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媒体峰会视频|清华大学教授沈阳:大数据之美和智能之力

10月25日,由新浪新闻主办的未来媒体峰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本次主题为“迎接浸媒体时代”,主要探寻在媒体行业变革大潮下,各领域该如何破立?现场,清华大学的博士生导师沈阳教授就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主题展开演讲,以下是发言实录:

未来媒体峰会视频|清华大学教授沈阳:大数据之美和智能之力

非常高兴今天来和大家做交流!跟大家交流的一个题目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因为今天是一个年度的盛会,需要对过去一年中媒体发生的事情进行总结,第一是人才流动,这是过去一年当中非常明显的变化。我们也有个预测,在未来1-2年中,还会有至少100名左右媒体精英流入到新兴媒体当中。第二是会看到一个现象。根据网上查到的材料,在过去的三年当中,有至少50家传统纸媒停刊,我们按照这样的趋势做分析。在未来三年中至少有100家左右的报纸会休刊。媒体转型现在仅仅是一个开始。

现场演讲视频《清华大学教授沈阳:大数据之美与智能之力》

我们对过去一年中所有的自媒体公司和新兴媒体公司他们的估值和市值做一个统计,会发现近一年中超过20个媒体过亿,还有近50家新兴媒体如移动视频直播、短视频社交、新媒体营销等等公司估值超过10亿。未来两三年发展至少50个自媒体估值会超过1个亿,近百家新兴媒体公司会大量涌现。

我对过去一年中,乃至明年的媒体格局有三多的总结。

第一是多平台到达。当今的传播绝对不会仅仅用一个平台,需要用微博、微信、移动视频直播、短视频社交、H5等等组合,多平台到达能最大化把网络红利聚集起来。

第二是多渠道网络。只有实现了多渠道网络的人才能实现整个的网络溢价。

在这个里面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在传统社会一个男生如果请一个女生去吃饭,你会发现这个男生的竞争对手不是太多,就是这个女生身边的5、6个男生。他只要把这5、6个男生给击败了之后他就可以请到女生。但是在一个网络化时代,如果这个美女善于网络化溢价,这个男生要请女生吃饭的代价是要击败一万个追求者。所以在未来我相信只有网络化溢价的人,才能够获得最大的互联网的红利。

第三是多介质融合。未来整个媒体一定会有超级大陆,如微信、支付宝、微博这样的超级APP,然后还有周围很多群岛,这些群岛就是新兴的这些媒体。超级大陆的人要流入到这些群岛当中,群岛当中的人也要回到超级大陆。所以未来媒体的格局就是超级大陆和一群群岛的一种模式。

超级APP是日活在一个亿以上的IP。在过去一年中,移动视频直播给传统媒体带来很多变化,我们有发布会的直播、有秀场的直播、有生活的直播,还有很多突发事件的直播。我们认为在未来短视频社交领域、短视频直播领域会有一家超级APP出现,日活在一个亿以上的日活公司出现。

这个领域涉及到未来的关键技术,什么是未来的关键技术呢?能够把短视频中的内容识别出来,并且进行聚合。我们在科幻片当中看到大量的场景,比如某一个犯罪分子,在经过街头摄象头时,留下了很多影象,所以未来如果我们能把短视频中大量的视频内容自动识别出来,它将成为未来短视频数据挖掘之王。

在这个里面我们可以看到过去一年乃至未来,网生代已经跃入到媒体市场中,网生代的人如2000年出生的人,2018已经达到18岁,他们的特点是什么?人均GDP达到8千美金,他们可以潇洒地到世界各个国家旅游。第一是自恃。 第二是自如。现在16岁、18岁的年轻人,躺在床上可以随时把自己短视频发出去,他们面对未来媒体环境是自如也是自洽的,同时是自资的。今天的自媒体给了很多人新的生存方式,这是我们可以看到网生代他们的青春媒体。

在这里我们对过去一年整个中国互联网做一个总结。我们会发现三种演化模式。第一种边缘化崛起的模式。在失控的边缘没有任何人管理,新时代会爆发,从而形成席卷的浪潮。流量没有爆涨10倍,不能成为成功的移动视频公司。

第二种模式美国东西移到中国来进行改造,从而形成在中国席卷很多亿人口的模式。

第三种模式过去一年中,看到中国互联网自身特色的生长,看到了拥有中国自身特色互联网的新产品,我们整个目前有三种模式。在这里可以看到,技术演化的角度来说,发展路径是类似的,早期是一个概念,然后是一个泡沫,资本开始大量进驻,进驻之后产生非常大的虚假的美丽的童话。甚至包括VR也有某种这样的嫌疑。

最近有一家VR公司大量地裁员,但是这个方向是对的,随着产业资本的进入,随着脚踏实地资本的增加,接下来将进入应用推广期和产业发展期。

微博最大的价值在于每一个人在公共传播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微信最大的价值可以自由地寻找相同兴趣的人进行结社;视频让每一个人都可以办电视台;VR可以让每一个人做白日梦;无人机让我们具有飞鸟的视角。这可以得到一些结论,在未来大数据的增长、VR增长,它的走势快于AR和可穿戴设备。

这里提了三个新的概念,第一个概念叫小众技术。在整个中国大陆它的销售额、销售套数小于50万套是小众技术适合研究者,不适合产业界进去。到了分众时适合产业进入,而大众技术是达到5000万套销量,无人机和VR没有达到这样的级别,今天最大风口仍然是视频移动直播。

让我们再回头看机器跟人的距离。PC互联网电脑离我们很远,移动互联网当中手机离我们很近。手机是我们一个器官,大家要特别善待自己的器官,要买好手机。

什么东西能取代手机?离感官器官最近的设备,跟视网膜交互的设备,如果我们之间可以通过眼神来指挥相关的设备的话,它一天的交互次数可以达到数千次,而手机交互次数达到100多次,未来最接近替代手机的产品一定是视网膜交互的,这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

再往后面是体联网,取代视网膜交互的设备,这是未来至少30年整个技术演化的趋势。

这个里面大数据已经做了很多事,可以通过大数据做选题、评估、进行导流,包括甄别出哪些是真正的消费者。这是不够的,今天可以看到大数据更多在新闻生产过程中介入提升生产效率,但我希望未来的大数据,是能够直接变成我们的内容。

我们可以把大数据分作四个层次。

表一层数据,公开数据,搜索引擎抓到的公有一层数据,也就是表一层数据。

公有二层数据是搜索引擎抓不到,每天看的,比如你看猫眼电影的数据,比如在大众点评网购买商品的评价数据,这些是搜索引擎现在抓不到的,但每天又在看的。

再往里面每个机构,是里一层数据,会有领域层数据,再往后个体产生的数据是里二层数据,四层数据是要做打通的。现在大数据在媒体中的应用,仅仅用到表一层、表二层,里一层、四层交互用得非常少。我们看到有很多大数据细分行业的应用,大数据在内容自身的应用。前段时间国家出手调控了房价,这时需要有大数据模型立即告诉我们,在北上广深未来一年当中,房价到底是涨还是跌,马上应该有这样的数据出来,但现在还没有,离那一步有很遥远的距离。

我们可以发现最近整个技术界这些领域,都在关注视频、预测这样一些主题。网络舆情技术大赛这个月正在举办,里面一些热门技术、音频比对、说话人识别、拷贝检测,包括另外一个话题是整个网络当中数据造假问题。今天看任何一个移动视频直播会告诉你,有几百万现场人的围观这些数据都是假的嫌疑。更多媒体解读:www.yangfenzi.com/tag/meiti

在这个里面未来我相信,随着人工智能进一步发展,在今年阿尔法狗已经战胜了李世石,带有一定的娱乐性质。但未来人工智能会和各个领域结合,比如跟海报设计结合,比如跟人际关系分析结合。比如我们最近软件做了很有意思的功能,把所有发负面信息聚合起来,分析信息由哪个帐号发出,对这个帐号打上标,敌意度分析。

再来分析新闻,过去分析新闻发出来的内容,现在我们可以考虑分析沉默的大多数,不是直接分析是间接分析。再比如新闻传播中经常遇到框架分析,媒体报导框架到底是什么样的,能不能微观字句分析上升到宏观的框架分析。这些是媒体技术人的追求。在这个里面我相信未来人工智能和各个领域做结合。

比如用人工智能自动写文章,刚开始它非常笨拙,有模板化的文章,但随着时间推移会越来越智能。

人工智能分作三种类型。第一种弱人工智能。指定的事可以做。

第二种强人工智能,具有一定的自主意识,同时能对接触到的突发状况做一些判断。

最终超人工智能。如果不出意外,可能会超越人类自身的掌控。这是我们对人工智能的几个划分。

这个里面如果按照人的年龄结构去分析一下人工智能,现在属于儿童时候。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这个角度可以看到人工智能孕育着巨大的挑战。

通过思维互联网掌控现实的网络和现实的机器,最终有可能在不经意间具备了创造、创新的能力。

总结起来,整个PC互联网时代,最强调的是内容。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可能更加强调的是一种连接关系。但是在未来已经发现,它有两条大的路径。一条是通过大数据、通过智能互联网通过物联网走出来的科技之路。另外一条道路是通过VR、AR、CR构建出来的MR互联网。这条道路强调的是艺术。

未来媒体会实现科学和艺术的完美结合。我们的媒体最终将变为体媒。

原标题:《今天及未来的媒体格局到底是什么样子?》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整理所得】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是关注互联网生态圈的科技新媒体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清华沈阳:未来媒体大趋势——“无人机+”将渗透全行业

➤ 清华大学沈阳点评近期热点:赵薇事件、王宝强离婚、分答、直播

➤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沈阳教授:互联网为何如此重要?

➤ 王如晨:黎瑞刚CES谈话,内容变革驱动媒体转型

➤ 想用VR技术报道新闻?或许我们可以先看下财新这一年的经验

➤ 聊聊这些年在新浪——妹夫家创办人、原新浪网副总编辑闻进专访

➤ 腾讯副总裁郑香霖:互联网+下大数据和“连接”的数字媒体变革

您可能还喜欢…

3 Responses

  1. 李东标说道:

    微博最大的价值在于每一个人在公共传播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微信最大的价值可以自由地寻找相同兴趣的人进行结社;视频让每一个人都可以办电视台;VR可以让每一个人做白日梦;无人机让我们具有飞鸟的视角。

    我已经在微博这个超级大陆住了近十年,刚落户时不知道这是个超级大陆,只感觉这是个新崛起的漂移版块,不知道它何去何从。既然偶然登陆了这样一个新生板块,就随着这个新生世界一起漂流一下好了。世界这么大,用脚丈量它。

  2. 罗量 一个雅痞。说道:

    ● 第一个问题:人未来会“进化”出电脑接口吗?
    答:会的。现在就已经有“脑机接口”技术(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了。

    贴个百度百科定义:
    所谓“脑机接口”技术,指的是在大脑与假肢等外部设备之间建立一条直接传输大脑指令的通道,实现在神经通路损坏的情况下,利用计算机解读脑部信号,进而控制外部设备。

    说人话就是,利用感应器捕捉到人脑的活动,通过转码分析和数学运算,转化成具体的指令去控制外部的器械;相反的,也可以通过感应器把外部的指令传递给人脑,人脑相应的做出反应。

    目前“脑机接口”主要分为两类,生物植入式的和非植入式的,植入式的就是把设备植入大脑;非植入式就是紧靠穿戴即可实现感知和传递。

    首先说说 “植入式”的脑机接口:
    先贴个网上copy的报道:
    植入式的“接口”,主要靠所植入的芯片电子传感器把大脑发出的脉冲信号记录下来,然后通过细小的导线传输到镶嵌在人脑头皮内的芯片上,再将脉冲信号通过导线传输给电脑,电脑将信号转换成动作指令,就实现了人脑信息的外部传递。反之亦然。

    这么说显得太苍白了,我举个以 “如何用脑电波操作外部物体” 的栗子:
    现在,我想把右手举到头顶,恩,然后我抬起了我的手臂,多么“自然而然”….像这样:

    而实际上,这个简单的动作实际上是由脑中百亿个细胞共同决定的。

    简单来说,在我们的大脑运动皮层,每一个神经细胞都会有自己的方向偏好,比如,A细胞喜欢这个方向,B细胞喜欢这个方向。而我手臂的走向就是由这百亿个细胞“投票”来共同决定的。“投票”的方式是其运动传输(脑电波传输)中声音的大小和频率。

    知道了这个规律,就有了“植入式的接口”。植入人脑的是带着许多不同电极的芯片(微电极的阵列),每个电极都能获取许多神经细胞的放电。然后传输到电脑商对收集到的放电信息进行转码分析,形成命令指令,控制外部物体的移动。比如让一个轮椅自动过来,让机械臂喂你吃东西……

    但是植入式的芯片会存在一个致命的问题:大约3-6个月左右,脑中的神经胶质细胞会把人工植入的电机包裹起来,阻碍神经信号的采集,这个电极就失效了,还需要以手术的形式,把电极取出来。(太痛苦了…)

    那么 “非植入” 的脑机接口是怎么做到的呢?

    举个栗子,你晚上和你的honey在房间里嘿咻,我放了个录音机在你们房门外,虽然我听不见具体的声音,但我能采集到一些细微的变化,比如音量/音色的时高时低,比如不同的间隔时长等等。然后如果我牛逼enough,就能够大致的还原你们昨晚到底高潮了几次….(卧槽,怎么感觉举了个黄段子…捂脸)

    恩,正经的,即你的每一次思考和行为倾向,都会在脑中不同的区域闪现不同频次和强度的脑信号,所以只有采集了不同的强度、频率、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原则上是可以知道“你想要干嘛”的。

    更进一步,还可以通过记录对想传递信息的“肯定”,来实现信息的传递。即让大脑做选择题,而非填空题。

    比如,你脑中想表达的是“pig”,我对着你念ABCDEFG….的时候,你听到自己想要的字母,P,I,G的时候,脑中的电波反应和听到别的字母时候的电波反应是不一样的,这样,电脑就知道了你想传递的信息。所以你只需要对你听到或看到的信息表示 “选择性的肯定”就可以了。

    这样的脑电波反应不仅仅出现在我“听到了”想要的信息,还同样适用于我“看到了”想要的信息。——如果判断够精准的话,就可以实现隔空打字了。

    ● 第二个问题:媒体将成为“眼耳口鼻”的一部分?

    所谓的“媒体信息”其实是个体或群体信息多空间多维度的结合。
    所以我的理解是未来的媒体与你如影随形,就等同于,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实时的共享自己的所有信息,再把它们按照一定维度组合,就能形成所谓的“无处不在的如眼耳口鼻般存在的媒体”。
    比如,可以分分钟知道,在刚刚过去的1小时里,帝都人民新增患呼吸道感染的人数及区域分布;或者隔壁村的王二蛋在今早5点被狗咬过之后的一系列反常举动….

    说到底,核心还是如何实现信息的高度共享?

    近年来一直被说叨的物联网,核心就是如何实现人物/物物之间的信息通信和整合。
    我不是非专业人士,就扯三点,有误还望各位勘正。
    1、有啥好处?
    2、数据怎么来?
    3、如何管理与共享?

    1、有啥好处?
    ①对个人,输出的载体肯定也是各种的智能物件,比如你一回家灯光就自动打开并调到了最合适的亮度,吃完饭刚刚感觉到有点热空调的小凉风就吹过来了,煎牛排完全不用掐表火自动关掉,刚好是你最爱的七分熟….
    ②对公共,什么减少公共支出成本都还是表面。更重要的是,能够对即将发生的重大事情做出最快速的预测!!比如,xx范围内在24h内将爆发大面积的流感!

    2、数据怎么来?
    ①“无中生有”,即靠终端工具收集,如智能硬件或把智能搭载在传统硬件上。
    ②“依样画葫”,即借用类似的数据作为底层数据,再根据特有属性进行修正。如同纬度地区的温度,年龄体重性别类似的人群的食量,等…

    3、如何管理与共享?
    ① 存储:标签化+特征值化。
    类似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分析-语义分析中,在语句输入时会对语义/词性等做不同的拆分管理,每个用户的终端信息在存储的时候,会把个性化的信息按不同纬度进行多层次拆分,最后以标记化的信息进行存储,便于信息的匹配和调用。

    ②管理与共享:区域嵌套型
    类似于大脑的亿万个神经细胞在每个区域都有一个“区域主管”分别处理它们所传递的信息。数据库会先以区域的纬度建立,一来便于管理和小范围调优,不用把什么垃圾数据都给到“总部”;二来便于一定程度上保持数据的“相对个性化”。

  3. 刘镇锐 介于逻辑实证主义与自然主义之间的工具主…说道:

    第一个问题:人未来会“进化”出电脑接口吗?
    如果说是指USB接口的那种的话,我觉得应该是不会的,因为很可能不必,而且要组织因为生长而造成的皮肤覆盖接口问题也很麻烦……不过如果是联网性质的接口的话,我认为很可能会有……并且这一点也不新奇……

    第二个问题:媒体将成为“眼耳口鼻”的一部分吗?
    变成集体的一部分,和死亡有什么区别?
    上面这篇文章的绝大部分伦理学相关内容我都不同意,摘出来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其中的两段话:
    在整个人类历史中,我们交流的都只是在“拨号上网”——通过语音、文字和屏幕上的图片。一个容量足够大的神经接口能让我们进入宽带时代,它将充当起新一代胼胝体的角色,把我们融合进某种从未存在过的全新的自我。
    当然,人们会装好安全装置,尽一切可能确保不出岔子。也许真的不会有问题。把调制速率调得足够低,你就是安全的。但总有人想要挑战极限,总有人可能真的对与其他人的头脑融合十分看好。这在超人类主义者们中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一些人把它视为弃用肉体,将意识上载到保质期更久的新容器中的必经之路。另一些人则认为这是与其他生物的灵魂进行交流的新方法,与猫咪或是章鱼分享肉体的新途径。但这里的界限非常微妙。把带宽调节得过低,你将无法享受到体验,调得太高,你就会失去自我。
    在这里关键的问题就是带宽问题,我们真的不能确定未来的人会使用的带宽是什么样的带宽……如果我们真的像是那篇文章的作者所希望的那样,使用了较低的带宽的话,那么我们就会获得一种”媒体感“、一种”答案感“,等等等等……不过,如果像是那篇文章的作者所想要避免,而我想要追求的那样,使用了较高的带宽的话,那么这就真的无所谓了,因为将不会有“我”,也不必要有“我”,我们大脑中的所有信息,将成为庞大网络的一部分,"我”将会成为毫无意义的符号……是的,我个人认为后者更可能是未来,后者这样的未来也更值得追求……

    第三个问题:世界上将不再有国家吗?
    这取决于面对”心灵联网“时候的选择……如果我们依旧采取一种较低的带宽,那么主要的处理器就是人类的大脑,人类的大脑所能承载的群体关系很可能是很有限的,这就意味着群体和群体之间的冲突依旧很可能是不可避免的,这也就意味着即使国家消失,也会有类似的其他东西……而如果像是我所设想的那样采用一种较高的带宽,答案应该是“不确定”,因为我们不能确定有多少人进入了这个宽带联网,但这样会是一个可能的让国家消失的方案……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