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做好这四点 Windows平板才能大获成功

忘记桌面模式,这绝对是目前微软最需要改变的地方。桌面模式让Windows平板的操作显得很是繁琐,也让使用体验大打折扣,许多用户在使用之后都对该功能大为吐槽。

微软做好这四点Windows平板才能大获成功

氧分子网数码讯(编译:郑双艳)微软公司在上周刚刚推出的Surface Pro 3平板电脑无疑向全世界展示了自己在硬件领域的研发实力。很明显在经过几年的酝酿及摸索之后,微软现在已经在硬件产品的水平上基本追赶上了自己在软件领域的实力。但是,从目前来看在平板电脑领域,微软依然还不具备与苹果iPad正面抗衡是实力。另外,全球PC销量的下滑对于Windows系统来说更是非常不利的因素。

尽管刚刚发布的Surface Pro 3是一款顶级产品,但是该公司对其制定的销售策略依然存在比较大的问题。在发布会上虽然微软一再强调Surface Pro 3将会是取代传统笔记本及MacBook Air的杀手锏,但是目前我们并没有看到Surface Pro 3究竟有哪些优势,至少对于非铁杆粉丝来说,还没有让我们产生购买的欲望。

因此对于微软这家软件巨头来说,要想继续提升Windows系统在平板电脑领域的成就,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从目前来看,有最重要的四点必须做到。

1、忘记桌面模式

微软做好这四点Windows平板才能大获成功

这绝对是目前微软最需要改变的地方。说实话,用户已经习惯了苹果iPad及Android平板电脑的“图标式”操作体验,因此微软必须要顺应用户习惯,不要继续尝试将PC中的桌面模式移植到平板电脑上。或者可以有桌面功能,但是需要用户选择才行;或者干脆删掉这个比较鸡肋的功能,毕竟桌面模式对于平板来说不仅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同时还会徒增系统的复杂度。

桌面模式让Windows平板的操作显得很是繁琐,也让使用体验大打折扣,许多用户在使用之后都对该功能大为吐槽,相信微软通过用户的反馈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是可能有是由于目前适用于Windows平板的应用太少,所以不得不用桌面功能来过渡一下,从而避免失去更多的用户。

同时,还有业内人士猜测微软之所以在Windows平板上保留桌面模式,主要原因是尚未开发出全触控版本的Office(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微软已经发布了iPad版本的Office套件),所以不得不保留桌面模式来配合完成Office的多项操作。

科技媒体Vox日前发布的一篇文章中提及一个比较有趣的观点:“对于那些需要PC功能的用户来说,他们只需去买一台PC即可。但如果你选择了平板,那么就意味着选择了一台比传统PC更便宜、更小巧、更轻薄、更简单、更节能的设备,这都是平板的独有特点,实际上它与PC是不具备任何可比性的。”

iPad之所以能够大卖并不是因为它是一台微缩版的MacBook,同时也没有像PC那样附带那么多复杂的功能,而是凭借简约的设计和精准的定位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所以说微软不应赋予Windows平板过多的功能,完全可以大胆尝试抛弃桌面模式,专注与便携有关的功能,只有这样才会将Windows平板与传统的PC区别开来,获得明晰的产品定位,为日后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奠定基础。

2、让平板用户免费使用Windows

微软做好这四点Windows平板才能大获成功

要知道苹果和谷歌(微博)都免费为平板电脑用户提供系统升级,因此如果微软还坚持“付费升级系统”的策略,无疑是自寻死路。当然,免费提供系统更新对于微软来说肯定是“断腕之痛”,毕竟这占据了公司的一大部分营收,但是为了吸引更多的潜在用户,微软不得不进行跟进,至少在系统更新方面与苹果和谷歌打个平手。

尽管有不少用户对微软的Modern界面并不满意,但是至少我们看见了微软的改变,以桌面功能为例,Modern UI完全抛弃该功能,虽然也有老用户呼吁保留该功能,但对于大部分平板用户来说,他们并不希望自己的设备上还保留着如此老气的桌面功能。而微软现在要做的就是承诺用户未来将会为其提供免费的系统更新服务,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打消消费者的后顾之忧,真正放心地体验微软的产品。

3、亟需全触控版本的Office

微软做好这四点Windows平板才能大获成功

这也许对微软来说是一个大难题。微软公司目前还没有在平板电脑版本的Windows系统中放弃桌面风格主要原因就是考虑到Office的存在。

有消息称微软将在今年晚些时候发布全触控版本、Modern风格的Office套件,所以微软完全有可能会在发布该版本的Office之后逐渐舍弃桌面功能。

当然,最重要的是微软要能向所有的平板用户免费提供Office套件,不再玩什么“额外付费”或“订阅付费”之类的花招,目前微软已经在Windows RT中内置了免费的Office套件,这一举措显然应该普及到所有的Windows平板之中。

目前不管是谷歌还是苹果,其文档处理套件都已经向用户免费提供,这对于微软来说确实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如果免费提供Office,那么肯定会影响到公司的营收,但如果拒绝免费,就意味着会失去更多的用户。

但就目前情况而言,免费已成大势所趋,最为明智的做法就是顺势而为,在免费的大潮中再去寻找新的盈利模式。

其实即便微软Office针对个人用户采取了免费政策,也完全可以通过在企业用户方面的营收来弥补免费所带来的损失。将免费的Office内置在每一台平板之中无疑会增大Office的使用量,相信大部分用户是不会抵制这一办公套件的,那么他们完全有可能会将其带入到工作环境之中,这无疑将会带动企业版本的Office套件的销量,所以对于微软来说,主要运作得当,仍然可以利用免费策略赚得盆满钵满。

只不过微软目前的平板策略看起来并不健康,其一直在宣称Windows平板有多么优秀,而最大的原因就是内置了Office,但客观地说,这个版本的Office与桌面版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也没有发挥出平板电脑在触控方面的优势,所以将此作为一大卖点明显是不合适的。当然,如果微软能在今年推出全触控版的Office,并面向个人用户完全免费的话,肯定能够吸引到大量的用户来购买Windows平板。

4、不要过分追求“无所不能”

微软做好这四点Windows平板才能大获成功

从Surface Pro 3的发布会上,我们就会明显的感觉到,微软将其定位成了一款“无所不能”的强大产品,笔记本和平板电脑都被当作了竞争对手,表面上看非常强大。

不幸的是,目前的Windows 8.1平板电脑似乎都没能扮演好上述两个角色中的任何一个,既没能成为一款伟大的平板(应用匮乏、Modern UI尚未得到大部分用户的认可),也没能成为一款伟大的笔记本,微软想凭借这么一款定位模糊的产品获得成功恐怕是天方夜谭。苹果用了数年时间找到了迄今为止最为完美的笔记本产品,并依此推出了前无古人的MacBook Air,这款产品对整个产业的发展趋势产生了巨大影响,到目前为止还有许多PC厂商在模仿MacBook Air的设计风格,所以微软要想超越这么一款拥有一定历史地位的笔电,需要的不仅仅只有勇气,更重要的则是实力。

与其同时关注平板、笔记本和桌面PC,微软还不如调整一下的自己的发展策略,不如将精力都放在增长潜力最大的平板上面,致力于打造出一款真正能与iPad Air平起平坐的平板产品,而不是试图给平板加上个键盘或鼠标让其变身为笔电,既然平板电脑的概念已经被用户所认可,又何必费力不讨好的硬将笔记本看作自己的竞争对手呢?

如今的平板已经基本能够实现传统PC的所有功能,但是在功能方面仍然是无法超越PC的,所以将平板PC化的做法实际上是一条“死胡同”,微软应该将iPad视为Windows平板的直接竞争对手,瞄准iPad的缺点来对自己的产品进行针对性的改进,将Surface系列打造成使用体验优于传统PC的平板产品,只有这样,Windows平板才能走出PC的阴影,才有望在平板市场上脱颖而出。

到目前为止,苹果的iPad仍然不是一款好的“生产工具”,但Surface Pro的生产力确实有目共睹的,这也是微软目前最为明显的优势,也是微软能够打败iPad的最大“法宝”。如果微软对Office实行免费策略,同时全力推行新的触控交互界面,并且向消费者释放正确的信息,告诉他们Windows平板不再是轻薄版的PC,而是一台具备优秀生产力的平板设备。做到了上述这几点,Windows平板就有了取胜的可能。

其实用户对于平板的要求并不高。以iPad为例,尽管它在屏幕上只能运行一款应用,尽管它在许多功能上都不如MacBook,但这并不能阻挡用户对它的喜欢,而它明确的定位和功能更是成为苹果独一无二的卖点,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微软必须改变让Windows平板“无所不能”的定位了,毕竟它只是一台平板设备。

微软“前路漫漫修远兮”

虽然我们可以肯定微软将会推出全新的触控版Office,但是其实也充满了不确定性。微软也有可能在平板电脑中放弃桌面模式,但是面对个人用户彻底将Office免费使用的可能性并不大,因此Office 365在短时间内并不会改变订阅付费的模式。

整体来说,Windows系统平板还是拥有比较大的潜力,但是需要微软好好经营及发展。随着全球PC市场的持续低迷,平板电脑将成为最有可能取代笔记本产品的新类型。但是微软目前依然将平板电脑定义成其它形式的笔记本电脑,这种思维并不正确。因此只有微软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想法,不要将平板电脑与笔记本的概念混淆,才有可能继续在平板电脑市场取得佳绩,让Windows系统在移动领域取得在PC市场同样的辉煌地位。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