标准,除了新药获得CF-DA的临床批件与上市,以及上市后业绩表现外,与跨国企业之间达成交易,也是一种评价方法。华尔街日报正是从后者的角度评价了中国的医药发展。

    去年11月29日,康宁杰瑞和思路迪共同开发的生物新药KN035获准在美国开展临床研究。这次临床研究的获准,让KN035成为首个在美国进入临床的,由中国企业自主开发和制造的抗体类新药。4月1日,KN035在中国完成首例病人第一次给药,中国首个PD-L1单克隆抗体正式进入临床开发阶段,康宁杰瑞在园区租了一整栋研发楼,徐霆指着一楼的沙盘介绍,正在建设大分子药物生产基地。基地就在苏州工业园区东沙湖区域,在这里要落户安家的还有恒瑞医药的一家子公司。徐霆称,苏州的产业化基地和吉林的着重不同治疗领域和地域市场。
    如今的康宁杰瑞系,苏州康宁杰瑞是技术平台公司,暂时不会融资或上市。旗下的子公司,如丁孚靶点等,都作为独立实体,考虑资本运作。设置子公司可单独融资的模式,徐霆称也是为了保证研发的独立性,尽量避免来自资本市场的影响,此前徐霆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康宁杰瑞百分之七八十的资源放到新药研发中。此次采访,他还透露,丁孚靶点的融资快接近尾声。

    近10年后,派格医药的一款糖尿病领域的药物PB-119实现了中美双报,并完成了IIa期临床试验,去年与辉瑞在糖尿病领域合作了GKA项目。徐敏介绍,派格正在研发一款重磅原研药,同时针对降血糖、降血脂、肥胖以及非酒精性脂肪肝。

    在生物纳米园,记者探访了成立于2013年的启徳医药。这家公司在一个月前宣布获得了4000万元人民币的A轮融资,由元禾原点领投,泰福资本共同出资。启德医药创立于2013年,在生物耦联药物开发中打拼,目前产品管线布局聚焦于新一代抗肿瘤ADC药物。

    这家公司的副总裁谭初兵介绍公司的PPT显示,公司的创始团队都是科研出身,从科研院所或者研究机构直接创业。据谭初兵介绍,2013年罗氏用于治疗乳腺癌的抗体耦联药物Kadcyla在美国上市。当时创始团队成员正好也有创业的意向,于是就有了启徳医药。在获得A轮融资时,启徳医药对完宣布,这笔资金将用于ADC新药临床申报。


    在生物纳米园聚集的这些创业者们,自发组建了一些社团组织。新药创始人俱乐部就是其中之一。这个俱乐部成立于2015年3月,由亚宝药物研发有限公司总经理、亚宝药业集团北京药物研究院院长王鹏等人发起成立,王鹏任会长。亚宝药业在苏州设立了研究院。这个俱乐部的名誉会长是贝达药业董事长丁列明,名誉副会长有信达生物董事长俞德超,再鼎医药创始人杜莹。再鼎医药也是这个园区的企业,除了再鼎医药,苏州晶云CEO陈敏华、迈博斯生物医药董事长钱雪明、丹诺医药创建人马振坤等俱乐部成员,其公司也聚集在这里。

    不过,在多位业界人士看来,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其实本身并没有太多先天优势,与上海张江相比,没有人才优势,也没有医疗资源优势,在多个方面都比不上上海,而经过十年之后,却成为中国医药创新创业的“高地”。

    如今,与华为位于苏州办公大楼、微软中国苏州分公司大楼隔街相望的生物纳米园(Bio BAY)新近改名为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这是苏州工业园区的得意之作。在这里落户着460余家创新创业企业,60位“国家千人”,分布在新药创制、医疗器械(含体外诊断)、生物技术产业中。企业已获得上百亿的总融资规模。

    在记者走访或者接触的多家产业园、孵化器、以及投资人,谈到中国的生物药产业,“苏州”、“生物纳米园”往往被提及。当前在医药界小有名气的创业公司中,多家就集聚在这个产业园中。

    在与多家落户于此的创业者交谈中,他们大多人都提到了“亲商”二字,这里吸引这些创业者们的是,园区对于初创企业的各项扶植政策。记者走访了广州一家生物医药产业园,园区工作人员对于园内企业的具体情况并不是太清楚,相比苏州这家园区员工对企业各项情况如数家珍,记者采访了苏州工业园区科技和信息化局生物医药产业处副处长殷建国,他甚至对于院内企业临床试验进行到哪一步都很清楚。

    对于苏州工业园区而言,选择医药产业作为未来的发展战略重镇,既是主动也是被动,创立于1994年的工业园区,在经过十多年发展后遭遇了土地瓶颈,可用的未开发土地资源越开越少。2006年前后,工业园区开始思考如何提高土地资源的单产,当时选择了三大产业,纳米、医药、云计算。医药产业聚焦在了生物药这个领域。

    当时在生物纳米园建立时,专门引进了拥有外资药企工作经验的刘毓文,以负责医药产业园的建设、招商等工作。殷建国称,引进来自跨国企业的高管,是希望让懂企业的人来服务创业者。

    除了园区的招商政策得到了创业者的认同,苏州相对较低的生活成本能帮助企业留住人才,也是重要的考量。正如康宁杰瑞徐霆戏称,在上海即使开出三倍的工资,员工要买房也很困难,留人就是一个难题……

    现在,苏州聚集的这些医药创业者们已经开始早期收获,多家企业的产品开始陆续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