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未来:App再也不需要下载了?

开发者已经构建卓越的 Android 应用。它们最大限度地利用您的移动设备(包括相机、GPS 和传感器)连接现实世界。它们采用 Material Design 设计语言,外观优美,赋予用户沉浸式体验,动画以每秒 60 帧的速度运行,自然流畅。它们使用对身份和支付的访问权限创造无缝体验。

移动互联网未来:App再也不需要下载了?

但是开发者告诉我们,他们希望能够让用户更快速、更轻松地进入他们的应用。利用网络,您可以点击一个链接登入网页 — 只需轻松一点,几秒钟内即可登入。对于用户,应能够更轻松地访问更广泛的应用;对于开发者,应能够赢得更多的用户。

因此,我们问自己:我们如何让用户能够无缝地访问更广泛的应用?我们如何帮助开发者赢得更多用户?以及与此同时,我们如何让开发者能够访问 Android 应用提供的各种功能和体验?

今天,我们将分享一个新项目的预览版,我们认为该项目将改变用户使用 Android 应用的体验。我们称该项目为 Android 即搜即得应用,它对 Android 应用进行了改进,无需安装即可立即运行。利用即搜即得应用,只需点击网址即可立即在 Android 应用中打开此网页,即使用户没有安装该应用亦是如此。

移动互联网未来:App再也不需要下载了?Android instant apps

作为开发者,您无需构建新的独立应用。它使用的是相同的 Android API、相同的项目、相同的源代码。您只需更新现有 Android 应用即可充分利用即搜即得应用的功能。实际上,对于某些开发者,只需不到一天的时间就可准备好并运行应用,不过所涉及的工作将因应用的构建方式而有所不同。您可以模块化您的应用,并且 Google Play 仅实时下载所需的部分。执行升级过程中,您的应用仍将对逾十亿返回至 Jelly Bean 版 Android 设备的用户可用。

这是一个大的变动,需要花些时间。我们已经在和一些合作伙伴合作,以帮助优化体验,部分合作伙伴包括 BuzzFeed、B&H Photo、Medium、Hotel Tonight、Zumper 和 Disney 等应用开发商。我们将逐渐拓展开发者的访问权限,并将于今年下半年向用户推出即搜即得应用。

如果您有兴趣了解更多有关 Android 即搜即得应用的信息,请访问 Android 开发者网站,您可以注册以便在第一时间获取更新。我们热切期待看到您的一点即开的应用杰作!

注册地址:developer.android.com/topic/instant-apps/

【来源:谷歌开发者(微信号:Google_Developers)】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是关注互联网生态圈的科技新媒体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开发者福利:百度MTC上线Galaxy S7新机 App兼容性极速测
再战江湖:东方报业、21世纪重金砸入APP 赌内容
法律界Uber“亿律App”上线:开启全球法律服务新模式
我所感知的、几款过亿美金APP的创业法则
国内互联网看淡App前景:一年后或下滑
为何互联网硬件火了,因App市场正趋饱和
马伟民:如何摆脱APP速死症? BOT=下一代APP? 聊天机器人崛起
APP下载一大堆,不如桌面百度轻松“百度一下”
百度李明远对话王利芬:APP开发者如何在移动互联网“淘金”
网易前总编辑赵莹创业:推女性App“美黛拉”

您可能还喜欢…

5 Responses

  1. 煮咖啡~说道:

    文中没有明确说明instant apps的技术架构,很多人会把这种app误解为web app,instant apps仍旧是native app,别再对web app抱有任何幻想了,根本没戏,不管是从体验,还是从生态利益角度看,都是没戏的。试想如果真是web app,安全和内容质量怎么保证?!BS架构的产品在后台任意更新,不经过市场审核,用户的隐私安全怎么保证?!都做web app啦,安卓和苹果早就垮了,诺基亚就会重生,诺基亚落寞主要是没有足够的应用支撑。

  2. Wynter Song说道:

    这是加强版h5吗?国内的HTML5plus中国产业联盟有类似的规范,360手机助手的微应用也是类似这样,不需要下载就可以使用,还可以创建快捷方式

  3. 谈修竹说道:

    “我们如何让用户能够无缝地访问更广泛的应用?我们如何帮助开发者赢得更多用户?”,赞!看起来是在探索一种直达真实用户体验的App广告形式。配合上场景触发,转化率可能很可观。

  4. AbelTse 说道:

    这…中国的用户就尴尬了。没有Google Play, 怎么体验都是问题

  5. Fred Wilson 每年底都会写两篇文章,一篇是前一年的总结,另一篇是对后一年的展望。在今天这篇文章里,我也来照猫画虎学一下。

    这篇文章的标题其实是我最近和很多人在聊的问题,当然,也是我自己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和 2016 年比起来,2017 年应该算是一个创业投资的大年。这个大年里的大赛道机会主要就是一个:新零售。其他的分赛道机会有教育、文娱、微信生态等等。

    回头看,我在 16 年 10 月写的 为什么我不做 VC 了?中主要是说纯互联网的机会越來越少了,所以早期投资会越来越不好做。虽然 2017 年还是有很多优秀的早期项目出现,但到目前为止,我也仍然认为大的走向预判是对的。

    移动互联网从纯工具、到游戏、电商、O2O、B2B、新零售等,这就是一个互联网元素不断减少的过程。所以哪怕很多人对 2018 年看好,但我仍然是偏悲观的。(但悲观中还是有四个机会点,后文中会提到)

    而我在 2017 年 3 月写的 便利蜂、喜茶、迷你KTV、千聊、狼人杀 | 17 年的五个小风口 中便利蜂和迷你KTV(和文中我提出的 unbundling the facilities 的概念)其实就延伸出了 2017 年这一整年的新零售的机遇。

    在那之后,其实 2017 年一整年并没有跑出什么太意外的结果。

    最后,在 2017 年 6 月的 日聊投资三个人,日刷抖音三百条 | 42章经 中我也明确提出了教育是可见的大机会,而文娱类(尤其是视频类)也是我很看好的一个机遇点。

    而 2017 年下半年,除了以上这些,其他的机会就都很少了,最多就是几个品类的二手交易平台、和共享汽车出行等。

    到 2017 年 12 月的今天,我觉得首先 2017 年基本可以算结束了。尤其是对很多美元基金来说,下周开始就会陆续进入休假期,滑滑雪、出个国,再回来就是 2018 年了。

    那对于 2018 年来说,几个潜在的变化可能有:

    1)更多 vc 会转行

    最近和很多做了比较久的 vc 聊天,大家普遍的观点是,对 18 年相对迷茫。当然迷茫是个常态,但另外一个共通点就是,越来越多人慢慢看透了一级市场的运作方式,都觉得要自己投身到交易之中,要更深的介入 deal,才是最好的赚钱(或者说实现个人价值?)的方式。

    不管是做 vc 的同时做 fa,还是自己跟投项目或自己攒项目,还是通过深度投后去拿到期权,甚至是跳到创业公司中等,这些都是未来可能会更多发生的事情。

    毕竟,vc 开始变成了一个行业,体系越成熟,大家就会有越多的玩法。

    2)早期投资不好做

    上面第一点是从从业者的个人角度来说的,现在这一点是从整体行业来说的。

    早期投资只会越来越难做。优质的资源和资金都向头部的中后期项目集中(张颖前几天也说了一样的看法),哪怕新出来一个早期的好项目,也会短时间内被资本裹挟到 B、C 轮,而我认为这背后有两个主要原因。

    第一,问题的本质是创新不够了,所以首先早期的靠谱项目少了,其次是在所有项目中创新能起到的壁垒作用都低了,所以资本方明确感觉到通过堆积资金、资源和站队,能够左右战局最终结果了。

    第二,上一代创业者是跟传统行业的人去拼,所以哪怕经验不足,竞争对手的能力更不足。而现在新一代的创业者,是和上一代的创业者去拼,大量的上市、退出的创业者、联合创始人、优秀高管二次创业。在上面第一点原因的基础上,这些人能撬动更多资源,也就更让行业集中化。

    3)还能有多少独角兽?

    在我上周参加的两个论坛上,分别都有好几个投资人或创业者提出了这个问题。

    美元基金追求独角兽的打法是否还适合这个时代?更多的人民币投资风格的基金追求的是项目数量、项目净利润,而退出的方式也更多是整合和并购。

    这背后仍然是因为底层创新少,而模式创新多。

    4)四个例外

    文章最开始我提到说,投资不好做了,但这其中还可能有四个机会点。

    第一,区块链。

    我在 14 年初的时候曾经买过比特币,但那时候价格波动巨大,没有拿住。现在回头看,感觉自己错过了一波很珍贵的机会。

    我到现在仍然没有研究透比特币或区块链这个事情,但让我觉得这里会有机会的原因也很简单:

    我发现周围有很多我很认可的人开始认可这件事,而我相信那些人的判断能力。

    所以,区块链也许会是明年市场走向的第一个机会。

    第二,AR

    我在多种场合、不同时间都多次强调,要说大赛道,我最看好的下一波机会是 AR。

    我觉得 2018 年可能会出现一些 AR 相关的小风口,这里面会蕴藏着很多机会。

    但总体来说,AR 这件事还是要耐心等待。我曾经在 坐上火箭的人 中写到说,每个人这辈子就那么几次机会,我认为移动互联网是上一个,而 AR 很可能是下一个(虽然很多人已经把 AI 当做下一个)。

    所以,AR 我觉得会是第二个机会。

    第三,AI

    我其实之前一直都觉得 AI 不够性感,因为我一直拿 AI 去和移动互联网比较。今天下午我参加了一个内部分享会,联想之星的合伙人李明分享了很多他对于 AI 的深刻见解。

    在他说的时候,我突然想明白了自己之前的一个误区。

    我一直觉得 AI 不性感,是因为觉得 AI 不是纯粹 2C 的东西,不像移动互联网可以重塑一切产品端的场景和体验。但我的误区就是,移动互联网是一种渠道革命,所以作为渠道可以连结所有 C 端,但 AI 本来就不是一种渠道革命。

    AI 是种生产力革命,就好像蒸汽机和电力的发明一样。从这个角度来看,AI 的价值和潜力还是非常大的。而且,生产力的革命往往初期都是需要政府去推动和搭建渠道的,比如智慧城会、自动驾驶汽车公路等等。

    之前的工业革命造成的渠道重塑是公路、铁路、计算机网络等等,而 AI 背后会不会带来新的渠道革命?而新的渠道革命中会不会蕴含着比 AI 本身还大的机会?

    这就是我今天会后又决定重新研究 AI 的原因。

    第四,传统企业继续整合

    这一点其实也是延续着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必然。

    而这背后可能会有的机会是 SaaS 和 Buyout。

    为什么是 SaaS?首先,很多 85 后开始走上更高的管理岗位,他们更能理解 SaaS 这个东西的价值,其次,所有的商业诉求都是先开源再节流,开源的差不多以后,各种节流的 SaaS 产品就会有更多机会。

    为什么是 Buyout?因为大多传统行业要转型或要跟互联网结合最致命的问题还是,企业本身的基因问题,而且原先的一波传统行业创业者也到了交替的节点。我觉得,这时候在国内就会真正出现一波基于类似 Buyout 操作方式的操盘机会。

    以上,就是我对 2017 年写过的一些预判性文章的简单复盘,和对 18 年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欢迎更多人在评论中一起探讨。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