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国未来大数据交通

所周知北京的交通一向很糟糕,那么大数据会让这样的大城市交通带向何方?

在百度大数据战略会议上,交通运输部科技司司长赵冲久讲解了中国未来的大数据交通战略。众所周知北京的交通一向很糟糕,那么大数据会让这样的大城市交通带向何方?我希望能够从交通大数据的获得,以及对数据的处理上来对其解读,希望国民们都能从一个更宏观层面知道科技与政策的交融的结果,大数据并非玄虚,其实已在我们身边。

一,交通大数据如何获得?

正像赵冲久司长所说的,今后的政策都不再会是拍脑袋决定,而是要根据实实在在的数据来说话,那么交通上的大数据将从以下途径获得。

第一:用户出行的一卡通,以北京为例,交通局有一个终端系统,可以详细的统计出每天进出地铁的人数,每个人在地铁上的行踪都能一清二楚的获得,并且用户使用一卡通做公交车的也是能够统计出来的,但是公交车有个缺点就是有用户可能是不用公交卡出行的,但交通部依然可以根据使用一卡通的人数按一定比例计算出大概的人数。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没有爆发的点NFC的近场支付,如果中国未来可以像日本那样达成全民的NFC支付,那么未来交通部获得的市民出行的数据将更加完善。

第二:运输车辆进行全面监控,目前《道路运输车辆动态监督管理办法》将于今年7月1日起执行,其中最大亮点就是运输车辆的车联网系统,将所有运输车辆都与GPS卫星连接,国家可以实时监控这些运输车辆的路线,这对交通规划是非常好的事情。

第三:车联网,由于车联网的逐渐普及,交通部也能更好的掌握车辆出行的数据,再根据比列进行模拟出大概数据。

第四:路网监控,国家在道路监控上的投入可谓不菲,重庆高速公路视频监控数据每天就达到50T,我们获得了船舶位置数据,航速数据每天就达5500万条,在广州,综合处理服务平台,每日新增城市交通运营数据记录超过12亿,每天数据量达到150到300GB。通过视频监控,交通部能够弥补上其他信息的不足。

第五:与百度的战略合作,这也是百度请交通部来做演讲的原因,百度将自己的地图生态开放给交通部,为其增加数据的渠道来源。百度地图的日请求次数有70亿次(包括手机APP地图,导航等等),拥有大量的用户出行数据,进而诞生了百度迁徙图,而交通部可以根据百度提供的数据来提高数据的可靠性,成为可靠的参考样本,进而做好决策。

此外,还有诸如物流公司的物流信息平台,以及船联网等等可以获取的方式,但不在本次讨论范围。

二,交通大数据的应用是如何?

其实交通部在使用大数据上已经做了很多事情,但是由于数据量的不断增大,自身的分析技术的不足,所以这次与百度共同合作,利用百度对数据的深度分析技术,为政策制定提供更可靠的参考。

当然还有能够帮助交通决策的情况有很多,这里留出最重要的四个部分。

第一:智能公交,这是交通部早已实现的事情,也是交通部最早利用大数据决策的成功案例之一。交通部根据GPS定位技术、3G通信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等结合对车辆的监控,实施的公交车智能调度策略,提高了公交车的利用率,同时也在不断减轻城市道路的拥堵负担。

目前智能公交的调度技术已经在绝大多数城市铺展开来,目前中国各个城市都在陆续展开该项目。

第二:用大数据辅助交通规划辅助决策,就公交网络而言,传统的方式需要在投入大量人力进行OD调查和数据收集。而目前的一卡通,则让数据更为全面的展现在决策人员面前,流量数据全部可以精确掌握,同时再利用上车辆拥堵时间,拥堵路段的大数据分析后,公交车的线路调整,增加与减少换乘站的决策就会更加有依据。

第三:对驾驶员评估,交通部与百度技术结合后将通过驾驶员的出行习惯,从路线到行为,为该驾驶员提供一套评估,而此人的评估会被送往交通管理部门以及运输企业等地方,让用人的参考数据更多。并且这些评估也可以为个人提供安全参考意见。

第四:预测群体出行行为,目前百度地图已经做到了可以提前两周预测某个城市的人数大概规模,而将这一成熟的预测算法用于交通后,结合交通部的其他大数据,便可以预测出群体出行的态势,对其可能出行的时间,出行路线,出行方式等等进行预测,从而为城市车辆调度提供决策帮助。

并且再反过来看,这些预测的群体出行行为数据也将为个人出行提供更加精确的服务,帮助个人决策,让个人出行尽量以最短的时间最短的路线抵达目的地。

结语:在我们的不知不觉中,中国已经迅速步入大数据决策的时代,而政府也在利用科技利用大数据对国家进行更科学的建设,而这次政府与百度的合作,可以说是互联网公司有史以来以来与政府政策制定结合的最为紧密的一次。这让我们看到了本届政府在信息时代的与时俱进,也让我们看清楚一点,互联网的力量正在一点点真正的改变着这个国家,从微博问政,到雅安地震,再到本次的交通大数据战略规划,互联网让信息变得越来越透明起来,而政府也时代的前进中在不断重新定义自己的职能。

说句矫情的话,感谢科技,真的在让这个国家越来越好。

关注人工智能微信公众号:“机器之心”,个人公众号:“首席发言者”

您可能还喜欢…

1 Response

  1. 作者:王伟,中央财经大学城市学院管理系主任

    前言

    北京的寒冬中,一条新闻的爆出为2017规划行业奏出岁末强音!12月6日,百度地图与规划行业的国家队—中规院于北京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成立“百度地图慧眼中规院联合创新实验室”。借助于中规院对城市规划重点领域的深入研究,助力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建设国家智库,为我国城市规划和建设贡献力量,这将是数据赋能城市规划的重要实践。(百度地图与中规院达成战略合作 大数据推动城市规划模式革新 百度地图与中规院建创新实验室 引领城市规划跨界升级)

    伴随着新常态下中国城市发展逻辑的转型,伴随着十九大的召开, 伴随着城市成为大数据价值实现的金矿,我相信:百度仅仅是个前奏,BAT很快都会陆续到来。因为就在近期国家公布的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宣布首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分别是:依托百度公司建设自动驾驶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依托阿里云公司建设城市大脑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依托腾讯公司建设医疗影像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以及依托科大讯飞公司建设智能语音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

    山雨欲来风满楼,当拥有资本、技术乃至行业话语权力的一群“国家队”巨头们走到一起时,会给这个行业带来什么?是通过无人驾驶交通与城市空间变革、城市大脑与人工智能城市的规划……等等成为行业创新的标杆引领大家前进,还是王者荣耀,赢者通吃进入寡头世界?无论结局如何,城市的世界都将面对一场巨变。

    规划行业将进入一个新时代,整个行业生态系统必将重构,每个从业者、每个地方规划单位必须也重新定位自己的分工地位,定位自己的价值所在何处?而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风已起,云飞扬,给城市做规划的你我必须要抓紧给自己做个规划了。

    猜想一:贫富分化。

    大数据像早些年的房地产,如果说房地产热潮推动规划春天,使身处规划行业的很多机构和人完成了相对普惠式的原始积累,那么这波大数据则将带来规划内部阶层分化与洗牌的效应,而这次将分化的更彻底,阶层固化也更稳固。对大数据接触早、运用早、认识深、用的好的组织与个人将占据更为有利的位置,否则将沦为数据贫民!

    城市规划研究界,依据数据思维、数据方法、数据资源的多寡,会分化出:穷学者和富学者。目前业界已经出现如王德、甄峰、柴彦威、钮心毅、龙瀛、李栋、茅明睿、王江浩、刘浏、盛强、王静远、刘淼等一批具获取有各自王牌数据源的高手,引领前沿。

    在资本力量面前,一切都是渺小的。无论是BAT,还是ATM,数据的垄断潜在优势已然出现,通过强大的资本投资控制与技术并购,构筑的一个个数据帝国正在浮现。而未来城市人大致会分为四大类,一类是有数据懂数据的人,一类是有数据不懂数据的人,一类是没数据懂数据的人,还有一类是既无数据也不懂数据的人。这四类人会处在不同的食物链生态位中,对于什么都没有的芸芸大众而言,他们就如同透明玻璃盒子里的小白鼠,而其他三类人会拿着数据放大镜把他们看的一清二楚,一丝不挂,每一个人吃的,穿的,用的,读的,买的,都是经过数据研究的“饵”和“坑”,很容易就成为马戏团里的动物,用看似自己选择的快乐为别人创造价值。

    猜想二:流派争鸣。

    城市大数据研究流派渐行渐现,一种是像邬贺铨院士、郭仁忠院士、吴志强院士这样立足理论前沿的数据战略引领流派;一种是学院型数据规律挖掘流派,如北京大学柴彦威老师的时空行为与生活圈、同济大学王德老师的手机信令与消费者行为,东南大学杨俊宴老师的数字化设计管控,龙瀛老师的城市空间定义系统;一种是像城室科技刘浏、北航王静远这样自身开发能力强大与计算机结盟的数据模型研发流派;一种是像零点有数、城市象限这样的社会调查数据感知流派;一种则是规划实务数据应用流派,如清华同衡李栋、王鹏、天津院李刚、上规院刘淼、长沙院张鸿辉,江苏院索超、蒋金亮等都结合规划业务作出各种探索,还有一种则是产品驱动的企业型数据应用场景流派,如城市大脑、腾讯位置、百度慧眼、位和科技等等。

    c-image城市意向 / 湖贝村调查研究 / 张家口道路空间句法分析

    猜想三:宏量微观。

    从事城市研究,完成一篇好的Paper,数据将成为关键构件。一些研究者会依托计算机的能力能快速海量采集与处理数据来建立优势,一些研究者则须沉到社区开展深入调查来获取对人性与行为细微考量的分析。城市规划研究将在“宏量”数据与“微观”数据构成的大数据中发展前进。

    全国县级单元工作日、国庆日人口流动情况 李晓江 第13届中国城市规划学科发展论坛

    http://www.citory.net 刘浏,机器识别街道内占道经营摊贩

    猜想四:企研崛起。

    网络信息时代超越疆域的国家影响力正在注入新的内容,某种意义上讲,华为代表的硬件网,阿里代表的商品网,腾讯代表的交流网,百度代表的搜索网,四网叠加所带来的强大数据感知与洞察能力将奠定中国在世界新的地位。BAT会依托数据资源收编很多研究人员(阿里的活水计划已吸引越来越多的高校老师和博士投标),从高校跳槽BAT、城市规划研究博士毕业去BAT会成为新常态,企业主导的城市研究将对决策者和公共政策制定带来巨大影响。

    当前城市咨询行业中,依托规划信息化崛起的上海数慧与依托丰富社会调查数据储备介入的零点城市大数据研究院,依托海量工商企业信息介入的北京量子数聚、引人关注。

    阿里巴巴活水计划

    龙信数聚城市

    零点大数据研究院:城市人本马斯洛指数分布图

    猜想五:平台为王。

    未来中国的高校与科研院所、进一步细化到学科专业的前景,一个取决于其在国家资源分配体系中的层级与圈层地位,一个取决于能否尽早与大数据公司建立合作关系,这将影响到每个人在不同平台的生存空间与发展潜力。因此,无论是土博士还是洋博士毕业想从事研究,去一个具备牛学科,拥有丰富数据资源的平台才是正道。

    猜想六:定制冲击。

    IBM沃森与AlphaZero的出现代表着人类将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一个人和机器相互融合的阶段。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数据洞察正在向城市规划扩展,逐渐替换既有的工作量与人员角色,与此同时城市规划编制中会有更多的业务外包给专业数据分析公司,在规划院从事研究岗位的同志要有危机感了。

    而此次百度与中规院的合作,将可能引领行业一场变革。规划编制走向规划定制的时代开启,大数据带来的规划赋能将极大解放规划师的生产力,一方面与规划的编制周期密切相关,另一方面数据带来了理性也对一些业务带来了工业化时代的流水线,定制化、标准化,规划行业的“微笑曲线”中段生产性特征明显,而为了生存,规划业务中非定制能替代的环节将变得更加关键,即高层战略决策能力、机场协调沟通能力,优秀的战略型规划师与社区型规划师将更有价值,规划业务的“上浮下沉”要求规划师必须能具备“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能力,能否让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得到更大满足和能否让决策者脑力得到解放、执行者体力得到解脱,成为规划服务的重要标准。

    猜想七:场景设计。

    未来城市里,人-城市-自然将实现无缝隙无时差互感,每个存在体都会有自己的传感器,万物互联,每个人都会有有一个功能超级强大的移动终端,随时接受信息,随时做出决策,去设计安排一天的生活场景,最优解似乎成为可能,整个城市呈现出全新的秩序,与此同时,特定地域城市空间会围绕该地域内人群特征动态提供最优的业态满足组合,功能分区之上的混合化开发,活化了一个个当下功能单一的城市街区细胞,经过功能修补与生态赋能,最终天人合一被现代科技所实现。

    面向人与空间的数据会进一步细化,除了传统的统计数据和一般的大数据,如果数据分析仅仅停留在可视化的美观层面,而无法给出更深层次的剖析解读、更好的讲出空间故事,并提出可操作的方案,只能变为规划的花瓶秀与自娱自乐。

    对人的全息记录、分析、预测,对空间背后的利益复杂性深入见解,良好的社会沟通动员将成为40岁以下规划师发展转型的重要知识与技能结构要求,但更重要的是规划师要能否从规划方案设计师向空间场景内容设计师转变,这点将在人口代际演替中愈发显现,因为我们日益生活在一个“线上与线下平行运转”的折叠世界里。(PS: 40岁以上要么是领导,要么初步完成生活积累,已相对安全了)

    猜想八:黑灰风险。

    黑天鹤与灰犀牛是当今不确定性世界里最大的两种风险形式。

    首先,很大的黑天鹅风险来自于高度智能之后的伦理与安全风险。城市的高度智能反而变成一个数据核弹,人变的渺小而脆弱,数据奴隶的出现,让人类螺旋式的进化史出现惊人的重现,进入新的社会进化周期,三个隐患会成为社会崩溃失控的导火索与黑天鹅,独裁者,网络恐怖分子,以及底层暴民,因此预防独裁,数据公平,网络安全成为三道最为关键的防火墙。

    其次,灰犀牛风险则来源于大数据的快速发展,可能加剧新的资源垄断化趋势,许多数据虽然在号召中逐步开放,但先行者所具有的数据更新能力、拓展能力与分析能力还是带来不断拉大的累积优势,进而可能带来研究明星与粉丝观众的话语权分化,在分化之中,如何防止明星依托优势,垄断话语权,做出有所偏颇的解读,进而产生对相关决策的误导,应成为规划界关注的潜在风险之一。

    猜想九:标签团队。

    大数据将驱动无数的改变,城市规划研究者会面临一种知识更新、信息获取的脑力超强度,一种高速创新、仿佛衰老加速的时空压迫感。一方面源于各类技术方法革新频现,一方面源于“抢数据,快出文”的学术竞争在特有的学术评价机制下进一步白热化。为此,保持淡定的心态、动态的自我价值定位、快速的变现能力、以及能否拥有一个良好的团队(常常是可遇不可求的)将成为还未完成原始积累的青年学者在信息爆炸、idea与后来人涌现、时空超级压缩年代的生存必备。

    由5-10人核心骨干组成的“标签化”数据团队将成为新的学术组织形态(包含理论架构、数据采集、编码模型、媒体文字、可视效果等),团队必须是具备战略洞察逻辑、场景策划逻辑、产品升级逻辑、空间营造逻辑和管控维稳逻辑,才能真正用好大数据,城市数据团就是这样的典型代表,“标签化”将会成为大数据时代学术专业化细分化的最显著特征。

    猜想十:外围新生。

    大数据的进一步发展,将会让中国城市规划研究呈现出中心-外围的知识生产格局。那些不在京沪广深这样一线城市的研究者与规划师,可能无法掌握大量的数据资源,可能更多追随明星学者的脚步,但却可通过下沉落地,通过对鲜活的地域案例的持续观察记录,通过对经典个案的深入分析,洞察和感受这个世界的变化细节,这不仅会为自己开拓一片生存空间,成为中国城市规划研究新的增长点,也会为中国规划理论原创提供无数有价值的胚胎。

    中国收缩城市研究(BCL)

    结语:

    大数据洪流之中,一切都将纳入0/1的体系,《超验骇客》的世界离我们并不遥远……然而面对大数据,却不能由于过度理性而忽略灵性的光芒,拥抱却不迷信,最终我们还是需要–思想驾驭数据!

    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8日下午就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进行第二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大数据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应该审时度势、精心谋划、超前布局、力争主动,深入了解大数据发展现状和趋势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分析我国大数据发展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推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推进数据资源整合和开放共享,保障数据安全,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更好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