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iOS和Android 还有这些非主流手机系统

在这1%的市场份额中,小众系统们却五花八门的演绎着自己的精彩。

氧分子网  如今移动操作系统划分基本定格,Android与iOS联手霸占了95%的市场份额,Windows Phone则占据4%,而留给小众操作系统的空间仅有可怜的1%。但不容否认的是,在这1%的市场份额中,小众系统们却五花八门的演绎着自己的精彩,给那些追求个性化的用户群体带来了星星之火。

黑莓:小众系统的领头者

除了iOS和Android 还有这些非主流手机系统

小众操作系统由于应用数量相对较少,这也成为了消费者不愿意选择的主要原因。就这点而言,黑莓BlackBerry深有感悟。2013年是黑莓至关重要的转型之年,他们推出了BB10系统,并发布了全触屏黑莓Z10与全键盘黑莓Q10两款产品力争夺回市场。然而事与愿违的是,当时的大环境下用户更愿意选择应用繁多、价格廉价的Android,黑莓收获可谓是微乎其微。

不过这并不影响一些优秀的产品诞生。其中黑莓Z10与黑莓Z30便属于两款代表作。黑莓Z10屏幕尺寸为4.2英寸,黑莓Z30为5英寸。两者外观设计几乎采用了相同的传统样式,保留了不少商务的元素。硬件方面,黑莓Z10分为1.5GHz主频双核OMAP4470处理器或MSM8960处理器两个版本,黑莓Z30则搭载了1.7GHz主频双核高通骁龙MSM8960T Pro处理器。两者均配备2GB运行内存+16GB机身存储空间的组合,运行BB10操作系统。

刚刚我们谈到的是触控系列,其实熟悉黑莓的小伙伴们都知道最经典的机型是全键盘手机,代表机型则是黑莓Q10和黑莓Q5。这两款机型的共性是均采用了触屏+全键盘的设计模式。黑莓Q10与黑莓Q5配备了3.1英寸的AMOLED显示屏,分辨率达到720X720像素。两款机型均内置1.5GHz的双核芯处理器,辅以2GB的运行内存。只是需要注意黑莓Q10拥有800万像素摄像头以及16GB机身存储空间,黑莓Q5则缩减为500万像素摄像头+8GB存储空间。

此外,黑莓还在年初正式发布了黑莓Z3,拥有5英寸960*540屏幕,配备1.2GHz双核高通骁龙400处理器和Adreno 305芯片,辅以1.5GB运行内存,8GB机身存储空间。同时搭载一枚500万像素摄像头,配备2650mAh容量电池。这款机型售价约为1675元,由此可见,黑莓开始进军中低端市场决心很大。

说起BlackBerry就来谈谈黑莓BB10系统的特色。其实长久使用下来,你会感觉到界面UI设计看起来很舒服,也十分简单。操作过程中主要使用到的是手势操作,通过上下左右的滑动来实现。相对于其他小众系统,黑莓算是最大众的一个。尽管黑莓没能赢回市场,但黑莓粉丝始终对黑莓的崛起颇有信心。

火狐:与运营商合作是重头戏

除了iOS和Android 还有这些非主流手机系统

聊过了黑莓,我们再来看看和黑莓BB10同期亮相的火狐Firefox OS吧。当时中兴Open是首款搭载该系统的机型,和其他系统的玩法不同,火狐系统是完全基于HTML5的,没有原生应用,日常的操作用到的都是HTML5技术。策略方面,火狐更加注重的是中低端市场,对运营商完全开放,以此让运营商减少对低成本Android手机的依赖。然而令他们担忧的是,谷歌(微博)刚刚公布了Android One计划,由此来看Firefox的前景令人担忧。

代表机型并不算多,中兴Open、Open C算是其中的两个。配置方面并不值得一提,还是说说设计吧。Open和Open C都是采用小巧圆润的鹅卵石设计,加上磨砂质感的材质,持握起来手感非常出色。屏幕的下方有一个类似于iPhone Home键的小圆点,增加了那么一股秀气劲。

火狐Firefox OS的操作风格和Android类似,基本都是通过点按的方式来实现。只是由于功能相对单一,所以上手的难度也较低一些。但我个人体验后感觉系统的流畅度还是不及Android。对此一些厂商也站出来说未来也可能会给Firefox手机做高端系统,不过至今还没有这样一款产品出来。除了中兴外,市面上还有阿尔卡特One Touch Fire、LG Fireweb可供选择。而且还有一款非常与众不同的双系统手机Geeksphone Revolution。这些都为Firefox的生存空间增加了不少竞争力。

Asha:买不起智能手机可以考虑它

除了iOS和Android 还有这些非主流手机系统

2013年似乎都是小众系统集体爆发之年。诺基亚Asha也算是其中之一,跟随诺基亚Asha501于2013年5月在印度发布。这个系统定位于智能手机与非智能手机之间。在诺基亚长久的战略中,低端市场是尤为注重的领域,因为这部分新兴市场的需求量很大,Asha的出现就是为了弥补其中的空缺。

机型方面,触屏版诺基亚Asha手机已经发布了四款,分别是Asha 500、501、502、503。配置方面并不是这些小家伙们的强项,不过整体造型倒是很值得一提,比如Asha 503还被诺基亚自己称作是果冻设计。

重点说说Asha的系统风格。在Asha中有一项名为FastLane的功能,通过它用户可以快速的查看到最近联系人、社交网络圈以及常用的应用程序。打开应用的方式很多也都是需要借助滑动界面来完成,例如开启相机便可以向上滑动屏幕进入等等。要说唯一不太爽的就是屏幕的尺寸非常之小,再加上较低的分辨率以至于视觉体验让人抓狂。

Tizen:操作体验类似于Android

除了iOS和Android 还有这些非主流手机系统

Tizen系统也是基于开放源代码编写的移动操作系统。它采用了Linux核心,可以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相机、车载信息娱乐设备、智能电视等设备中运行。Tizen的生命周期其实要比其他小众系统都早。早在2012年1月1日,LiMo基金会就已经更名为Tizen协会。经过数次Tizen系统的发布,最终在今年六月,三星终于放出了首款Tizen手机Samsung Z的谍照。

Samsung Z配备了4.8英寸720P Super AMOLED屏幕,搭载2.3GHz四核处理器,辅以2GB运行内存、16GB机身存储空间。同时配备了一枚800万像素的后置摄像头、210万像素前置摄像头,支持LTE和NFC,电池容量则为2600mAh。这款机型的设计风格很像是之前的一款 Windows Phone机型Omnia 7,因而增添了几分商务色彩。

在今年的MWC上,我实际体验了一把Tizen系统。它给我的第一印象非常的亲切,因为无论是界面特点还是操作方式都和现在的Android系统如出一辙。不过好在操作的流畅度非常不错,现场演示的在Tizen下玩游戏的立体感也很突出。因此如果之前你是Android用户的话,那么过度到Tizen上应该是非常轻松的。

Jolla:打造MeeGo不死神话

除了iOS和Android 还有这些非主流手机系统

接下来要和大家分享的是Jolla系统平台。我们知道诺基亚之前抛弃了自家的MeeGo系统,不过这个团队并没有死心,他们重新组建团队更改公司名称为Jolla,潜心研发了Sailfish旗鱼系统。2013年,Jolla同样迎来了一次爆发,于11.27联手芬兰运营商推出了自己的首款产品Jolla手机。

来看看Jolla的硬件配置。Jolla手机采用4.5英寸qHD 960*540像素屏幕,使用康宁大猩猩二代玻璃保护,运行1.4GHz高通骁龙双核处理器,内置1GB系统内存、16GB机身存储,支持micro SD卡扩展,前置200万像素、后置800万像素主摄像头,电池容量为2100mAh。

Jolla目前只有这一款手机,操作方面,我感觉Jolla手势操作的比重是所有小众系统中最大的。锁屏界面、主界面中我们都可以通过双击屏幕、下拉屏幕、上滑屏幕等方式呼出菜单,这样的好处是如果熟练了之后可以很流畅的进行单手操作,这点在当下智能手机屏幕不断变大的今天显得尤为可贵。不过这里也需要说明的是,Jolla的操作实在是太复杂了,学习成本比较高,这也限定了它的受众群体。

Ubuntu:就是要玩高端

除了iOS和Android 还有这些非主流手机系统

最后要说的是Ubuntu,同样诞生于2013年1月。Ubuntu手机版也是开源系统,而且完全免费。Ubuntu可以在所有入门级智能手机上正常运行,开发人员可以使用Ubuntu官方SDK轻松为系统开发原生应用程序或是HTML5应用。从技术底层实现方式来看,Ubuntu与Firefox会形成直接的竞争关系。

操作体验方面,Ubuntu主要是为了方便用户操作,体现在其每个屏幕边缘都有特殊的功能,不用每次都返回到主屏,通过针对不同的屏幕边缘的操作就可以快捷地访问不同的内容,如轻击屏幕左侧边缘就能调出最喜爱的应用程序等。

机型方面目前主要就是之前的一款未发布的Ubuntu Edge以及在MWC2014上昙花一现的Ubuntu版魅族MX3。很显然,Ubuntu的目标正是高端市场。

总结

以上我们为您总结了目前市面上相对小众的操作系统。希望能给玩腻了Android或者iOS设备的你提供更多的选择。其实纵观目前智能手机的格局,基本上可以断定的是,很难有这些小众系统大显身手的翻身机会。但也正是看到一些极客发烧友的存在,也让这些小众系统存在的意义远大于其表现在销量账面儿上的成绩。对于消费者来说,我们也理所应当抱着开放的态度去对待这些小众系统,让它的价值能被更多人所知晓。

该不该买小众系统的手机?

如果你是作为第二部手机来购买,那么尽管可以选购一款小众系统的手机,这样可以充分显示出与“主机”iOS或者安卓、WP系统的不同,简单来说就是“玩个新鲜”。但如果作为唯一的一部主力机型使用,我们并不建议这样做,很简单,小众手机之所以称之为“小众”,就是因为获得的资源少,生态链不够完善,也就是说应用软件和游戏可能会比较匮乏,甚至一些常规的应用都找不到,这对于当今手机的应用环境来说可是致命伤,而就算是具备了常规的百十来个应用,更新迭代的速度极慢也是不能忍受的事情。总之购买小众手机,不要因为它的小众而变得曲高和寡,那样会很受伤。

您可能还喜欢…

1 Response

  1. keso怎么看:为什么iOS用户比Android用户更加慷慨?说道:

    4月19号,应Apple的要求,微信撤下了iOS版公众平台的文章赞赏功能,iOS用户从此将看不到公众号的赞赏按钮。阿禅随即发了一篇文章《苹果凭什么逼停微信的赞赏功能》,并在文末专门为iOS用户增加了二维码赞赏方式。这倒是一次考察iOS和Android两个平台用户的付费习惯的一次好机会。

    文章发布3小时后,阿禅报告说,通过微信公众号原本的赞赏按钮产生的打赏有132笔(Android用户),通过二维码产生的打赏有168笔(姑且都算iOS用户)。人均打赏金额比例是1:1.9。来自iOS用户的打赏总额,大约是来自Android用户打赏总额的2.4倍。

    两天后,我在发布《微软尚能饭,但已老去》这篇文章时,也为iOS用户增加了二维码赞赏方式。到目前为止,来自Android用户的打赏共45笔,196.87元,人均4.37元;来自iOS用户的打赏共88笔,542.92元,人均6.17元。打赏总额后者为前者的2.76倍。

    在内容付费产品得到上,iOS用户占比为49.5%,付费100元以上的用户里,这一比例提高到了55%。很明显,iOS用户尽管人数占比不占优势,但对内容付费类产品的收入规模,有着更显著的影响。

    据报道,目前Android占到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86.4%,iOS市场份额为13.2%。另据App Annie报告,2016年,Android应用总共创造了270亿美元的营收,App Store的营收则高达340亿美元。Android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的市场份额,收费应用的销售额就增加3亿美元;iOS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的市场份额,App Store的收入就增加26亿美元。这就是即使iOS的市场份额持续下跌,开发者仍然非常看重iOS应用的原因之一。

    很多开发者都有这样的感受,Android用户对各种数字产品,如应用、游戏、音乐、文章和电子书等,付费意愿都要明显比iOS用户偏低,在国内市场这种对比更加鲜明。

    如今的智能手机,无论是iPhone还是各品牌的Android手机,样子、功能和性能越来越趋近,多数应用也都同时提供iOS版和Android版,为什么两个平台的用户行为习惯仍然会有那么明显的差别呢?

    原因可能有很多,比方说各种调查报告普遍反映,iOS用户的平均收入高于Android用户;Android的开放性,让寻找免费的替代产品更加容易,比如绕开Google Play直接从第三方网站下载应用,而App Store是iOS平台上获取应用的惟一渠道。

    Android Market(Google Play的前身)推出半年后,才在美国和英国支持付费应用,推出两年后,支持付费应用的国家也才只有9个。而App Store推出的第一天,就构建了完备的经济体系,这一体系Apple早就在iPod上打磨得非常成熟了。同样在应用商店推出两年后,Apple支持付费应用的国家数量达到95个。所以,对iPhone用户来说,付费是天然的习惯,而对Android用户来说,付费是一种需要学习的新功能。

    国内的情况更加悲惨。由于Google Play的缺席,国内Android应用市场实际上处于四分五裂、诸侯割据的状态,不存在一个市场主导者,各手机厂商大都主推自家的应用商店。而且几乎所有的应用商店,无论是手机厂商自己的,还是像应用宝、豌豆荚这样的第三方应用商店,几乎都不支持付费应用。

    因此,国内的Android开发者是没法靠卖应用养活自己的,你要么采用应用内购买,要么广告支持,要么改变商业模式,以免费换安装量。这个状况让Android用户很难形成付费意愿。从这个角度说,iOS用户的慷慨,其实也是iOS平台更健康、更良性的一种表现。

    尽管iOS用户有很好的付费习惯,但Apple对Kindle的电子书、得到的付费内容、微信公众号的赞赏等,都要抽成30%,我感觉成功搭建了付费生态的Apple,正在成为这个生态的阻碍。它在给自己挖坑,一个足以把自己埋起来的坑。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