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泡沫让投资者长了记性:态度更加谨慎

1999年互联网泡沫及泡沫破裂后呼啸而来的悲惨景象让投资者们感到不安。

互联网泡沫让投资者长了记性:态度更加谨慎

氧分子科技 李斌 12月31日编译

对于互联网股票的投资者们来说,今年可以算是丰收年。众多互联网公司股价翻番,营收增加,且都发布了高增长的财务预期报告。但是,这些利好消息并未打消投资者们的疑虑,而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都源自1999年互联网泡沫及泡沫破裂后呼啸而来的悲惨景象,这些记忆让投资者们感到不安。

市场战略家和科技专家们表示,将现在互联网股票市场的状况与1999年相比,并不合适。虽然一些营收超出预期的互联网公司,仍面临股价下行的风险,但市场战略家和科技专家们认为,出现大幅回落的可能性很小。

最重要的一点是,今年的明星股,比如社交网站巨头Facebook和美国在线影片租赁提供商Netflix,都在盈利。在1999年互联网泡沫时期,多数具有代表性的互联网企业几乎连盈利的边都挨不上,还有一些甚至都无营收,却一个劲儿鼓吹自己的非财务指标,比如用户数或者页面点击量等。

警示信号

在过去的14年间,互联网以及人们使用和进入互联网的方式发生了转变。1999年,人们要通过台式电脑,借助速度很慢的网络拨号服务,才能接入互联网,而如今,人们有了速度更快的宽带,除了PC之外,手机和平板电脑同样能够接入互联网。基于网络的广告模式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成熟可行的商业模式,计算机处理速度也完全可以支撑起视频和精密游戏的运行。

在线广告公司Razorfish的联合创始人杰夫.达奇斯(Jeff Dachis)认为,与1999年相比,现在的市场更加理性。达奇斯表示,“当时,你的股票成交量是现在的100倍,但是你在市场中的信誉和比重却少到几乎为零。而现在,在线广告或数字营销的增长有目共睹。” Razorgish曾在1999年上市,后被法国最大的广告与传播集团阳狮集团(Publicis Groupe)收购。

今年,在众多互联网企业中,Facebook、谷歌和Netflix的股价或将迎来2013年的“关门红”,达到或接近历史最高点。点评网站Yelp和在线音乐流媒体服务提供商Pandora等市场比重较轻的互联网企业股价今年增长了三倍。

不过,这并不表示没有风险存在。自11月IPO(首次公开募股)以来,Twitter的股价上涨了160%,对于一家一毛钱都没有挣到的公司来说,如此高的股价里面,有多少是投机性泡沫。这可不是个小问题。

此外,融资数百万美元、市值达数十亿美元但却处于亏损的阅后即焚照片分享应用Snapchat以及社交图片分享网站Pinterest,也引得了投资者们侧目。

市场调研公司CB Insights的数据显示,有26家进行过融资的美国科技企业估值达到或超过10亿美元,并可能在2014年上市,其中包括打车服务Uber及移动支付公司Square等。

今年10月,著名对冲基金经理人大卫·埃因霍温(David Einhorn)在致投资者的信中对“历史是否会重现”产生怀疑。他表示,“当多数股票不再使用常规计价方法,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就会袭来。”

市盈率是衡量市场泡沫的一个重要指标。现在互联网企业的股票估值,相比上世纪90年代末,要低得多。市盈率高达73倍的Twitter,是目前估值最高互联网股票之一。谷歌、Netflix和Salesforce.com等企业的市盈率都不到10倍。虚高的估值倍数致使当年不少互联网企业已不复存在。

摩根士丹利分析师马克·马哈尼(Mark Mahaney)表示,“相较于1999年和2000年,如今的终端市场,比如互联网广告、在线零售和在线旅游市场,刚刚实现较大发展。”

辛劳和困苦

互联网泡沫破裂,可以说是人类投资历史中最严重的灾难之一。互联网泡沫的瓦解,让纳斯达克综合指数(Nasdaq Composite Index)在2年半的时间里,从最高的5123.52点狂跌了78%。即便是在14年后的今天,纳斯达克指数也仍未重回高点,而其他美国主要指数涨幅都超过了先前最高水平。这也说明,如今互联网股票市场状况与当年相去甚远。

回到1999年底,根据标普道琼斯指数(S&P Dow Jones Indices)数据显示,在当时股票市值估价最高的10家企业中,有8家是科技企业,雅虎领头,紧随其后的是美国在线(America Online)和思科,市盈率分别为577倍、223倍和102倍。再看2013年,今年标准普尔500指数涨幅最大的20家上市企业中,仅有4家是互联网企业,其中Netflix增幅最大。

美国股票经纪商Jones Trading首席市场策略师迈克·欧若科(Mike O’Rourke)表示,“市场一致认为,泡沫确实存在,但鉴于估值并未达到1999年那样高的水平,因此仍有上行空间。”不过,欧若科表示,这样的观点并非完全正确。他认为,将股票市场历史中,价格最高的一个时期与现在进行比较,是有很大风险的。

IPO大幅减少

不过,近来新上市互联网股票的缺乏,倒是稍稍降低了投资者们对市场可能出现泡沫的担忧。根据汤森路透的数据,相较于1999年86年公司挂牌上市的盛况,2013年仅有5家美国互联网公司上市,Twitter就是其中之一。事实上,这14年间上市的互联网公司数量总和,也不及1999年一年。

很多企业或许只是在观望,等到市场发展成为一个比1999年互联网热潮更加成熟的阶段,再入市。Facebook就是个极端的例子,该公司上市时估值超过了1000亿美元。

投资公司Jacob Funds首席执行官瑞恩·雅各布(Ryan Jacob)表示,1999年,“无论商业模式有多荒唐,企业也能够上市,且估值非常荒谬。”他表示,由于美国目前采取的低利率措施,加之美国经济出现好转迹象,到2014年,互联网企业价值将继续走高,但不会达到1999年的水平。

您可能还喜欢…

1 Response

  1. keso:ICO泡沫和互联网泡沫说道:

    有人把ICO泡沫和上世纪末的互联网泡沫相提并论。表面上看,是的,两者在很多地方都是相似的,都是由技术引发的投资泡沫,市场都在短期内陷入非理性的癫狂,股票或者代币价格严重背离价值,然后,砰,泡沫破了。

    但互联网泡沫和ICO泡沫又是非常不同。

    在泡沫破灭之前,几乎没有赚钱的互联网公司,对互联网公司的投资也缺乏可供参照的估值模型。列宁说,一个有觉悟的工人,即使被丢到一个全然陌生的环境里,也可以凭《国际歌》的熟悉的曲调,给自己找到同志和朋友。上世纪末,一个有想法的创业者,凭借“.com”的惊人的感召力,就能给自己找到同伴和投资。这些方面,互联网泡沫和ICO泡沫很像,实际上,所有的泡沫都很像。

    不过互联网公司想融资,想上市,毕竟还需要一份像样的商业计划书,或者招股说明书。ICO泡沫最鼎盛时期,发行代币的公司据说连个装门面的白皮书都不需要写,反正写了也没人看。

    据财新网报道,今年以来,各种ICO路演或线下见面会,几乎每周都会出现在北京、上海、深圳和杭州等地,“参加者从技术男到家庭妇女,从海归到卖菜小贩,ICO成为当前最快速的发财手段。”

    很多优质互联网公司在泡沫破灭后幸存下来,并成为改变世界的关键力量,比如Amazon、Google、腾讯、阿里巴巴等。更重要的是,泡沫时期烧掉的每一分钱,都变成了更加完善的互联网基础设施,更多的网民数量,更优质的人才储备,以及更好的互联网服务。

    今天我们已经有了更好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互联网的巨大能量也早已为人熟知。但在上世纪末,互联网的商业化刚刚起步,互联网所具有的潜力远不像今天这么一目了然和理所当然,那时候大多数人根本不相信互联网具有商业价值,不相信互联网公司能赚钱。因此,泡沫为互联网提供了最好的融资契机,或者说,泡沫就是互联网的招股书。

    互联网泡沫破灭后,九成以上的互联网公司倒闭,给创业者和投资人造成了巨大损失。但这些公司的价值却并没有随着公司的倒闭而湮灭,而是以各种方式被互联网吸收,助推了互联网的发展和进化。即使在泡沫时期,以骗钱为目的的骗子公司,就算有,也只是一个极小的比例。

    据财新网报道,在央行收到的一份有关ICO的紧急报告中,给出的结论是:“90%的ICO项目涉嫌非法集资和主观故意诈骗,真正募集资金用作项目投资的ICO,连1%都不到,风险非常巨大。”所以,就算ICO确有价值,可它却是一个从一开始就被玩坏了的游戏。相当多的ICO参与者怀着这样的心情:错过了买房,错过了炒股,错过了投资艺术品,错过了买黄金,错过了买腾讯,错过了比特币,无论如何不能再错过ICO。

    如果说,互联网泡沫是梦想家和冒险家的游戏,ICO泡沫则是投机客和骗子的游戏。两者本不具有可比性,有人之所以还要把它们放在一起比较,证明两者是一回事,其实暗含着一种预期,就是在泡沫破灭之后,市场回归理性,资产价格收复失地,重新回到甚至突破历史高点,就像纳斯达克指数所经历过的那样。

    崩盘17年后,纳斯达克指数不但完全收复失地,甚至远高于泡沫时期

    纳斯达克指数从2000年3月的5132点,跌至2002年9月的1108点,两年半缩水近8成。泡沫破灭造成了3万亿美元纸面财富的蒸发。但如果想想今天互联网的价值,3万亿美元实在算不上多么昂贵,差不多相当于今天的3个Apple或者4个Google。

    无论有多少公司生生死死,互联网的价值一直在增加。泡沫也好,崩盘也罢,对大多数跟泡沫无关的普通人来说,互联网越来越不可或缺。

    央行等七部门对ICO做了明确的定性:“本质上是一种未经批准非法公开融资的行为,涉嫌非法发售代币票券、非法发行证券以及非法集资、金融诈骗、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这种定性决定了ICO难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区块链是一种有价值、有前景的技术,ICO则只是一种由区块链技术衍生出来的、已被打上“非法”标签的融资手段。

    ICO泡沫肯定不像互联网泡沫,如果一定要找个类比,其实它更像P2P金融泡沫,最初它看起来就像是给普通人准备的赚快钱的机会,起来得很快,政府一刀切之后,几乎再也没有重整旗鼓的机会。

    据说,不少ICO项目已经决定将阵地转移到海外,我的问题是,海外有足够数量的“韭菜”吗?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