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帅:O2O模式的智能教育实践

对于在线教育平台构建、商业模式的实践论证我从2004年开始就注意到并且一直跟踪研究,只是一直以来中国在线教育的发展思路没有用平台思维,仅是被理解成远程教育,属于函授教育的电子化。而且也没有形成商业模式,支付的随时性、重复性没有建立,规模也有限。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辅导教育机构实际上是存在巨大的机会,只是这种机会怎么把握并且平台化、规模化以及能够低成本地进行是个巨大的挑战。

作者介绍:庄帅,北京百联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百读社社长。个人微信服务号:izhuangshuai,微信订阅公众号:baidu_she(直接在微信搜索“百读社”关注)。

对于在线教育平台构建、商业模式的实践论证我从2004年开始就注意到并且一直跟踪研究,只是一直以来中国在线教育的发展思路没有用平台思维,仅是被理解成远程教育,属于函授教育的电子化。而且也没有形成商业模式,支付的随时性、重复性没有建立,规模也有限。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辅导教育机构实际上是存在巨大的机会,只是这种机会怎么把握并且平台化、规模化以及能够低成本地进行是个巨大的挑战。

学大教育是我最近了解到在这方面做了一些突破和努力的教辅机构,根据我了解的和他们做的做个简单的分析,客观地了解教辅机构的O2O怎么做会更靠谱一些。

先来梳理整个教育的链条的四个角色:

一、学生:这是终端用户,也是直接享受服务和产品的消费者,但他们并不是产品和服务的购买者,只是或多或少参与了购买决策。学大先是针对学生开发了最核心的题库和测评、学习的APP,学生可以再上面完成作业和测评,同时,系统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做精准辅导的定位。整个学生端APP做的还是蛮符合移动互联网的特点:简单、易用。只是从我对移动互联网和通信业的从业检验和理解来看,没有完全植入社交因素,目前主要只实现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和学生之间如果能进行更多的在这个APP内的交流,并能互相给对方出题,就更符合移动互联网天然的社交属性,这个方面有待提升。其次是和线下课堂的结合也相对简单,将课程表电子化,没有很好地和线下在线课程提问等进行互动。不过学大教育也表示公司已经把移动互联网和在线移动教育、O2O模式作为公司的发展战略,接下来会不断投入资源改进和优化。

二、教师:这是产品和服务最直接的提供方,类似电商平台里的商家,学大教育把这个角色也开发成一个独立的APP,实现教师的电子化备课及上课系统,通过这样的APP,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备课并且快速做出调整,同时与学生APP连接可以推送测试题和作业,通过这样的APP教师在备课和批改作业这两方面可以提高一倍以上的效率,节约30%以上的时间。当我问教师的备课内容和工程其他教师、学生和家长能够实时看到么?得到的回复是目前还不行,不过这部分内容也即将开放给课程的相关用户,这一点设想是符合互联网思维的。做平台就是要用开放的心态和系统架构让使用方可以开放任何他想公开的信息,例如有教师希望通过开放备课内容让学生提前参与,让家长提出意见这完全是可以也符合互联网的开发、共享精神的,其次教师直接在备课开放前提下也能够互相促进,让教师队伍快速成长。这种开放以后还应该包括老师教了多少学生、成绩如何、批改了多少作业等等。

三、家长:这是整个链条最终的服务和产品购买者,学大教育为家长也独立开发了APP,实现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和测试的了解,还可以知道学时的消耗情况和课程设置,并可以与授课老师交流,这点做得比较好。以后还应该加入更多的社交元素。如让家长之间、家长和孩子之间通过APP进行更多的交流,家长也可以开放自己孩子的更多信息,这些在我看来都是可以持续改进的方面。另外家长无法实现在线支付购买更多课时和增值服务也让整个O2O模式没有实现闭环,没能在移动平台提升教育类产品的销售,产生实在的收益。

四、学大教育平台本身,这个部分还没有做,或者是我还没有关注到。所以实际上整个学大教育的智能教育已经迈出非常重要的一步,做出了能够落地给平台三方的人使用并提高了效率、积累了数据,也算是在我看来最没有技术含量的教辅教育机构中的佼佼者了,但是可以看出未来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

另外是否能够把三个APP整合成一个,只是做不同的角色定义登录或进入不同的后台,学大教育虽然已经实现了用一个汇集所有数据的大的平台后台进行三方管理,但如何通过不断积累的数据分析后提升教师水平、内部流程效率提升、强化家长满意度提升平台粘性、让学生通过平台快乐学习并互相促进等等这些还有很大的优化空间。学大教育接下来还会在O2O和智能教育有哪些努力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