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势「自由执业」,医疗互联网行业的4个机会

管制太多的医疗行业并没有享受到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浪潮带来的巨大红利,非医生的「自由执业」和放开资本进入医疗行业或许能带来新的变化。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到来,很多传统行业在无声无息中被深度改造。从小米盒子到小米电视,传统的电视终端产业格局正在发生变化;随着嘀嘀打车、快的打车的普及,不仅人们的出行方变得更加便利,依赖于汽车尤其是出租车的广播行业也在不经意中被打个措手不及;更不用说,支付宝推出的余额宝服务,从开始的蚕食小额的活期业务,到现在与银行的定存业务抢现金。

回头想想,这些新事物对传统行业的改造,从最开始的不起眼到现在的摧枯拉朽。时间很短,威力很大。但遗憾的是,至今仍然有一些行业并没有享受到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浪潮带来的巨大红利。究其原因,不是他们已经好到不需要改造,而是管制太多。医疗行业,就是其中之一。

庆幸的是,随着政策面的改革措施出台,即使是医疗这个「管制江湖」,也出现了很多令人惊喜的好消息。其中最好的消息,非医生的「自由执业」和放开资本进入医疗行业莫属。

所谓自由执业,通俗的讲,就是医生经与雇主协商,可以同时在不用单位坐诊,甚至还可以开设自己的私人诊所。这看似一件小事,对医生和整个医疗行业来说,却非常重大。

笔者一直在医药行业的垂直网站供职,浸淫好几年,观察好几年,从没有一个时刻让我现在这么兴奋与乐观。总结一下,基于「自由执业」等政策和互联网(含移动互联网)的双重红利,至少有下面几个变化会很快发生。

变化一:招聘网站将受益于医生渐强的市场地位以及渐高的流动性

中国的医疗资源(主要是从业者),实际上是过度稀缺的。从市场经济的原理的来讲,这种供不应求本来会让医生特别抢手,但囿于管制,医生的价值并没有体现在医生的价格上。甚至在招聘的时候,医生处于弱势地位。现在的医疗人才市场上,是「用人单位市场」。在求职的时候,医院往往处于若是地位。

随着市场的开放,供需矛盾带来的巨大机会必然导致医院的增加。这将导致用人单位之间的竞争加剧,而基于现在的医生数量。医生在人才市场上将拥有更多的选择权。这就必然导致医生更愿意在招聘方面话更多的投入来吸引人才。招聘网站将会从这这些增大的投入之中分到一杯羹。

同理,高流动性更是如此对招聘市场有利。

从趋势到取势:虽然这些趋势是可以看到的,但这并不意味这些红利都能被现在的医药招聘网站拿到。如果现在领先的招聘网站不能将这个趋势为我所用,则意味着出现一个更强的对手来替代自己。

举个例子,我看到现在的一些医药招聘网站,基于现在「雇主市场」的现实,在各方面都更加照顾雇主。但如果以后真成了「雇员市场」。现在很多招聘网站的服务方式是不是能适应都是个问题。比如,现在有个通用的做法,为了保护雇主的利益,用人单位发布的招聘信息往往是不公布「薪酬范围」的。但公布薪酬范围往往更有利于求职者。现在的招聘网站,你敢不敢或者能不能鼓动一批雇主率先公开岗位薪酬或范围,从而为求职者谋得更有利的体验?

变化二: 医生个人品牌建设的互联网工具将市场空前

医生自由执业,高流动性,本质上带来一种更加公平的双向选择。在这种双向选择中,再牛逼的医生都需要建立自己个人品牌。

这个品牌,不是基于医学会、基于文献、基于职称、基于年资。更多的是面向大众的!所以在这方面,可能存在率先有一批医生不再囿于医学会搞关系、发文献刷职称。而是更加愿意花一些时间去向大众科普、去展示自己除了学术之外更加人性可爱的一面。好大夫这样的平台将会越来越被需要。

从趋势到取势:现在市面上有类似的网站,好大夫做的非常出色。但是,他现在还是基于医院为主的品牌,医生是医院的附属。基于多点执业,将来可能的形态是,医生品牌的展示是基于医生个人或者医生团队的。

举个例子,现在我要找栗战国看病,我要看北大人民医院给他的排班。但以后,我更关注的是栗战国及其团队本身,他可以在几家医院同时执业。在上海的患者和在北京的患者都可以在当地找他享受到同等质量的医疗服务。为什么是同等的医疗的服务呢?因为他有一个固定的医疗团队,包括助手、秘书。而基础性的事情已经标准化(下文详述)。 而现有的网站在信息架构上还不方便为这样的团队服务。

变化三:「开放平台」式的医疗经纪人模式存在机会

医生是一个需要的知识储备特别高的职业。一般情况下,这样的特性决定了,自由市场下的医生拥有很高的自由度,因而不可能形成特别大的组织和等级森严的金字塔体系。同为知识密集型的律师、咨询等职业的的从业者就表现出了这样的态势。超越大医院的,一定不再是现在这种形式的医院,而是「医疗经济人公司」。你能想像你现在创办一家医院能超越北京协和吗?

在我的想象中,这样的「医疗经纪人公司」应该是这样的:他把一些基础性的功能标准化平台化,然后在这个平台上入驻各科室的「医疗小分队」。基础性平台的功能包括,各种流程的标准化(预约、检查、影像、会诊、远程协助、缴费、拿药),包括了最常见的院外急救(救护车)、急诊、ICU、检验、病理、麻醉、手术室、病房、护理等。但是常见的临床医生却不包含。临床医生团队都是入驻平台的,患者可以在平台完成各种基本事项后选择喜欢的临床团队就医。预约、支付等都统一在平台(尤其是互联网平台)进行,「自动取药机」进入小区。

而那些耗尽心机拿到公立医院挂好资源的机构,也会被这样的方式抹掉。

变化四:服务于微小医疗主体的平台将出现机会

除了就诊的主流场景可以通过现有的医院模式和之前提到的开放平台模式覆盖之外,更多的医生可以开设私人诊所。这些诊所,将负责非疑难的基本医疗服务。这些机构就好比餐饮业中的小饭馆,「 O2O」 和「点评」的模式在这个层次的医疗服务上是可行的。而这种可行性,就是互联网公司的一个巨大机会。

当然,没有人能预测未来。大家都知道未来会越来越好,但你不知道是怎么个好法。雷军说,站对风口猪都会飞。但你看到风不一定能站对封口。看到趋势也不一定能够取势为我所用。

头图来源: Thomas Burns

最后附上一个我对2014医疗互联网行业的「预测」。


2014年(医疗+互联网)可能发生的5件事:

  1. 百度全资收购或者控股好大夫
  2. 阿里注资康健绿线或者成立医疗事业部涉足医疗行业
  3. BAT 阵营有中层及以上管理者出来创业涉足医疗行业
  4. 5家以上创业型医疗互联网团队拿到百万美元级别 A 轮投资
  5. 传统 HIS 系统供应商推出病历管理 App,传统医疗设备厂商推出可穿戴设备但都反响平平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道分子」(ask00001),上述推测仅为个人观点。猜中了都是蒙的,猜错了请勿跨省!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