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业务转型屡战屡败 机器人计划沉默

郭台铭将富士康从代工转向商贸、物流和科技服务转型的梦想屡次受挫。

富士康业务转型屡战屡败 机器人计划沉默

“代工之王”富士康又一次传出了将在内地大举招工的传闻。根据台湾媒体的报道,近期富士康正准备在内地招收10万工人为即将上市的iPhone6赶工。

尽管富士康官方对此不予置评,但对于这家目前在内地已有近百万员工的大型工厂而言,大量扩招普通生产工人从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富士康仍难以摆脱其对代工生产模式的依赖——当前其将近一半的收入仍来源于苹果的代工业务。

“业务转型是富士康在未来10年内可持续增长的关键,尽管一些计划可能最终会失败,但从失败中获得学习比直接收购一些成功公司的代价要便宜得多。”在6月25日的鸿海精密股东会上,富士康创办人兼总裁郭台铭对股东表示。

2012年以来,富士康开启了包括机器人计划在内的一系列转型,但时至今日,富士康的多数转型措施依然难见成效,对于这个运作了近30年的庞大制造帝国而言,其根深蒂固的“代工”思维或许让其转型之路未必如同“失败之后就是成功”那么顺其自然。

沉默的机器人计划

7月2日,刚刚在台湾开完股东会的郭台铭现身贵阳,实地考察了富士康(贵州)第四代绿色产业园区的建设进展情况。这个集硬件制造、软件开发、云端网络科技的富士康产业园已经完成了数据中心、中控中心的建设,纳米触控屏、游戏机摇杆、手机产线的设备安装调试也基本完成,将在近期开始试生产。

在该项目即将投产之际,富士康招工10万人似乎并非空穴来风。不同渠道的消息显示,出于对即将上市的iPhone6订单需求,富士康当下位于郑州、成都、烟台等地的工厂均在大规模招收普工,有中介直言:“人数没上限,现在缺人缺得厉害。”

针对《中国经营报》记者的求证,富士康官方以“不针对当前或潜在客户及产品发表任何评论”为由拒绝评论,但表示,基于不同客户的产品生产周期,富士康内地各厂区会持续开展人力招募及补充工作。

如果数据属实,这将是富士康近年来在内地启动的最大规模招聘计划,而对于这家目前在内地已有近百万员工的大型工厂而言,大量扩招普通生产工人从某种程度上或许意味着富士康三年前启动的机器人计划的推进可能并没有想象中的顺利。

2011年,富士康董事长郭台铭公开表示,富士康将以日产千台的速度制造30万台机器人,用于单调、危险性强的工作,提高公司的自动化水平和生产效率。在设立基地进行研发和生产机器人的同时,希望到2014年装配100万台机械臂,在5到10年内看到首批完全自动化的工厂。

“百万机器人的计划推进挑战很大,但公司一直在致力于推进自动化的比例,对于机器人应用的前景也非常乐观。”2013年,一名鸿海相关人士在接受媒体的采访时曾表示,近两年,普通人力资源依然会是鸿海在内地布局的重要支撑,在推进自动化进程的同时也会进行一些人力调整,重启大规模招聘应属此列。

针对目前富士康在内地的机器人研发及应用情况,本报记者向富士康新闻发言人刘坤发出采访请求,但其并未正面回应。值得注意的是,在2014年4月的一场媒体见面会上,郭台铭则公开表示,即使富士康的机械智能化水平上升,在内地,富士康至少也会保持一百万员工的数量,“这是我们最低的数值”。

“富士康要想利用机器人取代人工,在技术上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但机器人自动化需要在大量同质化的产品生产过程中才能发挥成本优势,面对生产工艺流程多变的手机、平板设备,机器人成本恐怕难以降下来,单台机器人的生产、维护成本一年至少也要十几万元。”深圳一家自动化设备生产厂家的相关人士对本报记者分析称,电子产品的很多工艺仍需要凭借人工进行操作,机器人的应用对提升生产效率有帮助,但有可能也会降低良品率,这或许是富士康机器人计划受阻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富士康此番大举招聘普工也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其当前仍无法摆脱对代工生产业务的依赖,尤其是苹果业务。数据显示,2013年,在富士康母公司鸿海精密集团高达3.95兆元新台币的营收业绩当中,苹果代工业务所占集团业务的比例仍然达到40%以上。

对于苹果的依赖是近年来富士康难以回避的事实,2007年至今,凭借苹果的订单,富士康的营收实现了翻倍增长,至今,苹果仍然是其最大的代工客户,没有之一。

然而,近年来富士康规模的迅速扩张并未给其带来利润的合理增长。2013年,富士康的营业利润只有可怜的3%。与此同时,随着苹果设备销量的下滑以及苹果开始引入新的代工竞争者,富士康还面临着订单流失的风险。

“代工这种低利润率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不再能够支撑公司的增长。”在年度股东会上,郭台铭毫不讳言,同时表示,近年来富士康一直在谋求转型,以实现多元化的收入方式。

屡败屡战的艰难转型

话虽如此,近年来富士康的转型措施至今仍没有太多现实的收获,反而屡遭挫折。2014年6月中旬,富士康旗下广宇科技宣布出售所持有的SMS Marketing Service公司的48.01%股份。不少市场分析人士认为,此举可能意味着富士康与内地零售渠道合作伙伴赛博数码的分道扬镳,因为后者为SMS Marketing Service全资子公司。

赛博数码是四年前郭台铭在内地渠道拓展策略的核心合作伙伴之一。2010年,富士康开启了向“市场销售”方向的战略转型,提出了“四路门店+一个网站”的全消费渠道体系的宏伟构想,赛博数码正是其中的“四路门店”之一。

如果富士康与赛博数码就此分手,那么,富士康四年前启动的渠道战略至此将全线溃败:与麦德龙合作的线下电器商城“万得城”因经营模式不善,早在2013年3月就关闭了上海的7家门店,退出中国市场;可以进驻购物商场、大型超市的店中店“敢闯数码”目前的布局仍然只限于江浙地区;布局于三线以下城市的“万马奔腾”门店则在2012年就已扩张停滞;唯一的线上渠道“飞虎乐购”,更是因为内讧而沦为了今天的“非著名电商”,成为富士康渠道战略上的“鸡肋”。

在6月25日的鸿海精密股东会上,郭台铭对于富士康近年来各种转型所遭遇的挫折并不否认,但其认为代价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事实也表明,尽管历经多次失利,郭台铭显然不想放弃将富士康从代工转向商贸、物流和科技服务转型的梦想。2013年4月,郭台铭卷土重来,成立了一个B2C电商平台——富连网,并与阿里巴巴的天猫合作,销售富士康生产的“富可视”品牌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视、数码配件等产品。

“这次重新做电商,富士康还是吸取了一些教训,比如没有将摊子铺得太大,而是集中在富可视品牌上,但是,富可视在美国都是一个不知名的品牌,在中国又如何成功?富连网的天猫旗舰店更像是一个普通的店铺,与普通的数码店铺竞争尚且吃力,又如何能托起富士康的电商梦想?”有电商行业资深人士公开提出质疑称,富士康以“B2B”的思维模式来运作“B2C”电商生意,缺乏用户体验思维,结果恐怕仍然不乐观。

事实上,郭台铭也没有将富士康的转型完全押宝在渠道零售方面,在代工产业的上下游乃至电子产业以外,郭台铭也在作抢先布局,其中包括推出自有品牌的手机配件,涉足手机销售和分销领域、提供电信服务,甚至通过专利授权来盈利等等。

“我们正在测试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把软件、硬件和无线网络整合在一起。这项业务将在台湾首先推出,然后扩大到全球。”针对这一系列新的变革,郭台铭在6月25日的股东会上表示,这将帮助鸿海降低对代工生产业务的依赖。

一名接近郭台铭的富士康前高管透露,富士康还希望将技术专利作为未来增收的一个方式。据总部位于纽约的专利咨询公司EnvisionIP数据显示,2013年富士康已经成为了全美排名前20的专利持有公司。

目前尚没有详细的数据可以证实上述业务正在给富士康带来的营收贡献,而富士康对于当前转型业务的进展亦表示出不予置评的态度,“代工之王”能否在这场转型战役中完成自我救赎?正如郭台铭所言,这个问题的答案决定了富士康“未来十年”何去何从?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